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年味变淡,是喜是忧?

年味变淡,是喜是忧?

年味变淡,是喜是忧?

作者: □ 娄和军

大众网 2009-01-30 08:37:00 


   

    为了感受年味,36岁的舅舅从城里赶回到了北旋丰村过年。

    这是沂蒙山腹地的一个小村庄,800多口人。1995年,大学毕业后,舅舅到淄博市里工作。可在城里过年,他发现春节只剩下春晚和几声鞭炮声了,连拜年也由电话取代了。

    舅舅说,记得小时候,每到腊月,年味便随家家户户的炊烟飘来,各家各户忙着蒸年糕、磨豆腐、炸丸子;年味也从一群群人踩高跷、扭秧歌、打陀螺等热闹活动中,扩散开来。小小村庄,年味十足。

    而今北旋丰村的年味怎么样?

    舅舅说,要比城里浓,但比以往还是差了许多。“春联换成了印刷的,年货换成了超市买的,出门一起玩闹的少了。”舅舅感叹,年俗规矩,过一年,丢一样,许多有趣的年俗,只存于记忆中了。

    为什么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而这年味却越来越淡薄了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雄教授认为,电视普及,对传统的过年娱乐方式进行了革命性更新,屏幕取代传统集体娱乐活动;电话尤其是手机普及,提高了人际沟通的便捷性,却稀释了传统拜年交流的温情。传媒的勃兴,使得年俗简化,年味也随之变化。同时,商业元素也对年文化内涵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置换。山东大学社会学系王忠武教授认为,春节的市场价值正被商家充分挖掘,春节的概念越来越倾向于休闲、娱乐、购物,而其中被丢失的是精彩的民俗元素和深厚的民族传统。

    年味变淡,是喜是忧?

    有学者认为,年俗嬗变才能多姿,年味在传统中求新求变,不必对此过于担忧。王雄教授却认为,年味之淡,绝非小事。年味之淡,折射的是我国认同文化之淡。年文化作为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是一个国家文化根源、文化认同和历史连续性的强力纽带。年文化所代表的民间生活传统,对于中国建构有效的认同文化有着重要价值。王雄认为,人们期望从过年这一传统节日中得到更多的共同文化意义,但承载年味的年俗,却在更新中流散。年俗必然与时俱进,但这种更新首先需要承继:“无论怎样的年俗,它必然附着属于中国人特有的农历新年,它也必须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生发。”

    2008年实施的节假日制度,将清明、端午、中秋,确定为法定节假日,正体现了对认同文化构建的努力。但如何寻求传统年节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契合,如何强化民族认同文化构建,仍任重道远。对于建设、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认同文化,国家机构、公共媒体责无旁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