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勃】全球化背景下民俗传统的复兴

【张勃】全球化背景下民俗传统的复兴

       该文初稿是向“2011中日韩传统文化与终身教育国际研讨会”(珠海)提交的会议论文,蒙日本京都大学渡边洋子教授相约,经修改后发表在2011年第11期《终身教育与图书馆》上,京都大学研究信息库收录(论文刊登的地址是: http://rep ository.kulib.kyoto-u.ac.jp/dspace/handle/2433/152092;具体阅览链接是: http://repository.kulib.kyoto-u.ac.jp/dspace/bitstream/2433/152092/1/lel11_57.pdf。感谢在拙文发表过程中宋佳同学的相助。全文见PDF版。


全球化背景下民俗传统的复兴


  ——基于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街道社区元宵游园会的思考[1]


  张 勃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北京100101,Email:sdzbo@163.com)


  一、问题的提出
  近代以来开启的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使许多国家、地区的传统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危机。“应如何继承和保护各自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又该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成为当下多国学者普遍关心的学术话题。在新近召开的“2011中日韩传统文化与终身教育国际研讨会”邀请函所阐述的会议主旨中,就径直提出上述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学者们直面现实、力图用自己的知识生产服务于国家文化事业建设和民众幸福生活的学术自觉。[2]与学者在这方面的研讨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业已在实践层面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而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成为当下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传统在中国都市和乡村的复兴也是一种普遍的事实。民俗传统是一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包括一系列何人在何时应做何事或不应做何事以及应如何做的规则,处于时间长河中的民俗传统犹如一个生命体,有其自身生长发展演变的历史。它可以生,也可以死。在笔者看来,民俗传统的生(即活态存在)是指行动主体(社会成员)对这些规则的选择并在生活中加以操演和践行,其传承就是这种活态存在在较长时期内的持续。民俗传统的死则指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再被遵循。由生而死通常被视为一种民俗传统必经的生命历程,不过,民俗传统的复兴表明其命运其实更为复杂:不仅可以生,可以由生而死,而且可以死而复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民俗传统能够在传承中断后重新回归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为其所遵循、操演、践行。问题在于,一种民俗传统的复兴是如何实现的?复兴的民俗传统与先前的民俗传统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将以北京市朝阳区安贞社区元宵游园会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若干探讨。
 
附件:
lel11_57[1].pdf
[时间:2012-1-31 08:45 - 下载次数:0]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顶老师,先下载来看看

TOP

佳作有奖!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今日拜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