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诗词国度的文化遗产·2011教学版块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遗产内涵(一)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遗产内涵之遗产类型
    湖北的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严格来讲,武当山古建筑群是属于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具有突出的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科学、人类学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可以作为一种建筑群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几个重要阶段,并且它所承载的道家思想或信仰有着直接的实质联系。

TOP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遗产内涵(二)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遗产内涵之遗产内容
      武当山,坐落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的西南部,又名太和山,古时称“玄岳”、“太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赞叹此山“玄岳出于五岳之上”。面积312平方公里,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四周有72峰耸立,24水环流,危岩奇洞深藏,白云绿树交映,蔚蔚壮观。
武当山是唐代以来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有规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在宋朝也有所建设,元代进一步扩大修建规模,在明朝达到修建的鼎盛时期。明朝永乐皇帝亲自主持修建,动用数十万民工,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历时12年,建成了9宫,9观,36庵堂,72岩庙的大规模道教建筑群,成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加强思想统治的史证。武当山古建筑群是由明代皇帝亲自策划、派人修建、派人管理的。
  现存建筑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中国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属罕见。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有序。选择建筑位置,注重周围环境,讲究山形水脉,聚气藏风,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现存的有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和玉虚宫、玉龙宫遗址以及大量庵堂、祠堂、岩庙等,共有古建筑200余栋,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其中紫霄宫高18米,宽30米,进深12米,面积为350多平方米。众多的建筑中,用才广泛,有木构、铜铸、石雕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技艺水平。
    金殿是一座明代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顶端一个面积约160平方米的石筑平台正中,其余全部构件在北京用铜铸成后,于明朝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经运河转长江、汉水运至天柱峰组装而成。高5.5米,面阔4.4米,进深3.15米,遍体镏金,经历了数百年风雨侵蚀仍辉煌如新。此外,武当山还保存着大量铜、铁、木、石造像1486件,多为明代以前作品,碑刻400多通,以及一批图书、经文,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道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本土宗教,当时中国有多座道教名山,而武当山的宫观为何举世无双?其中缘由与明成祖朱棣密切相关。
武当宫观始建于唐代,宋元时又陆续有建置,到了明代,藩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为了使这种违背封建伦理纲常的行为名正言顺,天下归心,他的理论依据之一便是皇权神授,得到了武当真武大帝的阴佑。他在功成即位后大兴土木,北修故宫,南修武当,后者便是为了酬谢神灵,巩固统治。朱棣还把真武钦定为皇室的主要保护神,这些举动为武当道教的鼎盛拉开了序幕。以后明朝诸帝一直把武当作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朝廷家庙,扶持武当道教,加封武当,扩建宫观,使其成了“天下第一山”,中国的道教活动中心,在明朝,其政治地位,如日中天,众名山不可同日而语。几百年来,武当信徒不仅广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而且远及台湾、香港和东南亚。
使武当独领风骚的,当论它的建筑。武当有着中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据记载,当年朱棣修武当前后共动用了三十万工匠,历时十二年,修成宫观大约有八千余间,武当山各宫观中神像、供器、法器及宝幡、神帐等设施多为皇室钦降,富丽无比。当时盛传武当山道场是“富甲天下”的“黄金白银”世界。后来,由于不断的扩建,武当的道教建筑达到了2万间之多。
  武当山建筑是根据真武帝修仙神话来安排布点的,并且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体现皇权和道教所需要的“庄严”、“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围。从山脚下到山巅天柱峰金殿,用一色青石铺盛成一条70公里长的“神道”,沿神道两旁修建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梁、十二亭台等庞大的建筑群。在十二年里,朱棣始终关切殷殷,前后共发60多道上谕,其内容大到调谴人力,小至设计图纸审批,建筑余料处理,事无巨细。朱棣再三叮咛顺从自然,对山体不要有分毫修动,这也是武当道教建筑群的又一个特点,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
  武当建筑充分利用了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洞的奇峭幽遂,将每个宫观都建造在峰峦岩洞间的合适位置,使它们与周围林木、岩石、溪流和谐一体,相互辉映,宛如一幅天然图画。
  作为一座道教名山,武当山今日香火依然,那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虔诚的香客,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
现在虽然许多宫观已成瓦砾, 然而现存的建筑仍透着宏伟和精美,而且有许多绝妙之处令人称奇。如复真观一座五层高楼中,有一柱支撑十二根梁枋的结构奇特的杰作;九曲黄河墙可传递声音,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异曲同工;转身殿里的大钟在撞击时殿内几无声息,而殿外却分明听到钟声袅袅;山巅那座铜铸鎏金的金殿是一件工艺珍品,围绕着它有几大奇观,其中之一为“雷火炼殿”:古时金殿未有避雷设施,雷雨天时,金殿四周往往电光闪烁,火球翻滚,景象绚丽万千,而每次雷击过后金殿不仅分毫未损,而且灿然如新……凡此种种使人不由得为古人的智慧发出由衷赞叹。
  从唐代贞观年间开始,武当山上道教逐渐繁盛,建了不少道观,但到元朝末年,武当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已毁于兵乱。目前山上的宫殿多为明代所建。明永乐年间用了将近十年时间,建成了玉虚宫、紫霄宫、遇真宫、太和宫等33处大建筑群,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布局巧妙,各具特点又互相呼应。
  以官方投资的方式在武当山兴建道观,始于唐代贞观年间,此后各朝代不断延续。但如今,以8宫9观36庵堂72岩庙为代表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多为明王朝(公元1368-1644年)所建。
  武当山建筑从净乐宫到天柱峰,皇家共建有33组大建筑群,这些建筑群根据其赋予的等级,严格按典章制度安排,天柱峰主殿金殿相传是真武坐镇指挥天下的地方,因此采用了建筑等级中最高等级——重檐庑殿、九踩斗拱、黄色等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规格。
  大型道宫也采取皇家特有的建筑规格,主殿为单檐歇山或重檐歇山,上檐七踩斗拱,下檐五踩斗拱,彩绘梁栋、天花藻井;遇真宫大殿和太和大殿皆为单檐歇山。在建筑组合上强调主轴线,特别是开阔的台地和平地上的大型宫殿,“皇权中轴”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如玉虚宫几乎完全按皇家宫殿建筑“三朝五门”的模式,建有外罗城、紫禁城、内罗城三道城墙,如同故宫的三朝,并按天子礼仪建有五道门。
建筑目标
  武当山建筑最初的目标可能只是建造一个模拟真武修仙的神国空间,影射天子“天地与我并在,神仙与我为一”。可是几百里的山野,在哪里寻找天人为一的天机?老子留给我们今天的法宝就是奇妙的“道”和“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古均州到天柱峰全长120华里。规划均州至玄岳门60华里为“人间”、玄岳门至南岩40华里为“仙山”、南岩至天柱峰20华里为“天国”。形成了人间、仙山、天国这种各占三、二、一分的比例。我们不得不承认,武当山古建筑群这种以“道”、“数”为指导的规划,不但巧妙利用数字关系解决建筑中比例、适度、秩序与和谐,而且其中蕴含的神话意味着一种把握生活方式的超现实主义性质,是一种对人的永恒理想的积极肯定。[1]
设计特点
  武当山古建筑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宫观都建筑在峰、峦、坡、岩、涧之间,整个建筑群体疏密相宜,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现存的主要建筑有金殿、紫霄宫、遇真宫、复真宫等。

TOP

(续)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遗产内涵(二)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遗产内涵之遗产内容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主要遗产有太和宫、南岩宫、紫云宫、复真观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l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

     金殿 :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 ,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我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紫禁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紫霄宫: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

     南岩宫位于武当山独阳岩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现保留有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龙虎殿等建筑共21栋。
  
     紫云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道教建筑,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明嘉清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主体建筑紫云殿是武当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殿内有金柱36根,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其建筑式样和装饰具有明显的明代特色。

    “治世玄岳”牌坊又名“玄岳门”,位于武当山镇东4公里处,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坊身全部以榫铆拼合,造型肃穆大方,装饰华丽,雕刻有多种人物、花卉的图案,堪称明代石雕艺术的佳作。

TOP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遗产内涵(三)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遗产内涵之其保护与传承措施

    自1994年武当山风景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武当山特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无论是管理制度的完善、消防设施的建设,还是对文物的监测、排查,都使武当山文物  的保护、开发、建设工作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玉虚宫的修缮工作依然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巍峨大殿已经出现在了眼前,包括玄帝殿、山门、宫墙、碑亭、宫门在内的多项修缮工程已修缮完毕。3月10日,记者在工程施工现场看到,其首期修缮工程已经完工,武当古建群里最大宫殿的风范已隐隐显现出来。

    武当山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始自2003年在武当山特区召开的“6•17”现场办公会。从那时起,武当山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步入了一个新台阶。
   文物修缮    自2003年以来,武当山特区对文物的修缮工作从未间断。当前的最新消息是,遇真宫修复工程将于今年全面启动。濒临丹江口水库的遇真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九宫”之一,现存房屋33间,它是1412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张三丰而建。丹江口水库蓄水后,遇真宫将被全部淹没在江底。
    关于遇真宫的保护,方案有二:其一,围堰挡水;其二,就地抬高。
    2006年,文物和水利部门初步确定了围堰挡水的保护方案。虽然按照万年一遇洪水修筑围堰,但这依然被认为是“冒险”的做法。况且,再加上内涝问题无法解决,方案未能通过。
    文物部门也曾考虑过异地搬迁的方案,但这势必破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的整体布局,再加上周边找不到合适的搬迁位置,最终确定就地抬升方案。
    具体的做法是,将遇真宫山门和东、西两宫的大门抬升,其余相关建筑将予以拆卸,填高土方后,按原样复建,这项工程计划2012年底整体完工。修建工程完工后,遇真宫将整体“长”高12米。
    目前,几经反复评估论证的遇真宫整体抬高方案已送国家审批,遇真宫东宫、柳树沟等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近3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714件(套)。届时,这座世界闻名的古宫殿将以原来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遇真宫抢救性保护之前,武当山其他的文物修缮工作一直没有停歇过。与此同时,玉虚宫的二期修缮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2010年,武当山将玉虚宫玄帝殿、五龙宫大殿维修工程列入特区十大重点工程项目,由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院设计,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复,分别开工建设并进展顺利。
    2010年10月13日9时,市委书记陈天会亲手将覆盖在武当山玄天玉虚宫玄帝殿大梁之上的红绸揭开,一幅“良辰升起撑天柱祥云永结”、“吉时架成穹梁木紫光常现”、“宝殿天成”的彩联呈现。至此,武当山最大的木结构殿堂玉虚宫玄帝殿大梁落成。
    2010年11月20日,武当山古建筑群中建设最早、规模较大的五龙宫玄帝殿喜封金顶,下一步将进行屋面基层安装、瓦面、油漆、彩绘等,遵照“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修缮方针,为防止新换的椽、板受到雨水浸蚀,施工技术人员都将在苦背和望板之间增加新型防水材料。五龙圣地那“日浊月清两奇池,一水摇曳五井通”的奇观将不日再现。
    抢修文物作为文物保护的另一重大举措,对于文物的再现及文化的传承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统计数字显示,武当山古建筑群现有文物保护单位62处,全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古建筑53处,庙房830余间,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占地面积100多万平方米。现存各类珍贵文物6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919件。近五年来,武当山特区在中央省市文物部门的支持下,累计投资8045万元对玄岳门、南岩宫、紫霄宫、太和宫、玉虚宫、琼台中观、榔梅祠、冲虚庵、古神道等20余处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维修古建筑7900多平方米。将原来的二类保护区90平方公里划为一类保护区,使一类保护区达到170平方公里。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规划先行。通过科学的编制文物规划,可以有效的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为景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此,特区投入308万元,先后聘请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及苏州规划设计院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修编了《武当山景区总体规划》、《武当山城区修建性规划》、《武当山旅游发展规划》、《武当山特区文物抢救性保护规划》等科学规划。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文物调查,武当山特区制定《武当山古建筑群“十一五”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已将武当山古建筑维修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
    2003年1月19日,遇真宫主殿突发大火。由于缺乏必要的消防设施,致使火灾造成较大损失,而这也是当时武当山多处文物保护地点存在的普遍现象。
    正所谓祸福相依。此次火灾给武当山、十堰和湖北省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应该如何摆正武当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两者的关系。
    同年6月17日,“6•17”武当山现场办公会在武当山特区举行。时任湖北省省委书记俞正声、湖北省省长罗清泉亲赴武当山特区进行实地调研,研究武当山文物的保护措施。
    早在2001年,省委、省政府在召开“一江两山”现场办公会议时,就针对武当山的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两年期间,虽然武当山特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得到加强,旅游经济持续增长,但在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可以说,“6•17”现场办公会让武当山文物保护工作至此有了一个新转折,武当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此驶入快车道。
    特区决策者结合武当山发展实际,狠抓文物保护,切实维护好旅游经济发展的根基,武当山现有的文物是武当山旅游及道家文化的核心吸引力所在。
    正如特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发平指出的:“文物古建筑是武当山最具价值的旅游资源。武当山文物保护是天大的事,一刻也不能懈怠,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我们武当山每一件文物。”
    “6•17”现场办公会后,成立了武当山特区公安消防大队,以切实有效地加强文物消防管理。几年来,消防安防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武当山古建筑群安防工程顺利实施。南岩宫、太子坡、泰常观、榔梅祠、朝天宫、黄龙洞、磨针井等7处安防工程完成建设。
    2008年成立了武当山特区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组建了普查工作专班,历时6个月,全面展开野外文物调查和测绘工作。对元和观2处古民居进行了详细调查、测绘,完善了文物保护档案资料,对普查工作中收集的神像、建筑构件、碑刻等文物标本予以登记、抄录,进一步整理、完善相关资料。完成了171处(新发现105处、复查点66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等相关资料的填报工作。对新发现的文物实施保护,及时填报各类文物资料的搜集、整理、建档。
    2005年,武当山特区建立了武当山卫星监控接收站,对整个景区实行了24小时监控,并在太和宫、紫霄宫、索道、乌鸦岭停车场、门票处等地方安装了监控设备,全面对武当山文物进行安全监测工作。
    在经费方面,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700万元用于武当山古建筑维修,特区财政每年预算古建筑正常维修经费350万元,文物建筑安全、日常护理经费60万元,文物部门自身收入也全部用于文物保护和维修。
    多年来,武当山古建筑群因多遇战乱、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毁损严重,大量古建筑存在瓦件脱落、屋面漏雨、木构槽朽、墙体酥碱、开裂、倾斜等险情,其中相当一部分古建筑危房濒临倒塌。这些亟待保护的文物单位已被详细统计,但修缮和保护工作却一直有序稳步推进。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特区将进一步加大抢救性保护力度,最大限度的保持和保存其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今后还将突出重点的对武当山玉虚宫、五龙宫、遇真宫、南岩宫、太和宫、八仙观、冲虚庵、元和观等26处古建筑单元的86个单体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