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读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是我看过的,中国内地最好的饮食风俗节目。曾经也看过许多大陆的美食节目,但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现在看来,以往的节目表现的只是美食本身而已,忽视了美食的文化底蕴。“底蕴”这种感觉,很微妙,我把这种感觉称为“认同感”。美食,不仅仅只是味蕾上的感知,她应该烙上本土文化。这就和民俗中的物质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人生仪礼,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民俗学的概念恰恰也构成了,我们对于一个文化最直观的感受。《舌尖》恰恰从民俗学的这些角度记录了中国饮食文化。
     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
       高原松茸和竹笋的采集,冬季厚厚冰层上的捕鱼。可圈可点的反而是纪录片的“摄影技术”。对于摄影技巧我也是一窍不通,但作为观众,对于自然界的色彩,风声,雨声,流水声;让我想到自然纪录片《天地玄黄》。作为人类取食的最原始的阶段,自然对于人类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自然界在这集纪录片中被显得更加广阔与庄严,渺小的人类在广袤的自然中觅食。现代社会,已经是人和人的社会了,人早已从自然中脱离出来。这种原始的食材采集给我们现代人一种远古的记忆。但这种原始采集方式却不是满足人们原始的温饱需要,它恰恰与现代社会紧密联系。松茸,竹笋成为酒桌上的高档佳肴,采集者们“靠天吃饭”,自然界的馈赠似乎异常珍贵,气候环境对于他们的生计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原始生活方式的一种变异吧。
   第二集 主食
对于中国南北饮食特点的分类,摄影技术还是亮点之一。尤其在色调的选取上,各个地域都被配上了合适的色彩。黄土高原的厚重的黄,南方缠绵的暗和冷冷的绿,东北平原的明快的绿和一望无际的黑.各地的主食也因为周遭环境的渲染而更加充满表现力,好比粗糙,厚黄色馍馍,在土黄色的窑洞以及那种特有的土黄色下,会让人对于它的存在,感觉到“理所应当”。这就表现出了民俗事物和民俗环境(黄土地),文化(建筑文化,风土人情)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三集 转换  第四集 保存
   这是对于中国美食“创造”的讲述。“创造”区别了过去和现在,体现了时间的流动。从原始的自然物到各式各样的形态食物的转变,中国人通过不断的重复,得到偶然或探索到的发现,由此我们的生活在改变。这些改变的积累的逐渐进入我们的文化记忆:发现豆子,种植豆子,豆子变作豆腐,将豆腐发酵为臭豆腐,各种化腐朽为神奇的烹调。俨然就是文化发展的缩影之一。
  在对食品的保存中,大概体现了人们的一种永恒的时空观,腌菜酱肉如同制作“木乃伊”(呵呵可能有点恶心),我猜古人对尸体的防腐企图永生是不是先从腌菜开始的?无论如何,人们开始试图保存现在,希望得到不朽。正是这种“保存”的思想,某个阶段的文化总会通过各式各样的物质形态保存下来,这些物质也是这些历史阶段的直接证据。也许人不可以永生,但这种“永生”的意识,却为人们提供了保存文化的方法,小大腌菜大到史书典籍的撰写,民间故事传说的流传继承….,..
   “转换和保存”正是文化发展的两个方面。正如,我们无法完全体验到已过的那些历史,换句话说,历史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保留。这恰恰是因为人们的“转换”,发展创造是生命的特性。而发展的起点却有恰恰是基于之前的文化历史,因此以往历史的分子正游离在我们等下文化的各个部分中,这就是对于伟大民族的记忆继承基因。
    许多人对于文化的“消失”感到悲怆。我却并不认为发展中的东西是消亡,他是新生的血脉。

第五集 厨房的秘密        
这集是对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奥义的探寻:刀工,火候;还是赋予其中的文化记忆?最后编者将其引向一个哲学命题——和谐。这是我觉得本片最败笔的地方,任何中国文化都或多或少被加入:和谐中庸这些烂俗的概念。个人觉得儒家这一套,不是不可以运用,但至少被滥用了。或许对于大汉族来说,他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但这也仅仅只限于思想吧。就算他在思想界广泛存在,但是否又是人们真正的方法论?就如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但又有几个人将它作为真正的思想方法论?生活民俗的实用性是非常强的,他主要是因时因地而产生的,以实用主义的特点出发。东北猪肉炖粉条的豪爽,湖南辣味的肆意,草原风味的狂野,江南山珍的回味悠长……有张有合的个性,构成了中华美食的特色,更写照了多样的民族性格。一个概念,只会狭隘我们的视野

看了这几期,突然对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不那么纠结了,不知道是不是宣传得很到位,呵呵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耿羽 宝葫芦 +9 2012-5-20 18:30

TOP

《舌尖上的中国》片尾笑脸集锦(来自网络)



请点击放大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sa-wa-dee-krab

TOP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们向大自然索取时的智慧,他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让人感动和敬佩!

TOP

我想要一个可以为爱人和家人朋友烹饪的厨房

TOP

中国的食物,里面是有各种感情成分的。每家的菜,都有不一样的味道。
西方很多食物,都“流水线”化了,如肯德基、麦当劳什么的。

TOP

《中国食物》,我没仔细研读,lz可以来看看,好书。

TOP

味道中国。
“你吃了吗?”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我经常吃学校一个餐厅的拉面,因为我看见卖拉面的那个窗口的师傅也吃这个,所以我感觉是安全的。其他窗口卖的事物,比如鸡蛋吃得一点鸡蛋味没有,总让我怀疑是不是假鸡蛋。众所周知,很多食堂的窗口都被私人承包了,既不好吃,又让我们吃着感觉不安全。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以前只知道吃什么和怎么吃 比较重要,其实有了家室之后,才知道每顿饭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核心问题。。

不知道在家里当过厨子的筒子们有啥子感想?

TOP

回复 9# 的帖子

你有家室吗?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回复 10# 的帖子

他暴露啦~~小日子整得挺滋润~

TOP

都在说味道中国,舌尖上的中国。CCAV这片子倒引起天朝吃货一顿骚动。
可以趁势看些此类的书吧,看看赵荣光主编的“中国饮食文化专题史”大致有这样几本《中国饮食典籍史》、《中国食料史 》、《中国饮食娱乐史》、《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

此外,可以看看另一本发出异响的书《中国食文化批判:如何走出“民以食为天”的囚笼 》,李波著,目录如下:
第一章 好了肠胃,忘了痛
(一)由亚当和夏娃的“国籍”说起
(二)天谴已经降临
(三)吃的就是心跳
第二章 “口腔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一)我食,故我在
(二)民以食为天
第三章 口腹之欲如何成为文化
(一)审美、文化源于味觉
(二)文人让“吃”看上去很美
第四章 超级美食大国的盛宴
(一)瓷器:中国的名字
(二)中国是个大餐桌
(三)满汉全席
第五章 中、西方口腔文化的主要差异
第六章 饥民和饥民社会
(一)饕餮的传人
(二)饥民:吃出来的国民人格
第七章 让我们吃喝,因为明天我们就会死去
(一)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饕餮
(二)生当封侯,死当食庙
第八章 “吃”是一种秘密武器
(一)饭桌上的政治启蒙
(二)既是矛,又是盾
(三)致命性武器
(四)非致命性武器
(五)酒是一副药,喝了跑不掉
第九章 “吃”等于立场和荣誉
(一)嘴巴:人格的大门;肠胃:道德的容器
(二)吃出来的软骨症
(三)两大口腔文化,一样的悲哀
第十章 中国已经被吃垮过N次
(一)火山上的宴席
(二)鸦片战争:吃出来的战争
(三)西方人、日本人对鸦片的态度
……
第十一章 在魔鬼炮制的液体里迷失
第十二章 美食家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十三章 别了,美食故乡
第十四章 “我们会一觉醒来变成甲壳虫吗?”
第十五章 我们还有多小家底可吃
第十六章 谁来养活中国
第十七章 谁来捍卫动物的权力
第十八章 素食主义救中国
附1 谁让我们变成了病人
附2 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

TOP

回复 5# 的帖子

家的味道 是世界的极致的美味。

TOP

回复 9# 的帖子

我的妈妈就喜欢简单 还没有我对菜式用心 只要我回家 我爸爸就享福了

TOP

回复 8# 的帖子

极力地推荐湖北民族学院的食堂 欢迎各位去品尝  物美价廉 质量过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