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诗词国度的文化遗产·2011教学版块

回复 66# 的帖子

1庐 山 诗
朱元璋
庐山竹影几千秋, 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 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 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 天缘有份再来游。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4《湖上望庐山》
——唐·孙鲂
辍棹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天应不许人全见,长把云藏一半来。

5《登庐山》
——唐•唐彦谦
五老峰巅望,天涯在目前。湘潭浮夜雨,巴蜀暝寒烟。泰华根同峙,嵩衡脉共联。凭虚有仙骨,日月看推迁。

6《庐山》
——唐•王贞白
岳立镇南楚,雄名天下闻。五峰高阂日,九叠翠连云。夏谷雪犹在,阴岩昼不分。唯应嵩与华,清峻得为群。

7《庐山》——唐•李中
控压浔阳景,崔嵬古及今。势雄超地表,翠盛接天心。湓浦春烟列,星湾晚景沈。图经宜细览,题咏卒难任。靖节门遥对,庾公楼俯临。参差含积雪,隐映见归禽。峭拔推双剑,清虚数二林。白莲池宛在,翠辇事难寻。天近星河冷,龙归洞穴深。谷春攒锦绣,石润叠琼琳。玄鹤传仙拜,青猿伴客吟。泉通九江远,云出几州阴。冬有灵汤溢,夏无炎暑侵。他年如遂隐,五老是知音。

8《和段校书冬夕寄题庐山》
——唐•刘得仁
名高身未到,此恨蓄多时。是夕吟因话,他年必去随。尝闻庐岳顶,半入楚江湄。几处悬崖上,千寻瀑布垂。炉峰松淅沥,湓浦柳参差。日色连湖白,钟声拂浪迟。烟梯缘薜荔,岳寺步欹危。地本饶灵草,林曾出祖师。石楼霞耀壁,猿树鹤分枝。细径萦岩末,高窗见海涯。嵌空寒更极,寂寞夜尤思。阴谷冰埋术,仙田雪覆芝。乱泉禅客濑,异迹逸人知。藓室新开灶,柽潭未了棋。如何遂闲放,长得在希夷。空务渔樵事,方无道路悲。谢公台尚在,陶令柳潜衰。尘外难相许,人间贵迹遗。虽怀丹桂影,不忘白云期。仁者终携手,今朝预赋诗。

9《庐山》
——唐•李咸用
非岳不言岳,此山通岳言。高人居乱世,几处满前轩。秀作神仙宅,灵为风雨根。馀阴铺楚甸,一柱表吴门。静得八公侣,雄临九子尊。对犹青熨眼,到必冷凝魂。势受重湖让,形难七泽吞。黑岩藏昼电,紫雾泛朝暾。莲堕宁唯华,玉焚堪小昆。倒松微发罅,飞瀑远成痕。叠见云容衬,棱收雪气昏。裁诗曾困谢,作赋偶无孙。流碍星光撇,惊冲雁阵翻。峰奇寒倚剑,泉曲旋如盆。草短分雏雉,林明露掷猿。秋枫红叶散,春石谷雷奔。月好虎溪路,烟深栗里源。醉吟长易醒,梦去亦销烦。有觉南方重,无疑厚地掀。轻扬闻旧俗,端用镇元元。

10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11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望 石 门

12
访世失隐沦, 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 升峤远栖趾。
高峰插半天, 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 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 巑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 韬树必千纪。
鸡鸣清涧中, 猿啸白云里。
瑶波逐 空开, 霞石触峰起。
回互非一形, 参差悉相似。
倾听风管宾, 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 如何秽城市。


13
山行非有期, 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 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 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 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14<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5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斤*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戚*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伫*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16 有一种传说,早在周初(大约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纪),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即公元前四世纪),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从中国传统的名与字的联义看,其名为裕,是较为合理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但现在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方便,这里依照人们熟悉的称呼。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这种传说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为氏,以氏为姓,倒还符合古代的惯例。至于他确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无从着手。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康山。  

17另一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但是老子与武王并不同时,这同样是神话故事。   

18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时间较晚,情节也有些不同。说是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王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王的儿子匡俗于邬阳(邬,xiao音肖,邬阳为今都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 本帖最后由 水的下巴 于 2011-10-7 23:10 编辑 ]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毛泽东在庐山的诗词: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石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和段校书冬夕寄题庐山》
——唐•刘得仁
名高身未到,此恨蓄多时。是夕吟因话,他年必去随。尝闻庐岳顶,半入楚江湄。几处悬崖上,千寻瀑布垂。炉峰松淅沥,湓浦柳参差。日色连湖白,钟声拂浪迟。烟梯缘薜荔,岳寺步欹危。地本饶灵草,林曾出祖师。石楼霞耀壁,猿树鹤分枝。细径萦岩末,高窗见海涯。嵌空寒更极,寂寞夜尤思。阴谷冰埋术,仙田雪覆芝。乱泉禅客濑,异迹逸人知。藓室新开灶,柽潭未了棋。如何遂闲放,长得在希夷。空务渔樵事,方无道路悲。谢公台尚在,陶令柳潜衰。尘外难相许,人间贵迹遗。虽怀丹桂影,不忘白云期。仁者终携手,今朝预赋诗。

《庐山》
——唐•李咸用
非岳不言岳,此山通岳言。高人居乱世,几处满前轩。秀作神仙宅,灵为风雨根。馀阴铺楚甸,一柱表吴门。静得八公侣,雄临九子尊。对犹青熨眼,到必冷凝魂。势受重湖让,形难七泽吞。黑岩藏昼电,紫雾泛朝暾。莲堕宁唯华,玉焚堪小昆。倒松微发罅,飞瀑远成痕。叠见云容衬,棱收雪气昏。裁诗曾困谢,作赋偶无孙。流碍星光撇,惊冲雁阵翻。峰奇寒倚剑,泉曲旋如盆。草短分雏雉,林明露掷猿。秋枫红叶散,春石谷雷奔。月好虎溪路,烟深栗里源。醉吟长易醒,梦去亦销烦。有觉南方重,无疑厚地掀。轻扬闻旧俗,端用镇元元。

过圆通诗
苏轼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毛泽东在庐山的诗词: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石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此诗为毛泽东于一九六一年所作,虽然所描写的场面较小,但却体现出了伟人从容不迫的心态。六十年代我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内外矛盾交迫,使国内局势出现恶化,国家困难重重,这是考验国人的关键时期,而作为国家领袖的毛泽东依旧表现出在大革命最艰难时的宏伟气魄,泰然处之,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迎挑战而上。伟人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将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浓缩于此七绝之中,从中可以领略到作者“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悠闲自得的超然风度。  
松树一向就是被国人视作坚强不屈、不怕压迫、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精神象征,在暮色余辉中,更能激起人们对它的敬佩。即使是乱云飞渡而来,它仍然从从容容,若无其事,显示了“劲松”不怕被包围的坚强风格。作者将当时的形势比作“暮色”,“劲松”比作自己以及敢于坚持真理、不惧外来压力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伟大的中国,涵盖深远,蕴魅无穷,给人以无限的想像空间,甚至于激起读者汹涌澎湃之激情、临危不惧之遐想。



晋朝的庐山诗歌选
  
  265年,魏权臣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280年三国归晋,再度统一。晋朝的文化也有一定发展,当时由于战乱纷纷,很多学士选择归隐,不问世事, 典型的代表人物是陶渊明(陶潜),当时的书法艺术也十分兴盛。290年晋武帝死后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权利斗争开始,史称“八王之乱”。
  
   游庐山
  
   慧远(334年--416年)
  
  崇岩吐气清,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迳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
  
   慧远(334年--416年)
  
  超兴非有本, 理感兴自生。
  忽闻石门游, 奇唱发幽情。
  褰裳思云驾, 望崖想曾城。
  驰步乘长岩, 不觉质自轻。
  矫首登灵阙, 眇若凌太清。
  端坐运虚轮, 转彼玄中经。
  神仙同物化, 未若两俱冥。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365年--427年)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其五)
  
   陶渊明(365年--427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385年--433年)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入彭蠡湖口
  
   谢灵运(385年--433年)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望石门
  
   鲍照(414年--466年)
  
  访世失隐沦,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升峤远栖趾。
  高峰隔半天,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巑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韬树必千纪。
  鸡鸣清涧中,猿啸白云里。
  瑶波逐空开,霞石触峰起。
  逥互非一形,参差悉相似。
  倾听凤管宾,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如何秽城市。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庐山概况
中国江西省北部名山,位于九江县以南,星子县以西。它是世界级名山。地处江西省北部,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山体多峭壁悬崖,相对高度1,200~1,400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4,422尺),山势雄伟。传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名庐山。又称匡山、匡庐。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时为中国佛教中心之一。6~8世纪又为道家、诗人、学者驻地,寺庙道观遍布。胜迹有白鹿洞、仙人洞、观音桥、三叠泉、含鄱口等。山中牯岭,又名牯牛岭,以有大块岩石状如牯牛得名,海拔1,056米。清光绪年间先後为英、法、美等国强行租占。1935年始收回。现兴建疗养院、休养所等多处。庐山植物园因有地形屏障,亚热带、南亚热带植物在此驯化生长良好。2009年,庐山植物园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亚热带山地植物园。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纪期间庐山有冰川发育,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因而庐山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构成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山水画。历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爱此山,世人赞美此山。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育了庐山无比丰厚的内涵,使她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坛巨匠或名家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从慧远始建东林寺,开创“净土法门”,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兰教于一身的宗教圣地的形成;从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弘扬“理学”,  中国江西省庐山的一条步道到教育丰碑的构建;从“借得名山避世哗”的隐居之庐,到上世纪初世界25个国家风格的庐山别墅群的兴建;从胡先骕创建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到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从20世纪中叶,庐山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到庐山作为政治名山地位的体现。庐山的历史遗迹,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处处闪烁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光华,充分展示了庐山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美学价值。她是千古名山,得全国人民厚爱及世界的肯定,获一系列殊荣:乃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中国首批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区、全国卫生山、全国安全山、中华十大名山、世界遗产——我国第一处世界文化景观、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   庐山虽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但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21.9℃。江湖水气郁结,云海弥漫,年平均雾日191天,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称。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庐山,坐落在江西省北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与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环绕周边,山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30公里,宽约15公里。平均相对高度近千米,处于南部东岭的汉阳峰最高,海拔1474米,山上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湿润,夏季气温比山下的九江市平均低7~10℃。所以,成为享誉中外的避暑盛地,冬季常银装素裹,是江南观赏北国风光的难得佳地。3月到10月间,雨雾较多,每月雾日均在15~20天左右,身处云雾缭绕的山水之间,如临仙境一般。庐山四季景色不同,各有特色,素有“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之说,因而,一年四季均适合游赏。由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庐山自古以来,就为名人墨客所忠爱。相传庐山得名于近3000年前的周代,有匡氏兄弟在此山结庐居住,修仙炼道,天子派使臣来访,不见人影,只见草庐一座,谓之“唯庐独存”,故始称“庐山”,或“匡山”、“匡庐”。西汉时,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亲登庐山考察,并将其记入《史记》,这是庐山进入史册之开始。
自晋至清,无数文人墨客均与庐山结缘,如晋代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北宋的苏轼、南宋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康有为等,他们不仅登庐山,爱庐山,而且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因而,庐山成为人文荟萃之地,留下了诸如东林寺、白鹿洞书院等著名古建筑群,了解庐山,几乎就是在阅读一部中国古代文化史的长卷。


进入近代后,情况就更是蔚为大观。先是洋人发现了庐山这块风水宝地,首先投资开始搞房地产开发,接着,中国的军政要人,名商巨贾纷至沓来,纷纷在山上兴建别墅,到现在为止,山上居然有600多座别墅,而每幢别墅后面,均有一段又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最有名的莫过于蒋介石夫妻居住过,并由蒋氏亲笔题名的“美庐”别墅和后来为毛泽东修建的芦林一号别墅。
蒋介石十分钟爱庐山,一度曾想把整个首都都迁到庐山来。他大概把庐山当作他的胜利之山。1933年起,他在庐山办“军官训练团”,目的是为了“剿共”。共训练军官25000多人。凭着这次训练基础,他在庐山上指挥了对共产党苏区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围剿,逼迫红军进行了战略转移——长征。当时的红军也把庐山作为反革命的大本营,在中央苏区的红军部队中,曾专门编演了两出有名的话剧——《庐山之雪》和《杀上庐山》,后来红军名将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李克农等都亲自登台演出。这两出戏的内容是说:庐山虽然一时成了反革命的巢穴,但这只不过是像一座冰山,只要太阳一出,革命一到,顷刻之间就会冰融雪化。总有一天,人民要杀上庐山,解放庐山,使庐山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三
毛泽东也特别喜欢庐山,他一生中曾三次上庐山,前后共住了137天,这在建国以后毛泽东的出游历史中是罕见的。在庐山,他不仅留下了两首著名的诗篇,而且还因为在1959年和1970年分别撤掉了曾经是他左膀右臂的两员大将彭德怀和林彪的职,而给庐山留下了至今还难以说清楚的谜一样的故事。如今,毛泽东居住和生活过的那些别墅,已是庐山最热闹的参观景点。


蒋介石在庐山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通过与共产党和社会各界的谈判,宣布了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他在庐山发表的抗日宣言中的名句“地不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让无数热血男儿为之振奋,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战场,慷慨捐躯。为了打赢抗日战争,他又一次在庐山创办了军官训练团,先后培训了14000多名军官,由于战事紧急,许多人等不到毕业就奔赴抗战前线了。——每天集合时,训练团副团长陈诚手里拿一张名单,点名叫在场的某一位将领,当面告诉他,你到哪里去率军抗战。孙连仲、李默庵、王耀武、汤恩伯等就是这样走上抗日战场的。当时众多将领都希望点到自己,那种报国不落人后的场面令人激动。有一次,蒋介石训话讲了几个小时,还不见要结束的样子,而已被点到名的将领等着离团返防,陈诚便在讲台上打断蒋的讲话,请他讲快点儿,蒋介石也没埋怨,草草了结。这种情况绝无仅有,可见当时军情之急迫。
但庐山还是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了。1938年4月,日军占领庐山,大肆烧杀抢掠,据有关资料计算,日军共在庐山杀害3000多民众,烧毁400多栋房屋,毁灭52座庙宇。而且将大批珍贵文物、书画、碑刻等劫掠回日本,日军还对庐山的森林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白鹿洞书院长了上千年的古松都被他们砍伐一空。全庐山被日军砍伐、烧焚的树木达十万余株。自己的祖国,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真正热爱,侵略者的铁蹄,从来是践踏和破坏的,这一点,每个中国人都应牢牢地记在心中。


由于名流云集,庐山的居民就逐渐以旅游服务业为生,逐渐发展成一座高山之巅的繁华小镇,这个镇功能齐全、建筑漂亮、游人如织、熙熙攘攘,晚上华灯齐放,被称为“天上的街市”。
在山上住久了,见的大人物也多了,这里的人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串有关大人物的故事,到处是导游,有些是按导游词背的,有的则是讲他们的亲身见闻,很多故事不会形诸文字,在这里听完,不会再听到了。


现在去庐山,最好的时候还是夏季,因为夏季山上真是凉爽,山下的九江市气温高达40℃,而山上才28℃左右,早晚甚至要披上一件长袖衣服。
这时上山,最好选一个僻静的住处,书几乎不用携带,庐山上的书居和纪念馆均有卖的,好多与庐山故事相关的书你在别处还买不到,凤凰卫视与庐山管理处还合拍了一盘DVD光盘《庐山风云》,介绍了蒋介石毛泽东和庐山的故事,有些内容颇为少见,例如毛泽东会见贺子珍的过程等。在这里,你可读上半天的书,或看上半天的光碟,再沿着山间林木葱笼的道路,散上半天的步,或到各有特色的景点走一走,看看那些山峰间的传说、别墅里的故事。这是一个静思的好地方,虽然现在旅游业发达,山上人多喧闹,但那多是在景点稠密的牯岭镇中心、河东路一带,稍远些的靠东南边的东山路、上中路就安静多了。这些地方的宾馆有不少是旧别墅改过来的,风格别致漂亮,丛林环抱,空气清新,适合雅居静享,但房价稍贵,尤其是伙食,几家风格别致的餐馆,价格昂贵,竟比周边的小馆子高出2~3倍。山的西北边大林沟路一带,深入庐山本地人的居民区,也有不少宾馆,居住条件不差,尤其是餐饮便宜,就是略有喧闹,但如果想深入到庐山本地人的生活,居住在这里和他们按相同的节奏起居,也别有一番情趣。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庐山名画
  山水诗、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中两大华项,山水诗在庐山大放光采,山水画亦在庐山一展风流,闪烁出耀人的辉光。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以这一艺术形式对庐山赋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国画在理论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顾恺之的“传神说”,然而这是受到东亚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

                      顾恺之《庐山图》

  庐山,奇秀苍润的山体,飞流湍泻的瀑布,扑朔迷离的云雾,无疑具有激活人们的审美愉悦。庐山的山水风貌,既成为人类历史性格所赋予的美学载体,审美趣味的载体,又是滋养文化和荟萃文化的载体。庐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中国山水画第一个被描绘的对象,历代《庐山图》在历史上的时空中,作为表达文人画的审美趣味听向......展示出以艺术美深化自然美的典型。

  先秦两汉绘画艺术中,孕育着自然山水的因子,但仍然只是人物画这一主流地位的背景和陪衬,从附庸的地位挣脱出来,进而形成为独立的山水画,则始自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形成和确立,是魏晋风度的渗透,崇尚自然的必然,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感知。最典型地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变化的是东晋的顾恺之。

  顾恺之是魏晋南北朝唯一有画迹传世的画家,又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著有画论的理论家,因而推至“苍生以来,未之有也”的极高地位。代表顾恺之绘画最高成就的是《洛神赋图》,这是一幅人物与山水合一的梦幻题材。尽管有些论者将《洛神赋图》视作中国最早的一幅山水画,但严格来说,它不能算作完全独立的山水画,而顾恺之所创作的《庐山图》,则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幅山水画。

  顾恺之出身于江南显族,生长于山水秀丽的无锡,曾在大司马桓温的幕下做过参军,后官至散骑常侍,却不与政事,优游于长江沿岸山水名胜。夹江湖而飞峙,蕴灵性而奇崛的庐山,吸引着顾恺之,他遨游于奇峰秀水之中,对山水之美有格外的体味,将自我对山水审美经验转化、升华为山水画---《庐山图》。

                     沈周《庐山高图》

  山水画发展到明代,产生了一个突出特征——画派林立。明代中期,以苏州为中心,崛起了一个在野文人画派——吴门派,并成为明代中后期画坛主流。吴门画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合称“明四家”。

  “明四家”中,有“绘事为当代第一”的沈周和被称为“风流才子”的唐寅,曾以庐山为描绘对象,分别创作了《庐山高图》、《庐山图》。沈周是一位优裕的文人画家,而唐寅却是一位落魄的士人画家,虽然都是以庐山作为审美载体,却表现出不同的意味。

  沈周的作品,多是描绘江南山水胜景,反映文人淡泊生活的情趣,寄托着高雅闲适的生活理想。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官博物院的《庐山高图》,是其代表作,并极受后人推崇。

  《庐山高图》为浅绛山水,纸本,纵193.8厘米,横98厘米,图中峰峦叠嶂,气势奇伟,飞瀑之下有一老叟伫立静观念。画面布局疏郎,厚重凝炼,宾主和谐团聚,浑然一体。此图创作于明成化丁亥年(公元1467年),是沈周为老师祝寿而作。吴门画家,大都是诗书画的全才,沈周无疑也体现出这一特色,他在《庐山高图》的题诗气势恢宏,豪迈雄健:
  
  庐山高,高乎哉!
  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
  岌科二千三百丈之 ,
  谓即敷浅原。
  培何敢争其雄?
  西来天暂濯其足,
  云霞旦夕吞吐乎春胸。
  回崖沓嶂鬼手擘,
  涧道千丈开鸿 ,
  瀑流淙淙泻不极,
  雷埏殷地闻者耳欲聋。

            唐寅《庐山图》

  唐寅,早年以科场案被黜,遂而颓放潦倒,而中年的一段幕僚生涯,亦使得他魂魄不定。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唐寅应于王朱宸濠之聘,从苏州来到南昌,不久他窥控出宁王的谋反企图,深恐卷入严酷的政治旋涡,为摆脱困境而装疯,在大庭广众面前赤身裸体,宁王信以为真,放他而去心魄未定的唐寅,乘船经鄱阳湖返回故里,在途中登上了庐山。

  逃脱出“鸟笼”的唐寅,放情于庐山的山水中,有感有悟,不免作诗作画。写了一首七律《登庐山》,“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诗中流露出的心境即是迷惑,郁闷。画了一幅画——《庐山图》。

  真迹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庐山图》,为全景山水,表现的是庐山三峡桥(又称观音桥)一带的景观,画面峰岩嵯峨,古木惨淡,瀑泉湍泻,画风清刚俊逸,而意境却萧索苍冷。诗言志,画寓怀,画中的题诗令人品味:

  匡庐山前三峡桥,
  悬流溅扑鱼龙跳。
  赢骖强策不肯度,
  古木惨淡风萧萧。

                         荆浩《匡庐图》

  荆浩,字浩然,山西沁水人。他生于晚唐,主要活动在朱梁时代,博通经史,为一介儒生,因避动乱而隐居于太行山洪谷,因而自号洪谷子。以专画山水而自适的荆浩,自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荆浩创作的山水画卷,据宋代《宣和画谱》记载,有22题,今存作品仅两幅:《雪山行旅图》,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匡庐图》现藏于台北故官博物馆。其中,以《匡庐图》最为著名,显露以文采自然的笔墨抒写对自然生趣的体验,客观的拒绝中渗透着作者淡泊的主观情思。 《匡庐图》纵185厘米,横106.8厘米,整个画面笼罩着一片雄伟壮丽的氛围,同时交织空旷幽寂的意蕴,标志着山墨山水画的真正成熟。

  《匡庐图》,典型地代表了荆浩的绘画风格和成就,亦典型地代表了五代山水画的创作成就。《匡庐图》山水章法,为全景布局,全景构图,图中山峰充溢着欲升之势,既挺耸又深远,既缥逸又俊秀,气势浩然,空间感强,“大山堂堂”的伟岸气概,憾人心魄。在整幅竖轴空间中,峰峦叠嶂,悬瀑萦圩,岚气缭绕,小桥横架,意态生动,意味盎然。山的形态,以线框勾示,岩石纹理,以短笔直皴,笔能细碎多变,笔墨功力,跃然图中。宋高宗在图中题有荆浩真迹神品“,并为历代鉴赏家珍爱。

  荆浩生养于中国北方,隐居于太行山中,有人论述《匡庐图》并非是荆浩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而是作者以北方的深山大岭加以丰富想象的产物。荆浩是否真正登上庐山,《匡庐图》是否是直观的审美观照,无关宏旨。可以肯定地说,庐山在荆浩的心灵中,具有崇高地位,他钦慕着这座被称为“神仙之庐”的名山,他向往着这座瀑泉飞流的大山。荆浩是一位避居山林的隐士,像陶渊明一样躬耕自给。庐山自古成为隐士归隐期盼的名山,陶渊明归隐庐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筑读书堂于庐山,“吾将此地巢云松”。对庐山,荆浩怎不心往神之?《匡庐图》中上款题诗,亦是丹青大师的心迹:

  翠微深处墨轩楹,
  绝磴悬崖瀑分明,
  借我扁舟荡空碧,
  壶春酒看云生。

                        张大千《庐山画》

  1981年夏初,旅日朋友李海天请大千为他在日本横滨新建的高级观光旅社画一巨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大千为了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眷恋,决定画庐山。然而,走遍祖国名山胜水的大干,却从未去过匡庐。没有感性的东西,怎么能上升为艺术的理性?何况这是一幅36尺长、6尺宽的巨画。对于八十有三、疾病缠身的大千,体力状况也不允许他完成如此巨作。但是大干要凭他几十年游历祖国山川的心得,决定要绘出胸中的庐山,同时也要和自己的生命作一次较量。他请朋友们为他搜集有关庐山的资料,自己也找来一些有关书籍阅读,并且有意识地和一些去过庐山的人交谈,来寻找对庐山的感觉。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酝酿,庐山的面目渐渐地在大千的心中鲜 活了起来。“形成于未画之先。”大千已经走到了这一步。 
 
  1981年7月7日,大千的巨构《庐山图》开笔。开笔典礼十分隆重,大千身着团花长袍,头戴东坡帽,脚蹬青缎鞋.红光满面,精神焕发。张群、张学良夫妇、王新衡夫妇、王一方夫妇、沈苇窗、黄天才等宾客齐聚摩耶精舍,表示祝贺并观礼。画室的场面十分壮观,一块高1.80米,长10米的整绢铺在巨大的画案上。此前,大千把原来的画室进行了改造,打通了隔壁的小屋,移走了原来的家具,将画室内的两根木柱锯掉,专门制作了一张特大画案放在画室,前后耗资新台币数十万元。画大画的工具、材料全部摆列整齐。大笔、排笔、大碗、大盆……只等主人尽兴挥洒。大千由夫人任助手,陪侍登场,先将画布全部打湿之后,大千拿起一支有如拖把的大笔,站到一只矮脚凳上,把笔头往墨盆里一挠一滚,然后双手拾起大笔往画布上大拖大拉。之后,大千把长袍袖口一卷,拿起一只盛满青绿颜料的瓷钵,在绢布的一另一部分小心翼翼地连泼带洒,接着又拿起排笔,一面引导青绿颜料的流浸,一面又把排笔沾上颜料点点染 染。忙了几个钟头,只是一个开头,还看不出画的眉目。在场的人无不感到,要完成这样的巨制,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庐山图》是大千平生创作时间最长的作品。创作期间,他数次在画室里晕倒,并被送到医院急救,而每次都化险为夷。在平日里,他每画一阵,就得口含一粒心脏病特效药。这一旷世巨构,就是大千在“拼老命”的状况下,前后费时一年半完成的,他终于使气势雄伟、浩瀚万千的庐山真面目跃然纸上。在这幅画中,大千以泼墨拨彩法写出的逶迤山势,云务横锁,古木森森的庐山真面目。

  大千晚年,尤其是在台湾时期的画风,是以粗笔写意为主,工笔则几乎绝迹不画了。因此在风格上,早年的俊秀、中年的精工,都在晚年转向趋于朴茂、沉郁和老苍,甚至于拙重。大千在台北赶画《庐山图》之际,已是人画俱老,风格直趋简朴,青壮年时期的精工设色用笔已不再。台北时期由于整体环境使然,不能像巴西时期一样静下来从事精心创作。不过,大千还是竭尽全力画了最后一幅《庐山图》的巨构。虽然因为体力不支,未能作出他最称心的表现,但是整体结构气势浩然的《庐山图》,还是不负所望地为张大千的传奇,画下最令人赞歎的精彩句点。

  《庐山图》还没有完全竣笔,台北历史博物馆就已定好展出日期,大千只好送付托裱,如期展出,准备等到展览后再行修改润饰。然而,老人没有想到,这幅寄托了他深厚的故国之思的《庐山图》,竟是他最后的一幅绝笔画。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庐山风景介绍

庐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江西省九江市南,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滨,是座地垒式断块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 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是中国名山之一,有雄奇挺秀的山峰,变幻莫测的云海,神奇多姿的流泉瀑布,文明悠久的历史古迹。

庐山区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巍巍的庐山,远看有如一山飞峙大江边,近看千峰携手紧相连,横看铁壁钢墙立湖岸,侧看擎天一柱耸云间,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的地形成因是断裂隙起的断块山,周围断层颇多,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由于这种断层块构造而形成的山体,故多奇峰峻岭,悬崖峭壁,千姿百态,有的浑圆如华盖,有的绵延似长城;有的高摩天穹,有的俯瞰波涛,有的象船航巷海,有的如龟行大地,雄伟状观、气象万千。山地的周围则满布着断崖峭壁,峙谷幽深;但从牯岭街至汉阳峰及其他山峰的相对高度却不大,走伏较小,谷地宽广,形成“外陡里平”的奇特地形,极便于旅游。

庐山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庐山的年降水量可达1950—2000毫米,而山下的九江则为1400毫米左右,故山中温差大,云雾多,千姿百态,变幻无穷。有时山巅高出云层之上,从山下看山上,庐山云天飘渺,时隐时现,宛如仙境;从山上往山下看,脚下则云海茫茫,有如腾云驾雾一般。有时山上暗无天日,山下则是细雨飘飞,情趣异常。

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庐山植物生长茂盛,植被丰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分别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据不完全统计,庐山植物有210科、735属、1720种,分为温带、热带、亚热带、东亚、北美和我国7个类型,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庐山主要风景名胜有五老峰、(转载自学友堂http://www.3i3i.cn,请保留此标记。)三叠泉、含鄱口、芦林湖、大天池、花径、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小天池、东林寺、白鹿洞书院、庐山植物园、庐山博物院等。牯岭镇是庐山上一座奇特的山城,也是庐山风景名胜区的游览中心。

庐山富有独特的庐山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庐山风景名胜区面积302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千米。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地质公园之称。

庐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展现出地壳变化的主要过程。第四纪庐山上升强烈,许多断裂构造形成众多山峰。庐山上升之际,周围相对下陷,鄱阳湖盆地进一步发展,形成鄱阳湖。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一系列谷岭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则为一系列断层崖,形成高峻的山峰。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则发育为阶地和谷阶。众多的奇峰、怪石、壑谷、瀑布、岩石等,形成了奇特瑰丽的山岳景观。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为庐山第一高峰。铁船峰,海拔950米,危崖耸立,似一艘巨舰,伟岸壮观。王家坡双瀑,飞瀑成双,势若二龙倚天,喷珠泻玉。三叠泉,既分为三叠,又呵成一气,落差达155米,风飘日映,千姿百态。

庐山是中国古代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白鹿洞书院创建于公元940年,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公元391年,佛教领袖慧远建立东林寺,是中国最早的寺庙园林。慧远在庐山活动了36年,创建净土法门,使庐山成为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公元5世纪,南朝道士陆修静在庐山开创道教南天师派。唐代马祖道在山上开创佛叫临济宗和沩仰宗,影响极大。到宋代,庐山有寺庙多达361座。明清以后,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也在庐山建堂传教。经过1600年的发展,庐山已形成一山兼聚五教的罕见现象。

庐山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国际别墅群落。庐山是中外闻名的避暑胜地,现有英、美、德、法等18个国家建筑风格的别墅600余栋。美庐别墅、原歇尔曼别墅、原威廉斯别墅等已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的名山中,唯有庐山有这样大规模的“世界村”
v                                                                                                                                                                                       来自于学友堂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庐山文化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苏轼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云雾;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马尾瀑;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庐山的名胜古迹还有: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唐寅《庐山图》中的观音桥、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屯兵饮马的小天池、凭栏可极目远眺蜿蜒长江的望江亭、白居易循径赏花的花径、千年古树三宝树、观鄱阳湖日出的含鄱口,有3000多种植物的植物园、如五老并立的五老峰、抛珠溅玉的三叠泉瀑布,被陆羽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谷帘泉,天下第六泉的招隐泉,天下第十泉的天池峰顶龙池水等等。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表睐,并成为隐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从而为庐山带来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并使庐山深藏文化的底蕴。   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辟出的一片壮丽天地,亦是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庐山风景,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渗透着人文景观的综合体。庐山,通过诗人、书画家、文学家、哲学家们的心灵审视,创造出众多散发着特别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评论的那样:“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   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光灿。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庐山草堂”,所撰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宋代理学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学在这里千秋耕耘,并真切地记录了这一具有深刻特征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和历史。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   山水诗、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中两大华项,山水诗在庐山大放光采,山水画亦在庐山一展风流,闪烁出耀人的辉光。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以这一艺术形式对庐山赋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国画在理论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顾恺之的“传神说”,然而这是受到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   文人墨客对庐山抒情写意,浓墨重彩,使庐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科学家们对庐山进行科学探求,揭示其美的真谛。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以庐山第四纪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发表了《冰期之庐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从而开创了第四纪冰川学说,又由此而引发中外学者对庐山第四纪冰川的学术论争,从而演奏出一部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世纪交响曲……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庐山的宗教文化
  在祖国的大地上,一说起四大佛教名山,几乎妇孺皆知,而世界文化景观——庐山的宗教文化则更引人入胜。庐山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则在于“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在这座云雾缭绕的灵山中,释道两教从互争雄长走向携手共勉;在这座缥缈的仙山中,移植来了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四颗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它们在庐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把庐山变成了宗教的荟萃地,神灵的伊甸园,宗教文化在庐山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是极为显著的。   庐山“道释同尊”。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练;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
一:东林寺
  谈起了庐山的宗教文化,引人注目的佛教场所当数庐山东林寺,东林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由江州刺史桓伊资助,慧远兴建,该寺曾为全国八大道场之一,一度成为全国佛教第二中心,寺中现有“唐经幢”、“护法力士”、“柳公权东林寺残碑”、“李北海东林寺残碑”、“王阳明游东林寺碑”等珍贵文物。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学者,诸如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柳公权、苏轼、黄庭坚、岳飞、陆游、康有为等相继来过东林寺,并在此留下了许多宝贵墨迹和诗篇,堪称江西佛教丛林之冠。使得佛教在庐山出现“钟声长鸣,香烟缭绕”的昌盛时期。
二:西林寺
  坐落于庐山北麓,建于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76年)由太府卿陶范创建,为庐山北山第一寺。初是沙门竺昙结庵草舍,死后慧永继承师业。到晋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范为之立庙,命名为西林寺。自晋至唐一直鼎盛,元为兵焚,明修又毁,此后长期不复。现寺,近年重修,庙宇宏敞,佛像高大,规模不亚当初,别致庄严。庙中,原有一幅墙壁,苏轼来游,看到壁前前人题诗甚多,顿时兴起,索笔《题西林壁》,传为千古佳诗。其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句,极具哲理。正当佛教在庐山蓬勃兴盛的时候,南朝名道陆修静也来庐山开辟道场,庐山道教由此而迅速发展。同时也开始了佛、道两家在庐山共争共荣的局面。说起庐山道教的福地洞天,当数庐山仙人洞,其实庐山仙人洞只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由于大自然的不断风化和山水长期冲刷逐渐形成的天然洞窟,这里不仅是历来最为游人喜爱的胜景,而且是道教的福地洞天。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此洞中修炼,直至成仙,后人为奉祀吕洞宾,将此洞窟更名为仙人洞。洞内有一石制殿阁——纯阳殿,两旁有两副对联:“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古洞千年灵异,岳阳三醉神仙”,洞旁苍色的山岩下,依山临壑建有一栋斗拱彩绘,飞檐凌空的殿阁,名老君殿,殿为歇山式单层建筑,整个建筑显得庄重而又轻巧,内供太上老君 李聃骑牛雕像。庐山历史上有寺庙360所,道观200余处,使得庐山成为南方的宗教中心。在释、道两教在庐山争雄之际,随着1858年九江被强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入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为外国传教士进入九江打开了方便之门。美以、美会、圣公会都属基督教教派,来华始自19世纪初叶,登临庐山牯岭则在1886年,始作俑者是一位来自英国肯特郡的传教士李德立。1886年刚到中国,时住汉口的李德立听闻驻汉口的宗教团体涉足庐山,以金钱和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霸占庐山长冲一带,开始了开辟牯岭,传教布道的活动,1895年至1920年间,以李德立为首的基督教势力一时甚嚣尘上,泛滥起来,庐山上仅教堂就有13座,教会派别16个。每年夏季,基督教传教士云集庐山,常达数百人。这些教会组织或举办讨论会,或开办培训班,或商议教会事宜,或传输宗教信义,或创立学校、医院和慈善机关,将宗教的触角延伸到庐山的每一个角落。当以李德立为首的基督教势力开始经营牯岭的时候,天主教、东正教势力也接踵而至,闻风而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俄国东正教牧师尼娑盗买到庐山约之塔寺地产——芦林地区,后转租星洲地区,这样,沙俄东正教在星洲租借地区“建房一切布置”随意进行起来,据《庐山志》记载:“俄东正教堂历来侵占界外之地甚多”。东正教在庐山势力甚嚣一时,1917年俄国 十月革命胜利,苏俄政府一再努力,迫使北洋军阀政府在1924年5月31日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自此,沙俄在华势力灰飞烟灭,庐山东正教势力消弭无形。法国传教士见英、俄宗教势力蜂拥上山,也迫不及待,加紧涉透,1914年9月,时任统领江西北境六府五教的樊体爱签订租约,在庐山强租土地,获得77亩新地,成为樊体爱为首的天主教在庐山扩张的巢穴,期间,天主教在山教会组织不少,有安息会、循道会、伦敦会、雅礼会等9个教派,他们以租借地为营地,以教堂为中心,与基督教、东正教势力互为呼应,广为活动,此时的庐山处处游荡着外国宗教势力的幽灵。与西方宗教势力称盛庐山不同的是,伊斯兰教悄然而来,默默无闻。1925年,少许穆斯林在庐山建起了唯一一座供他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圣所——清真寺,力量弱小而单薄,在林立的教堂中黯然失色,毫不起眼,长期占据庐山的佛道两教也在西方宗教势力的冲击和排挤下,而失去了市场,日落西山,风光不再。物换星移,星斗变换,无论是经历过兴盛与衰败的佛道两教,还是近代介入庐山的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而今都以崭新的姿态,焕发了生机和活力,风格各异的宗教建筑,芸芸的宗教徒,袅袅的香火,清悦的梵音,构成了庐山神秘而具魅力的宗教世界,一山兼具六教,庐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道永远让人追溯的课题,从而受到海内外宗教人士的注目。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庐山名人列表

慧远: 主持西林寺,传播佛法。
黄宗羲:隐居山中著书立说,为“髻(jì)山七隐”之一。自秦汉至清末,与庐山相关的知名人物非常多,他们有的隐居于山中,独处田园生活,如陶渊明、黄宗羲;有的在山麓兴学助教、著书立说,如周敦颐、朱熹;有的在山中道观、庙宇修道、讲经,传播宗教,如慧远、陆修静。及至中国近、现代,又有大批政治人物和西方人来到山上,引发了对庐山乃至中国有深远影响的一系列事件,如李德立、蒋介石、毛泽东。

秦汉至南北朝
秦始皇:相传于公元前210年登紫晓峰。
司马迁:公元前126年,将“庐山”名称写入《史记》。
汉武帝:相传公元前106年南巡时登上霄峰。
王羲之:340年,建成山上最早的寺院—归宗寺。
陶渊明:367年,建西林寺。
慧远:381年,建泉精舍并主持西林寺佛事。
陆修静:467年,住太虚观主理庐山道教。

唐代至明代
禅宗四祖:618年,游山。
李腾空:731年,上山学道,兴建西林塔。
李白:756年,赋诗香炉峰景色“飞流直下三千尺”。
道一:788年,上山修行,普传佛法。
李渤:795年,隐居山中读书,驯养白鹿,居白鹿洞。
白居易:817年,修草堂,于花径留诗“山寺桃花始盛开”。
升元:937年,于白鹿洞兴教垦田,创“庐山国学”。
范仲淹:1036年,游山。
欧阳修:1053年,游圆通寺结交佛教禅师。
王安石:1059年,游山。
刘涣:1070年,撰《庐山记》。
周敦颐:1072年,宿山麓莲花洞,建濂溪书院。
苏东坡:1084年,题诗“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朱熹:1179年,游山,后扩建白鹿洞书院,兴理学教育。
戴师愈:1208年,撰13卷《庐山列传》。
洪武帝:1393年,封庐山为“岳”,齐“五岳”之位。
李梦阳:1511年,重治白鹿洞书院,重修陶渊明墓。
罗洪先:1565年,中状元后隐居山中。
黄宗羲:1660年,上山隐居,为“髻山七隐”之一。

清代至当代
毛德琦:1719年,撰15卷《庐山志》。
李德立:英国人,1895年强租牯岭地皮,建别墅、开山道。
刘少奇:1927年,于山中避难。
蒋介石:1937年,发表《对卢沟桥事件之表示》,中国开始全面抗战。
宋庆龄:1953年,将自己的别墅捐赠给国家。
毛泽东:1959年,主持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江泽民:1995年,上山考察。

来源于
1, 髻山七隐. 九江新闻. 2008-09-28 [2011-6-26查阅].
2, 宋庆龄捐献庐山私人别墅始末. 华夏经纬. 2011-06-14 [2011-06-23].
3.,李国强、王自立. 《历代名人与庐山》.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7210022996].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庐山饮食文化
  庐山特产:到庐山后,“三石一茶”的名字就会不绝于耳,可算得上是世间罕有的美味,在庐山要吃到这些东西可不便宜。金舟大酒楼是庐山最大的酒楼,在那里可以吃到庐山的各种美味。 云雾茶——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宋代列为“贡茶”。庐山云雾茶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负盛名。仔细品尝,其色如沱茶,却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于碗中。 石鸡——庐山石鸡生长在阴涧岩壁洞穴中,形体与一般青蛙相似,但体大,肉肥、嫩、鲜美,一般体重三、四两,大的重约一斤左右。因其肉质鲜嫩,肥美如鸡而得名。由于庐山石鸡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系肴中佳品,“黄焖石鸡”就是庐山名菜之一,驴友们一定不要错过啊。 石鱼——庐山石鱼体色透明,无鳞,体长一般在30-40毫米左右,就是长上七至八年,长短也不超过一寸,故又名绣花针。庐山石鱼因长年生活在庐山泉水与瀑布中,故称石鱼。其肉细嫩鲜美,味道香醇。 石耳——庐山石耳与黑木耳同科,是一种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的肢菌植物,由于它形状扁平如人耳,又附着在岩上生长,所以称之为“石耳”。石耳营养价值极高,内含很多的肝糖、胶质、铁、磷、钙及多种维生素,营养十分丰富,是一种高蛋白滋阴润肺之补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