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诗词国度的文化遗产·2011教学版块

根据老师对本门课程的要求,下面我就我们组的主题“武当山古建筑群”作出以下分工,希望大家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如对分工有异议,可在星期3之前提出。)
1  张玄、林清霞负责收集和整理与武当山古建筑群所关联的中国古典诗、词、文、事;
  要求:材料系统、完整、准确;
        体裁丰富、多样者,尽收;
        结合诗词作家的史实;
2 李娇琴、费丹妮、刘福平、曾筱筱负责说明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内涵
  要求:遗产类型;
        遗产内容;
        遗产地保护与传承措施;
        遗产的相关网站与研究著述(著作、论文)
3 屈文君、瞿维、丁永芳、吴燕华分析其价值与意义,启示后世传承的策略与可能性。
  要求:遗产的历史价值;
        遗产的思想价值;
        遗产的科学价值;
        遗产的艺术价值;
        遗产的社会价值。

[ 本帖最后由 瞿维 于 2011-9-27 16:28 编辑 ]

TOP

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在布局、规制、风格、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状。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武当山古建筑群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规划严密,建筑杰出 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疏密有致。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高超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道教建筑之瑰宝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始终由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皇室派员管理。现存建筑其规模之大,规划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 武当山金殿及殿内神像、供桌等全为铜铸馏金,铸件体量巨大,采用失蜡法(蜡模)翻铸,代表了中国明代初年(15世纪)科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发展。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武当山建筑群的兴建,是明代皇帝朱橡在扩展外交的同时,对内大力推崇道教,灌输“皇权神授”思想,以巩固其内部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

  主要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主要遗产有太和拱、南岩宫、紫云宫、复真观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l 600 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

  1.金殿: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 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我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2.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3.紫禁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紫霄宫: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

  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由三层崇台衬托,比例适度,外观协调。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杠的特征。梁架结构用九檀,高宽比为5:2.5,保持宋辽以来的用材比例。殿内金柱斗栱,

  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须弥座神龛,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采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

  ●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lO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o.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于狮子峰前,现存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观门侧开9Jr匝山势建夹墙复道,状如游龙。中轴线上有照壁、梵帛炉、龙虎殿、大殿、太子殿。左侧道院建皇经堂、芷经阁、庙亭、斋房,随山势重叠错落。前有五云楼,五层楼翼角立柱上架设12根梁枋,交叉叠阁,为大木建筑中少见的结构,有一柱十二梁之称。

  ●“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l 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系石凿仿大木建筑结构,三间四柱五楼牌坊,高11.9米,阔14.5米。明间与次间之比为5:3。坊柱高6.4米,柱周设夹杆石以铁箍加固。柱顶架龙门枋,枋下明间为浮雕大小额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访和下枋,枋间嵌夹堂花板,构成明间高敞、两侧稍低的三个门道。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牌匾。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齐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艺术珍品。

  此外,在全山各宫观中还保存着铜、铁、木、石各类造像1 486件,其中明代以前制品近干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图书经籍等,均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TOP

武当山古建筑群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建筑艺术的纯熟及其建筑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道教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思想。木结构的建筑,依山而建,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在其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下面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其建筑艺术的论文。(注意:此文件未PDF格式,下载前请先安装PDF阅读器。)

TOP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艺术价值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建筑艺术、雕刻和美术等艺术方式的纯熟运用,另外,武当山建筑中体现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也是其艺术价值所在。下面我就和同学们分享一些关于其艺术价值的文档。(这些文档都是PDF 格式,下载前请先下载PDF阅读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道”——中国人对于世界本原的理解。在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中,“道”字,被形象地描述为人在路上走。遵循自然,就是尊重“道”的轨迹,万物才能完美与和谐。而这座位于中原腹地的山脉,曾经是中国的朝圣之地。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观,绵延着千年的宗教气息。传说中,西周的净乐国太子在此修炼,得道成仙,追随着他的足迹,这条山脉开始了中国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传承之旅。
                               ——摘自《世界遗产在中国》电视系列丛书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内。北亚热带的湿润季风气候使武当山终年云雾缭绕,烟波浩渺,如同仙境一般。当年在此得道升天的净乐国太子被后人尊称为“玄武大帝”山也因为“只有玄武才可以当之”的意思而得名武当山。
武当山上,茂密的参天古木下大量工艺精美的红墙翠瓦,精湛的技巧和恢弘的气派都是它们不凡的历史痕迹,庞大的宗教建筑群和谐地辉映在数百年的日出日落之中。
    武当山是中国的道教名山,位于中国的中心,是中国古代人民心中朝圣之地。在很大程度上,它类似于西藏人心中的拉萨。山高水远,武当山的香火不断,即使是在文革那个年代,也有人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沿着古人修在悬崖上的路,我们看到的是在峭壁上“翼然”的古建筑,令我们惊奇的不仅仅是工匠们精湛的技艺,更多的是对他们坚持的中华人格由衷钦佩。荣格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沉淀为一种人格。那么,这些各朝各代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怎么会出奇一致的形成了相似的人格?
    道,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道教创造性的将其思想继承和发展,所以作为道教名山的武当古建筑群隐于高山,依山而建,随山势而走;所以武当上以柔克刚的太极闻名天下;所以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对其顶礼膜拜。武当山,中国人的心灵栖息地。
也许,这就是武当山代表的道教文化价值所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