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诗词国度的文化遗产·2011教学版块

有关长城的相关网站与研究著述(著作、论文)

一、有关长城的论文
中国期刊网数据库
[1] 杨长松. 攻守兼备的金山岭长城[J]. 上海集邮, 1999,(07)
[2] 刘和芳. 奇特险峻的金山岭长城[J]. 宁夏画报, 2005,(04)
[3] 张峻. 长城永不倒[J]. 长城, 2000,(01)
[4] 志钢. 古北口司马台长城纪行[J]. 旅游, 1999,(04)
[5] 吴德全. 金山岭长城[J]. 旅游纵览, 2008,(10)
[6] 杨翰海. 杏花春雨中的金山岭长城[J]. 新天地, 2009,(03)
[7] 于俊海. 望长城[J]. 当代人, 2010,(04)
[8] 胡千骊. 长城,你可曾听见?(散文)[J]. 写作, 1995,(03)
[9] 吴立国. 万里长城“金”精萃——金山岭[J]. 中国绿色画报, 2008,(03)
[10] 周新民. 中国超人——记“飞越长城第一人”、“电影特技王”柯受良[J]. 中华武术, 1996,(08)
[11] 刘魁立,刘铁梁,赵世瑜,叶涛,李万鹏,张从军,马知遥,郭凌燕,付伟安,李久安,朱振华,刘清春,杨永华,刘德龙,杨莹,丁志芳,廖彩吉. 孟姜女传说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J]. 民俗研究, 2009,(03) .
[12] 曲金良. 孟姜女传说在唐及五代的流传——基于敦煌写本的几点再探索[J]. 民俗研究, 2009,(04) .
[13] 崔敬,于占海. 万里长城第一关 独特的城防布局[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05) .
[14] 王玲玲. 孟姜女故事的起源与流传[J]. 春秋, 2007,(04) .
[15] 李冬宇,张伟,刘利新,赵宏利,常鹏. 长城重镇 军事与建筑的双料明珠[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05) .
[16] 周新民. 中国超人——记“飞越长城第一人”、“电影特技王”柯受良[J]. 中华武术, 1996,(08)
[18] 樊叙勇, 郝君. 好汉——在这里铸成——八达岭特区成立20周年纪事[J]. 工会博览, 2001,(11)
[19] 王持久 , 张智深. 又一年[J]. 北方音乐, 1991,(02)
[20] 冉庄. 山海心曲(三首)[J]. 民族文学, 1995,(02)
[21] 长城颂[J]. 神州学人, 1996,(01)
[22] 许建国. 叩问长城[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997,(06)
[23] 李建力. 通向险峰的登攀[J]. 新闻与成才, 1998,(06)
[24] 黄芸. 9对洋眼看中国[J]. 中国旅游, 2000,(Z1)
[25] 陈所巨. 走过长城[J]. 长城, 2000,(01)
        [26] 刘新华, 耕石. 论中国明清“南长城”[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1)
[27] 刘新华, 刘建华. 中国明清“南长城”[J]. 铜仁学院学报, 2008,(01)
[28] 周华胜. 南长城[J]. 小学生导刊(低年级), 2007,(09)
[29] 王绍欣. 明清僧尼社会形象的文化透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03)
[30] 孔祥丽, 李金秋. 明清两代《文心雕龙》评点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31] 沈树丰. 江南长城[J]. 中文自修, 2006,(01)
[32] 陈隆文. 明清中原运河: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J]. 天中学刊, 2010,(04)
[33] 王伯华, 赵汝泳. 明清两代山西进士知多少[J]. 教学与管理, 1987,(02)
[34] 程方平. 走向深层——《中国苗族巫术透视》评介[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6)
[35] 吴美亮. 会同苗族的民间禁忌[J]. 怀化师专学报, 1994,(02)

[36] 史党社.陕西渭南地区的秦魏长城及城址考察[A]. 秦文化论丛(第十辑)[C]. 2003
[37] 李鸿宾.关于长城保护与发展的几点看法[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38] 孙玲.北京市长城保护调查报告[A]. 万里长城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 2005
[39] 王雪农,刘丽.“楼军古臼”和明代长城屯戍[A]. 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 2005
[40] 罗庆庚.汉武帝长城复线刍议[A]. 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 2005
[41] 李怀顺.明长城甘肃镇防御体系研究[A]. 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手册[C]. 2005
[42] 胡平平,汤羽扬.长城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研究及保护策略[A]. 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43] 李如箭,李银生,李亚奇.关于长城及其旅游附属设施防雷状况的调查分析[A]. 第六届中国国际防雷论坛论文摘编[C]. 2007
[44] 冯恩学.金代长城的战争观[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45] 史念海.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46] 孔令铜.长城的历史作用及其辩证评说[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47] 闫乐耕,沈彦硕.董家口长城的魅力所在[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48] 窦贤.坍塌的长城[J]. 新西部. 2005年10期
[49] 孙杰.阜新地区燕北长城调查[J]. 辽海文物学刊. 1997年02期
[50] 华红安!陕西.水上长城鱼鳞石塘[J]. 水利天地. 1996年02期
[51] 刘朔全.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J]. 中国旅游. 1996年05期
[52] 玉琥.长城——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英文)[J]. Women of China. 2001年02期
[53] 阿坚.北京的野长城[J]. 旅游. 2002年05期
[54] 田锡如.甘肃境内的长城[J]. 档案. 2004年04期
[55] 史党社,田静.追寻秦昭王长城[J]. 文博. 2004年06期
[56] 陈旭.京冀之争不应让长城哭泣[J]. 人民公安. 2006年20期
[57] 金萍.雄伟的八达岭长城[J]. 学前教育. 1995年03期
[58] 刘海文,王宏英,李海燕. 战国魏长城研究的几个问题[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01期
[59] 郭平若,刘祥秀.清代陕北长城外农村聚落地理初步研究[J]. 宜宾学院学报. 2007年05期
[60] 张新斌.中原古长城若干问题的初步研究[J]. 中原文物. 2005年02期
[61] 孙敬明.齐长城在齐国军事防御战略中的地位[J]. 泰山学院学报. 2005年04期
[62] 陶玉坤.长城与中国文化地理[J]. 阴山学刊. 2005年05期
[63] 王子今.“实践”的长城学——读董耀会著《瓦合集:长城研究文论》[J]. 文博. 2005年05期
[64] 景爱.关于长城起源的误说[J]. 北方文物. 2005年01期
[65] 史念海.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上篇)[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4年02期
[66] 史念海.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篇)[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4年03期
[67] 曾祥铎.万里长城的历史作用与价值[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68] 冯恩学.金代长城的战争观[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69] 吉人.万里长城——古代人类防卫设施的杰出代表[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70] 曾祥铎.万里长城的历史作用与价值[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71] 安金明. 北京段长城保护与旅游发展模式研究[A]. 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 2005
[72] 孔令铜.长城的历史作用及其辩证评说[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73] 陈可畏.论战国时期秦、赵、燕北部长城[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74] 范中义.明代长城与边防战略[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75] 郑绍宗.河北省明长城部分段落的考察[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76] 韩光辉,李新峰.北京地区明长城沿线聚落的形成与发展[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77] 郑孝燮.长城沿线几个重镇城市论述——山海关、宣府、大同[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78] 瓯燕.我国长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79] 黎风,顾巍,曹灿霞.宁夏长城航空遥感调查研究[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80] 史念海.郑韩故城溯源[A]. 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五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8
[81] 史念海.隋唐时期黄河上中游的农牧业地区[A]. 唐史论丛(第二辑)[C]. 1987
[82] 姚有志.从古长城看中原王朝的防务特征[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83] 陈可畏.论战国时期秦、赵、燕北部长城[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84] 王子今.汉代河西长城与西北边地贸易[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85] 艾冲.北朝诸国长城新考[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86] 范中义.明代长城与边防战略[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87] 郑绍宗.河北省明长城部分段落的考察[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88] 赵化成.中国早期长城的考古调查与研究[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89] 瓯燕.我国长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90] 彭曦.十年来考察与研究长城的主要发现与思考[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91] 孔令铜.长城的历史作用及其辩证评说[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92] 瓯燕.我国长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93] 罗哲文.中华悠久历史的丰碑 世界古代工程的奇迹——论长城的历史地位、现实意义、国际影响和保护措施[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94] 孙玲.开发长城旅游资源应注重可持续发展[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95] 李凤山.高标准做好长城的保护与开发事业[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96] 吉人.长城保护纵横谈[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97] 李满.长期保护 永续利用——浅谈八达岭长城保护与利用[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98] 安金明.北京段长城保护与旅游发展模式研究[A]. 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 2005
[99] 张义丰,谭杰,陈美景,贾大猛,王晶,宋思雨. 中国长城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年02期
[100] 孔繁德.中国长城沿线生态破坏的特点及保护对策[J]. 水土保持研究. 2006年02期
[101] 李最雄,赵海英,韩文峰,王旭东,谌文武. 甘肃境内长城保护研究[J]. 敦煌研究. 2006年06期
[102] 赵海英.甘肃境内战国秦长城和汉长城保护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年01期
[103] 刘朴.关于长城保护的几点思考[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7年01期
[104] 赵海英,李最雄,韩文峰,孙满利,王旭东.甘肃境内长城遗址主要病害及保护研究[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7年01期
[105] 邬东璠,杨锐.长城保护与利用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 中国园林. 2008年05期
[106] 张广汉.万里长城-嘉峪关文物保护规划[J]. 城市规划通讯. 2008年10期
[107] 陈喆,傅岳峰.长城保护与周边村落更新[J]. 建筑学报. 2005年07期
[108] 李瑞萍. 《碧奴》与“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演绎[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02期
[109] 黄秉泽.从杞梁妻到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长城故事的起源和嬗变[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04期
[110] 曾祥铎. 万里长城的历史作用与价值[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111] 曹大为. 凝聚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评长城的历史作用[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112] 齐庆昌,任佳峰. 万里长城与中华民族传统意识[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113] 姚有志. 从古长城看中原王朝的防务特征[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114] 陈可畏. 论战国时期秦、赵、燕北部长城[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115] 张荣芳,王川. 西汉长城的修缮及其意义[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116] 孙玲.开发长城旅游资源应注重可持续发展[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117] 李鸿宾. 关于长城保护与发展的几点看法[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118] 李满.长期保护 永续利用——浅谈八达岭长城保护与利用[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119] 钟克亮.保护长城必须正视“三个可怕”[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120] 石建国.慕田峪长城旅游区有关长城保护工作的实践与体会[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121] 孙玲.北京市长城保护调查报告[A]. 万里长城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 2005
[122] 洪峰.对北京境内明长城保护的思考[A]. 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 2005
[123] 宋国战,王弼祥.复原古城“旧”容 彰显雄关风采 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项目总体规划和实践[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05期
[124] 王林湘,周华,潘跃,魏强.山海关的城市记忆[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05期
[125] 潘跃,魏强,李相龙.田中玉与山海关[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05期
[126] 郭爱民,曹玉宝.留住历史印迹 重塑文化徽章 山海关古城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寻求共赢[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05期
[127] 崔敬,于占海.万里长城第一关 独特的城防布局[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05期
[128] 赵宏利,朱波,刘丽.北朝长城东部遗迹 综合考察与分析课题研究[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05期
[129] 高立权,高长城,魏强,李相龙.孟姜女庙:千古传唱的长城故事[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05期
[130] 于占海.古城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几个专业技术环节[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05期
[131] 徐明莉,常鹏,魏强.山海关:天开海岳铸神奇[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05期
[132] 孔繁德.中国长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历史作用[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133] 周晓陆.关于长城保护问题的若干思考[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134] 觉罗.不修长城的康熙皇帝[J]. 民族工作. 2000年01期
[135] 冉庄.山海心曲(三首)[J]. 民族文学. 1995年02期
[136] 许建国. 叩问长城[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997年06期
[137] 陈所巨. 走过长城[J]. 长城. 2000年01期
[138] 洪烛. 长城情结[J]. 北京规划建设. 2009年03期
[139] 李士非. 老红军(三首)[J].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04年03期
[140] 乔羽. 乔羽谈艺术:长城思绪[J]. 词刊. 2006年06期
[141] 岑逸飞. 不到长城非好汉[J]. 意林. 2006年15期
[142] 周西华. 长城三题[J]. 中州今古. 1996年03期
[143] 胡杨. 长城地带[J]. 中国作家. 1997年04期
[145] 孙玲. 北京市长城保护调查报告[A]. 万里长城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 2005
[146] 成大林. 长城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成大林在“保护利用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研讨会”上的发言[A]. 万里长城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 2005

TOP

补充:有关长城的著作

二、有关长城的学术著作
1、中华国学网
⑴《万里长城》刘金柱著,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本书重点介绍长城的历史、重要关隘、长城建筑的构造和材料及其军事特点。并设“长城古迹的保护和维修”专节,详细介绍长城维修和自然风景资源保护的原则和方法。
⑵《辽宁古长城》冯永谦、何溥滢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本书依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古调查材料,对位于万里长城东端的辽宁境内燕、秦、汉、明四朝所修长城及沿线其他史迹分别加以介绍。其中包括燕筑长城始末、燕长城遗迹探寻;秦筑万里长城的前前后后、秦长城遗迹及景观;辽宁地区汉长城的修筑及汉长城沿线的历史文物;此外本书重点介绍1960余里的明辽东长城修筑年代、地理位置、结构、走向和筑城技术,以及沿线著名遗迹、遗址、景观。书中附有40多幅插图、图片。本书不仅比较系统、形象地介绍了辽宁境内的长城状况和沿线风物,而且对进一步深入了解、研究辽东明长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⑶《明长城考实》华夏子著,档案出版社1988年出版。本书系董耀会(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吴德玉(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张元华(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三人历时两年徒步全程考察明长城的首创之作。全书在概要介绍明朝以前历代修筑长城概况、明朝修建长城的历史背景、明长城的建置沿革之后,分省市地区,逐县逐段详细记述所考察长城遗址的形制、结构、位置、布局、走向及有关遗物;并结合正史、方志等历史文献和当地居民口碑回忆,记述该地曾经发生的战事、故事。书中附有大量实地拍摄的图片,并附录长城沿线石碑碑文。如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为该书撰写的序言所说:“《明长城考实》一书中的章章节节,字字句句都是用脚步踏写出来的。它将是这一个时代关于万里长城的忠实记录,成为一个时代的真实史料,传之后世而无愧。”本书不仅因将历史文献与实地考察紧密结合而显示出较高科学性、准确性,并因此而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而且为学术界进一步考察研究明长城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⑷《宁夏古长城》许成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宁夏地处边塞,军事上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战国、秦汉至隋、宋、明等朝代都曾相继修筑长城,累计长度绵延3000多里。本书作者在全面系统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研究撰写成这本通俗读物,除了帮助读者对宁夏境内古长城有一简明、清晰的了解与认识外,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宁夏古长城打下基础。全书内容包括“关中屏障,河陇咽喉”,宁夏战国秦长城,宁夏秦、汉、隋长城,宁夏明代边墙,明代对固原城附近战国秦长城的利用,明代长城的建筑结构及沿线设施,意志和力量的象征,长城遗迹的现实意义等10部分。
⑸《天津黄崖关长城志》方放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本书上编系统介绍了天津蓟县境内古长城的历史沿革和有关关城寨堡、墩台、烽燧、兵器、戍卒、粮饷等当年防御工程体系、制度及总兵戚继光等方面的情况;下编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天津人民修复长城的壮举。书后附有大事记、历史碑刻、当代开国元勋百将碑林和海内外名士百家碑林的题字、题诗,并附有70幅图片、插图。
⑹《中华名关》曹云忠、席本森、朱彦武、史友仁编著,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出版。本书对我国113个主要关隘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历代经历过的战争、古今作用、交通贸易以及有关的名胜古迹、故事传说等情况加以系统介绍。这些著名关隘中包括山海关、玉门关、阳关、嘉峪关、临晋关、雁门关、紫荆关、宁武关、偏头关、娘子关、倒马关、铁门关、平型关、黑峪关、居庸关等边塞、长城沿线上的重要关隘。
⑺《嘉峪关及明长城》高凤山、张军武编著,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本书共四章,分别对嘉峪关的主要建筑与防务,嘉峪关明长城概况及其建筑方法与形式,嘉峪关长城城堡、城台、墩台的设置与作用,嘉峪关长城屯田与军需的状况及有关制度加以系统考察介绍。书后附嘉峪关大事记略及图片50余幅。作者广泛搜集、吸取有关嘉峪关长城研究的资料和成果,较好地将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结合起来,使本书在资料性和学术性两方面均具有较高价值。
⑻《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刘谦著,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本书是考察研究明代辽东长城很有价值的一部学术专著。作者从辽东镇长城西段与蓟镇长城交界的山海关北锥子山起,北至义县,东至黑山,转向开原、昌图,东南至鸭绿江边,行经23个县市,全部历程1000余公里,对辽东长城作了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对辽东长城的地理位置、名称变革、建筑结构、修筑年代,以及作为长城整体防御体系所属有关各系统的设施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和论述。全书分导言和六个专题。(1)长城系统的设施及考察。(2)陆路屯兵系统的设施及考察。(3)海防屯兵系统的设施及考察。(4)传烽系统的设施及考察。(5)驿传交通系统的设施及考察。(6)屯田及军需系统的设施。作者把这段几乎被人遗忘长城的实地情况科学地记载下来,公之于众,对于纠正过去史书的误载有很大作用。这些资料对于辽东长城的保护工作,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于其它方面的科学研究如历史地理、古代军事史等也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中有各种示意图、位置图、结构图、平面图、剖面图、复原图等插图118幅,书后附各种遗址、遗物图版191幅。
⑼《战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彭曦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本书为作者历时数载,行程万里,对跨越甘、宁、陕、内蒙古四省区战国秦长城进行全面系统考察与研究的成果。通过实地考察纠正了自南宋《华夷图》以降诸多历史地图对这条长城大段位置、走向的误断和错划。作者在对长城地理位置考察的基础上,注意运用考古、文献、数量统计及其它相关自然学科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详细记载测绘城、障、烽燧、关塞的数量、位置、距离及其建筑技术特点;以长城为标志,描绘与之有关的地震、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等自然状况;并进一步对长城建筑的工程技术特点与自然地理的内在联系加以科学剖析。此外,作者还从文化学、社会学的视角,对长城内外两侧的有关文物给予了更多的统计、分析和研究,从军事防御、自然地理、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对长城的历史进行全方位总体性探索,得出“一部长城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历史上文化区系关系的发展史”的结论。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交了有关战国秦长城位置、走向及其变迁的翔实考察报告;而且以其整体综合研究的视野和方法拓宽了长城研究的范围,使长城研究进入到一个更深的层次。书中附有照片、地图、拓片260多幅。
⑽《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艾冲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本书是第一部对明长城西北段进行全面系统区段研究的专著。作者用实际考察与文献资料相印证,系统介绍了明长城西北段兴建、修葺、重建的沿革;并对这段长城的兴建与分布、四大军镇的建立及组织机构、守卫长城的军队营地——城堡、守军数量的变化、长城地带军用通道的布局等诸多前人较少涉及的方面进行了重点探讨。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把长城当作包括城堡、墩台、关口、交通道路和兵力配备在内的整体军事防御体系,进行总体性的综合考察研究,从而揭示描绘出以长城为主体的明西北防区综合性防御体系的全景画面。书中附有明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四镇长城示意图及嘉峪关附近长城图、嘉峪关关城平面图。
⑾《山海关长城》张立辉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出版。本书是作者在实地勘察测绘并详考史籍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研究山海关长城的一部学术专著。全书分上、下两篇,四章十二节,分别对明代山海关长城设防筑城始末、戍守沿革、山海关城总体布局及附属建筑、山海关境内长城的主要地段以及山海关各旅游区风光景点详加考察描述。其中山海关始末一章述及山海关城选址的依据、山海关是明代创建“卫所兵制”的产物、“屯田制”使明城得以巩固、改革使“城防”得到加强、民族战争促进了明长城的发展、山海关在明史中的作用等方面。本书史料翔实、考察严谨,尤其所附精密测绘图弥足珍贵。书中附有大量图表,书末附录山海关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游览表和山海关近三百年战争一览表。   
⑿《内蒙古长城史话》高旺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作者结合历史文献的有关记载和多年实地考察取得的成果,对该地区历代长城的分布与沿革作了概括性描述,并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长城遗址和遗迹加以重点介绍;同时还联系内蒙古地区的实际,叙述了长城的建筑结构、长城工程的施工和古代军事信息传递系统等情况。全书着重论证长城是各兄弟民族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曾经生活在内蒙古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光辉业绩。作者在书中注意穿插一些历史事件、故事、传说以及历史人物的业绩、小传和古诗词等,使该书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知识性和可读性;同时作者也对一些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表述了自已的看法,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⒀《长城访古万里行》高旺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出版。本书从作者十几年实地考察长城拍摄的大量摄影作品中精选出200幅有关长城及其附近名胜古迹的照片,并配以4万多字相关的考证说明文字材料。全书东起天津市蓟县黄崖关长城,西止宁夏盐池县长城,中经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市区,真实反映了中国北部战国秦、赵、魏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的秦、汉、北齐、北魏、金、隋、明等历代长城遗址的原始体态风貌。同时,作者注意广取博收,用金线串珠的方式综揽长城沿线的文物古迹、名山胜景、文化艺术,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是一部宣传、介绍长城,为中外游客提供长城旅游指南参考的佳作。
⒁《山海关首届中国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政协河北省秦皇岛市委员会、《长城学刊》编辑部1992年8月编辑出版。本书汇集1990年10月“山海关中国长城学术研讨会”收到的学术论文27篇,除调查考证长城遗址、遗迹外,还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地理、建筑以及长城修复、保护和开发长城旅游资源等诸多领域,反映长城研究不断向纵深和整体综合的方向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收论文的主要篇目为:罗哲文、董耀会:《关于长城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曹大为:《评长城的历史作用》,王岳辰:《长城,中国社会发展的象征》,李凤山:《长城——中国民族融合的历史纽带》,严家骝:《万里长城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关系》,吉人:《万里长城与墨子的备御学说》,孔繁德:《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的破坏与长城位置的移动》,艾冲:《明长城十三镇考述》,刘建华:《明代宣府镇长城防御工程体系考略》,康力为:《山海关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吴启昌、郭泽民:《简析山海关古城防体系内涵》,徐乐尧:《汉简所见边塞的徼巡制度》,朱希元:《蓟镇长城与金岭长城的结构》,鲍桐:《蒙恬修筑阴山北麓长城考察记》,李并成:《汉令居长城及其附近汉长城遗址的调查与考证》,高凤山、吴骧:《明代建关嘉峪辨》,韩嘉谷:《津唐地区长城始建年代质疑》,沈章兴:《秦皇岛地区明长城防御武器刍议》,张春泽、魏克晶、蒋介煜:《在黄崖长城修复中对修复方法之继承和发展的探索》,董耀会:《开发“长城行”特种旅游的构想》,吉羊:《秦皇岛市北部山区长城沿线旅游资源评价》。书中并附有中国长城学会会长黄华在学术研讨会开幕和闭幕式上的致词。
⒂《长城学刊》中国长城学会编辑出版。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侯仁之、罗哲文分别任中国长城学会《长城学刊》编辑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编委会下设编辑部,主编朱希元,副主编董耀会。《长城学刊》为16开本,1991年6月创刊,该刊以发表长城学术研究论文为主。
⒃《中国长城学会通讯》中国长城学会编辑。《中国长城学会通讯》为中国长城学会内部刊物,侧重报道中国长城学会工作动态和长城考古、保护、开发方面的研究成果等。
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杂志社编,主编:高旺,副主编:崔学东、杨振南。1994年创刊,设名家谈长城、长城文化、中华名关、长城烽火、长城风光、长城故事、长城风情等栏目。
⒅《长城百科全书》1994年8月出版发行。《长城百科全书》总结了考察研究长城的丰硕成果,向世界宣传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长城历史知识,是一部综合性的大型工具书。它既是一部有文献价值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此书按知识门类编排,共分11个门类,各知识门类列有本门类全部条目分类目录,分类目录反映了条目的层次关系,向读者全面展示了长城区域历史;长城区域地理;长城区域军事;长城区域民族;长城人物;长城建筑;长城关隘;长城区域经济;长城文学艺术;长城旅游等内容。还附有中国长城年表;外国长墙年表;中国明长城现状。书中含有极具文献价值的彩色图片。文图并茂,印装精美。称得上是一部了解、宣传长城的综合性教科书,也是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份好教材。中国长城学会会长黄华担任本书编委会主任,并为本书作序。此书是中国长城学会和吉林人民出版社,组织近百名专家学者,耗时3年撰写而成,将权威性、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融为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的集合。以百科全书的形式介绍长城的有关知识,在我国尚属首例。中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担任主编,副主编为董耀会、孔令铜、王怀申、吉人、成大林、朱希元、张振、吴梦麟、金常政、姜念东、高巍、曾朝铭。   
⒆《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5年12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4年9月,中国长城学会在多家单位配合协助下,举办庆祝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题词1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展示万里长城风采;团结世界各族人民,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研究维护万里长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作为纪念活动的中心项目之一的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同年9月23至25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近百人,收到论文60多篇,与会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就长城的各种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论文涉及到长城建造的原因及背景、长城的军事功能、长城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长城考察与考古发掘、长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长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长城的多视角研讨等。经中国长城学会研究决定,将此次研讨会提交的论文经酌讨研审,定出48篇编辑出版。本书中英文对照,16开精装,国内外公开发行。此书对长城的研究和保护以及长城资源的开发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
⒇《长城万里行》董耀会著,1994年8月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4年5月4日,本书作者董耀会(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和他的伙伴们从长城的起点出发,开始了考察万里长城的漫漫征途。经过两年的艰辛历程,在克服万般困难之后,终于完成了这个首次徒步考察万里长城的壮举。在考察活动结束后,作者潜心著述,于是便有了这部知与行的结晶《长城万里行》。本书系统的介绍长城的历史和现状,详尽记述了长城各地段及重要关口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对长城沿线城镇、古迹及风土人情也做了扼要介绍。这是一部分介绍长城知识的权威之作。   
(21)《望长城》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主编:杨伟光;副主编:黄望南.这本书分为《望长城》文学台本、创作谈和评论三部分。其中收集汇编了《望长城》的解说词和对话记录稿。主要创作人员的创作体会。影视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这本书翔实地记述了摄制组人员在拍摄《望长城》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以不屈不挠、顽强执著的长城精神拍好长城。此书使读者从历史到地理有关长城的知识得到了丰富的满足。   
(22)《长城区域经济信息》中国长城学会长城区域经济信息网络中心编辑,主编董耀会(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主要栏目有专题论谈、市场分析、工作研究、国际经贸、国外经验、政策法规、专利信息、新产品新技术等。双月刊,36开本,每期32页。1993年创刊。
2、中国长城网
【《长城》】罗哲文著,北京出版社1982年出版。  本书作者系著名长城研究专家。本书系统、全面介绍长城的历史沿革、修建、构造、用途及山海关、古北口、居庸关、八达岭、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嘉峪关、玉门关等长城关隘遗址,并对长城的历史作用做出评价。作者指出,长城的用途主要表现在防御扰掠,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屯田、保护屯田和保护边远地区生产的发展;保护通讯和商旅往返等三个方面。长城是“我国占代国内各封建割据集团和各民族统治集团之间矛盾战争的产物”,足“各族劳动人民的血汗结晶和智慧创造”。在指出统治阶级只顾筑城不重民心的偏颇、揭露批判J,统治阶级役使兵民筑城酷虐残暴一面的同时,充分肯定“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强毅力的象征”,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共同用血汗和智慧筑成的历史丰碑”。作者综合运用历史文献、考古挖掘材料和民间传说等民俗资料,既高度概括、精炼、准确、科学;又深入浅出,丰富、生动、饶有兴味,在介绍、宣传乃至研究长城方面产生很大影响。书中附有50余幅精选的插图、图片。1988年北京旅游出版社重版该书,增加了对黄崖关、慕田峪两处长城遗址的介绍。

【《万里长城》】刘金柱著,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奉书重点介绍长城的历史、重要关隘、长城建筑的构造和材料、及其军事特点。并设“长城古迹的保护和维修”专节,详细介绍长城维修和自然风景资源保护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张维华著,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本书系根据历史文献的有关记载,对历代古长城的位置、经过的路线、建置的年代和沿革进行考证研究写成的专著。上编主要考证战国时期的各国长城,计有齐长城、楚长城、魏长城、赵长城(附中山长城)、秦昭王时之长城、燕长城等六篇;另外两篇分别为秦统一后之长城、汉边塞。书中附有12幅插图,指明各段长城经行的路线。按照原来的计划,对东汉而后长城的考让拟集为下编,但因故未能成书。唯有《明辽东边墙建置沿革考》一篇收入1986午齐鲁书社出版的《晚学斋论文集》。本书各篇大部分写于三十年代,又未经实地勘查检验,有一定局限性;但作者于文献史籍旁征博引、详加考订,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中国长城沿革考》】于国良著,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作者针对古籍记述长城每因文字含糊、缺少精确调查统计、时代及地理概念错误而导致混乱谬误的状况,旁征群集,详加考辨,并将古地名翻作今名,著成此书。全书分五篇,首叙修筑长城的略史,然后按时代顺序依次考据历代长城位置、建筑年代与沿革。

【《历代长城考》】寿鹏飞著,1941年自刊得天庐存稿之二。本书分周时之长城、秦时之长城、汉代之长城、北魏北齐及隋代之长城、唐宋及元时之长城,女真金代之长城、明清时代之长城、长城内之重城、辽东之长城、长城东西起讫地点、辨讹十一节。对历代建筑长城的年代、位置、沿革详加考证。作者指出秦筑长城东起乐浪郡遂城县(朝鲜平壤南);又据北京图书馆所藏清代《万里长城图》指出“嘉峪关以西以南,青海西藏间,尚有多数长堡,往复交叉,密如珠网,不知建自何代。”书后附历代长城路线图。

【《古垣沦桑》】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编著,1983年北京军区内部刊印。本书是一部概述历代长城沿革、不同时间的起迄段落以及当时的战争态势、设防目的和作用的专著。全书分战国长城、汉长城、北魏和东魏长城、北齐长城、北周长城、隋长城、金界壕、成吉思汗边墙质疑、明长城九部分。书后附精密地图和照片各十余幅。作者对古代关隘城塞、防御体系以及古人利用山川险要得失的考辨研究是为了向军事部门提供以古鉴今的参考,因而有其特殊的视角,并因此而具有特殊的价值。

【《战国察长城考察与研究》】彭曦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本书为作者历时数载,行程万里,对跨越甘、宁、陕、内蒙古四省区战国秦长城进行全面系统考察与研究的成果。通过实地考察纠正了自南宋《华夷图》以降诸多历史地图对这条长城大段位置、走向的误断和错划。作者在对长城地理位置考察的基础上,注意运用考古、文献、数量统计及其它相关自然学科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详细记载测绘城、障、烽燧、关塞的数量、位置、距离及其建筑技术特点;以长城为标志,描绘与之有关的地震、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等自然状况;并进一步对长城建筑的工程技术特点与自然地理的内在联系加以科学剖析。此外,作者还从文化学、社会学的视角,对长城内外两侧的有关文物给予了更多的统计、分析和研究,从军事防御、自然地理、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对长城的历史、效应进行全方位总体性探索,得出“一部长城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历史上文化区系关系的发展吏”的结论。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交了有关战国秦长城位置、走向及其变迁的翔实考察报告;而且以其整体综合研究的视野和方法拓宽了长城研究的范围,使长城研究进入到一个更深的层次。林剑呜为本书撰写题为《“长城学”研究的一块基石》的序文,称誉本书为中国“长城学”的一块“奠基石”,书中附有照片、地图、拓片260多幅。

【《明长城考实》】华夏子著,档案出版社1988年出版。本书系董耀会、吴德玉、张元华三位青年学者历时两年徒步全程考察明长城的首创之作.全书在概要介绍明朝以前历代修筑长城概况、明朝修建长城的历史背景,明长城的建置沿革之后,分省市地区,逐县逐段详细考察记述所见长城遗址的形制、结构、位置、布局、走向及有关遗物;并结合正史、方志等历史文献和当地居民口碑回忆,记述该地曾经发生的战事、故实。书中附有大量实地拍摄的图片,并附录长城沿线石碑碑文。如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为该书撰写的序言所说;“《明长城考实》一书中的章章节节,字字句句都是用脚步踏写出来的。它将是这一个年代关于万里长城的忠实记录,成为一个时代的真实史料,传之后世而无愧。”本书不仅因将历史文献与实地考察紧密结合而显示出较高科学性、准确性,井因此而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而且为学术界进一步考察研究明长城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宁夏古长城》】许成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宁夏地处边塞,军事上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战国、秦汉至隋、宋、明等朝代都曾相继修筑长城,累计长度绵延3000多里。本书作者在全面系统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研究撰写成这本通俗读物,除了帮助读者对宁夏境内古长城有一简明、清晰的了解与认识外,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宁夏古长城打下基础。全书内容包括“关中屏障,河陇咽喉”,宁夏战国秦长城,宁夏秦、汉、隋长城,宁夏明代边墙,明代对固原城附近战国秦长城的利用,明代长城的建筑结构及沿线设施,意志和力量的象征,长城遗迹的现实意义等十部分。  
【《辽宁古长城》】冯水谦、何溥滢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本书依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古调查材料,对位于万里长城东端的辽宁境内燕、秦、汉、明四朝所修长城及沿线其他史迹分别加以介绍。其中包括燕筑长城始末、燕长城遗迹探寻;秦筑万里长城的前前后后、秦长城遗迹及景观;辽宁地区两汉长城的修筑及汉长城沿线的历史文物;此外本书重点介绍长达一千九百六十余里的明辽东长城修筑年代、地理位置、结构、走向和筑城技术,以及沿线著名遗迹、遗址、景观。书中附有四十多幅插图、图片。作为辽宁旅游丛书的一种,本书不仅比较系统、形象地介绍了辽宁境内的长城状况和沿线风物;而且对进一步深入了解、研究辽东明长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内蒙古长城史话》】高旺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本书系第一部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长城历史的著作。作者结合历史文献的有关记载和多年实地考察取得的成果,对该地区历代长城的分布与沿革作了概括性描述,并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长城遗址和遗迹加以重点介绍;同时还联系内蒙古地区的实际,叙述了长城的建筑结构、长城工程的施工和古代军事信息传递系统等情况。全书着重论证长城是各兄弟民族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曾经生活在内蒙古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光辉业绩。作者在书中注意穿插一些历史事件、故事、传说以及历史人物的业绩、小传和古诗词等,使该书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知识性和可读性;同时作者也对一些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艾冲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本书是第一部对明长城西北段进行全面系统区段研究的专著。作者用实际考察与文献资料相印证,系统介绍了明长城西北段兴建、修茸,重建的沿革;并对这段长城的兴建与分布、四大军镇的建立及组织机构、守卫长城的军队营地——城堡、守军数量的变化,长城地带军用通道的布局等诸多前人较少涉及的方面进行了重点探讨。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把长城当作包括城堡、墩台、关口、交通道路和兵力配备在内的整体军事防御体系,进行总体性的综合考察研究,从而揭示描绘出以长城为主体的明西北防区综合性防御体系的全景画面。书中附有明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四镇长城示意图及嘉峪关附近长城图、嘉峪关关城下面图。

【《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刘谦著,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本书是考察研究明代辽东长城很有价值的一部学术专著。作者从辽东镇长城西段与蓟镇长城交界的山海关东北锥子山起,北至义县,东至黑山,转向开原、昌图,东南至鸭绿江边,行经二十三个县市,全部历程 1000余公里,对辽东长城作了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对辽东长城的地理位置、名称变革、建筑结构、修筑年代,以及作为长城整体防御体系所属有关各系统的设施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和论述。全书分导言和六个专题。(一)长城系统的设施及考察。  (二)陆路屯兵系统的设施及考察。 (三)海防屯兵系统的设施及考察。(四)传烽系统的设施及考察。(五)驿传交通系统的设施及考察。(六)屯田及军需系统的设施。作者把这段几乎被人遗忘长城的实地情况科学地记载下来,公之于众,对于纠正过去史书的误载有很大作用。这些资料对于辽东长城的保护工作,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于其它方面的科学研究如历史地理、古代军事史等也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中有各种示意图、位置图、结构图、平面图剖面图、复原图等插图118幅,书后附各种遗址、遗物图版191幅。

【《山海关长城》】张立辉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出版。本书是作者在实地勘察测绘并详考史籍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研究山海关长城的一部学术专著。全书分上、下两篇,四章十二节,分别对明代山海关长城设防筑城始末、戍守沿革、山海关城总体布局及附属建筑、山海关境内长城的主要地段、以及山海关各旅游区风光景点详加考察描述。其中山海关始末一章述及山海关城选址的依据、山海关是明代创建“卫所兵制”的产物、“屯田制”使明城得以巩固、改革使“城防”得到加强、民族战争促进了明长城的发展、山海关在明史中的作用等方面。本书史料翔实、考察严谨,尤其所附精密测绘图弥足珍贵。书中附有大量图表,书末附录山海关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游览表和山海关近三百年战争一览表。

【《嘉峪关及明长城》高凤山、张军武编著,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本书共四章,分别对嘉峪关的主要建筑与防务,嘉峪关明长城概况及其建筑方法与形式,嘉峪关长城城堡、城台、墩台的设置与作用,嘉峪关长城屯田与军需的状况及有关制度加以系统考察介绍。书后附嘉峪关大事记略及图片50余幅。作者广贬搜集、吸取有关嘉峪关长城研究的资料和成果,较好地将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结合起来,使本书在资料性和学术性两方面均具有较高价值。

【《天津黄崖关长城志》】方放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本书上编系统介绍了天津蓟县境内古长城的历史沿革和有关关城寨堡、墩台、烽燧、兵器、戍卒、粮饷等当年防御工程体系、制度及总兵威继光等方面的情况;下编记录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天津人民修复长城的壮举。书后附有大事记、历史碑刻、当代开国元勋百将碑林和海内外名士百家碑林的题字、题诗,并附有70幅图片,插图。

【《中华名关》】曹云忠,席本森、朱彦武、史友仁编著,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出版。
本书对我国113个主要关隘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历代经历过的战争、古今作用、交通贸易以及有关的名胜古迹、故事传说等情况加以系统介绍。这些著名关隘中包括山海关、玉门关、阳关、嘉峪关、临晋关、雁门关、紫荆关、宁武关、偏头关、娘子关、倒马关、铁门关、平型关、黑峪关、居庸关等边塞、长城沿线上的重要关隘。(曲  方)

【《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本书辑有长城保护研究工作座谈会侧记及昭乌达盟燕秦长城遗址调查报告、阴山南麓的赵长城、潮格旗朝鲁库伦汉代石城及其附近的长城、河北省战国秦汉时期古长城和城障遗址、河北省围场县燕秦长城调查报告、宁夏境内战国秦汉长城遗迹,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战国时期秦长城遗迹探索记、金代的长城、金东北路临潢路吉林省段界壕边堡调查、山海关关城的布局与建筑勘查记、山西省境内长城简记、嘉峪关及其附近的长城、一块珍遗的“长城工牌”等十四篇长城遗址调查报告。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英)斯坦因著、向达译,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市区,真实反映了中国北部从战国秦、赵、魏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的秦、汉、北齐、北魏、金、隋、明等历代长城遗址的原始体态风貌。同时,作者注意广取博收,用金线串珠的方式综揽长城沿线的文物古迹、名山胜景、文化艺术,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是一部宣传、介绍长城,为中外游客提供长城旅游指南参考的佳作。

【《丝路访古》】丝绸之路考察队编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1981年7月,由1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24位史学工作者组成的考察队,东起西安,西至乌鲁木齐,历经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5个省区,行程8000公里,历时55天,对古代的丝绸之路进行了实地考察。本书即为这次考察研究成果的汇编。这些依据考察所见,结合历史文献写成的考察文章,别具特色,有较高学术价值。其中宿白《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齐陈骏《古代河西的兴衰》,高敏《从居延汉简看内蒙额济纳旗的古代社会经济状况》、刘曼春《汉唐间丝绸之路上的丝绸贸易》、陆庆夫《唐代前期对河陇地区的经营及其效果》、傅玫《河西的犁》、吴宗国《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安西回镇的废置问题》、杨檀《鄯善县与鄯善国》、宁可《河西怀古》诸篇对于研究长城均有较高参考价值。宁可在考察汉代烽台长城遗址后指出,“对于轻装的匈奴骑兵,它确实是一道不易逾越的障碍”,“长城.就是中原王朝威力和决心的凝聚”,“代价尽管沉重,却是历史发展的必要支出,也得到了历史的丰厚报偿”。书后附考察期间拍摄的50幅照片。

【《中国军事史•兵垒》】《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出版。 本书依据历代文献资料,结合现代考古发现,系统地论述历代兵垒发展演变的情况,并对其特点和发展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研究。其中第一章第三节论述了战国时期野战筑城迅速兴起导致点、线结合防御工程——长城的出现;第二章第二节探讨秦、汉长城的位置、修筑原因、结构特点及其在边防中的作用,第三、四节分别叙述魏、齐、隋代长城的情况;第三章论及金代界壕(长城)的兴建和蒙(元)军在长城沿线的作战;第六章论述了长城在近代战争中的作用。作者着重阐述了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和发展,战术战法的变化以及战争性质、规模等因素与筑垒、构筑长城之间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作者指出:依托长城墙体防御作战,对小部队可起防止袭扰的作用,以保护长城线内的居民;对大的骑兵集团,则主要起障碍作用,以迟滞敌骑兵集团的长驱直入,用以争取时间,集中和调动兵力,将来犯之敌歼于边境地区,“防守长城并非如城池防御那样,据守城墙进行决战。战争的胜负,仍决定于双方主力的会战”。

【《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侯仁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本书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的学术论文集。除了对历史地理学进行理论探讨外,对西北沙漠地区的历史地理考察在论文集中占有重要比例,计有:《走上沙漠考察的道路》、《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从人类活动的遗址探索宁夏河东沙区的变迁》、《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汉代垦区》、《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从考古发现论证陕北榆林城的起源和地区开发》等六篇。作者在亲自参加对西北部广大沙漠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透过古城废墟和河道水系变迁等表面现象,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深入研究这一大多为我国古代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汇地带不断沙化、大幅度南移的原因。既研究自然生态环境本身的变化,也研究这种变化与历史上人的活动和周围事变的内在联系,揭示其中固有的规律。作者指出导致沙化的原因中既有“天然流动沙丘”、沙区水系变化等自然因素;也在很大程度卜与人为活动有关,“汉族和若干少数民族,在这里相互追逐,活动频繁,不仅战事一再发生,农耕与游牧也迭有更替,这就一次又一次地造成了地方植被的破坏,从而引起了流沙的一起再起”。而人为活动对沙化影响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例如“自明代中叶以后,由于沿边城堡军屯的推行,不合理的耕作,以及过度的樵采和放牧,使原来的草原,遭受了极大的破坏”,“一部分田地的盐碱化,又显然是排灌不良的后果”;汉代垦区的盛衰则属于另外一种情况,“其原因既不是由于流沙的侵袭,也不是由于任何其他自然因素的威胁,主要的还是由于汉族人口的退却”,“广大地区之内,田野荒芜,这就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因为这时地表已无任何作物的覆盖,从而大大助长了强烈的风蚀作用”,逐渐导致这一地区沙漠的形成。作者还对阴山山谷区域一系列汉代烽燧遗址进行了详细考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研究。本书对西北沙漠地区带有开拓性的历史地理考察研究,对于探索长城与生态环境变迁的辨证关系,全面认识和评价长城的历史作用,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山海关首届中国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政协河北省秦皇岛市委员会、《长城学刊》编辑部1992年8月编辑出版。本书汇集了1990年10月“山海关中国长城学术研讨会”收到的学术论文27篇,除调查考证长城遗址、遗迹外,还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地理、建筑以及长城的修复、保护和开发长城旅游资源等诸多领域,反映长城研究不断向纵深和 的方向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收论文的主要篇目为:罗哲文、董耀会:《关于长城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曹大为:《评长城的历史作用》、岳辰:《长城,中国社会发展的象征》、李风山;《长城——中国民族融合的历史纽带》、严家骝:《万里长城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关系》,吉人:《万里长城与墨子的备御学说》、孔繁德:《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的破坏与长城位置的移动》、艾冲:《明长城十三镇考述》、刘建华:《明代宣府镇长城防御工程体系考略》、康力为:《山海关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吴启昌、郭泽民:《简析山海关古城防体系内涵》、徐乐尧:《汉简所见边塞的徼巡制度》、朱希元:《蓟镇长城与金山岭长城的结构》、鲍桐:《蒙恬修筑阴山北麓长城考察记》、李并成:《汉令居长城及其附近汉长城遗址的调查与考证》、高风山、吴扔骧:《明代建关嘉峪辨》,韩嘉谷:《津唐地区长城始建年代质疑》、沈章兴:《秦皇岛地区明长城防御武器刍议》,张春泽,魏克晶、蒋介煜:《在黄崖关长城修复中对修复方法之继承和发展的探索》、董耀会,《开发“长城行”特种旅游的构想》、吉羊:《秦皇岛市北部山区长城沿线旅游资源评价》。书中并附有中国长城学会会长黄华在学术研讨会开幕和闭幕时的致词。

【《边塞研究》】黄麟书著,香港造阳文学社1979年出版。本书重点对秦皇长城、明辽东边墙等不同时代长城、边塞的布局及其防御思想进行考证研究。作者认为秦始皇筑长城、拓植新秦,扩展中华民族生存领域,完成中华民族大一统国家,“为中华民族立万世不拔之业”,且“迄至秦亡,长城以内,未当被寇祸”,是一种接近民族主义的政策,唐代宗塞防政策的成功在于以攻为守,故以守则固,以攻则胜,“然举凡秦汉成功之政,如筑塞移民以实边,皆未尝实行”,导致后世边防空虚,迭遭败覆,波及辽左朝鲜,弃之如遗,前功尽废,是为未足以捍卫民族,“乃一蹴而跨上世界主义之失”;惟汉“由敦煌至辽东筑塞、置戍、设郡、移民,完成保卫民族之功;进而绥靖西域、维系西北戎狄诸国之和平,盖近于世界主义矣。”总观秦、汉、唐二代塞防政策,“汉得上策,秦与唐得中策。”作者并指出,“根据各种资料,证明辽东塞防,不仅边墙一道而已,堡屯遍布,刁斗相闻,诚所谓由点而线面者矣”,其余地段“亦莫不然”,因而“全边重险足恃,失在人事而已”。

【《西北史地论丛》】黄文弼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本书是著名考占学家黄文弼有关西北史地研究成果的专集。其中一部分曾在各种刊物上发表;—部分选自解放前出版的专著;另有一部分为未发表过的稿件,共二十一篇。作者生前亲自拟定书名,订出篇目,并对部分文章作厂初步修改,夏鼐也曾审阅过本书的—部分文章。作者从1927——1958年,曾四次去西北地区考察,本书所收各篇多系作者依据亲自取得和验证过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考察研究取得的成果,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作者对罗布泊的考察并不仅限于阐明在地理学上的意义;而是根据罗布泊的迁移、河水的改道等地理因素的改变,结合考古发现,阐述了楼兰的历史,汉、晋及以后与西域关系的变化,西域交通路线的改变,对诸绿洲古国的影响,以及我国古籍记载的正误等一系列问题。作者在罗布泊北岸发现一座西汉烽燧台遗址,出土厂汉通西域以后最早的一批文字简牍,并据汉简考释了西域官制,搞清了一些史籍所不载或含混难解的西域职官。作者对吐鲁番考察写成的文章,至今仍为研究高昌的重要参考著作。本书还收入了作者根据古籍记载,结合实地对遗址、遗物考察研究写成的关于龟兹、于阗、焉耆等古国的今地问题的探索文章。作者关于人的因素可以引起地理环境改变,如河流改道等的观点,对阐明西域历史上的一些现象也颇有启发。其中《汉通西域后对西域之影响》一文详细考察论述汉通西域后伸展长城线、加强边防建设,以及汉代先进文明传入西域后对当地产生的深远影响,尤为精辟。

【《古代北西中国》】姚大中著,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出版。蒙古(以及南西伯利亚)、新疆(以及中亚细亚)等古代北西中国,是中华民族祖先活动的重要场所。本书分双线解明他们自身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形态,以及与汉族间的交涉和文化交流,实为一部古代蒙占史、新疆史。全书分北方游牧势力的冲击、汉族中国以西的吐界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考察草原游牧社会与其独立文化的形成;长城内外的对立;匈奴——北亚细亚大风暴;战争与和平;东胡•西羌•前期突厥诸民族。第二部分论及认识古代“西方”;新疆与河西走廊;从“通西域”到“西域经营”;考古——占代学上的新疆;东一一西文化、商品交流的早期形态。作者从宽广的文化社会背景考察农牧民族之间的对立、冲撞,战争与和平。其中“长城内外的对立”一节中两个世界的分隔标志、长城的最初性格  一国境线、汉朝攻势长城与后代防御长城、游牧主动与其外向性、与耕地相斥的草原历史路线、以及“考古—一占代学上的新疆”一节中的汉朝西长城制度等部分,对不同时期长城的性质、功能、用途及其演变作了详尽考察。作者提出,长城的最初性格为国境线,“系战国列国出于相互间对抗需要而构筑的大规模防御工事”;而“雄伟的秦朝大长城,乃是汉族人定胜天的战斗精神结晶”,是拓展新领土政策中的一个环节,“汉族从游牧胡人手中夺取土地,是为厂这片土地适合于农耕,这片土地既加入农耕中国,便拒绝胡人再予游牧化”,“全面隔断草原——耕地的万里长城完成,也便代表了农业汉族最大利用空间的设定”,其作用非只对外,同时也包含“限定农业社会最大限度的活动范围”,“为汉族定型后统一农业社会新秩序的建立,立定一个界限”;汉朝西长城“所代表的精神是积极的、进取的,非只不是防御,相反还是执行前进政策的工具,战略性的攻势长城”,其性格也从国境线演变为国防线;北魏时期,长城始转变为防御性质的工事,至明则成为“全出乎‘防胡’要求的消极与被动性国防线长城”而“长城工事南移,站在防御立场是正确的。最基本的理由,缩短补给、运输路线,可以使戍守长城时,人力、物力供应都便利得多,这样的设汁,才能充分发挥‘防胡’作用,也便是为什么长城性恪转变为守势或防御时,长城线必须陪伴向南迁移的原因”。作者认为,“长城的命运,因此关系历史现象说明至为重大,也综合代表厂长城内外两个不同世界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广泛国力条件消长的弧形曲线”。

【《东北史论丛》(上、下)】姚从吾著,台北正中书局1959年出版。本书是作者研究中国占代东北少数民族历史的论文集。沦丛中《国史扩大绵延的一个看法》、《近代欧洲学者对于匈奴的研究》、《匈奴与西汉争夺东亚霸权的检讨》、《辽金之疆域沿革与地理因素对当时政治文化的关系》等数篇论文,对长城学研究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在《国史扩大绵延的一个看法》(代序)一文中,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与民族发展的次第,是自北而南的。边疆民族的入侵,也从北方与东北方的南下为主潮,甚至说我国的历史,是由北方、东北民族与中原文化交织而成,亦无不可。因此长城、黄河与长江,也确实形成了国吏上的三道防御线,我们称之为儒教大同文化的三大保障。长缄,奠基于秦代,显耀于两汉,形成隋唐以后中原文化对东北与北方边疆民族势力消长的关键。它可以说是中原汉民族的前进基地,也可以说是中原民族与儒教文化的门户。自东汉以后,北方与东北边疆民族,欲问鼎中原者,必先占领长城。占领厂长城,才能有权力过问中原黄河流域的政治;才能对中原政治有发言权;才有用武力于涉的机会。契丹是如此、女真是如此、蒙古更是如此。”该文还“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做了具体论述。

【《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逯耀东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79出版。本书所收8篇论文,围绕拓跋魏进入长城建立统治政权以后与汉民族的文化接触、冲突与调整展开研究。作者指出,“在农业文化的特质中,筑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筑城不仅是农业社会的特殊技巧,也是农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当草原文化向农业文化转变时,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开始筑城。因此透过筑城过程,也可以了解其文化转变的程度”。作者认为“边疆民族与汉民族以长城为基线所发生的冲突与斗争,对彼此历史形成的激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这不但表现在边疆民族融合于汉文化之中,而且表现在被融合民族放弃自身文化传统后仍有某些文化因子残留下来,“这些残留下的文化因子往往在被吸取后,经过转变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成份,不仅丰富了汉文化的内容,也增强了汉文化的活动力量。中国历史自魏晋以后,由于边疆民族不断拥入长城,结束了汉民族在长城之内单独活动的时期后,汉民族不断地和不同的边疆民族进行接触与融合,使汉文化增添更多的新内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更多彩多姿”。本书对拓跋氏部族跨入长城,从平城迁都洛阳历时一个世纪与汉文化接触、适应、调整、融合,从而以新的血液与文化因子注入汉民族之中、跃入文化发展新领域艰难历程的研究,为上述理论提供了典型的例证。作者在书中提出,长城与草原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着一个半农半牧的中间过渡地带,游牧民族入关后“汉化程度的深浅与缓速,恰和他们居住这个地区时间的久暂成反比”。而他们最初在政治上引用的汉人“多是‘居近塞下’有胡化成份的汉人,或‘往来中国’受农业薰陶的胡人,由于他们居间的协调,缓和了当时草原与农业文化接触时的冲突”。拓跋魏建都平城之时修缮起自赤城到五原绵延两干多里的长城,“代替汉民族执干戈以卫长城,抵制其他的边疆民族进入长城”,成为拓跋氏开始汉化的标志,而孝文帝迁都洛阳则表明完成了完全融于农耕文明之中的文化转变。本书是从文化学、社会学视野研究长城以及长城南北农牧民族碰撞融合的重要学术专著。

【《汉简研究文集》】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本书收入敦煌县文化馆《敦煌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木简》;嘉峪关市文物保管所《玉门花海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甘肃省文物工作队《额济纳河下游汉代烽燧遗址调查报告》;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县文物馆《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掘简报》;韧师宾《汉边塞守御器备考略》;吴扔骧《汉代蓬火制度探索》;徐乐尧《居延汉简所见的边亭》;初师宾《居延烽火考述——兼论古代烽号的演变》等15篇有关烽燧遗址调查报告、出土简牍考释以及对边塞烽燧制度考证的文章。对于研究长城烽燧预警体系具有较高价值。
【《历代名人咏长城》】孔繁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艺匠词人以及元戎将帅、戍卒吏丞,挥毫泼墨,笔走龙蛇,描绘了万里长城的雄风,写出了长城关险、戍边征战、关山行旅、怀念远人、兵民疾苦、悲欢离合等等丰富的生活内容,题材十分广泛。本书选录自西汉至现代一百四十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及学者吟咏长城的诗词作品一百七十首,附有作者简介、内容分析介绍和简要的字词注释,并附《长城沿革史略》  —文及三十余幅彩色照片、二十多幅诗词墨迹。

【《长城名咏集》】李奋起选,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国历史上围绕长城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的诗篇。这些诗词歌咏长城的雄伟壮丽和 塞外风光、歌咏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伟大功绩和他们为此而付出的莫大牺牲、歌咏长城 在保卫中原地区先进封建文明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歌咏戍守长城将士的高尚情操和 英雄主义精神、歌咏长城内外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民族大融合;同时也反映封建 统治阶级在修筑长城过城中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统治者的昏聩和腐朽。这些诗歌构成了一部形象、生动、具体的多元的长城史,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本书选录上自秦朝下至清末—百二十余首歌咏长城的诗词,附有作者简介、题解、注释和分析说明。

【《长城传说故事》】花山文艺出版社编,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本书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甘肃、宁夏等省,市、自治区广泛流传的与长城有关的民间故事、传说中精选46篇,汇编成集。其中除孟姜女的故事外,绝大部分为新发掘采录。罗哲文为本书作序指出:这些“罕见于正吏,鲜收于文集,流行于民间,争说于众门”的长城传说故事,“对于历史、语言、民俗等学科,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这同样应该是研究长城不应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瓦合集》】长城研究文论/董耀会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出版。本书是作者对长城各类问题所做的综合性研究文集。书中共收录论文40篇,内容涉及对长城学的研究、长城历史文化研究、长城的保护和资源开发讨论,以及对长城学会的工作理论研究等。本书可供从事历史、考古及长城学研究的学者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万里长城纵横谈》】董耀会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出版。本书以长城(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的历史沿革为主线,对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长城建筑遗存、长城在民族融合中的历史作用、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作者董耀会先生是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是资深的长城研究工作者,曾多次陪同国外贵宾参观长城并为之解说。在本书中,他纵论古今,寄情抒怀,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以新的视角和价值取向,阐述了长城是开放与和平的象征,而不是封闭与保守的壁垒。书中还用不少生动的事例告诉人们,长城是中国的长城,也是世界的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坚韧刚毅、勤劳指挥的见证。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是祖先给后人留下的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TOP

回复 188# 的帖子

有研究长城论文的网址:
1、中国期刊网
2、爱问共享资料
3、百度百科(百度词条长城)
4、中国长城网
5、八达岭官方网站
6、万方数据
7、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网

TOP

回复 191# 的帖子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是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长城在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 (I) (II) (III) (IV) (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编号:200-001 )。万里长城因战争而生,因战争而终。它历经数千年烽火的洗礼,在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辉煌和光荣的同时,也目睹了令后世难以忘怀的灾难和伤痛。今天在废弃了军事作用之后,它成为一个文化的符号和和平非战的象征,那么长城的保护和传承就必须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主要通过简单介绍长城的类型、内容,长城的价值与意义来阐述长城的保护与传承。

TOP

回复 282# 的帖子

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的
水平
  长城不是文物部门的,也不是地方政府的,是社
会的公众的. 长城途经的区域广大,单靠政府和文
物部门的力度是不能对长城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长城保护不仅要制定法规和各项规划,配套相应的
管理办法,更要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水
平,对长城的环境保护应该结合宣传、普及教育等形
式,引导公众参与到保护长城环境的事业中. 居住
在长城附近的民众和到长城游览的游客都可加入到
保护的行列,并参与保护地带的保护、管理、监督工
作,以达到上下齐动,共同保护我们共有的文化遗产的目标。

TOP

回复 287# 的帖子

我们组的成员们,加点油,赶紧发帖!论文在大家的协作下拼凑起来了,虽然不怎么样,但我们学到了团结协作的快乐!祝朗诵的我组成员加把劲!

TOP

回复 287# 的帖子

长城是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即使存在一些狭隘的黄色文明的东西,但是现在时和平文明的象征。长城老了,我们传承保护的脚步不停,我们保护的心不老!

[ 本帖最后由 木末芙蓉 于 2011-10-18 22:30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277# 的帖子

中国的七夕,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七夕的诗歌,我们沉醉其中!

TOP

回复 296# 的帖子

中国知网里有关长城的论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298# 的帖子

中国知网的有关长城的论文

[ 本帖最后由 木末芙蓉 于 2011-10-18 22:2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