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族志研习笔记:乔永娥读《金翼》

民族志研习笔记:乔永娥读《金翼》

在反思中继承——读《金翼》
云南大学2011级民俗学  乔永娥  

一、林耀华及《金翼》简介
(一)林耀华简介
        林耀华(1910年—2000年),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福建省古田县人。1928—1935年就读于北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于吴文藻,1932年获学士学位,1935年获硕士学位,1937~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并为美国应用人类学学会名誉会员。 1941年回国后,历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成都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代主任、北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民族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从1951年起参加西藏调查,并深入东蒙草原及鄂伦春、达斡尔族地区进行民族工作与学术研究,参予和领导对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与民族识别的工作。为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中国汉族的宗族组织及凉山彝家的社会组织的研究颇受国际学术界的重视。曾被聘为国际人类学和民族学联合会主编的《当代人类学》的通讯编辑,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高级研究人员,和美国传记研究所的国际名誉顾问。
        按照研究的领域,林先生的学术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板块:第一,汉人社会(家族)研究,主要作品为:《拜祖》,《义序的宗族研究》,《金翼》等;第二,少数民族(边疆社会)研究,主要作品有:《贵州苗民》,《凉山彝家》,《川康北界的嘉戎土司》,《川康嘉戎的家族与婚姻》,《凉山彝家的巨变》等;第三,社会发展史研究,主要作品包括《从猿到人的研究》,《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原始社会史》等。目前,关于林先生的研究进行的评述也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二)《金翼》简介
        《金翼》最初是用英文写成并发表的,其写作始于1940年,林耀华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担任助教。期间,他在工作之余对30年代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着手写这本书,于翌年脱稿。1944年《金翼——一部家族的编年史》在纽约印行,1947年《金翼——中国家族的社会学研究》在伦敦出版,该版本汲取了荷兰德先生的建议增加了最后一章的理论阐述。1977年,《金翼》中译本(宋和译)首次于台湾出版,该版本于1983年再版。1989年,《金翼》简体中文版(庄孔韶、林宗成译)出版,该版本于2009年再版。
        《金翼》是用小说体写的社会学著作,主要描述了黄东林和张芬洲两个家族近60年的兴衰史,提及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期福建黄村及周边地区的农村、城镇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细致描写了出生礼、婚礼、葬礼、等人生礼仪和春节、孝子节、清明节、七七节、庆丰会、墓祭节、冬至等节日,弥补了以往的民族志难以细致描写民俗生活的遗憾。

二、《金翼》的理论解析
(一)《金翼》的理论来源
        谈及《金翼》的理论来源,不得不提的两位前辈是吴文藻先生和布朗先生。吴文藻先生留学归来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中国的民族学和社会学基本还处于模仿或照搬西方模式的状态,很少有人将中国的社会和民族实际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吴先生提出了民族学和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相应地,吴先生做了三项工作:第一,寻找一种有效的理论构架;第二,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对中国国情的研究;第三,培养出用这种理论研究中国国情的独立科学人才。经过大量译介西方相关理论后吴文藻先生选择了英国功能学派的理论。为了宣传和推广功能学派的学说,吴先生专门写了《功能学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与现状》一文,对功能学派作了系统的介绍,在这篇文章中,吴先生谈到了选择功能学派的理由:“功能学派是社会人类学中最新进,而亦是现今学术界上最有力的一个学派……功能人类学与文化社会学在理论上的关系最为密切;功能学派与社区观点在实地研究的方法上,完全相同”。 此外,吴文藻先生还引进了“社区研究”方法,在他的《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西方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等文章中对社区研究方法做了系统介绍。
        拉得克立夫-布朗是功能主义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在对功能概念的解释上,他与马林诺夫斯基是一致的,都是强调文化中的某个部分在文化体系中占什么地位,文化体系内的各部分怎样相互联系,而这个体系又如何与外界发生关系。布朗和马林诺夫斯的区别在于:马林诺夫斯基比较侧重强调人类文化的功能分析,而布朗除了强调功能分析之外,还主张对人类社会进行“社会结构”的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朗更加强调社会结构,1952年他说:‘我用‘社会结构’一词来表示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网。我认为这是我作为一个社会人类学家而不是民族学家或心理学家研究的任务,我并不是说社会结构的研究就是人类学的全部,但从某种很重要的意义上来说,它是科学的最基础的部分”。 布朗的这一主张对《金翼》的影响非常明显。1935年,布朗被邀请到燕京大学作关于比较社会学和中国乡村调查的讲演,在此期间,林耀华先生被派作布朗的助教,在布朗的影响下,林耀华先生结合田野考察方法和中国实际,写了论文《从人类学的观点考察中国宗族乡村》和硕士论文《义序的宗族研究》,家族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走向成熟,这些积累为《金翼》作了理论准备。
        所以,吴文藻先生关于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及他引进的社区研究方法、功能学派理论,还有布朗先生在燕京大学讲学期间讲的家族研究理论等相关理论是林耀华先生写作《金翼》的重要理论基础。而进入40年代,结构功能理论发展为社会结构的能动持续和功能平衡的论点,林先生在哈佛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期间,接受新的结构功能理论,所以,这一时期所写的名著《金翼》明显表现此种理论的影响。
(二)《金翼》中的社会均衡理论解析
1、平衡-失衡-平衡模式
        社会均衡论是在结构功能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布朗曾用“社会结构”来表示社会关系网,林耀华先生也说《金翼》是用社会人类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结果,他展示了种种人际关系的网络。 《金翼》的第一章就对社会均衡论作了具体形象的表述“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就像一个用有弹性的橡皮带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构成的网,这个网精心保持着平衡。拼命拉断一根橡皮带,整个网就散了。每一根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就是我们生活中所交往的一个人,如果抽出一根竹竿,我们也会痛苦地跌倒,整个网便立刻松弛”。《金翼》的最后一章再次强调:“像竹竿和橡皮的架构一样,人际关系的体系处于有恒的平衡状态,我们既可称为均衡”。
        《金翼》的每一个章节中都有关于社会均衡论的论述,可以说,林耀华先生在写每一个人物、事件时都有意突出其功能,力图为社会均衡论服务。比如,东林的爷爷去世后,东林的生活被全盘打乱,祖父的死使他哀伤一年有余。但他同母亲、兄长一起过活久而久之又是他恢复了常态。从这里,可以推导出一个社会关系的“平衡-失衡-平衡”模式。
        在第二章中,林耀华先生又对这种“平衡-失衡-平衡”模式作了阐述:“我们必须考虑人本身,考虑使他同仁交往并决定他这样或那样做的生活圈子。家庭就是这样一种生活圈子,是围绕着由一个习俗、责任、感情和欲望所精心平衡的人编织的强有力的网。收掉家庭的一员、扯断他同其他人、其他人同他维系在一起的纽带,家庭便面临危机。东林及其家庭正是处在这种境地。打击接连而至,震撼了他们的生活圈子,几至崩溃……当危机使一些纽带松弛、失效时,生活的圈子中还会有其他一些纽带开始充分发挥作用。东林家的情形便是如此。并非东林生活的所有纽带都卷入了这些危机,没有卷入的逐渐开始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并为他的家庭生活建立一个新的模式”。
        外界的事件引起人际关系变动,平衡与失衡地体现在人们的心理上,是从放松到紧张再到放松的一种心理过程。在第二章中,黄东林往来于繁忙的店铺和宁静的乡村生活之间,“在一派宁静的气氛中他漫步在田间小路,远离喧嚣繁忙的市镇生活,他感到完全摆脱了心理上的负担……家庭与商店、乡村与城镇、田园生活与商业事务,简而言之,宁静与争斗的交替是东林所享受到的最好的平衡”。《金翼》中所提及的各种节日和仪式在发挥着突出的影响和调节人的心理的作用,喜庆欢快的春节、出生礼、婚礼、寿宴、乔迁等事件打破了生活的平静,让人们欢聚一堂获得心理愉悦。而丧礼则使人悲伤,心理的平衡被打破,需要日后逐渐恢复。
        当然,人类社会是复杂多变的,并不是所有的事都会遵循“平衡-失衡-平衡”模式。林耀华先生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最后一章里写到:有时候作用在体系上的干扰力太大、太深刻,以至于在干扰力被取消之后个人或群体却不能恢复原状,而是继续一种非平衡状态直至一个新的平衡状态的确立……但这种均衡状态也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变化是继之而来的过程,人类生活就是摇摆于平衡与纷扰之间,摇摆于均衡与非均衡之间。
2、影响体系均衡的因素
        《金翼》的最后一章论述了四种能使平衡垮台的力量:第一,物质环境的变迁使适应与它的技术变迁,结果带来了这个体系的变迁。第二,由于一种技术上的原因所产生的技术上的变迁,也会导致人们日常关系的变迁。第三,人物及班底的变换也会促使人际关系变迁。第四,一个体系之外在因素的改变也会促使这一体系之中成员间关系的变迁,并波及这一体系的所有人员。
        按照笔者的理解,《金翼》中影响体系均衡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因、外因。
        影响体系均衡的内因既体系内部的人员变动(出现和消失)和个体及个体间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如体系内个体的死亡或离去会导致其亲友心情低落还会导致由死者缺席带来的经济损和人际关系重组。而体系内个体的重要思想变化和行为也会影响体系均衡,体系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也会影响体系均衡。
        影响体系均衡的外因既物质环境、技术因素、政治环境等因素。物质环境和技术因素对体系均衡的影响林耀华先生已经论及,再次不作赘述。政治环境对体系均衡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抗日战争对黄东林一家的影响上:人们已无以度日,失去了最起码的生活手段……湖口的商店不可能再成为沿江交换咸鱼和大米的中间场所……金翼之家的人们几度背井离乡……日本的侵略战争使金翼之家遭到毁灭性打击,使他们的生活严重失衡,倔强的黄东林对孩子们说“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 !这表达的是对日本人的痛恨,更是坚守延续家族之信念,是重建生活平衡的希望。

三、《金翼》的影响和意义
(一)增进了国外学者对中国的了解
        《金翼》一经出版,就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林耀华先生在著者序里写道:吴文藻先生曾向日本学术界举荐,英、美、日等国的权威人类学家、社会学家都做出了积极的、广泛的评论和介绍。国外的一些大学的人类学系把此书选为研究中国社会的主要参考书……我曾先后去日本东京、京都、大阪等处,并到美国加州、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密西根等大学访问,足迹所至,主人们总是提到《金翼》,读了这本书,似乎对往昔中国古老、神秘的一切,变得比较逼真、切实了。
(二)实验民族志的大胆尝试
        林耀华教授打破了民族志只描写异文化的藩篱,经过理论分析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他毅然选择了自己的家乡做研究对象。在写作过程中李耀华先生坚持事实本质的真实,成功打破了经典民族志作者认为写本文化不可能做到客观描写的想法。《金翼》所描述的黄村就是林耀华教授的故乡,金翼的男主角黄东林的原型是林耀华的父亲,他对家乡的事物早已了然于胸。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林耀华教授写《金翼》之前曾两次回到家乡,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考察。他在《金翼》的著者序里写到:“本书所描绘的每一个事件甚至细枝末节,从本质上讲都是真实的,每个人物都有所指”。林耀华先生追求事实本质真实的精神可见一斑。
        另外,林耀华先生还将严肃的社会学分析与活泼的小说形式巧妙结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黄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情节紧凑,人物鲜活。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是民俗志形式的一大突破。
(三)汉族社会(家族)研究的一个高峰
        林先生的汉人社会(家族)研究是从拜祖入手的,他早期的汉人社会(家族)研究。主要是通过文献考证研究写成的论文,《拜祖》、《宗法与家族》、《媒约婚姻杂记》是其早期汉人社会(家族)研究的代表作,这些文章通过文献考证来对中国家族中存在的拜祖仪式、宗法制度与婚姻等问题进行研究;后来以他的硕士论文《义序的宗族研究》和论文《从人类学的观点考察中国宗族乡村》为代表,主要运用田野调查材料写成,标志着家族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成熟,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在留学期间用英文写的《金翼》,较多的依据从结构功能理论发展起来的社会均衡理论,采用小说写作手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汉族社会(家族)研究的一个高峰。
        所以,《金翼》作为实验民族志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汉族社会(家族)研究的一个高峰,无论是理论还是形式方面都很成功,在学术创新方面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同时《金翼》也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福建农村风俗和生活的缩影,是后人了解那个时期中国农村的重要参考。

四、结语:在反思中继承
        林耀华先生在《金翼》中非常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最后一章中他说:“科学不过是通过组织了的常识。一门学科的目的如果是为了控制人类生活,那么对于人际关系的研究就应当做得细致周密,以期能够预料将来从而掌握将来”。在书中,他表达了人际关系决定成败的思想。如,“走出家庭、迈进茶馆,使东林同外界的联系多了,使他稍微能避开家里极严的监督,终于在茶馆老板与常客里找到了一席之地”。而茶馆正是他遇到张芬洲的地方,张芬洲后来成了黄东林的生意伙伴,是助他发迹的重要人物。类似的观点在书中随处可见:“为了使鱼、米生意更顺手一些,东林和芬洲同福州城建立了联系,同城市钱庄老板建立联系对于店铺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得知自己的儿子入了基督教后黄东林是这样说的:“最近我接到三哥的一封信,信上说他接受了洗礼,无论如何这是与有影响的外国人和教徒取得联系的途径”。按理来说,信仰问题是应该严肃对待的,但在黄东林看来这仅仅是扩大交际圈的一种手段。书中有一段关于人际关系作用的集中论述:“一个人为了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必须与不同的人们发生多种联系。像黄家这种情况,东林不仅有自己的亲戚和事业上的朋友,还得去发掘开拓与官员们的关系,比如吾云,还有像香凯这样的军官,甚至像素华这样的土匪”。
        诚然,作为一个社会人,社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我们都要积极拓展交际圈,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但是,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我们也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功利性目的不能太强,否则,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当然我们在反思的过程中也要继承前辈的优良品质。《金翼》取得了很大成就,林耀华在其中体现出的大胆创新意识、研究本文化的尝试以及将国外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努力都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光大。值得一提的是,林耀华先生也是燕京大学、云南大学两大学田野工作站的重要成员之一,作为云大学子的我们更应该把林耀华等前辈们脚踏实地做学问,一心一意为祖国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军平.林耀华学术思想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2]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论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22、298.
[3]林耀华.金翼[M]. 庄孔韶、林宗成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
[4]马威.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民族学—论林耀华先生的学科建设思想[J].广西民族研究,2011,(4).
[5]庄孔韶.从<金翅>谈林耀华教授[J].读书,1984,(1)
[6]王铭铭.远方文化的迷—民族志与实验民族志[J].西北民族研究,1996,(2)
[7]张海洋.林耀华教授的学术生涯[J].民族教育研究,2000,(2)

TOP

金翼 确实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民族志,乔永娥在课堂上用人生轨迹图示主人翁,非常新颖。可惜在文中无法反映

TOP

有点难呢

因为要把图示在电子稿中表现出来不太容易,能力有限,嘿嘿~

TOP

拜读了,觉得蛮有收获的。想起一本书范根纳普在其著作《过渡礼仪》(也译为通过仪式),可能有帮助哦

TOP

过渡仪式,好书。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2010版较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