打印

研二童鞋神话学作业之范慧莉《关于〈山海经〉中蛇形象的研究分析》

研二童鞋神话学作业之范慧莉《关于〈山海经〉中蛇形象的研究分析》

关于《山海经》中蛇形象的研究分析



一、关于《山海经》成书性质的讨论
  袁珂在《山海经校译》的序中说道:《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好像一块多稜的宝石,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光彩。 《山海经》作为史料最多的书籍,历来学者对其性质众说纷纭。

1、地理“方物志”说
  《山海经》经刘秀校定,郭璞作注,他们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地理书。东汉明帝时,王景当治水之任,明帝赐景以《山海经》、《红河渠书》、《禹贡图》。王充“按禹之《山径》,《淮南》之《地形》,以察邹子之书,虚妄之言也。”可见,明帝和王充将《山海经》视为实用的地理书“方物志”。 《山海经》一直被列在史书地理类。有人甚至相信它是可靠的地理著作。毕沅云《山海经》是“古之土地之图”,“经云东西道里,信而有证”。 《隋书•经籍志》以后不少史书,把它列入地理类。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间的《山经》,是我国传世的第一部地理撰述,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开创了结集的一派。 《山海经》以山(或国)为经,以川为纬,依方向道里逐次论述;《大荒经》为《海经》的诠释。从《山海经》尤其是《山经》的地理价值的分析,靳生禾认为此书显然是一部地志。 至今,地理学仍然将《山海经》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参考古资料书。

2、小说说
    明朝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祖”,认为是一部语怪的小说书,清代修《四库全书》,正式将《山海经》放在子部小说家类,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它是最古的小说。“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诸家并以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三则小说之最古者尔。” 李剑国认为:“从小说史角度看,《山海经》‘宏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神话和各种传说材料极为丰富,无疑又具有志怪小说的一定性质。” “《山海经》很少有情节完整的故事,内容支离破碎,因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古小说,只能成为准志怪小说。但这不能降低它作为‘语怪之祖’的地位。”

3、巫书说
    司马迁:“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山海经》今所传本十八卷,记载海内外山川神祇异物及祭祀所宜,以为禹益作者固非,而谓因《楚辞》而造者亦未是: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然秦汉人亦有增益。” 且“称东方朔撰者《神异经》、《十洲记》都颇有模仿《山海经》 袁珂认为“盖古之巫术”观点“是一个目光犀利的学术论断,道出了此书的内容实质。”他认为:“《山海经》确可说是一部‘古之巫书’,是古代楚国或楚地巫师们传留下俩的一部书,其中保存的许多神话材料,是接近原始状态的,没有经过多大改动。因为原始神话从原始宗教的母胎里诞生出来,开始有相对的一致性,宗教也还没有成为纯粹迷信的缘故。”
4.神话说
    茅盾认为《山海经》是初民的宇宙观,宗教思想,道德标准,民族历史最初期的传说,并对自然的认识等等。 在其编写《中国神话研究ABC》一书时,认为“《山海经》殆始中国之神话”, 认为《山海经》极高的神话价值,所以比《楚辞》、《淮南》更加信任,所以引用的比较多。李剑国认为:《山海经》多采用神话传说,这不仅影响着后世志怪家留意于神话,而且直接为他们提供了表现题材和素材。 袁珂认为:“《山海经》一书,虽仅仅31000多字,确是一部以神话为主流,而包罗宏富的多学科的古籍。” 他从研究古代神话,指出“《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 这一评价得到后来学者的广泛认同。
5.图腾说
    郭郛在《山海经注证》从《山海经》所描述的奇怪动物的形状,以及描述出中国所崇拜动物氏族的分布地,认为《山海经》是“中国图腾文化史专著。”
    通过阅读《山海经》,笔者注意到《山海经》中大量描述了龙、蛇、鸟、熊、鱼等大量具有图腾象征动物,因此就其描述的有关于龙蛇的神话,作为图腾崇拜史料的神话,陈述笔者关于此方面的见解。

二、《山海经》中蛇形象的分类
1、分类的标准
    在整理《山海经》中蛇形象的时候,笔者是根据蛇以单一型和复合型出现的方式整理分类的。如:《南山经》中:“又东八百里,曰猿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其次,笔者是整理到《山海经》描述的某种动物是以动物和动物的结合的方式出现的,如:《南次三经》中:“祷过之山,其中有虎蛟,其状如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为什么把这类动物的尾巴用蛇尾来形容,笔者认为肯定有一定的用意,否则与蛇尾类似的动物有很多,日蜥蜴、壁虎等,如果按照这种理解,那么蛇在远古先民的生活中必定有一定的含义,肯定有一定的神秘性。第三种分类,笔者是将人与动物的结合作为一个类型,即半人半兽型,如《海外北经》中:“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最后一类是“操蛇”、“饰蛇”等诸神为标准的。如:《中次十二经》:“又东南(风伯之山)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鸡鼓。神于兒居之,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
  2、《山海经》中单一型蛇的种类
   《山海经》中描写了大量的蛇,而且蛇的种类有多种,如怪蛇、白蛇、巴蛇等等,笔者对其进行了归类,总结如下表:




蛇        《南山经》        又东(堂庭之山)三百八十里,曰猿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P2
        《中次九经》        又东(崃山)一百五十里,曰崌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多贄鱼,其木多楢杻,多梅梓,其兽多夔牛,麢、zhuo,犀、兕。P159
        《北次二经》        又北(湖灌之山)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白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P74
        《中次十二经》        又东(柴桑之山)二百三十里,曰荣余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银,其木多柳芑,其虫多怪蛇怪虫。P184




蛇        《南次三经》        又东(仑者之山)五百八十里,曰禺稾之山,多怪兽,多大蛇。P15
        《北次三经》        又北(泰泽)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力。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P84
        《东次二经》        又南(杜父之山)三百里,曰耿山,无草木,多水碧,多大蛇。P102
        《东次二经》        又南(南姑射之山)三百里,曰碧山,无草木,多大蛇,多碧,水玉。P102
        《东次三经》        又南(孟子之山)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之山,广员二百里,无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P107





虫        《南次二经》        又东(尧光之山)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P8
        《南次三经》        又东(旄山)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P14
        《海内西经》        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螆、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P245





蛇        《西次二经》        西(钤山)二百里,曰泰冒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多澡玉,多白蛇。P30
        《北次三经》        又北(沮洳之山)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P81
        《中次十二经》        又南(阳帝之山)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泠石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兽多麋塵,多白蛇飞蛇。P184

蛇        《大荒南经》        有荣山、荣水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塵。283
        《大荒南经》        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P283
        《海内经》        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P335







遗        《西山经》        又西(松果之山)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P19wei
        《北山经》        又北(北岳之山)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嚻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有蛇一身两首,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P64
        《北次三经》        又东(虫尾之山)三百里,曰彭毗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P80
        《大荒南经》        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穷焉。爰有文贝、离俞、chi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豹、狼、视肉。P283
        《大荒南经》        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爰有文贝、离俞、chi久、鹰、延维、视肉、熊、罴、虎、豹;朱木,赤枝,青华,玄实。有申山者。P285



蛇        《中次二经》        又西(豪山)三百里,曰鲜山,多金玉,无草木。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P121
        《中次十一经》        又东南(朝歌之山)二百里,曰帝囷之山,其阳多yu樗琈之玉,其阴多铁。帝囷之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多鸣蛇。P169


蛇        《海内南经》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P236
        《海内经》        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P33







蛇        《海外西经》        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P204
        《海外北经》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P213
        《海内东经》        汉水出于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P264
        《大荒北经》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璿瑰、瑶碧,皆出卫于山。P317




他        《西次三经》        又西(三危之山)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P40
        《西次四经》        又北(上申之山)百八十里,曰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是山也,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P53
        《北山经》        又北(小咸之山)八十里,曰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P63
        《中次二经》        又西(鲜山)三百里,曰阳山,多石,无草木。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P121
        《海内经》        有禺中之国。有列襄之国。有灵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蝡蛇,木食。P334
        《大荒南经》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蚩尤所弃桎梏,是为枫木。P285
        《中次九经》        又东北(岷山)一百四十里,曰崃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麋塵,其木多檀柘,其草多jie韭,多药,空夺。P159
        《大荒北经》        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塵。P317
    关于《山海经》中对蛇的描述蛇的种类之多以及蛇所分布的地理环境,足以看出在远古洪水泛滥,大地荒凉的时代,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劣,蛇的凶残,是远古先民斗争的主要敌人之一。所谓“对蛇的崇敬,为恐惧所养育着。”蛇,它没有四肢,能够飞快的爬行,不论在陆地上还是水中,都能够生存,适应性极强,常常在人们不经意间发动袭击,因此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以及威胁到生命。尤其是蛇在冬眠后的春天开始复苏,能够通过蜕皮再生,生命力及其顽强,此种现象对于好奇心极强的远古人实在是难以理解。关于此点,《山海经》中是这样记载的:《中次九经》:“又东北(岷山)一百四十里,曰崃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麋塵,其木多檀柘,其草多jie韭,多药,空夺。” “空夺”,郭璞注:“即蜕皮脱也。”郝懿行注:“《说文》云:蜕,蛇、蝉所解皮。”郭郛注:“此是蛇蜕,又名蛇衣,蛇壳、龙衣、龙壳等,入药。” 在此,笔者注意到:《中次十二经》:“又南(阳帝之山)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泠石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兽多麋塵,多白蛇飞蛇。” 《大荒南经》:“有荣山、荣水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塵。”  《大荒北经》:“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塵。” 笔者由此总结出,只要多麋塵出现的地方,必定多蛇的出现。那么就其《山海经》中所叙述的蛇食麋鹿之事是否属实呢?“有玄蛇食麋”郭璞云:“今南山蚦蛇吞鹿,此亦类。”按郭注南山,王念孙、郝懿行并校作南方。郭郛注:“此处玄蛇即蟒蛇类,能吞食麋、鹿。塵是大型麋、鹿,领头的麋、鹿。”“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袁珂注:“或谓黄鸟司察此‘食塵’之贪婪玄蛇,防其窃食天帝神药也。”郭郛注:“黄鸟族管理蟒蛇,蟒蛇可防止食药草的鹿类。此事近似于‘天敌生物链’的原始形式。” 通过《山海经》中文本的说明,历来学者对其解释,蛇吞鹿的现象在《山海经》的年代是确实存在的,也正是这些书面的文本说明,在那个时代,蛇都是以凶猛和凶残的形象出现的。因此,蛇在先民的心目中慢慢被神化了。于是,他们一厢情愿的与蛇缔造某种亲属关系,把蛇作为一种神性的动物加以崇拜,认为这样蛇便不会伤害他们,相反还会得到他们的保护。正是这种神秘的认为人与蛇可以相互渗透,所以原始先民认为一旦与蛇缔造了这种亲属关系,蛇就能将自己超人的力量、勇气、灵活以及独特的技能(蜕皮再生)传到他们身上。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推论:“在半人半兽型的人首蛇身以前,必然有一个全兽型蛇神的阶段。” 由此,全兽型的蛇神是蛇图腾的第一个阶段。
在原始初民阶段,神话的发展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人们在塑造神祇的时候,往往不是按照自己的模样去塑造的,而是模仿蛇、马、鹰、熊,以及各类动植物,甚至是石头、太阳等去塑造他们心目中关于神祇的各种观念。笔者认为,在《山海经》中描述的大量的单一型的蛇形象,产生与原始思维的早期阶段,因此带有浓厚的神秘性和万物有灵的特征,很少掺杂人的思维因素,也就产生了原始的、古朴的动物造型。

三、《山海经》中复合型蛇形像的呈现形式

1、人首蛇身(龙身)复合型蛇形象。

《南山经》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P2
《南次二经》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P9
《南次三经》                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神二人面。P15
《西次三经》        鼓        又西北(峚山)四百二十里,日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丕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戳之钟山之东曰峣崖。P37
《北山经》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隄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P65
《北次二经》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P74
《东山经》                凡东山之首,自樕朱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状皆人身龙首。P98
《中次九经》                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贾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P161
《中次十经》                凡首阳山之首,自首山至于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P166
《中次十二经》                凡洞庭之山,自篇遇之山至于荣余之山,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P184
《海外西经》        轩辕之国        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P204
《海外北经》        烛龙(烛阴)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P213
《大荒北经》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海外北经》        相柳(相繇)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P213
《大荒北经》                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
《海内南经》        窫窳        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P236
《海内西经》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覆、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P244
《海内经》                有窫窳,龙首,是食人。P334
《海内北经》        贰负神        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面蛇身。P253
《海内经》        延维        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伯天下。P335
    在《山海经》中大量出现以“人首蛇身”、“人首龙身”方式组合的诸神,关于“人首蛇身”,袁珂在《山海经全译》中是这样解释的:“按:古天神多为人面蛇身,举其著名,如伏羲、女娲、共工、相柳、窫窳、贰负是矣。或龙神人头,如雷神、烛龙、鼓等是矣,亦人面蛇身之同型也。” 例如:《海内西经》:“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南次三经》:“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神二人面。” 等大量描述,在《山海经》中所描述的龙蛇之间存在者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何谓龙?闻一多在《伏羲考》中给出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只是存在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是一种化合成的图腾,不拘其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其基本形态都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未合并以前,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的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可见蛇的基调还是蛇。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 闻一多运用人类学的方法从图腾演变过程中的痕迹得出龙是一种大蛇,龙的基调是蛇的结论。这以结论被后来学者们所推崇。杨知勇认为:“这种组合动物神的形式,是图腾动物观念化的扩展和延伸。……原始人有一种特殊观念:‘怪异的形体必然寓含特殊的力量,多种动物功能性以后,神秘力量必然高于单一动物性能的神秘力量。’因而在一些民族(不是所有民族)的原始宗教和神话中,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组合动物神。”  “人首蛇身”——“半人半兽”型神话,傅亚庶认为此类形象是图腾观念淡化的开始,也是始祖神观念中文明意识的开端。人首,说明人已经意识到祖先神为自己的同类;动物之身,说明祖先神已部分脱离了兽性,动物形象津津是作为氏族的标志而存在。 闻一多认为“人首蛇身”的超自然形体“正代表图腾开始蜕变为始祖的一种动态。根据‘同类产生同类’的原则,与自身同型的始祖观念产生了,便按照自己的模样来拟想始祖,自己的模样即是半人半兽,当然始祖也是半人半兽了。这样由全的兽性图腾蜕变为半人半兽型的始祖,可称为‘兽的拟人化’。即从‘人的拟兽化’(第一阶段)转化为‘兽的拟人化’(第二阶段)” 谢选骏认为:“对于人兽同体神祇的崇拜,有一部分是属于较高级的图腾崇拜;一部分一超越氏族、部落的范围,具有了普遍的宗教意义。这种崇拜产生自原始思维的中期,神秘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色彩依然浓厚,但是‘人的要素’已经开始慢慢浸入,‘人’,已经成为‘神’的一部分,人们开始用自己的形体塑造神祇。伴随着‘人的要素’的萌发,人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开始悄悄地不可阻挡地进入了古代神话。这类神祇和神话形象,隐含着朦胧的神话式的启蒙要求,但尚不足以构成一个神界秩序的完整系统,距离体系神话的成熟样态,还有一定的间距。” 杨知勇认为半人半兽神的出现是对动物神的局部否定,是人的神性的第一次肯定,尽管热的神性在半人半兽神身上只肯定了一半,另一半还属于动物,但它如同沉沉黑夜之后的第一道曙光。 关于傅亚庶认为的“人首蛇身”形象是图腾观念淡化的开始一观点,笔者并不赞同,相反,笔者认为这正是图腾观念渗入人心,才使得初民要根据图腾的模样来改造自己,即“人的拟兽化”,但是在其拟兽化的过程中只能做到人首蛇身等半人半兽的地步。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上述“人首蛇身”型的半人半兽神大都具有祖先神的性质,大多具有神秘的、超人的灵魂,不可思议的神力或者魔力。其总体的演变是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趋势,是以人、兽、神的“三位一体”呈现在《山海经》的文本之中。
2、珥蛇、操蛇、践蛇等蛇之形象。
《中次十二经》        于兒        又东南(风伯之山)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鸡鼓。神于兒居之,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P183
《中次十二经》                又东南(夫夫之山)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蕳、麋芜、芍药、芎䓖。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P183
《海外南经》                臷国在其东,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一曰臷国在三毛东。P192
《海外南经》        祝融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P193
《海外西经》        开夏启        太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乘两龙,云盖三层。P203
《海外西经》                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P204
《海外西经》        蓐收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P205
《海外北经》                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P214
《海外北经》        禺彊        北方禺彊,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P215
《海外东经》        奢比        奢比之尸在其(大人国)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P225
《大荒东经》                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P271
《海外东经》                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以蛇赤。P226
《海外东经》        雨师妾        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P226
《海外东经》        句芒        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P226
《海内西经》                开明西有凤凰、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P244
《海内北经》                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兵夷恒都焉。兵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P254
《海内东经》        雷神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P263
《大荒东经》        禺號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號。黄帝生禺號,禺號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號处东海,是惟海神。P270
《大荒南经》        不延胡余        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延胡余。P284
《大荒西经》        弇兹        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P299
《大荒西经》        开夏后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P301
《大荒北经》        禺强        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P318
《大荒北经》        强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P318
《大荒北经》        夸父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P318
《海内经》        黑人        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啗之。P334
    在《山海经》中出现了上述“操蛇”、“珥蛇”、“践蛇”、“乘龙”等诸神,关于蛇在此出现的含义,萧兵在《操蛇或饰蛇:神性与权力的象征》一文中认为:“‘操蛇’就是制服敌害,控制命运,操纵权利,蛇的象征是多样或者多元的,但主要是一种狂暴而危险的自然力。操蛇、践蛇、珥蛇,表示着这种神秘力量的驾驭或控制,从而达成一种神性、灵力、或权威。 芮传明在《中西纹饰比较》一书中认为:“所谓的‘珥蛇’,并非贯穿耳朵,而当是穿过耳垂作为装饰。认为插图画的宛如两蛇贯耳朵一般,恐怕未表达出《山海经》原作者的真实意思。” 李炳海在《蛇:参与神灵形象整合的活性因子——珥蛇、操蛇、践蛇之神的文化意蕴》一文中,根据蛇行动的快速敏捷这一特征,以夸父为案例, 《海外北经》中: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大荒北经》中: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固南方多雨。 由此得出,夸父是以为善于行走的巨人,他的力量、行进速度远远超过寻常人,带有神性。他认为夸父身上所具有的神性,并不全是自身生成,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蛇。他“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即两耳各悬一蛇,两手各持一蛇,身上带有四条蛇在奔跑。从蛇的爬行速度极快著称,因此,在先民的想象中,夸父是以珥蛇、把蛇的方式是从蛇的身上获取生命的活力,得到善于奔跑的神性,成为与太阳竞走的英雄。他认为从《山海经》中描写的各珥蛇、操蛇、践蛇之神本质属性上是一致的,蛇都是作为富有活力的因素整合在神的形象中,发挥着借助着身行走的作用。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比较倾向与李炳海的观点,萧兵和芮传明是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蛇在此类神身上的作用,用现代人的思维去推测蛇的作用,而笔者认为,蛇作为神灵的随从,在原始先民的思维中必定是有着某种神性,正是由于其具备的这种神性,蛇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在诸神的身上,都增加了诸神的神力,从而使得诸神能够掌管部分自然力,大大增强了其权威。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
2.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第一版。
3.《山海经》,周明初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2010年1月第一版。
4.郭郛:《山海经注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5.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三次印刷。
6.玄珠、林惠祥、黄石:《神话三家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11月印刷。
7.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
8.闻一多:《神话与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9.袁珂:《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二次印刷。
10.叶舒宪、肖冰、郑在书:《山海经的文化寻踪》,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1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12.杨知勇:《宗教•神话•民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13.芮传明、于太山:《中西纹饰比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
14.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二版。
15.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9年5月第一版。
16.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二次印刷。
17.李子贤、张文勋主编:《文化•历史•民俗——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文化论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
18.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2月第二次印刷。
19.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国书局出版,1988年11月第一版。
20.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一版。
21.陈天水:《中国古代神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2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三次印刷。
23.陈天俊:《从<山海经>看古代民族的崇拜、信仰及其遗俗》,《<山海经>新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24.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版第3次印刷。
期刊:
1、王厚宇:《考古资料中的蛇和相关神圣》,《中国典籍与文化》,第37期,第104页。
2、萧兵:《操蛇或饰蛇:神性与权力的象征》,《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
3、李炳海:《蛇:参与神灵形象整合的活性因子——珥蛇、操蛇、践蛇之神的文化意蕴》,《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
4、况国高:《蛇_上古人类的食物和工具》,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TOP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没阅读关于蛇的文章,不过看完文章之后,有一些小想法,
1、之前看了一点玛雅预言的资料,看过之后又一个奇怪的想法:《山海经》的叙述的早期文明与玛雅文明好像有相似之处,《山海经》的叙述内容是不是之前文明在人类新文明中的遗留呢
2、民间关于蛇的传说故事好像还是蛮多的,比如后来的蛇郎的故事,最经典的白蛇传等,是不是与《山海经》的叙述有直接关系呢
3、无论是民间还是文学的“蛇”的叙述增加和减少以及传播情况,与地理环境的变迁应该是相一致的。

TOP

关于朱卿提出的第一点,我认为还有待证实,大体不靠谱。第二点和第三点是很重要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