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县一中  武陵旧事之62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县一中  武陵旧事之62

县一中  武陵旧事之62
  
  县第一完全小学斜对门是一中大门,略略向东南向斜,但不是正门,大门在王瞎子道内,现在称呼的尊师路中段,正门在东门街中段,钟鼓楼西侧三十步处。现在四十岁以下的人几乎都不知道,钟鼓楼旁边曾经是县一中的大门,更不会知道县一中旧址曾经是文庙,是儒学,或者说是黉学。进门,过高门槛,见一面墙,横横的拦住你的视线,墙面布满了字,那个时代谁过会留意这些字呢?绕过这面墙,见一四合院样的宽敞院落。进门见到墙后,是一栋木楼,当时是县一中的图书室,操场东南两侧各有一排长长青砖房,那就是教室了。操场南侧院墙有一月亮门,过门,又是一个小天井院,院中两株古树,一残枯一稍留少许生机,院落两侧是两栋木板楼,地面青石板密密扣实,再往南,还见一道门,又是一个院落。见一池,池上有桥,过桥即门,那是正门,儒学的正门,出门为东门街。儒学位于县署东,守备署位于县团西,这正是武陵文武二衙门,守卫县署之态势。
  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杰创导,湖广布政司参议杨琚负责组织施工,知县曾熙修增而成儒学。位置选择县署东,文庙前,当时与文庙合设。文庙供奉孔子等先贤,先儒牌位,儒学以兴学育才为首务。武陵儒学由明至清,八度兴废。弘治八年,公元145年,知县伍夔建大成殿两边的庑殿,大成门明伦堂斋房。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知县温如璋扩大了儒学规模。明历八年,公元1580年,知县陈肇再次重建。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开始系统维护修理,29年间相继增添修缮,使之一兴。崇桢十二年,公元1639年,张献忠攻打武陵县城后,一火摧毁抽有的建筑。康熙十二年又毁于吴三桂之乱。直到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期间历任知县曹席珍,祈圣年,翁乔年,龚克庸,宋焕等,相继翻修。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花费五年时间,恢复规模如旧。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代理知县石煦,对儒学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兴建。共建成大成殿五楹,围檐二十二间,两庑殿各五楹,大成门五楹,启圣祠崇圣祠黉门四座。欲引水成泮池,挖掘时泉水如涌,遂建桥三拱如月,围以石栏,栏外有红墙一丈二尺,此后至民国期间,是它最兴旺的时代。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此地成军阀牛育椿制炮厂,其为西北军吴心田部旅长,占踞武陵县城,实行封建割据。私定苛捐杂税,鼓励种植鸦片,自印货币,1933年元月6日,被中国国民革命军51师歼灭。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建立武陵县立初级中学,初中班3,学生175名,公费待遇。它算是第一高级中学真正的前身吧?
  武陵老人多称呼县一中为黉学,而不以儒学名之。为什么?
  黉门与泮宫均为古代学校。古学均尊孔庙,黉门在西,泮宫在东,亦有“身入黉门,天子门生”的说法。如《后汉书?仇览传》:“农事既毕,乃令弟子群居,还就黉学。”也有“黉门施教有方,犬子才得高中”之说。
  因儒学“以兴学育才为首务”,文庙供奉孔子等先贤,故称“学宫”,或“黉学”。教学人员为县教谕,训导任,学生额为廪生20名,增生20名,年取文生8名,武生8名,科试取文生8名。为奖励好学士子,地方人民,官方及官绅义绢,筹集专款,兴办田庄,资助贫困学子应试充作路费及衣物之用。凡参加乡试生员,每人给钱三十千,举人进京会试给一百六千,贡生进京考监生,给八十串。在省城江汉书院肄业者,每年给银十两。自创书院儒学以来,竹溪明代有进士3人,举人5人,贡生71人;清代进士9人,举人8人,贡生160人。
  建国后,县立初级中学恢复招生为1951年秋后,初一新生83人,两班;一年制短师班80人,两班,时任县长李荣久兼作校长。1956年因创办水坪初中,遂称呼此校为县第一中学。如此说来,第一中学的名称当从此时算起,才对头?然而,高中班是1958年才开始招收学生的,48名学生一个班,如此说来,县一中的开始当从1958年算起啦?1998年初中分离出去成为高级中学,这也是真正称呼竹溪第一高级中学的名称的开始,1998年才是它真正的起源日?只是,在2008年8月25日,县一中的高一学生在新校园报到,新校区正式启用。10月25日,高三年级815名学生搬迁到新校园学习。至此,学校各年级、处、室全部迁入新校区。这所最早的武陵高级中学搬迁到新的地方,它还把过去了的历史算在内吗?如果算在内,又是如何算法呢?
  建国以来,学校涌现出了原中国炮兵学院院长郭德华将军、全国人大财经委法案室主任朱少平、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文鑫、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雷兆海、中国石化的十大杰出科技之星、博士后导师王家陆等。自恢复高考以来,学校共为北大、清华、武大等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输送优秀学生7000多人。在他们心目中,又是如何算自己的母校的历史的?
  

 

    
武陵旧事之一    龙王
武陵旧事之二  绿茵
武陵旧事之三  货场
武陵旧事之四  交易所 
武陵旧事之五  筒子面
武陵旧事之六  城隍庙
武陵旧事之七  小人书
武陵旧事之八  幼儿园
武陵旧事之九  丹凤眼 
武陵旧事之10  油炸桧 
武陵旧事之11  王长店   
武陵旧事之12      叛逆
武陵旧事之13    邵子南  
武陵旧事之14  缝纫机  
武陵旧事之15  画册子
武陵旧事之16  特价书
武陵旧事之17    武衙门 
武陵旧事之18  土车站
武陵旧事之19  读书室
武陵旧事之20  菜店
武陵旧事之21   广播站 
武陵旧事之22  户房 
武陵旧事之23  药王庙 
武陵旧事之24  罪恶值
武陵旧事之25  护城堤 
武陵旧事之26  邓家巷子 
武陵旧事之27  自来水
武陵旧事之28  医校  
武陵旧事之29  卫生局 
武陵旧事之30  第二楼
武陵旧事之31  豆腐社
武陵旧事之32  三岔口 
武陵旧事之33  南较场 
武陵旧事之34  苹果园  
武陵旧事之35  灯光球场 
武陵旧事之36  竹林边  
武陵旧事之37  汽车队 
武陵旧事之38  文化馆
武陵旧事之39  戏台  
武陵旧事之40  薪传
武陵旧事之41  交通局
武陵旧事之42  汽车站
武陵旧事之43  丁字街
武陵旧事之44  南门外
武陵旧事之45  大礼堂
武陵旧事之46  山二黄  
武陵旧事之47  建筑队
武陵旧事之48  孙世武
武陵旧事之49  三元寺 
武陵旧事之50  县医院 
武陵旧事之51  观音阁
武陵旧事之52  电教队 
武陵旧事之53  人民银行 
武陵旧事之54  百货商店
武陵旧事之55  人委会 
武陵旧事之56  电烤馍 
武陵旧事之57  瓜子 
武陵旧事之58  乡风
武陵旧事之59  北门北
武陵旧事之60  路灯下
武陵旧事之61  书院 

武陵旧事之62  黉学

[ 本帖最后由 一石 于 2011-10-3 11:46 编辑 ]

1.jpg


6.jpg


3.jpg


2.jpg


5.jpg


4.jpg


8.jpg


7.jpg


TOP

请把字放大一点、疏松一点,考虑到老花眼的阅读。呵呵!哈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