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诗词国度的文化遗产·2011教学版块

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之泰山——关于泰山的事(一)——传说故事

引子: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我们祖先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坟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 战国时期,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1987年1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巴黎会议,正式批准把泰山风景名胜列入“世界遗产清单”。 关于泰山的传说摘录如下附件
一.“来历”——盘古开天东岳为首
   
二.“有眼不识泰山”
   
三.“定山门”——碧霞元君

四. 山顶——探海石

五.“泰山”——女婿称老丈人

六.“泰山石敢当”
        
七.王母池与吕祖洞  

八.天贶殿比北京的金銮殿矮三砖

九.岱庙天贶殿前的弧忠柏

十.岱庙里的东斜碑

十一.岱庙里的碑刻珍品李斯碑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由山东省泰安市申报的“泰山传说”入选民间文学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本帖最后由 流水今日 于 2011-10-9 18:20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11# 的帖子

关于泰山的传说浩如星海,11帖只暂取若干较具代表性的,现摘录具有说服力的著述如下:
 泰山神主管生与死的神权历史,可上溯至先秦时期。据顾炎武《考古录》云,泰山自周末便有了神仙的传说。春秋战国出现阴阳学、五行学之后,泰山就成为阴阳交替、万物发育的地方了。东汉时,由于道教的产生,社会上随之出现了“泰山治鬼说”,泰山神便掌管了天下生杀大权,古帝王降禅之坛,一变而为阎王殿。唐代学者颜师古注《汉书》中“上亲禅高里”之句说:“此’高’字应为高下之高,二死人之里;高里山在泰山前麓,是鬼魄之地。”晋代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均言泰山掌管生死,书中还有不少托梦做阴间泰山官职而应验的故事。晋陆机的《泰山吟》颂道:“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极周以远,层云郁冥冥。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幽岑延万鬼,神房集百灵。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明人许仲琳在所编《封神演义》中,让姜子牙封周朝武将黄飞虎任东岳大帝之职:“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
……

关于泰山的故事,正在整理中……

TOP

回复 77# 的帖子关于泰山的事

走出关于泰山的传说,让我们来回顾下历史上与泰山有关的事件吧——最能代表泰山的威仪风姿当数封禅了。下面就收录历朝历代君王在泰山的封禅事宜。那么什么是“封禅”呢?
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 正义 》解释:“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封禅历史,司马迁在《 封禅书 》开篇就写得明明白白,封禅大典“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上溯历史,孜孜不倦地追周礼,毕生以“克己复礼”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来汲汲于泰山,寻觅封禅大礼的遗迹,“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韩诗外传》),以至在向弟子们传授六艺的时候,尴尬地说:“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遗憾地留下了空白。比司马迁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经谈到过封禅,可惜《 管子 》一书中的《 封禅篇 》早已亡佚,现存该篇是从《史记·封禅书》中补抄的。它保存了关于封禅起源的一段珍贵史料:“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蔡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禅泰山禅梁父者七十家, 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禅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路史》中记载,作为炎帝后裔的蚩尤“兴封禅”,也透出封禅起源的消息。以上诸说,显示了封禅起源的纵向系统。它虽开法构成信史,却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历代帝王封禅祭祀一览表见于附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118# 的帖子泰山封禅的意义

古代帝王无不说自己是“受命于天” ,封禅是帝王表示自己与天沟通的方式。古代封禅泰山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天下太平,国家兴盛。二是天降“祥瑞”。国家兴盛说明帝王功高德显,天降“祥瑞”说明上天对帝王的表彰,这时帝王要用一种方式回告上天,就是封禅大典。然而,为何一定要选择泰山的?首先泰山为黄河下游地区第一高山,其山南的大汶口文化和山北的龙山文化充分说明泰山地区在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经常发生大水,先民借泰山以躲避水灾,在他们心里泰山是他们生命、种族、生活的地理依托,形成了依靠泰山的心理,泰山的保佑使古人产生敬畏,渐渐被神话。其次,古人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狭窄,认为一切都是天地日月所赐,从而产生神秘崇拜。泰山居住得太昊少昊部落,其“昊”字既是天上有日的含义,太昊少昊也被尊为太阳神。为了让天更清楚的知道他们的敬仰和祈祷,高山是最佳的选择,由于当时的人活动范围有限,在他们的活动区域中,泰山是最高的山。其次,“泰”“岱”在古字中相通,都是“大”的意思,泰山就是大山。所以,泰山是与天日最接近的,大汶口出土的日火山形象,十分形象的表现了当时的古人心理,由于先人活动范围和泰山在这个区域的第一高度,是泰山出现祭天崇拜,泰山的这种功能使泰山得以神话。以后的封建统治者都认为泰山是能通天的神山,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要借泰山的名气了,久而久之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追求的大事之一。

    泰山封禅是泰山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特色。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历史上历朝皇帝对泰山的顶礼膜拜,才使得泰山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象征作用,泰山才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的“国山”,从而在名气上凌驾于其他名山之上。


[ 本帖最后由 流水今日 于 2011-10-9 17:45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15# 的帖子关于泰山的诗之李白游泰山

天宝元年(742)四月,李白来到泰山,作较长时间的浏览逗留,并写下了一批关于泰山的作品,如《游泰山六首》。
李白的泰山之游,正是他具备了一定声望与条件,尚在待机进身的特殊时期进行的。此游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开阔眼界,追溯历代帝王先贤遗踪。另一方面也是为现实功利计,期冀与神仙异士际会,得到高士名师指点。这一目的强烈吸引着李白,使他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从“;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到“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再到“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一气住了四个多月。这种长时间的独往独来的畅游,是李白游历生涯中罕见的。

李白在泰山的浏览和创作大大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容:经春历夏的泰山寻仙,留下令人缅怀的足迹遗踪。《游泰山》把诗人的理想抱负与求仙访道完美的结合,是继屈原的香草美人形象之后,开创了以神仙道化寓政治理想的崭新的新手法,显示出“诗仙”的非凡手笔。他创造的具有浓厚道教色彩的奇丽意象和旷达境界,那种与天地往来的自由放逸精神,给人以强烈的情绪感染。《拟恨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察照人生,直抒胸臆,令人耳目一新。隐居徂徕,“竹溪六逸”的诗名传播深远,慷慨激昂的《梁甫吟》传唱有人。这些都给后人留下了悠远的思考与回味。

TOP

回复 118# 的帖子关于泰山的事——孔子泰山二三事

明代《泰山志》说:“泰山胜迹,孔子称首。”这不仅拓展了泰山文化的内涵,也使儒家思想文化借泰山之力发扬光大。
孔子登临泰山,抒怀畅志,开阔胸襟;考察封禅,学习礼仪;了解民情,观知时政,活动内容与历史遗迹十分丰富。
孔子在泰山一带有较多活动。泰山在春秋时期是齐鲁两国的交界之地。孔子一生尽管颠沛流离,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鲁国度过,这为他在泰山一带的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孔子曾登泰山,考察封禅制度。泰山处于我国东部,称东岳。历代帝王在改朝换代,并致太平以后,都要封禅泰山,以示受命于天,四海率从。(封禅相关内容前文已提过,详见第118和119帖)
《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升泰山,观易隆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反复对照,发现历代封禅的具体仪式差异很大,为他掌握封禅礼仪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当时的封禅与祭山活动都要由国君举行,诸侯以下举办是不合礼节的。据《论语•八佾》,鲁国掌权的大夫季孙氏要祭泰山,孔子急忙去问季氏当管家的学生冉有:人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不能。孔子讥笑说:难道泰山也不懂礼仪,接受这不合规矩的祭祀吗?
此外,孔子游泰山,还有观览名胜,开阔眼界,增强道德文化素养的目的。泰山上下有不少孔子游览遗迹。
瞻鲁台。在岱顶南侧,是孔子登山眺望鲁国的地方。《孟子·尽心上》载:“孔子登东山面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游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与言。这是讲知识境界要不断递进,才能有更高的道德修养。”此处曾有“孔子小天下处”刻石,以志纪念。
虎山。在泰山南麓王母池东侧。《礼记·檀弓》篇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慨叹“苛政猛于虎”。不过此处地势开阔,山峦疏旷,似非虎狼出没之地,“虎山”之称或系后人附会。清乾隆皇帝在此立“乾隆射虎处”石碑,声称曾在此亲射猛虎,不少人信为史实,其实是附庸风雅,借题发挥,寓革除“苛政”之意罢了。
泰山还有关于孔子的建筑。孔子庙有两处,一处在泰城岱庙东南,始建于宋代,一处在岱顶天街东首,碧霞祠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孔子登临处”牌坊。在红门宫前。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山东都察御史朱安等人建。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这是孔子晚年删定的《诗经》中对泰山的赞叹。泰山对孔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学习礼乐,由此得窥封禅大典全豹;登泰山而小天下,以开阔的眼界胸襟审度自己德才学识的修养;孔子临终,孔鲤,颜回、子路相继死去,自知已日薄西山,遂唱出“泰山其颓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最后歌声,把自己的生死与泰山联在一 起,足见泰山在孔子心目中不同寻常的地位。
孔子在泰山的影响又是深远的,后人把孔子与泰山紧密联系在一起,誉为“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明·严云霄《咏孔子庙》),这一见解,是相当深刻的。

TOP

回复 6# 的帖子关于泰山的事——人物故事之司马迁与泰山

继孔子之后另一个与泰山关系密切的著名文人是司马迁。

司马迁一生曾多次来往于泰山。他二十岁时奉父命南游,并在向往已久的泰山领略峰峦之伟岸,考察封禅的遗迹,流连低徊,不能遽去。先父的遗恨,使司马迁对泰山的崇敬情感更加刻骨铭心。武帝历次到泰山,司马迁皆为随从,详于记述(见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产生了他“承敝通变”的《封禅书》。
之前已提过首先系统介绍封禅事宜的著作是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司马迁与泰山的渊源可见一斑。他二十岁时,“上会稽,探禹穴,闚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提起司马迁对泰山文化的贡献还是离不开他的《封禅书》,《史记.封禅书》是前无古人的开创之作。司马迁以“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的亲身见闻,结合对封禅文献的研究,“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他首先对于封禅的起源作了可贵的探索。

司马迁对泰山文化的贡献,不止于《封禅书》和《史记》中有关泰山的文字,更在于他的崇高精神和峻洁人格。遭李陵祸后,司马迁“身直为闺閤之臣”,“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但他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来激励自己忍辱负重,完成著述大业。泰山在他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他把“重于泰山”作为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入人生哲学,富有雄壮的阳刚之势。他在《报任安书》中还说:“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理义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他自己正是把事业置于生死之上。这种砥砺名节,慎于生死,推崇建功立业,名扬后世的思想,这种高度肯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主动性,把个体对社会应承担的现任置于崇高地位的进取精神,是他一生辉煌的写照,也是泰山文化乃到民族精神中宝贵的财富。

他的不畏艰难的宏伟气魄和自强不息的可贵品格,也在激励着百折不挠、勇于创造的民族气质,强化着凝重深沉、坚韧不拔的泰山精神。

TOP

回复 250# 的帖子关于泰山的事——人物故事之苏轼与泰山

提起苏轼与泰山关系,那渊源可深了。
    苏轼童年时代就与泰山结缘。他八岁那年在天庆观读书,有人从京城带来石介所作的《庆历圣德诗》给老师看。苏轼好奇地问先生是些什么人,先生说小孩子何必问这些。苏轼认真地说:这是天上的人吗?那我就不用知道;如果也是地上的人,为什么不可以问?“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东坡集》卷二十四《范文正公集序》)。这件事反映了苏的过人见识,同时也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泰山石介的深刻印象。
    苏轼仅存的泰山诗是与苏辙的和作。 苏辙在齐州曾寄给苏轼许多诗文,其中有《次韵韩宗缭弼太祝送游泰山》诗,苏轼即作《和子由四首》相赠。其一为《韩太祝送游泰山》:
       偶作郊原十日游,未应回首厌笼囚。
       但教尘土驱驰足,终把云山烂漫酬。
       闻道逢春思濯锦,便须到处觅菟裘。
       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

苏轼还有一首赠酬诗《送杨杰并叙》:
    【无为子尝奉使登泰山绝顶,鸡一鸣,见日出。又尝以事过华山,重九日饮酒莲华峰上。今乃奉诏与高丽僧统游钱塘。皆以王事,而从方外之乐,善哉未曾有也,作是诗以送之。】
       天门夜上宾出日,万里红波半天赤。
       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
       太华峰头作重九,天风吹滟黄花酒。
       浩歌驰下腰带鞓,醉舞崩崖一挥手。
       神游八极万缘虚,下视蚊雷隐污渠。
       大千一息八十返,笑历东海骑鲸鱼。
       三韩王子西求法,凿齿弥天两跔敌。
       过江风急浪如山,寄语舟人好看客。
     诗的前两联专写泰山日出景象,十分传神。杨杰,字次公,无为(今安徽无为县),人自号无为子。举进士,元祐中为礼部员外郎,《宋史》有传。此诗应作于元丰八年九月,苏轼由常州赴知登州途中,在楚州(今江苏淮安)遇杨杰之时。苏轼写泰山日出之句,系引用葛洪《抱朴子·微旨》篇中“真人守身炼形之术”情景:“始青之下月与日,两半同昇合成一,出彼玉池人金室,大如弹丸黄如橘。”又《五灯会元》卷十六载:杨杰“奉祠泰山,一日,鸡一鸣,睹日如盘涌,忽大悟”,当是从苏轼诗序中录出。
     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知徐州任上,郓城(今属荷泽)人顿起到徐州考取徐沂举人。苏轼赠诗以“登泰山小天下”为喻,鼓励他继续进取学业。《送顿起》:
       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临行挽衫袖,更赏折残菊。
       佳人亦何念,凄断联关曲。酒阑不忍去,共接一寸烛。
       留君终无穷,归驾不免促。岱宗已在眼,一往继前躅。
       天门四十里,夜看扶桑浴。回头望彭城,大海浮一粟。
       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惟有黄楼诗,千古配淇澳。
    苏轼还有一些涉及泰山的诗句。他在赴陕西风翔府判官途中路过京兆(今陕西西安),与京兆尹、曾任郓州知州,久居东平的刘敞痛饮数日。刘在京兆搜集了数十件石器,以此考察三代制度。苏轼观赏这些石器,大有沧桑之感:“都城日荒废,往事不可还。惟余故苑石,漂散在人间……君持刘李未,不能保河关。况此百株石,鸿毛于泰山。”(《次韵和刘京兆石林亭之作,石本唐苑中物,散流民间,刘购得之》)

    苏轼诗中美学价值最大高,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写景抒怀诗,他一生喜欢登临山水,探奇访胜,“身行万里半天下”(《龟山》),“行遍天涯意未阑(《赠惠山僧惠表》)。他的泰山诗描写了“云山烂漫”的雄伟瑰丽的奇景,着力渲染泰山日出“万里红波半天赤”的超拔精神与旷达气象,追摄勾划出刹那间“金轮”、“秋橘”、“跳丸”等变幻多姿的景观物象,以生花妙笔,给予穷形尽相比摹写,同时又自然注入“思濯锦”、“觅菟裘”的深挚情感,把客观描摹的写景,变成由主观感情熔铸的造景,达到情景交融,物我辉映。虽是唱和次韵,却浑厚真醇,气满神足,超出原韵。

   此外他的泰山杂文是其散文中独具风韵的妙品。《书徂徕煤墨》可见他兴趣的广博与见识的细致;《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与《请确长老疏》简炼传神,体现出浓厚的佛学修养,文法上骈散交织;《与无择老师书》谈吐中流露出精深的书法造诣,他自称“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和子由论书》),但其书法成就在宋代诸家中最称有名;《评比默诗》则是对古文运动中矫枉过正现象的针贬,也只有苏轼能在当时达到这种卓识。总之,他的泰山杂文见出治学心得,充盈着妙理意趣,信笔挥洒,不假雕饰,从性灵中流出,寓于旷观、达识、至理和深情,而文格自高。


[ 本帖最后由 流水今日 于 2011-10-18 19:48 编辑 ]

TOP

回复 253# 的帖子关于泰山的事——人物故事之辛弃疾在泰山

辛弃疾与泰山渊缘深厚。他一生的精采篇章与惊心动魄的壮举,都与泰安、泰山有关。参诸史料,可约略归纳如下:

因版面问题,见以下附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254# 的帖子关于泰山的事——人物故事之顾炎武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江苏人。中国明末清初学者和地理学家。平生学风严谨,学识渊博,著作甚多;在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经学、音韵学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他注重经世致用,凡社会风俗,民生利弊,必亲历体察;于地理考证,不完全依赖文字记载,而重视实地调查。
顾公清初三游泰山,有《泰山》、《顺治己亥仲秋重登灵岩》等诗,另有《岱岳记》,已散失

TOP

回复 255# 的帖子关于泰山的事——人物故事之蒲松龄

   诗人写泰山,或豪迈雄奇,或清新隽永,构成一幅山水长卷。小说家与泰山,多涉鬼魅神仙,从干宝《搜神记》开此先例,后蔚成风气,编织出一个幻想的鬼神奇境。在这中间,清代小说家蒲松龄以“写鬼写妖入骨三分”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力量,使其作品成为泰山小说中的明珠美玉,成为这个鬼神世界中最有光彩的篇章。
   由于地缘接近,也由于泰山的号召力,蒲松龄曾多次到泰山。《聊斋志异》中有关泰山的作品有26篇,约占全部篇目的百分之五。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类:【见附件
   
   蒲松龄的泰山小说异彩纷呈,堪称一篇一境界,一事一精神,故事、人物绝无雷同。清代评论家冯镇峦称之为“诸法皆有”,“各极变化”(《读聊斋杂说》)。同是写官员,有张橛子的刚直倔强,范溥的委婉曲致,宋国英的贪狠暴戾,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同是写狐女,胡四姐艳丽柔顺,长亭通礼晓义,云翠仙聪慧机警,如描如画,飘然欲出。
   蒲松龄曾多次登临泰山,除小说外,还有一批赞颂泰山的诗、文、赋等作品。艺术水准比其泰山小说毫不逊色,是一位诸体皆精的作家。据路大荒整理的薄氏诗文系年,蒲氏到泰山有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四十五年(1706)两次。第一次登岱年仅三十四岁。正是志干云霄、拾青紫如草芥之时,因而泰山景致在他眼中是那么清奇瑰丽。

       泰山古松是历代文化吟咏的对象。蒲氏在阅历深厚,狐愤愈烈之际,创造了一个久经风霜,而又清标独耸,特立不移的古松形象,这就是著名的《秦松赋》。他在赋中继承了汉赋的铺张扬厉,寄情抒怀传统。他写秦松之古:“当必瑶池之花数谢,蓬莱之水三清,始得此苍柯森落,古鬣蓬蓬,直枝百尺,斜影千层,霞侵纹起,日照班生,貌与古而并古,色比黛而同青”。写奉松之坚挺:“迨夫南雁去,朔风威,坚冰合,冷霰霏,锦残芳歇,蕙折兰摧……尔乃清标独耸。大盖孤垂,意挺挺而自若,似无喜而无悲”。历代帝王封禅泰山,排场何其奢华:“当夫翠华遥临。朱弦乍至,万骑云屯,千乘鼎沸,玉勒光天,金鞍耀地,冠盖旗旌,弥漫无际”有多少人乘机趋附:“喜动天颜,恩承上意,赐爵受官,恩奢宠异”,转眼之间“皆草腐烟消,香埋珠碎”,只有秦松依然存昂藏之瘦骨,亘古今而不坠”。最后梦见秦松化为一伟男子前来相告:“秦虽以我为大夫,我未尝为秦大夫也。为鲁连之乡党,近田横之门人,高人烈士,义不帝秦。秦皇何君?而我为其臣!”通篇洋溢着一股浩然正气,一种大义凛然的傲骨,也是他自己人格精神的写照。

   【蒲松龄对泰山的专注之情,通过他神奇的笔触,写成一篇篇华美的小说,描出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在他的小说和诗文中,没有什么地方比泰山享有更多的篇章。在泰山历代小说中,没有谁能达到蒲松龄这样的艺术高度和如此数量。泰山将永远享有蒲松龄创造的文学珍品,《聊斋志异》的艺术魅力也会同泰山一样千古永存。】


[ 本帖最后由 流水今日 于 2011-10-18 20:44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257# 的帖子关于泰山的事(小结)

关于泰山的事(小结)   赵月
                                                  
    泰山是一座名山,不仅以其雄伟壮美的自然景色闻名,而且以其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被命名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的历史文化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它经过2000余年的积累与沉淀,无论是身为人主的帝王,还是命在朝廷的达官,无论是放浪山水的文人,还是云游四方的僧道,更甚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众生,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憧憬与希望,都在泰山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载体有所体现,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部缩影。泰山的传说与故事,就是这个“缩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已初步将关于泰山的事分为泰山传说及名人(文人)故事:
    一.泰山传说:收录了盘古开天东岳为首、“有眼不识泰山”、碧霞元君的来历、岱宗坊、岱庙天祝殿前的孤忠柏、探海石的传说、女婿称老丈人为岳父泰山的由来、岱庙里的东斜碑、岱庙里的碑刻珍品李斯碑、天贶殿比北京的金銮殿矮三砖、王母池与吕祖洞、何首乌等传说。这些民间传说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体现了泰山这一“天下第一山”在中华民族的不可撼动的地位。无怪乎“泰山传说”在2010年5月18日入选民间文学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
   二.人物故事:收录了历代帝王在泰山的封禅事宜,孔子在泰山的故事,司马迁与泰山,以前期收集相关的诗人(如杜甫,李白,苏轼,辛弃疾)在泰山的创作背景,顾炎武,蒲松龄等。这些著名历史人物在泰山的活动反映了泰山对历代帝王政客或文人的吸引,泰山成为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丰碑。
[b]【泰山不只是一座山,在华夏儿女心中更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不管是传说还是人物事迹都生动的谱写着伟大民族的精神赞歌。】size]


[ 本帖最后由 流水今日 于 2011-10-18 20:34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