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比利时人讲究婚礼仪式

比利时人讲究婚礼仪式

《 光明日报 》( 2012年05月31日   08 版)

    对比利时人而言,婚礼是奢华还是简单,是宾客盈门还是只邀请至爱亲朋,每人有每人的情况,每家有每家的风俗;但婚礼(包括订婚)的仪式感、庄重性、正式气氛还是要有,这也可以说是近年来的一种趋势。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把婚礼简而化之、甚至完全没有婚礼。

    是否举办正式婚礼,说到底还是个经济条件的问题。现在这个社会环境,已经不是二三十年前,那时男女双方不经过正式婚礼,一直同居到生儿育女比较时髦。但也有不少人在有了孩子之后补办婚礼的。

    现在西方社会,总体的趋向是正式结婚的总数在减少,如在北欧,已经有一半人摈弃了婚姻制度,美国和法国是25%的人单身。而且,即使只是同居,在很多国家,如法国,签订了“同居协议”以后,在债务、税收和保险等实际生活层面,其实跟婚姻差别已经不大。

    还没有举行过正式婚礼的杰罗姆对记者说,当然,现在的又一个新趋势是,如果是想正式结婚的,回归传统婚礼仪式又成为时髦;但同时也有创新和“与时俱进”。

    比如说,不再那么严格地循规蹈矩,请的客人早已不是那么多了,一般仅限于至爱亲朋,几十人而已。这里面可能也有经济危机的因素吧,大家的原则都是能省则省。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伴郎和伴娘的数目,似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早已经突破了过去的思维定式。杰罗姆就曾经和许多好伙伴一起,给别人当过多次伴郎。

    但举行婚礼也是件挺麻烦的事!要呼亲唤友两次:一次去市镇政府登记,所谓“世俗仪式”,双方在有关文件上签字,然后大家找个地方喝一杯,等等;另一次更重要些,就是去教堂搞“宗教仪式”,邀请亲朋好友都到场,由主教或神甫主持仪式,在证婚人和全体来宾的注视下互相致词、交换戒指等等。当然,随后还要有婚宴和舞会。

    对拉丁文明的国家来说,婚宴无疑是婚礼中最重要的部分。杰罗姆说,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许多单身者,希望通过参加别人婚礼的各个环节,认识更多的人,说不定碰到自己的意中人呢!最后,蜜月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无论是到家中传下来的农村旧屋住上几天,还是“疯”到加勒比海沙滩上,不管怎样,都要过一个令人难忘的蜜月。当然,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在脸谱或者什么网络平台上晒晒自己的蜜月照,更是具有21世纪特点的、必不可少的功课!

    另外,杰罗姆强调说,即使大家都并非虔诚或天天实践的教徒,但在婚礼上都希望能有个天主教神甫(或者对犹太教来说,一个拉比即犹太教教士;或者对伊斯兰教来说,一个阿訇,等等)到场,为新人祝福。

    一般规模的婚礼,一般要邀请100人左右,费用在1万至2万欧元之间(相当于人民币8.5万至17万)。由于可用于婚宴和舞会的场所有限,一般要提前半年左右甚至更久预订才行。当然,还要找房子租或买,收拾房子,布置家具,采买生活用品……所有这些准备工作,需要双方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杰罗姆说,婚礼上租一个豪华汽车或者租个游船之类的做法,确实比较流行。目的也是加深大家对婚礼的印象、增加新人的新鲜感、显出与众不同,毕竟一般人一生就这么一次。

    结婚完全是私事。只要你不违法,什么规模、什么档次,周围当然没人说三道四。毕竟,在普通人一生中,在几十人上百人面前当主角的机会并不多。但大家一般都不讲排场、不追求奢华。当然,有能力又有愿望这么招摇的除外。周围的同事、朋友、亲人中,需要帮忙的时候要去帮忙,“凑份子”当然也是免不了的。而家长的态度,主要还是对这个婚姻本身的态度,而不是对举行婚礼的细节的态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婚礼无论什么时间举行,主要的操办者还是双方家长。因为在西方传统上,孩子结婚表明家长的哺育成功了,也可以告一段落了。婚礼也许是可以送给孩子的最后一件大礼物。所以无论什么情况,婚礼都是双方家长掏腰包。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何 农 本报布鲁塞尔5月30日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