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诗词国度的文化遗产·2011教学版块

回复 66# 的帖子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望庐山瀑布水(其一)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
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
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庐山独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 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 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 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 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 庐 山
慧 远
崇岩吐气清, 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 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 迳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 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 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 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 一悟超三益。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游庐山观道士石室
吴迈远
蒙茸众山里, 往来行迹稀。
寻岭达仙屋, 道士披云归。
似著周时冠, 状披汉时衣。
安知世代积, 服古人不衰。
得我宿昔情, 知我道无为。


游简寂观
张正见
三梁涧本绝, 千仞路犹通。
即此神山内, 银牓映仙宫。
镜似临风月, 流如饮涧虹。  
幽桂无斜影, 深松有劲风。
惟当远人望, 知在白云中。


入彭蠡湖口
谢灵运
客游倦水宿, 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 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 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 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 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 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 九派理空存。
灵物郄珍怪, 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 水碧缀流温。
徒作千里曲, 弦绝念弥敦。


从冠军建平王登香炉峰
江 淹     
广成爱神鼎, 淮南好丹经。
此山具鸾鹤, 往来尽仙灵。
瑶草正翕 , 玉树信葱青。
绛气下萦薄, 白云上杳冥。
中坐瞰蜿虹, 俛伏视流星。
不寻遐怪极, 则知耳目惊。
日落长沙渚, 层阴万里生。
藉兰素多意, 临风默含情。
方学松柏隐, 羞逐市井名。
幸承光诵末, 伏思托后旌。

庐 山 寺
马 戴
白茅为屋宇编荆, 数处阶墀石叠成。
东谷笑言西谷响, 下方云雨上方晴。
鼠惊樵客缘苍壁, 猿戏山灵撼紫柽。
别有一条投涧水, 竹筒斜引入荣铛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伍子胥过岭》

--------------------------------------------------------------------------------
人们都知道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昭关究竟在哪里?据庐出的群众说:其实,历史上并不是真有一座关叫昭关了。“昭关“,是指”楚昭王的关“。也就是现在庐山的吴章岭。古时侯也叫吴楚雄关。


吴章岭,位于庐山之南。自古是吴国和楚国的通驿要塞。一名吴章岭,一名吴楚雄关,指的也就是“吴楚“分界。吴章岭地势十分险要,岭西南为鹰嘴崖,岭东南为塔尖山,中间只有一个口子,上七下八,一十五里。从南面跨岭,有铁门槛,下有铜门槛,中有铁柱天灯,照得彻夜通亮。岭上,有”吴楚雄关“四个字的石刻,是南康(今星子县)至江州(今九江)的必经之路。如果投有过关护照,任你有三头六臂,也是插翅难飞的。


话说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被楚昭王杀了以后,伍子胥恨得牙关痒痒,杀父戮兄之仇,不共戴天。此仇不报,我誓不为人!伍子胥下定了决心,投奔吴国,借兵来灭掉楚国,以雪这一奇耻大恨。


可是,楚昭王是个心狠手毒的人哪!他料到伍子胥不会善罢甘休。斩草不除根,最终留祸根。得把伍予霄也捉起来杀掉才好哇!于是事楚昭王命人画了吴子胥的图像,写明了姓名、年龄,就连个子高矮、头发乌亮等身材特征了逾写得清清楚楚,行文到各府、各州、各县,悬挂起来,有抓住要犯者,给予重赏。各个要道关口,更是把守得严严实实。


伍子胥一路之上,把心都提在手上,东躲西藏,忍饥挨饿,披星戴月,吃尽千辛万苦,一天天,终于来到庐山的吴章岭下。这是最后一道关卡,只要翻过吴章岭,混出吴楚雄关,便到了吴国,就可以死里逃生了。


伍子胥在岭下一看,不觉倒吸了一口冷气。怎么呢?太险啦!两边都是悬崖,中间一条羊肠小道,那些把关的士卒一个个吆三喝四,在盘查过往行人。他想:自己的图像必定早巳贴在关上了,如果冒冒失失走上去,岂不是自己往老虎嘴里送吗?不行,得想个办法才好。


伍子胥一边想着,一边往旁边退,不知不觉。走到了岭下的董家村。他刚刚隐藏在一片树林里,只听“啪“的一声,一只手拍在他的肩上,把伍予胥吓了一大跳。猛一回头,见身后站着一个老丈,手上拄着一根拐杖,一拱手说:

“请同,尊驾莫非姓伍?“ 伍子胥一股凉气直透背心,呀?这位老丈素不相识,怎么知道我的底细呢?忙说:

“不不!我不姓伍,老丈认错了人吧?“
老汉笑笑说:
“你不必隐瞒,寒舍就在山后,请到我家去,暂歇一时,有话商量。“

伍子胥见这位老丈面容慈祥,和蔼可亲,谅无恶意,便跟着他来到出后,经过一片竹帐走进一间土屋。宾主坐定,伍予胥忍不住问道:
“请问老丈姓什名谁”
老汉说,他叫董家公,是神医董奉的弟弟,昨日上岭,为吴楚雄关守将吴郸治病,见关上挂了伍子胥的图像,今日下岭碰巧相遇,怕伍子胥羊落虎口,特地请他到家暂避一时。

伍子胥一听,心里非常感激,就说了实话:
“我就是伍子胥,请老丈切勿泄露。”
董家公温厚、诚恳地说:
“你放心吧!老夫有救人之术,绝无害人之心。只是吴楚雄菜上把关的武将吴郡,身高力大,有万夫莫当之勇,对过关的人严如猛查,恐将军一时难于过关,请暂在寒舍宽留几天,容我想一万全之策“

伍子胥连忙拜谢说:
“老丈若能助我脱险,恩重如山,日后定当重报!“


这样,伍子胥就在董家公家里暂住下来。他心里着急,连吃饭都不香。晚上,拿了一床破絮,两领蓑衣,睡在柴房里。草草过了一夜,伍子胥就急不可待地对董家公说:
“我大仇在身,在岭下真是度日如年,老丈高义,想必知道我的苦衷啊!“

董家公说:
“老夫已有一计在胸,只是还要等一个人来。请将军放宽心吧!“

当天,董家公出门去了,整日没有回来。到了晚上,伍子胥辗转反侧,心似油煎,无法入睡。他翻身下床,步出门外,但见一天星月,皎洁似银,远处是水天茫茫的鄱阳湖。他抚着身上佩带的宝剑,想到父兄之仇。系于一身,现在,前有雄关挡道,后有追兵紧迫。好心的老丈虽说在想方设法。可又一日未归,眼看巳在岭下过丁两天,明天能不能过得关去,还不得而知。伍子奢越想越急,真是五脏俱焚啊!


鸡叫三篇,天色渐亮,伍予胥,似听见有轻微的脚步声,回头一看,见是董家公回来了。董家公一见伍子胥,顿时露出惊讶的神色,说:

“哎呀!将军,怎么一夜之间你须发全白了?“

“什么?“伍子胥简直不相信,急忙奔进屋去,取出铜镜一照,果然胡须、头发金都白了,不禁仰天叹道。
“天啊!大仇未报,须发已白,这便如何是好啊“

董家公一看,反倒安慰说:
“将军不必忧虑,我看这倒是个好兆头。“
“啊?此话怎讲?“
董家公说:
“我有一老友,是邻村八房湾的陈老八,他的相貌与将率相似,我正欲叫他扮作你的模样,你扮作他的仆人,混出关去。如今你须发皆白,不正好趁机过关吗?“

伍子胥一听,心中大喜,但又优虑地说:
“此计虽好,只是连累贵友,于心不安哪“
董家公说:
“不妨事。老夫自有解救之策,将军只管放心。“

到了黄昏时候,吴章岭的中腰点亮了天灯,把“吴楚雄关“四个字照得赫然醒目。铜门槛和铁门铁索铮铮,阴气森森。关门口站着一中员大将,头戴金盔,身穿铠甲,腰悬宝剑,威风凛凛,杀气腾腾。他就是楚国的守关大将吴鄣。两边厢站立着执矛横刀的武士,好不威武森严。因为天一黑就得闭关,来往行人都争先恐后地往关里挤,秩序混乱。所以大将吴鄣全身被挂,亲自巡查。凡九过关的人,都要逐一跟挂在门上的伍子胥画像仔细核对,方可放行。


此时,伍子胥和八房湾的陈老八也混在人流中,他们已经调换了衣服。陈老八在前,伍予胥扮伴老仆又紧紧眼随。后面不远的地方,站着董家公。他在察看动静,准备随时应付突然发生的事变。

伍子胥故意装出畏畏缩缩的样子,紧跟着陈老八走到关口。那守关的武士横着大刀,把陈老八挡住,对着悬挂的图像把他看了又看,突然,一名武士惊叫起来:

“伍子胥!抓往他!”

陈老八知道自己这一招奏了效,听武士一吆喝,就有意显出惊慌失措的样子,拚命往关里挤。这时侯,只见大将吴郸一个虎步跨过来,一把抓住陈老八的后肩,轻轻一提,“噗通!”往地上一丢,喝了声:

“绑起来!”

这一来可就乱套啦!听说抓住了伍子胥,爱看热闹的,用力挤上前; 胆小怕事的,赶紧夺关而走,你推我搡,你叫他嚷,闹嗡嗡一片,那些守关的武士哪里挡得住,况且伍子胥反正也已经抓住,就索性打开了关门,让他们过去了事。再说,伍子胥巳是白发白须,与画图上的黑发须也完全不同,没引起守关武士的注意,便神不知鬼不觉地混出了吴楚雄关。
吴鄣逮住了“伍子胥”,命人押到官亭审问。那陈老八却大叫冤枉,说:
“吴将军,冤枉啊!我不是伍子胥,我是八房湾的陈老八呀!今日跟友人董家公相约,到岭外的渠家山去作客饮酒,不想还未出关,就被你们当作朝廷要犯抓起来了。这实在冤枉啊!请将军明鉴!”

吴郡听他说得振振有词,不由得愣住了。过去,他曾经见过伍子胥一面,可事隔多年印象已经模糊了。眼面前这个人,究竟是真还是假呢?他一时难于判断。正在疑惑不解之际,忽有部下来报:

“董家公求见!”

真是线头掉进针眼里——太巧了。董家公来得好呀,叫他当面一认,不就能分出真假吗?忙说:

“请他进来。”
董家公进了官亭,一见吴郸就喜形于色,双手打拱说:

“恭喜将军,贺喜将军,今日逮住了朝廷要犯伍子胥,真是立了大功啊!“

陈老八见了董家公,却一连声地埋怨说“:
“哎呀!董公哪!你邀我出关会客,却怎么姗姗来迟,害得我受苦了哇”

“呀!你不是老八吗?你怎么落得这般光景?”董家公故作惊讶地又问吴鄣道”吴将军,这是怎么回事?陈老八犯了什么法呀?“

吴鄣见他俩已经相认,知道抓错了,忙亲自给陈老八松绑,说:
“小卒认错了人,请勿见怪。让我送二位过关吧“

陈老八说:
“算了,算了,吃了这场虚惊,已经打消了作客的雅兴,还是改日再去吧“

董家公也就势说:
“这也好,那就请到我家里去,备点薄酒,给陈兄压惊。”

两人拜别了吴郸,相视一笑,返身下了岭。

过了几天以后,吴郡才知道,伍子胥已经通过他镇守的吴楚雄关到达吴国。吴鄣一听到这个消息,当场气得口吐白沫,大叫一声,死在岭上。

TOP

回复 75# 的帖子

蛤蟆石

很久以前,鄱阳湖畔有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村庄。村里有一位青年,名叫崔春。家境贫寒,袒祖辈辈都在鄱阳湖上打鱼为生。崔春七岁那年,父母下湖打鱼,不幸遇上了狂风,船沉人亡,撇下年幼的崔春,孤苦伶仃,没了依靠,村星的乡亲们见他可怜,就省吃俭用,轮流抚养他,还教他划船,撒网。待崔春长到多二十岁时,已是虎彪彪的一条大汉。因从小在风浪里摔打,炼就了一副结实的筋骨,那圆圆的脸膛红润润的,那黑黑的大眼更象宝石一样发光。他时刻名记乡亲们的抚育之恩,谁家有困难,他总是为相助。乡亲们很喜欢他,他也离不开乡亲们。

有一年冬天,村上流传一种疾病。染上这种病的人四肢无力,全身发软,痛苦难言,更不要说下湖捕鱼了。崔春着急呀!怎能眼看着这些抚育过自己的亲人受这般痛苦呢?崔春就每天冒着凛冽的寒风上山砍柴。一担担挑到街上去卖,积了钱给乡亲们抓药,可是,郎中开的药方,每一帖都要用活的金丝鲤鱼的胡须做药引,这三九寒天,满天大雪,湖水都结了冰,到哪里去找活的金丝鲤鱼啊!

为了救村里的乡亲,崔春扛着铁镐,拿春鱼网,独自来到湖边。湖上白茫茫的,是一片银光耀眼的厚冰,崔春便挥动铁镐,一镐,一镐地挖着,想破冰捕鱼。可是用尽了吃奶的力气,因冰层寒厚,怎么也打不开。崔春,一狠心,就脱开棉袄,扑在冰块上,他要用自己胸前的热气,来融化冰层哩!


也真奇怪,他身上的一股股暖流,直透到水晶宫,一阵阵热浪拍击着龙王殿,惊动了东海龙王敖广。敖广塘忙下令,命巡海夜叉速去探明虚实。

“巡海夜叉出了龙宫,透过冰层,举目细看,见一青年扑在坚冰上,当即回宫禀报:

“启奏大王,人闻有位青年名叫崔春,赤胸扶在冰上,要用身上的热气,化开冰层,取金丝鲤鱼给乡亲们治病。”

“啊?竞有这等事。”

龙王和水族们一听,无来为之感动。这时,只见玉阶下走出一位年轻女子,伏俯奏道:

“大王,天下竟有这般忠诚仁义之士,着实令人钦佩,小女子不才,愿脱胎还俗,助崔春。一臂之力!”

龙王一看,是金丝鲤鱼精,便说:
“你的心肠虽好,不过,脱胎还俗之后,你将永远留在凡间,再也不能成仙了!”

金丝鲤鱼精恳切地说:
“为救生灵,我愿在凡间受苦,望大王慈悲!”
龙王见金丝鲤鱼精一片至诚,心里也很感动,只好点头答应。
金丝鲤鱼精谢了恩,游出龙宫,见崔春还伏在冰上,心里很是不忍。于是摆动身子,卷起一股巨浪,“哗啦”,冲开一块冰,把崔春掀了开来。她自己尾巴一摆,“噗”,从洞口跳到冰块上。

崔春被冰下的湖水一冲,打了两个翻滚,心里一惊,再开看。见冰上有一条金丝鲤鱼在“噗通、噗通”地跳着,不禁喜出望外,慌忙小心翼翼地把金丝鲤鱼抱在怀里!急急忙忙赶回村里去。


回到家里,崔春就拔金丝鲤售的银须做药引。这一根根银须,全都连着鱼身的呀!崔春每拔一根,金丝鲤鱼的身子就一震动。拔者拔着,鲤鱼的眼里竟滚出两串晶莹的泪珠。崔春也不觉一阵心酸,不忍心再拔下去,把鱼放进水缸里养起来。

崔春把拔下的鱼须,和药一起煎了,分送给患病的乡亲,乡亲们服下以后,果然病情大有好转。大伙儿都非常感激崔春。

崔春却因为伏冰取鱼/受了风寒,全身发烫,头晕目眩,卧床不起了,每到了夜里,更是神志不清,发出一声声痛苦的呻吟。迷糊中,只感到有一阵阵清风在脸上吹拂,又似有一般股清凉水送进自己的嘴里。渐渐地他苏醒过来,微微睁开眼睛,只见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正坐在自己身边。一调匙一调匙地喂药汤给他吃。崔春吃了一惊,忙挣扎着坐起身来,问:
“你。。。。。你是谁?”

那女子微微一笑,略带羞涩地说:
“大哥不必惊慌,我就是你捧回来的金丝鲤精,因感大哥一番忠义,自愿舍身助称解除亲们的病痛,今见大哥不幸染了风寒,特地前来相救。”

崔春一听,连声说:
“鲤妹如此情义,崔春感激不尽!”

鲤妹治好了崔春的病,又帮助崔春为乡亲们解除了痛苦。乡亲们无不高,都夸奖他俩是天生的一对。崔春是个忠厚人,对鲤妹说:

“我家境贫寒,孤苦一人,不忍连累你跟着我受苦啊!”

鲤妹说:
“春哥说哪里话,只要你我相亲相爱,再苦也觉甜呀!”
崔春见鲤妹情深义重,自然万分高兴。在乡亲们的撮合下,他俩山盟海誓,结成了美好姻缘。白天,他们,一同下湖,鲤妹划桨,崔春撒网,夜里,他们一块儿坐在灯下,鲤妹补网,崔春编篓,形影不离。日子过得甜滋滋的。

一天,崔春和鲤妹到赖财主家里去交鱼税。赖财主春见鲤妹长得象一朵出水的芙蓉,美得跟画中人似四,顿时骨头轻得没三两重。他想:这样好的美人儿要是不能弄到手,我赖家也枉有这万贯家财了。打这以后,他就绞尽脑汁,寻思毒计也是事有凑巧,正好皇上要征集贡品。赖财主眨眨眼珠子,就有了歪点子。他假意说崔春是村里最能干、捕鱼本领最高的后生,派他很远很远的湖心去打鱼扩暗地里却买通了几个打手,划着两条小船尾随在后面,伺机杀害崔春。

自崔春出湖以后,鲤妹每天都来到湖边,盼望着春哥早日归来,可是,鄱阳湖上千船发,却总也不见春哥回。

一天鲤妹,又来到湖边,没提防赖财主跟踪来了。赖财主死皮赖脸地说:

“鲤妹,你别日盼夜盼的,还是跟着我吧,高楼大厦任你住,绫锣绸缎任你穿,山珍海味任你尝,保你这吧辈子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鲤妹一听,心里叫一震,连忙追问:
“我的春哥怎么啦?你说呀!说呀!”
赖财主“嘿嘿”一笑,说:
你死了这条心吧,他再也回不来啦!走走走!快跟我回府享福去吧!“

赖财主一把抓住鲤妹的手腕,强拖硬拉,要把她抢回府去,鲤妹心痛欲裂拚命挣扎,固头望善漫无边际的鄱阳湖,呼喊着:
“春哥!春哥!“

鲤妹的呼喊声透过湖水,传到了龙宫。龙王知道是崔春和金丝鲤鱼精遇难,急忙派龟将军前去营救。龟将军得了令箭,立即带领虾兵蟹将,拨水破浪,冲向湖心。那时赖财主雇用的打手正要杀害崔春,突然浪涛翻滚,把这些打手乘坐的两条小船,卷迸了湖底。虾兵蟹将又立即推着崔春的船,如响箭一般,直向岸边飞来。崔春在船上远远望见了鲤妹,大声喊道:

“鲤妹,不要怕!你的春哥来啦!“
鲤妹一听见喊声,看见了她日等夜盼的春哥既禁不住热泪盈眶,她奋力挣脱了赖财主的手,向湖边跑去:

“春哥!春哥!“
船到人到,崔春把鲤妹一把拉上了船,一个激浪把小船推离了湖岸,直向湖心漂去。那赖财主还不死心,连鞋袜也来不及脱,”劈劈啪啪“追到水里,喊着:
“你们不能走,停住!停住!”
小船载着这一对幸福的夫妻走远了,赖财主呆呆地站在水里,气得两服直暴,连肚子也气鼓了。后来,就化成了一块怪石,鼓目挺肚的,活象一只癞蛤蟆。这就是蛤蟆石。至今仍立在江湖相连的水中,也不知引起过多少游人的耻笑。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庐山的故事  

       座落在中国南部江西省的庐山,风景怡人,从古到今,流传着很多优美的传说。  

  庐山位于中国南部江西省的北部,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无数文化名人来到庐山,进行文化艺术创作,使庐山成为中国田园诗和山水诗的诞生地,以及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生活于公元八世纪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写下描写庐山瀑布的千古名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代(960-1127年)著名文学家苏轼多次游览庐山,并写下哲理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借用庐山讲述人生哲理,同时更增添了世人对庐山的向往。  

  庐山又叫“匡庐”、“匡山”。传说大约公元前四世纪周朝时,有一位名叫匡俗的先生,在庐山研究道学的仙术,被周天子知道了,屡次派人请他出山,但是匡俗每次都避而不见,隐藏在深山中。后来,匡俗消失了,人们都传说他已成仙,于是就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于是此山就被称为“庐山”,或者被叫做“匡山”、“匡庐”。  

  公元381年东晋时候,慧远法师率弟子来到庐山,在江州刺史的帮助下,创建了东林寺,使其成为佛教净土宗(原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的发祥地,同时也成为中国南方佛教的中心道场。慧远在庐山修持36年,他严持戒律、道行高深,深受世人仰慕。  

  关于东林寺和慧远,至今仍有许多佛门佳话流传。传说,在建立东林寺的时候,由于缺乏建筑材料,慧远天天都在发愁。突然有一天晚上,雷鸣电闪,下起了倾盆大雨,所有的僧人都被困在屋中,不能出去。第二天,雨过天晴,平地上出现了一口池塘,水面上浮了很多木材。慧远认为这些木材是神为东林寺运来的,他让人用这些木材盖成一座大殿,并称这座大殿叫“神运殿”,那口浮起木材的池塘,被称为“出木池”。  

  东林寺前有一个白莲池。池中清波荡漾,绿叶托着朵朵白莲,分外的幽静清雅。传说,白莲池是东晋名士谢灵远凿的。谢灵远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玄的曾孙,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外甥,才华横溢,高傲自负。他来到庐山,要求加入慧远创立的白莲社。慧远却没有答应,慧远对谢灵远说:“你的心性太杂,还是先凿三个莲池,等到你的心能象莲花一样洁净,才能入社。”谢灵远没有办法,只好开凿三个莲池,才被准许进入了莲社。慧远和谢灵远交谈之后,互相钦慕,结为深交。慧远圆寂之后,谢灵远非常悲痛,专程从建康(今南京)赶到庐山,为慧远作墓志铭。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庐山的美丽传说
 有一种传说,早在周初(大约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纪),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即公元前四世纪),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从中国传统的名与字的联义看,其名为裕,是较为合理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但现在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方便,这里依照人们熟悉的称呼。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这种传说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为氏,以氏为姓,倒还符合古代的惯例。至于他确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无从着手。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康山。


  另一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但是老子与武王并不同时,这同样是神话故事。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时间较晚,情节也有些不同。说是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王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王的儿子匡俗于邬阳(邬,xiao音肖,邬阳为今都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句

拔地万里青嶂立, 悬空千丈素流分。 共看玉女机丝挂, 映日还成五色文。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 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银河忽如瓠子决,泻渚五老之峰前。 我疑天仙织素练,素练脱轴垂青天。 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烟。 相逢云石子,有似捉月仙。 洒喉无耐夜渴甚,骑鲸吸海枯桑田。 居然化作十万丈,玉虹倒挂清冷渊

.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描写庐山瀑布的诗句

拔地万里青嶂立, 悬空千丈素流分。 共看玉女机丝挂, 映日还成五色文。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 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银河忽如瓠子决,泻渚五老之峰前。 我疑天仙织素练,素练脱轴垂青天。 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烟。 相逢云石子,有似捉月仙。 洒喉无耐夜渴甚,骑鲸吸海枯桑田。 居然化作十万丈,玉虹倒挂清冷渊

.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石耳》

--------------------------------------------------------------------------------
石耳是庐山一宝。明朝的大医学家李时珍,曾亲自到庐山的汉阳峰采集石耳。

相传,有一年李时珍的老母得了重病,久治不愈。李时珍心里非常焦急,他听说庐山生长一种石耳,可以治她母亲的病,就要亲自到庐山去寻找。他的弟弟知道以后,便对李时珍说:

“哥哥,你在家照应母亲,还是让我去吧!”
李时珍一想,也是呀!眼下母亲病重,自已不能离开,只好让弟弟前去。他吁嘱说:

“你要千万小心,速去速回,免得家里悬念。”

弟弟答应一声,便收拾行装,离了湖北薪春,匆匆赶路。

行了非止一日,便到了庐山,他攀上山峰,遇见一位采药的老大爷,白眉长须,却是精神抖擞,满面红光。李时珍的弟弟走上前去,问道:

“老人家,你可知道庐山什么地方有石耳吗?”

老大爷看了他一眼,见是个外地人,便告诉他说:

庐山的最高峰,名叫汉阳峰。汉阳峰的西面看个石耳峰。那儿就有石耳,不过,你要去采石耳可不容易。石耳长在悬崖的石缝中,峰陡石滑,青苔漫布,弄不好一摔下悬崖,那可就粉身碎骨啦!还有,那石耳肉厚多汁,要是让它约汁水喷在你的身上,嘿,你的耳朵可就变成石头耳朵啦!
李时珍的弟弟一听,不觉一笑,这老儿还真会吓唬人哩!能有这么险吗?我才不信哩。他告别了老大爷,不以为然地转身寻路攀登汉阳峰去了。

再说李时珍在家等了一个多月,还不见弟弟回来,心里急啊!他既为母亲的病焦虑,又牵挂着弟弟,决心亲自到庐山跑一趟。

李时珍急如星火地赶到庐山,也碰见了那个采药的老大爷。李时珍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礼,问道:

“大爷,请问庐出的百耳产在什么地方呀?”

大爷气-看,说:
“咦!你不是一个月以前就来过吗?怎么,没找到石耳呀?”

李时珍十听,心里明白,忙说:

“犬爷,那是我的弟弟,你看见他啦?他现在在哪儿呀?”

老火爷这才知道弄错了,说:
“他呀是个冒冒失失的人,准是不听我的话,说不定都变成石头耳朵啦!”

李时珍吃了一惊,忙向老大爷作揖,恳求说:

“请大爷千万救救我的弟弟吧!”
老大爷见这位客人很懂礼貌,便拿了一把小刀和一只木瓜,交给李时珍说:
你去采石耳,万万不可贪睡了,要是瞌睡来了就用这把小刀在胳膊上划一下,再把木瓜水挤进去,这样,你就不会瞌睡了。至于你弟弟嘛你也不用着急,只要你采到了石耳,你弟弟自然有救。李时珍再三拜谢,急忙往汉阳峰而去。
李时珍来到丁汉阳峰下,抬头一看,呀!果然是庐山绝顶。险要得很!李时珍用绳子绑着身子,逐级攀登,好不容易攀上了半山悬崖。此时,日巳西沉,天渐渐暗下来了。他赶了几日路,爬了一天山,实在疲劳不堪,眼皮不由自主地打起架来了。他明白自己已经身处险境,切切不可贪睡呀!只要稍不留神,坠下悬崖,就会落得户骨难寻。他想起了老大爷的叮嘱,赶紧用小刀在胳膊上一划,划开一道小口,又把术瓜水挤进破处!哎呀!钻心似的痛啊,他咬着牙,忍着痛,头上冒出丁盎天的汗珠,这亠痛倒好,瞌睡虫全披赶跑了。

皎洁的月光照着群山。李时珍睁大着眼睛,在悬崖石头缝里寻找石耳。他看着看着,忽见一只只石耳从崖石缝里慢慢长了出来,只只闪着银光,一会儿变成银白色,一会儿呈深紫色,一会儿变成谈黄色。一会儿又现出翡翠般的绿色,真是好看极了。那些石耳被晚风一吹,越长越大。突然,“噗!”喷出一股汁水,向四面溅开,把李时珍吓了一跳,赶紧往旁边躲闪,险哪!要是被汁水溅上了,自己的耳朵就变成石头耳朵啦。李时珍等了一会儿,见石耳不喷汁水了,这才小心翼翼地把石耳采了下来。

李时珍采到了石耳,又四处寻找自已的弟弟。他找啊,找啊,果然在一个地方看见一对石头耳朵。他不觉一阵心酸,莫非这就是我的弟弟吗?他对着手上的石耳说:

“石耳啊石耳!你救救我的弟弟吧!”
李时珍话一说完,那石耳突然放射出一阵阵耀眼的金光,金光直照到那对石头耳朵上。一会儿,只见那对石头耳朵动了儿动,隐隐约约似有人在地上翻了个身,发出一声痉的的呻吟:

“若煞我也!”
李时珍一听,果真是弟弟的声音,心里好不高兴,赶紧走上前去,把弟弟扶起,喊道:

“弟弟,快醒醒!”
弟弟一见哥哥在身旁,“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唉!悔不该不听老大爷的话,才有今日之苦啊!”

旭日东升,天亮了。兄弟二人吃尽千辛万苦,终于采到了庐山石耳。

李时珍和弟弟回到湖北者家,用采来的庐山石耳煎汤,配药,给母亲喝,果然药到病除,不久母亲的病就好了。
后来,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里,特地记下了他在庐山汉阳峰采石耳历险的经过,并说石耳是声脾润肺的珍贵补品,说明了它的药用价值。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提壶鸟》

--------------------------------------------------------------------------------
庐山到处是浮图,
若问凡家半点无。
只因渊明曾好酒,
至今有鸟号提壶。


这是元人张率写的《庐山》诗,诗中说到了提壶鸟。
在庐山的苍山翠林中,确有一种提壶鸟,嘴唇殷红,披一身金绿色的羽毛,叫起来“提壶、提壶“的,亲切而婉啭,好象是叫人提酒壶来招待客人。

这提壶鸟是怎么来的呢?有一段传说。

相传,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有一个叔伯妹妹,名叫陶阿秀,出生在庐山西南山脚下柴桑村的贫苦农家,阿秀聪明伶俐,长得也很俊俏,非常惹人疼爱。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以后,回到老家隐居。他平生最爱饮酒,阿秀就常常提着酒壶去送酒给他喝。每当陶渊明会见客人的时候,阿秀也总是提着酒壶站立一旁,不断地给他们斟酒助兴,所以陶渊明非常喜欢她。


有一次,王宏来到江州做刺史,他久慕陶渊明大名,很想拜见一下这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几次要求跟陶渊明相见,无奈,陶渊明早已看破红尘,不愿跟官场人物接触,总是谢绝不见。后来,王宏听说陶渊明最疼爱他的妹妹阿秀,就想了一个主意。一天,他特地带了一大坛好酒,送到阿秀家里,说:烦请妹妹引见一下,让我跟渊明兄会会面,不胜感激。”
阿秀一听,哟!这官儿知道我渊明哥喜欢喝酒,特意送了一坛好酒来。眼下我家里正愁投有好酒,他这酒送得可真是时侯呀,便大大方方地收了下来,说:这有何难,包在我身上就是了。“

王宏非常高兴,连声说:”那就有劳小妹妹“。

也是事有凑巧,那天陶渊明正好到东林寺去丁,过一会几就会回来。阿秀就把那坛酒搬到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静心等侯。

过不多久,阿秀远远地望见陶渊明坐着一乘竹轿过来了,便请王宏先回避一下。待陶渊明走近时,阿秀便大声喊了起来“提壶来,提壶来“,哥哥累了,要喝酒呀!”

陶渊明一听到阿秀的喊声,那酒虫儿就“索索”地爬到喉咙口来了。忙下得轿来,坐在那块大石头上。阿秀早巳提着洒壶在给他斟洒,此时,陶渊明早已口渴得紧,“咕噜噜”一连喝了三大碗,匝咂嘴,连声说:“好酒!好酒!”并问阿秀:”阿妹,今天的酒怎么这样好哇?哪来的?“

阿秀笑笑说:“别人送的。”

陶渊明问:“谁?”

阿秀连忙向躲在一旁的王宏示意。王宏赶紧走了出来,说:“一点小意思,不成美意,还望渊明兄笑纳。”

陶渊明一看是王宏,知道是阿秀的安排,便不好推辞啦,只好跟王宏相见,说:“有劳刺史亲临,实实敢当!”

陶渊明和王宏二人就坐在这块大石头上,一边举杯痛饮,一边侃侃而谈。阿秀呢,跟平日一样,提壶站在一旁,不断地给他们斟酒,陶渊明在东林寺已经喝得半醉,如今又一连喝了几大碗,不觉酩酊大醉,他仰卧在大石上,嘴里还不停地念着:“好酒,好酒呀!”
陶渊明躺着,一双脚高高地翘起来,王宏一看:“呀!他穿的那双鞋子竟是破的,脚趾儿都露出来啦,忙吩咐随从:快给渊明兄拿一双新鞋来。”

随从想量一下陶渊明穿鞋的尺码,那陶渊明却不理不睬,照样躺着,弄得随从不知如何是好。阿秀见状,忙说?我哥哥就是这个脾气,让我来量吧。”

阿秀量好了尺码,随从们送来了一双新鞋。陶渊明还是不理不睬,只是嚷着要喝酒,说:“阿妹,快提壶来呀!”

阿秀连忙应道:“噢!提壶,提壶!赶紧又提了一大壶酒来。

这一次陶渊明可真正喝醉了,他醉意蒙陇地躺在那块大石头上。那块大石头以后就被人们称为“醉石”。

陶渊明活到六十三岁,不幸老死在柴桑村的破茅屋里。他晚年生活极为贫困,终年之后,一时连尸首都难以收殓,实在令人心酸。阿秀,更是悲痛万分,她大声哭道?提壶,提壶L如今更是悲痛万分,她大声哭道:“提壶,提壶,如今阿妹提壶,可再也见不到哥哥来喝酒了呀!”

阿秀提着酒壶,一路哭,一路跑,来到村头的东篱下,菊丛边,面对南山,把酒洒在地上,为渊明哥哥浇酒招魂。她哭一阵,洒一阵,洒一阵,又哭一阵,真是如剜心肺,好不悲哀!

阿秀的哭声,感动了天上的一条金龙。那金龙腾云驾雾,飞到陶渊明的破茅屋里,驮起他的遗体,飞到桃花尖山畔的面阳山下,然后又呼啸一声,一道金光腾空而去。后来阿秀和乡亲们含着泪水,忍着悲伤,就把陶渊明安葬在这里。阿秀安葬了陶渊明以后,又提壶来祭奠他,可是一想到他再也不能来喝酒了,再也看不到他亲切的笑貌,再也听不到他谆谆的教诲了,又不禁扶着墓碑痛哭起来。哭呀,哭呀,许久,许久,她靠在墓碑上一动不动,好象是睡着了。

打这以后,在陶渊明安息的地方,在云雾缭绕的庐山翠林中,就出现了一种过去人们从未见过的异鸟,满山地飞着,叫着“提壶,提壶。”

这就是提壶鸟,据说就是阿秀变的。它叫着:“提壶!提壶”好象是要唤醒陶渊明起来喝酒似的。至今,人们在瞻仰面阳山下的陶渊明墓时,有幸还能看到这种异鸟,听到它的叫声:”提壶!提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