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春节风俗溯源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春节风俗溯源

春节风俗溯源 2009-01-24 20:59
分类:中国民俗
字号:     

       [题记]  春节,这个中国最重大的传统节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重建,越来越有味了,越来越有情了。但是,在众多关于春节文化的介绍中,大多处于春节文化事项的一般叙述中,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对于春节风俗文化的来源也就不知就里。11年前笔者曾在《文史知识》1997年第1期上发表过,对春节风俗文化的来源作了探讨。但在中国传统文化被“经济”和“政治”海潮淹没的时代,《春节风俗与蜡祭》一文也就石沉大海了。今天,在博客时代,我这个电脑盲在学生们的帮助下,也开出了博客,为了迎接2009年春节,特将拙文《春节风俗与蜡祭》转帖于下,以飨诸博友,也为中国民俗学网添一块砖。


    春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最盛大的节日。本文试图根据春节风俗与蜡祭的关系,谈谈春节一些风俗的始源。
                                                                                 一
春节是妇孺皆知的民族传统节日,蜡祭却鲜为人知了。什么是蜡祭?《礼记·郊特牲》有一段文字作了详细的记载,其云:
     “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基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也;葛带榛杖,丧杀也。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尊野服也。
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知蜡祭始于伊耆氏。伊耆氏“古天子号也”。汉郑玄《注》以帝尧为伊耆氏,唐贾公彦《疏》以神农为伊耆氏。不管为帝尧还是为神农,蜡祭始于原始社会,反映了在原始农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植物和农业神的崇拜。蜡祭的对象是:先啬、司音、啬、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八种,故称之为“蜡八”。先啬是农业的首创者;司啬是前代主管农业的;农,郑玄《注》云:“农,田畯也。”田畯,即古之先教田者或始耕田者,就是农神或田祖;邮表畷,就是井田的疆界;猫、虎,因其食田鼠和田豕,保护农作物而受祭;坊,就是堤坝,用以蓄水、障水而受祭;水庸,就是沟洫,用以受水、泄水而受祭。总之,“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蜡祭之八神,不是对发明和管理农业有功,就是对保护和发展农业有恩,所以“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蜡祭的时间是“岁十二月”,即岁终农闲之时。蜡祭的祝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其意就是希望堤坝不崩溃,洪水不泛滥,昆虫不为灾,草木不生于良田。蜡祭的参加者主要是“田夫”或“野夫”,即西周时代的农民。
    蜡祭要身着“黄衣黄冠”的“草服”,或称“野服”。何以用黄色?郑玄《注》云:“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故息田夫而服之也。”
    由此可见,蜡祭是西周时代农民的年终祭祀,是一年中关于农事最大的祭典和节日。
                                                                                     二
    蜡祭既然是西周农民的年终祭祀,那么春节风俗与之有什么关系呢?
    据记载,汉代时春节原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时人们则将整个春季称为春节,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因此,春节风俗首先与“立春”有关。例如,春节时农民往往有占天候,看风云,观日色、晴雨,看参星,听雷鸣等看征兆占卜年岁丰歉的习俗。《后汉书·杨震传》即云:“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心焦。”各地还有“立春天气晴,百物好收成”,“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耕田不费力”等谚语。明清后人们还有立春日吃鲜萝卜,谓之“咬春”的习俗。不少地方春节食俗中还有吃春饼、春卷的风俗。可是,春节中还有许多风俗与“立春”并没有什么关系。
    正月初一改称春节后,春节又与古代的“元旦”发生了关系,春节的一些风俗,例如吃团圆饭,守岁、穿新衣、拜年、送贺年片、挂年历画片等就是元旦“过年”风俗的遗风。但是,古代并不都把正月初一定为元旦岁首。据记载,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商朝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岁首,周朝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岁首,秦朝以农历十月初一为岁首,汉武帝时才又改正月初一为岁首。这样,由于岁首不固定,因此春节中的一些风俗,特别是与农事有关的一些风俗,与“过年”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但是,我们了解了蜡祭的情况以后,发现春节的一些风俗与蜡祭却有着密切的始源关系。为了说明这个关系,我们先引《礼记·杂记下》中孔子与子贡之间的一段对话:
   
     “子贡观于蜡。孔子日:‘赐也乐乎?’对日:‘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日:‘百    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这个“一国之人皆若狂”,表现和反映了劳动人民庆祝自己的祭典的热烈。他们终岁勤稼穑,劳苦于田畈,难得欢聚在一起,今日得宽余,除了序年齿,正齿位外,还可以尽情唱歌跳舞,畅饮酣醉,以解一年之劳苦,是谓“百日之蜡,一日之泽”。
    在这“一国之人皆若狂”的蜡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春节风俗的根源。
    以“腊月”的来历来说吧,农历十二月为什么称之为腊月呢?《礼记·郊特牲》云:“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周礼·地官·党正》又云:“国索鬼神而祭祀。”郑玄《注》:“国索鬼神而祭祀,谓岁十二月大蜡之时建亥之月也。”贾公彦《疏》:“礼在蜡月,故言之以为节耳。”可见“蜡月”之称最早由蜡祭而得。此外,周时除蜡祭外,还有一个腊祭。《礼记·月令》云:孟冬之月“大饮烝。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由此可见腊祭与蜡祭之不同在于,腊祭祖先,蜡祭百神;腊为统治阶级所祭,蜡为劳动人民所祭。只是到了后来情况才有了变化,《左传》僖公五年云:“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晋杜预《注》:“腊,岁终祭众神之名。”可见后来腊祭和蜡祭渐合而为一。因此,秦时改“蜡”为“腊”《广韵》卷四禡四0云:“褚,年终祭名,或作蜡。”《广雅》曰:‘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日大褚,秦曰腊也。”,“蜡月”也就改称为“腊月”了。由于汉“腊”行于农历十二月,故后世以十二月为腊月。《史记·陈涉世家》中就有“腊月”的记载。直至今日,每当进入腊月之后,家家户户都开始了过春节的准备工作,这与古时进入腊月后,家家户户准备蜡祭不无关系。此其一。
    其二,腊日的来历也与蜡祭有关。开始,腊八节即“腊日”,是指古时举行腊祭的日子。起初并不固定,周时在孟冬之月举行腊祭,秦则在十二月举行腊祭,《史记·秦本纪》云:“十二年,初腊。”张守义《正义》:“十二月腊日也……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汉代又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此即《说文解字》所云:“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本来只与祭先祖的腊祭有关的腊日,到了汉时与祭百神的蜡祭也发生了关系。只是到了南北朝时,才定十二月初八为腊日,此即《荆楚岁时记》所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从此以后,过了腊八,也就开始过春节了,因此“腊八”又称为“腊八节”(还有一说“腊八节”与佛教创造人释迎牟尼得道成佛有关。),至今不少地方的农村仍兴此俗。
    其三,喝“腊八粥”的风俗又与蜡祭有关。《礼记·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前已述及蜡祭是劳动人民的报田之祭,周时被称为“田夫”、“野夫”的农民祭祀蜡八神的祭物,当然只能是自己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一方面庆祝丰收,另一方面也是报答蜡八神的护佑。于是把作祭祀用的农产品煮而食之,既有神圣之感,又可求得蜡八神新的护佑。而周代的“田夫”、.“野夫”们大多处于奴隶地位,最好的也不过是个自耕农,把作过蜡祭的供品煮成粥食,也是合乎当时的历史条件的。“腊八粥”之“‘腊八”并不一定是指腊八日(因初时腊日并没固定为腊八日),也不一定是指粥中有八样品种,其最早很可能与“蜡八神”之“蜡八”有关。以后的种种说法只不过是它的变异而已。
    其四,祭灶神的风俗也与蜡祭有关。《风俗通义·灶神》引《东观汉记》云:“南阳阴子方积恩好施,喜祀灶,腊日晨炊而灶神见,再拜受神,时有黄羊,因以祀之。其孙识,执金吾,封原鹿侯;兴,卫尉,鮦阳侯。家凡二侯,牧守数十。其后子孙常以腊日祀灶以黄羊。”此事《后汉书·阴识传》中也有记载。灶神之说虽早已存在,其始见于《战国策·赵策》和《韩非子·内储说上》记梦见灶君说卫灵公。但阴子方腊日祭灶得福的传说却把腊日与灶神联系了起来,很可能在汉代腊日祭灶神的风俗便流传开了。
    其五,春节扫尘风俗与蜡祭也有关。古时为了迎接蜡祭,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以便祭祀。故夏(一说殷)时称蜡祭为“清祀”,就是《通典·礼四》所引注云:“《广雅》曰‘清洁而祭祀也’。”此俗延习至今,形成“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干干净净过春节的风俗。
    其六,春节给长辈拜年的风俗与蜡祭时序年齿有关。从古至今,春节除夕吃年夜饭时都要请长辈中年龄最长者坐首席,大年初一后辈都要给长辈拜年,有经济收入的晚辈还要给长辈老人“添寿钱”。此俗的始源应与蜡祭时序年齿有关。据记载,古时蜡祭序年齿,即按年龄大小定宴会的席次或饮酒的顺序,规定六十而坐,五十而立,以示对长者的尊敬。
    其七,春节畅饮欢宴的风俗与蜡祭的饮燕有关。前已述及,蜡祭时“一国之人皆若狂”。所谓“狂”就是一反常规,个个畅饮酣醉,人人尽情欢乐。春节期间,特别是吃年夜饭时,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喝酒庆贺,平时妇女不沾酒的习惯,小孩不准喝酒的禁令都不起作用了;除夕之夜人们可以为守岁而不睡觉尽情娱乐。春节成为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
    其八,春节驱疫的风俗与蜡祭也有关。春节放爆竹驱疫的风俗十分普遍,虽然关于放爆竹的习俗有着种种说法,但其最早应源于腊日或腊日前一日击鼓驱疫的习俗。《吕氏春秋·季冬纪》云:“命有司大傩, 旁磔,出土牛。”《注》:“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荆楚岁时记》亦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后腊鼓逐渐少见,而爆竹却盛行了。
    其九,春节一些有关生产方面的风俗也与蜡祭有关。前引蜡祭的祝辞是:“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总的意思就是希望来年农业生产不受水害,不受虫灾,不受草荒。在长期的实践中,就形成了一些与之有关的生产风俗。它们都表现和反映了农民对来年农业生产的希望和祈求,究其根源大多可能源于蜡祭中对邮表畷、禽兽、坊、水庸以及昆虫的祭祀。
    其十,春节一些禁忌风俗也与蜡祭有关。春节有木少禁忌,比较普遍的有:不准扫地,以免扫走运气;不准动用菜刀,以免吓跑灶神;不准吵嘴打架,否则来年无安逸日子;不准摔破东西,否则来年有家破之祸等等。其根源大都可能与蜡祭神圣而又欢乐的气氛有关。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春节的一些风俗若与“立春”或“元旦”挂勾,颇为勉强,而将其与蜡祭联系起来,则迎刃而解。所以,我们认为春节风俗除与“立春”和“元旦”有始源关系外,有一部分还与古代的蜡祭有始源关系。现代汉族的春节风俗,既有元旦的古风,又有立春的旧俗,还有蜡祭的遗习。
                                                                                三
    从春节风俗与蜡祭的始源关系中,我们还可以更清楚、具体地看出春节源于农事的世俗性的特点。
    蜡祭所祭之八神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无一不与农事有关;蜡祭祝辞所说的“土反其毛,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又无一不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有关;蜡祭的参加者又是社会最基本的群众——“田夫”或“野夫”;甚至年成的好坏都决定着蜡祭的进行与否,此乃《礼记·郊特牲》所云:“八蜡以记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顺成之云,其蜡乃通,以移(yi,音异,使人羡慕之意)民也。”通观蜡祭以及上述与蜡祭有关的一些春节风俗,不是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春节与农事的密切关系,不是可以更具体地看清春节世俗性的特点吗?
    正因为蜡祭是农民的“报田之祭”,所以古往今来,春节一直是真正群众的节日,真正民间的节日,农民过春节比城镇过春节更隆重、更热闹、更盛大、更富有民族特色和风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