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诗词国度的文化遗产·2011教学版块

关于武当山建筑群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在武当山兴建了大批建筑,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从而形成了9宫、9观、72岩庙、36庵堂的大型建筑群,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的规模。武当山的道教音乐也是中华音乐的活化石。

   现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规模极其庞大。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遗产包括:太和宫、紫霄宫、南岩宫、复真观、“治世玄岳”牌坊等。
   
      武当山古建筑群白蚁危害防治方案研究
         1  基本情况
    据有关史料统计,宋、元、明、清时期,武当山曾有宫、观、庵、堂、祠、庙、亭、台、桥、坛等共计500多处。其中,宫23处、观37处、庵39处、庙院楼阁98处、祠25处、岩庙72处、亭26座、坊27处。时至今日,除仓、厂、桥、坛、域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群因长期风化、历经火焚和水淹等而大部分坍塌毁废外,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尚存129处,计庙房1182间,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而在排除新的火、水患可能性之后,这些古建筑面临的最大潜在危害是白蚁侵袭。
   2  白蚁危害调查
   2.1  武当山各景点白蚁危害情况
   根据我们的调查,白蚁(虫)对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危害在过去有三个特点:一是蚁患面积广,危害历史久远;二是白蚁(虫)谱系杂、危害种类多;三是危害程度大、防治任务重。由此表明,如果不抓紧对潜在白蚁危害的防治,武当山在今后一个时期仍存在大面积古建筑再次遭受白蚁毁损的可能。
  表l  武当山各景点白蚁危害情况调查表(略)
  2.2  现存白蚁种类
   与此同时,我们还对近年发现的白蚁危害做了回顾性调查,截至目前武当山现存白蚁主要有五种:即台湾家白蚁C.formosanus shiraki、 散白蚁R.(P.)chinensis(Snyder)、黄胸散白蚁R.(F.)flaviceps(O shima)、黑翅土白蚁O.formosanus(Shiraki)和黄翅大白蚁M.barneyi Light。
3  防治方案探讨
3.1  指导思想
   预防和灭杀古建筑群内的全部白蚁,降低周围山林白蚁的危害活动密度,保护武当山的宫观建筑免受白蚁的再次危害,从而达到防治有效、安全可靠,又不破坏古建筑的目的。
3.2  拟用防治药物
   克蚁星、40%毒死蜱乳油、木宝(高效木材保护剂)、15%万洁乳油。
3.3  古建筑群扩建与再建时的防蚁措施  
   白蚁的种类不同,活动范围也不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危害宫观建筑的白蚁是从附近古树中、山坡上或从地下土层进入的,为了杜绝这一入侵途径,在房屋扩建再建时,建筑物的抗白蚁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从建筑构造上采取通风和防潮措施,尽可能使木结构含水率常保持在20%以下并选用抗蚁标准化材料,减少木材与土壤的接触,从而控制白蚁在建筑物内滋生的环境条件,防止白蚁入侵并消除隐患。
   屋顶:古建筑屋顶大多采用木屋架、人字架,如果是女儿墙形式,大木两端插入墙心,由于天沟排水的渗入,此处最易建巢。因此,建议屋架端头改用螺栓固定在顶层腰固上,四面留空隙,增加通风,同时墙内天沟可通过墙心排水,使檐沟在外,通畅排水,保护木屋架的干燥。避免白蚁筑巢。
   大梁:楼层木大梁、楼楞等,往往由于两端插入墙心,外用木板抹灰包裹,白蚁最易营巢。有的插墙部位的木构件被白蚁蛀断。建议采用大圈梁的两翼搁置木构件。如必须插入墙心时,建议两端垫上预制水泥块,并保持四周留有一定空隙,使其通风,同时,各房间的天棚四角要设置通风孔或装饰上通风的花纹。
   板条墙:底屋最好不设板条墙,如必须设置,建议在近地部位用条石与素混凝土垫高,将木质与地面隔离。在板条墙内、外层都不应安排给排水管和恒温设备。
   木柱、木楼梯、木门框等接近地面的木构件应用石块或混凝土块做成垫脚,使木构件高出地面与潮湿环境隔离。楼梯不应插入墙内,建议采用牛腿搁置,加螺栓固定,下端不与地面直接接触,用素混凝土或石块砌筑二、三级踏步。
   墙柱:砖木结构的墙壁、柱墩,有的内部埋存有木板块、木柱之类,极易被白蚁蛀噬,一般最好不用,必须使用则要进行药物处理。
   窗间木结构:围护构件中遇到窗台下砌砖。窗间以上采用木结构时,柱脚要采用水泥或石块垫墩,而且木柱两侧要用水泥灌筑,不要把木柱包裹其中。
   门窗框顶木过梁、木压条:建议改为水泥预制板或砖砌拱。
3.4  古建筑群建筑施工中的防蚁措施
   在古建筑群建筑施工中增加防蚁的措施,是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相结合的技术,进行专门的场地清理;按施工规范进行白蚁预防处理.提供一个能阻止白蚁侵入的化学屏障。
   场地清理:目的即清除所有的纤维素碎片,减少白蚁生存的可能性。清理范围,如树根、树桩、棺木、杂木及建筑施工中的模板等。
   墙基、地坪和土壤处理:目的即杜绝白蚁从地下侵入建筑物内部的途径,消灭基础下的残留蚁群,构筑地下防蚁药膜保护层。处理范围,如墙基内外保护圈,室内地基防蚁毒土层,踏步、台阶等辅助设施的防蚁毒土层。
   屋面处理:目的即防止古建筑的屋面发生蚁害。处理范围,如屋面。
   木构件处理:目的即切断白蚁的吸水线路,避免白蚁直接危害的可能,延长使用的年限。处理范围,如需全面涂刷的木构件有地楞木、地枕、压沿木桁条、垫木、垫板、木砖等;需两端涂刷的木构件有地板、屋架木粱、木搁栅、木桁条、楼板、屋面板等;此外,如门窗框、筒子板、木柱、装
饰板、踏脚板等靠墙部位涂刷的木构件和接地(石)木柱,涂刷重点应放在木柱的基部和离地1.5厘米以下的部位。
3.5  古建筑群白蚁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
   预防为主,综合应用灭与防措施,是我们组织实施本方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勘查现场:目的即掌握古建筑群白蚁危害情况和所处环境范围。勘查范围,如半径50米范围内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白蚁标本、土壤、植被、气象、水文等情况。
   灭杀活体:目的即利用白蚁生物学特征,采用诱杀等方式,通过白蚁的特殊习性传递给其他白蚁、使群体中部分白蚁死亡。灭杀范围,如严重受害处、分飞孔。   .
   地面处理:目的即消灭残留蚁群,杜绝白蚁侵入。处理范围,如地面沿墙四周每隔1米用电锤打洞,用15%万洁或40%毒死蜱乳油稀释后进行灌注。
   木结构处理:目的即破坏白蚁的吸水线路,防治白蚁再次危害。处理范围,如底层木柱、木门框、木窗框、木门槛、木墙板等贴墙入地部位,用15%万洁或40%毒死蜱乳油稀释后涂刷和灌注。隔离带处理:目的即建立一道白蚁保护屏障,防止白蚁再次入侵。处理范围,如在建筑物地基外侧设置一条宽深40厘米× 50厘米的施药沟,将15%万洁或40%毒死蜱乳油稀释后,以3药3土法均匀施人(或按每立方米用10千克稀释液将施药沟内土进行拌匀),逐层复土夯实,最上面复10厘米素土夯实。


3.6  源头防蚁,消灭长翅繁殖蚁
   白蚁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长翅繁殖蚁,在分飞季节中创造新群体,因此必须及时消灭它们,预防新群体产生。
   扑杀分飞蚁:在白蚁分飞时,找到飞出部位,待它从纷飞孔爬出,进行灭杀。
   灯光诱杀:长翅繁殖蚁有强烈的趋光性,可以利用高压黑光灯,灯下放一盆水,将分飞蚁诱集而歼灭。
   药杀:长翅繁殖蚁分飞落地脱去四翅后,多爬向室内外墙边、墙角、门框、柱脚、窗框、树基基部等处营巢,发现白蚁分飞后可喷洒毒杀繁殖蚁,也可向上述地方喷药,使其无法生存。
   保护天敌:天敌捕食长翅繁殖蚁数量较大,对抑制白蚁群体发展有极大作用,白蚁的天敌有燕子、蝙蝠、壁虎、青蛙、蟾蜍等,我们应该保护并利用它们。
   及时报告:在无法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发现白蚁飞出,要仔细观察它从何处飞出来,并认真做好标记,及时报告和联系白蚁防治单位。
3.7 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
   心居康TM一白蚁蚁巢灭治系统(Sentricon Colony Elimination System):是美国陶氏益农(Dow AgroSciences)公司研究开发成功的建筑物白蚁蚁巢灭治系统。该系统是一个绿色环保的灭蚁系统,能有效杀灭侵害家居、古建筑等建筑物的家白蚁和散白蚁。系统安装后能连续对白蚁的危害进行监测和灭治,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白蚁群族监测灭杀系统(The Termite Groups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结合白蚁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应用TTR白蚁治理理念,将适量的灭白蚁活性物资采用适当的方法,在不改变其化学性质的前提下,将之均匀的分散到白蚁喜食的饵料上,将饵料定量的封装到特制的聚乙烯容器中;设法在白蚁危害点获取少量白蚁,并将白蚁投放到装有饵料的聚乙烯容器中,作为媒介白蚁释放,利用白蚁特有的社会性,招引更多的白蚁来取食饵料,以达到降低
白蚁种群数量,控制或消除整巢白蚁的目的。
4  有关建议
   近年来,我市虽然对部分景点进行过白蚁的综合防治处理,但效果仍不够理想。原因在于,白蚁防治不仅技术性强,而且还涉及如何不断完善一系列配套政策的问题。因此,要真正彻底根治白蚁(虫)危害,尚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我们的工作。
4.1  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武当古建筑群的白蚁防治工作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白蚁危害虽已被大家普遍认同,但现实中对白蚁的防治,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及心理上的侥幸。武当山名列四大道教名山,又冠有世界文化遗产之美名,其宫观建筑群是武当文明史的见证之一,是不可再生的人类共同历史财富。特别是武当山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武当的古建筑群令其焕发魅力,发扬和传承民族精神,走向世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十堰市的经济应以武当山为首开发旅游经济,从而激活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十堰市乃至湖北省的旅游经济影响至深至远。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武当山建筑群白蚁的防治工作,将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广泛宣传,进一步引起全社会对武当古建筑群白蚁防治的关注。
4.2  成立防治白蚁机构,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
   根据建设部规定,各地的白蚁防治工作主要由地方政府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建议特区政府应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尽快建立防治机构并培训专业防治人员,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特别是十堰市白蚁防治所应从人员、资金、技术培训、防治药物等多方面积极支持,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网络,从而将蚁(虫)害降低至最小程度。
4.3  聘请专家顾问,增强防治技术力量
   由于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蚁患面广,危害历史久远,白蚁(虫)危害种类多,周围环境又适宜白蚁(虫)繁殖,防治难度大。必须聘请消杀行业的专家顾问,建议举办武当古建筑群的白蚁(虫)危害防治研讨会,广泛征集国内外专家关于白蚁(虫)防治的新方法、新技术,群策群力,共同攻克武当古建筑群白蚁(虫)危害的难题。
4.4 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对武当古建筑群进行大规模白蚁灭治和预防工作,需要多家管理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支持,更需要落实治理的专项经费,目前由于防治经费无法到位,所以不能实施有效的白蚁防治。武当山是目前十堰市全力打造的旅游龙头,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个世界级文化遗产,亟待解决部分维护经费。

TOP

回复 82# 的帖子

秦汉时期泰山文化
  泰山,有“天下第一名山”之称。几千年来,泰山以它固有的雄伟壮丽和特殊的政治、历史、文化地位成为齐鲁文化的中心、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是在中国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阶段。在当时的社会意识中,山川崇拜有重要的地位。而泰山具有特殊的文化象征的意义,成为社会上下共同尊崇的对象。比如《淮南子》说,“太山之容,巍巍然高。”还写道:“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视天都若盖,江、河若带。”王充《论衡》也写道:“泰山之高巍然。”又说:“夫天之高下,犹人之察太山也。”都赞美泰山的高伟。言之极端者甚至以为可以与“天”相比。这种文化影响延续至今。一座山峰的文化作用,能够如此稳重,如此长久,这样的情形,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从文化史视角分析相关现象,对于认识秦汉社会意识史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益于说明泰山文化生成与演进的若干特征。
  齐鲁先进文化的象征
  秦汉时期,齐鲁文化以儒学深沉的内涵和雄大的气象,具有先进文化的地位。儒学由齐鲁西渐,在各地普及,后来又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
  《论语•八佾》中可以看到孔子有关泰山(太山)的感叹,体现出这座东方名山在儒学思想领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泰山,又被看作圣人之学宏大高远的象征。孟子又有“太山之高,参天入云”的说法,可以看作孔子“登太山而小天下”的一种解说。《韩诗外传》卷三写道:“夫太山不让砾石,江海不辞小流,所以成其大也。”也说泰山伟大崇高。在齐鲁地区,人们又习惯用泰山来比类文化行为和精神境界的高尚。比如子贡和有若讨论孔子的文化地位,说“圣人之于民”类同于“太山之于丘垤”,“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在齐鲁文化深厚的基底上,泰山正是这样象征着圣德大智,同时也具有了神性。
  回顾历史,在秦汉时期这一文化高地上,儒学曾经是顶峰。汉武帝和董仲舒“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使得儒学逐渐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正统。泰山自上古传说时代即作为正统政治权力之符号的地位,也因为儒学的传布而扩展了影响。
  古人说,“岱为山宗”,泰山“为五岳之长”。泰山在五岳中领导地位的形成,也是与齐鲁文化的先进性有关的。
  《史记•货殖列传》说:“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泰山于是兼有齐、鲁不同风格的文化优势。然而,泰山在秦汉时期具有神秘主义特色的信仰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又使得其文化影响远远超过了齐鲁地域,而成为华夏文化共同体公认的尊崇对象。
  “泰山”和“大海”的组合
  立足于西部和中部的秦汉帝王东望泰山,在他们看来,泰山的高大,是以神秘浩瀚的海洋作为背景的。
  立足于西部和中部的秦汉帝王东望泰山,在他们看来,泰山的高大,是以神秘浩瀚的海洋作为背景的。
  齐地由于海洋资源的早期开发得以富足。《管子》于是曾经提出“海王之国”的设计。秦始皇多次东巡海上,即使部分因素在于寻海上仙山,求长生之药,主要动机还在于强化行政实力,实现与秦统一时代最为接近的法家名著《韩非子》中所谓“明照四海之内”,“富有四海之内”,“独制四海之内”,表露的对极端权力的追求。汉武帝类似的行动,也在宣示“天子以四海为家”的政治意识。他们海上行旅的辛劳,也表现出对海外世界的求知热忱。燕齐海上方士作为探索海洋文化和海洋学的先行者,在秦皇汉武身边形成影响,不是偶然的。
  秦汉帝王对海洋的关注,往往和对泰山的尊崇相关。他们的海上之行往往同时礼祀泰山。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如此。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出巡,宣告“会大海气,以合泰山”,显示出在他们的意念中“泰山”和“大海”的神圣组合。
  《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单独和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又写道,既已封泰山,无风雨灾,而方士又宣传蓬莱诸神若将可得,于是汉武帝欣然期待,希望“东至海上望”时可以相遇。然而奉车子侯意外暴病,一天就去世了。汉武帝于是立即放弃了海上之行,踏上了归途。在泰山得到的神异征兆决定了汉武帝“蓬莱之神”追求的行动。钱锺书先生指出:“秦始皇封禅,而不死之方术则别求之海上三山;……汉武乃二而一之”,然而有人说,泰山封禅,就可以实现长生理想。“是泰岱之效,不减蓬瀛,东封即可,无须浮海。”由此可以体会到,在汉武帝的意识中,“泰岱”与“蓬瀛”,“封禅”与“浮海”,山海之间是存在着特殊的神秘联系的。
  《淮南子•地形》论述四方形势,其中说到东方、东南方、南方、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各地物产之美。最后又写道:“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其中对于“鱼盐”的强调值得重视。以泰山为“中央”,是齐鲁之地渊源久远的观念。其“东方”之山称“医毋闾”,位于辽东。可知以泰山为“中央”的地理观,很可能是将海域包括在内的。
  东方神学体系的重心
  西汉帝国全面继承了秦的神祀系统。秦地和齐地,在当时正统礼祀体系中,形成了一西一东两个宗教文化的信仰重心。
  《汉书•地理志》中所记录分布各地的国家正式的祀所,共计352处,然而仅右扶风雍县就有“太昊、黄帝以下祠三百三所”。滨海郡国有24所,占全国总数的6.82%。如果不计右扶风雍县的祀所,那么滨海郡国占到48.98%之多。全国列有正式祀所的县,共37个,滨海郡国有15个,占40.54%,比重也是相当大的。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出巡远方,曾经“东游海上”,礼祠“八神”。“八神”分别为:1.“天主”,祠天齐;2.“地主”,祠泰山梁父;3.“兵主”,祠蚩尤;4.“阴主”,祠三山;5.“阳主”,祠之罘;6.“月主”,祠莱山;7.“日主”,祠成山;8.“四时主”,祠琅邪。汉武帝东巡海上,同样“行礼祠‘八神’”。这样的仪式似乎不止一次。每次经过,必然礼祀,这就是所谓“上过则祠”。按照顾炎武《〈劳山图志〉序》的说法,秦皇汉武时代,“八神之祠遍于海上,万乘之驾常在东莱。”秦始皇、汉武帝东行,都曾经庄严礼祀“八神”。这一行为,体现出来自西部高原的帝王对东方神学传统的全面承认和充分尊重。我们看到,在“八神”之中,是包括泰山的。泰山的地位仅次于“天主”。
  原本属于齐人神秘主义文化系统中之主要崇拜对象的所谓“八神”,包括天地之神、阴阳之神、日月之神、四时之神、兵战之神,结成了比较完备的祭祀体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八神”之中,有六神完全位于海滨。而泰山因为与封禅这种政治正统地位追求的关系,在“八神”之中最受重视。
  “上太山,见神人,食玉英,饮澧泉,驾交龙,乘浮云”等,都体现了泰山和神仙信仰的关系。
  “主人生命”的神仙
  秦汉时期,泰山被看作神仙居所。汉镜铭文“东上泰山见神人”,“白虎引兮上泰山,凤凰舞兮见神仙”,“上太山,见神人,食玉英,饮澧泉,驾交龙,乘浮云”等,都体现了泰山和神仙信仰的关系。
  汉诗《步出夏门行》:“过谒王父母,乃在太山隅。离天四五里,道逢赤松俱。”陈直先生联系《小校经阁金文》卷一五“上太山,见神人”镜铭文字,以为可作为说明汉诗中之习俗语与古器物之联系的一例。
  东王父、西王母、赤松子,都是汉代传说中的神人仙人。神仙居于太山,太山与天相近,反映了汉代人对于泰山神性的认识。
  秦汉时期,“泰山”,在民间意识中还有另外的神秘涵义。《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说:“东方生而西方成。”东方是生命起始的方向。与当时生命意识的觉醒相联系,东岳泰山被看作生命的主宰。正如《白虎通义•巡狩》所说:“东方为岱宗者,言万物更相代于东方也。”《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泰山,是山之尊者,又称作“岱宗”。“‘岱’者,始也。”《续汉书•祭祀志上》刘昭注补引《风俗通》又写作:“‘岱’者,胎也。”“胎”,也许更近于“始”之古义,也更富有生命气息。
  《乐府诗集》卷四一《相和歌辞十六》有《泰山吟》二首,题解写道:“《乐府解题》曰:‘《泰山吟》,言人死精魄归于泰山。’”说泰山是人之精魄的归处。泰山之神称“泰山府君”,后世又俗称“东岳大帝”。
  一般以为,魏晋以来,道教传说人死魂皆归泰山,以泰山神为地下之主。其实,这一观念的形成,还要早得多。《博物志》卷一引《援神契》说,太山是天帝之孙,“主召人魂”。因为“东方万物始成”,所以“知人生命之长短”。也有写作“主人生命之长短”的。
  《风俗通义•正失》有“封泰山禅梁父”条,可以看到一则关于汉武帝的神异传说,也体现了同样的意识:“俗说岱宗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年寿修短。”汉武帝探得一枚书写“十八”之策,但是却因“倒读曰‘八十’”,后来果然长寿。这一泰山“能知人年寿修短”的传说,也是值得重视的。
  反映泰山神在民间信仰中作为阴间主司的文物资料,有汉墓出土镇墓文的有关内容。例如:“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太山。”“生属长安,死属太山,死生异处,不得相防(妨)。”吴荣曾先生曾经指出,东汉都城不在长安,则所谓“生人属长安,死人属东太山”的说法,应当是从西汉时流传下来的。
  泰山,又是统理地下秩序的管制中枢。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有“泰山治鬼”条,其中讨论“泰山之故”,指出“鬼论起于汉末”,以为“泰山治鬼”的民俗,起初或许与民间“祈名岳”的风习有一定关联。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五也有“泰山治鬼”条,论述“泰山治鬼”的说法,在汉魏间已经盛行。这一情形的发生,正是因为泰山在当时社会的文化理念中,具有神圣万能的地位

TOP

浅析两首与七夕有关的诗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评析】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ㄈ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何尝不皎皎,织女又何尝不迢迢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在三字。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宾牛悲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札札"是机杼之声。"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盈盈"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是确切的。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水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
   忍顾:怎忍回视。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编辑本段译文
  云彩在天空变幻出千百种奇巧的样式,牛郎、织女守候在遥远银河两岸,每年只在七夕的夜晚相会,可这相逢就如同秋风和露水般的交溶,胜过了人间那些日日相守,却不懂珍惜的人间伴侣。
  这刻缠绵的情思,像天河里,流了千年的河水,绵绵不绝,这如梦似幻的短暂欢会,却最终还是要结束,牛郎、织女恋恋不舍的各自踏上归去的路,在心中相互劝解:我们的真情已至死不渝,天荒地老,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
编辑本段评解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织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唐朝七夕诗词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词
(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秋夕
(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
【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
【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宴悬圃二首
【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时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
【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
【唐】窦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七夕
【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
【唐】杜审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七夕赋咏成篇
【唐】何仲宣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
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
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七夕
【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
【唐】李峤
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
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

同赋山居七夕
【唐】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七夕歌
【唐】刘言史
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
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七夕
【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偶题
【唐】李商隐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壬申七夕
【唐】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辛未七夕
【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寄张氏兄弟
【唐】李郢
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
好与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晓羡蛛丝。
七夕
【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
七夕
【唐】刘威
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
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
翠辇不行青草路,金銮徒候白榆风。
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

七夕二首
【唐】刘禹锡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
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
七夕诗
【唐】卢纶
凉风吹玉露,河汉有幽期。星彩光仍隐,云容掩复离。
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何事金闺子,空传得网丝。
七夕诗
【唐】卢纶
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
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
七夕
【唐】卢殷
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欢娱方在此,漏刻竟由谁。
定不嫌秋驶,唯当乞夜迟。全胜客子妇,十载泣生离。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七夕诗
风雨七夕夜--啸之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啸之记。
日暮晴空起墨云,无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几度一良夜?泪若倾盆又一年。
风雨七夕计已久,炎凉人事亦非鲜。
年来惯作孤灯读,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啸之
一纸书成寄不成,远游长啸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辽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欲功名似易水,家国儿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
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
怅望不如河鼓星。


秋夕
(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边织女星,
河畔牵牛郎。
未得渡清浅,
相对遥相望。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
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
月下穿针拜九宵。
他乡七夕
(唐) 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
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
月下穿针拜九宵。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田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归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
(唐) 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七夕
(唐)祖咏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七夕词
(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之前发错地方了,挪个窝继续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44# 的帖子

唐代长城诗的主题内涵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125# 的帖子

唐之前的长城史及其诗歌
[local]1[/local]

TOP

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词、岩庙。在布局、规制、风格、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状。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宫观附近地带,自成体系,岩庙则占峰踞险,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巨大景观。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武当山古建筑群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规划严密,建筑杰出 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疏密有致。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高超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道教建筑之瑰宝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始终由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皇室派员管理。现存建筑其规模之大,规划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 武当山金殿及殿内神像、供桌等全为铜铸馏金,铸件体量巨大,采用失蜡法(蜡模)翻铸,代表了中国明代初年(15世纪)科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发展。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武当山建筑群的兴建,是明代皇帝朱橡在扩展外交的同时,对内大力推崇道教,灌输“皇权神授”思想,以巩固其内部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

  主要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主要遗产有太和拱、南岩宫、紫云宫、复真观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l 600 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

  1.金殿: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 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我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2.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3.紫禁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紫霄宫: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

  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由三层崇台衬托,比例适度,外观协调。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杠的特征。梁架结构用九檀,高宽比为5:2.5,保持宋辽以来的用材比例。殿内金柱斗栱,

  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须弥座神龛,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采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

  ●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lO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o.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于狮子峰前,现存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观门侧开9Jr匝山势建夹墙复道,状如游龙。中轴线上有照壁、梵帛炉、龙虎殿、大殿、太子殿。左侧道院建皇经堂、芷经阁、庙亭、斋房,随山势重叠错落。前有五云楼,五层楼翼角立柱上架设12根梁枋,交叉叠阁,为大木建筑中少见的结构,有一柱十二梁之称。

  ●“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l 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系石凿仿大木建筑结构,三间四柱五楼牌坊,高11.9米,阔14.5米。明间与次间之比为5:3。坊柱高6.4米,柱周设夹杆石以铁箍加固。柱顶架龙门枋,枋下明间为浮雕大小额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访和下枋,枋间嵌夹堂花板,构成明间高敞、两侧稍低的三个门道。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牌匾。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齐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艺术珍品。

  此外,在全山各宫观中还保存着铜、铁、木、石各类造像1 486件,其中明代以前制品近干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图书经籍等,均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TOP

回复 126# 的帖子

唐之前的长城史及其诗歌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36# 的帖子

略论普洱茶与佛教的关系

                                                云南省思茅市文物管理所 黄桂枢
云南省思茅市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普洱茶故乡。普洱市是清代进贡朝廷的贡品,雍正年间以来,向皇帝进贡的普洱茶就是由普洱思茅同知承办的。数百年,普洱茶名扬中外。普洱茶与宗教有着严密的关系,在普洱茶的原产地和发祥地思普区,居住着哈尼、彝、傣、拉祜、佤、布朗、汉好、回等14种世居民族。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的虚幻反映等多种因素,在民间产生了各种超自然的神灵崇拜的原始宗教、道教、佛教等。因普洱茶具有敬献、养心、解渴、提神、消食、明目、解毒、保健等功能,在各种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中能发挥独特的作用,故本地生产的普洱茶均派上了好用场。与普洱茶有关系的佛教,在思普区(昔日思茅地区、西双版纳的代称)有:汉传大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滇西北迪庆及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
汉传大乘佛教,在思普区多为汉族信仰,思茅、普洱、墨江、景东、镇沅、景谷、江城等县有寺庙、澜沧、西盟拉祜族、佤族地区有佛房。清代《普洱府志》载:观音阁在府城西北,明万历年间土舍那天福建林莲池上莲台寺,康熙五十年修。现该寺经修缮仍在观音山。镇沅县者东乡有明代天启年间的和尚洞。进入清朝以后,思普区境内大乘佛教教佛寺、佛房增多,佛教活动直到194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佛教正常祭祀日(农历二月十五)、观音成佛节等节目,众僧戒斋设坛,举行法会等。出家僧尼入寺后一律以“释”为姓,僧尼必须素食,守十戒,平时住寺礼佛、诵经、坐禅,以“禅定”作为基本的修行方法。此外,从事一些农事和手工业劳动。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坐禅时通夜不眠;二,满腹时帮助消化;三,茶为不发之物,可抑制性欲。僧人坐禅、祈祷、解渴、均会用到茶。坐禅要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如此长时间的坐禅,势必产生疲劳困倦,需要饮茶醒脑提神,方能坚持。再者,僧人还有“过午不食”的戒律。因此,具有提神益思,破睡趋眠,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效益的茶,便自然成了僧人们必须的而又不违反教义戒规的最理想的饮料了。佛教历来提倡禁欲、禁酒、戒荤吃素,而茶汁性淡,醒脑提神,既符合佛教戒酒禁欲,忍受苦难的教义,同时又利于佛教修炼“禅定”时以茶助兴。因此,佛教把茶叶视为“神物”,历来倡导饮茶。佛门寺院还在不同的场合饮茶:以茶敬佛祖、菩萨、祖师,用“奠茶”表示对其无尚崇敬和尊重;以茶敬施主、香客及游览者,沿袭着我国人民传统的客来敬茶的习俗,用“寺院茶”表示对来者的敬意;以茶为受戒僧人虔饮,僧人们在受戒前后均用“受戒茶”,让僧人们受戒后虔诚坐禅。可以说,大乘佛教的诸多佛事活动离不开普洱茶。
南传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称为“巴利语经典系佛教”,此佛教传入思普区的时间已有数百年之久,在西双版纳、孟连、景谷、景东、墨江、普洱、思茅、江城、澜沧、西盟县等,傣族、布朗族全民信仰上座部的佛教。此佛教与普洱茶的关系密不可分。傣族称佛教寺为“碗”,一般分三个等级,土司所在地的佛寺称总佛寺,四座以上村寨佛寺组成的佛寺其中一座为中心佛寺,最基层的一级的就是一个寨子的寨佛寺。1996年统计全区有佛寺168座,分布于景谷、江城、澜沧、孟连、西盟5个县。佛寺的祭祀“安章”主持宗教活动,丧葬和祭祀驱鬼,接待来客,均要用茶。过“雨安居”关门节时,进入斋戒期(从傣历九月月圆日到十一月圆日,整三个月)。佛寺僧侣坐禅及信教老人入住佛寺持戒、听经、坐禅时都要饮茶。傣历一二月间赕小窝铺“豪巴立哇”(又称“豪干”)最大的斋期时,按佛规应邀40座佛寺“都”以上的僧侣40人,带“萨玛尼”级侍从参加,一部分僧侣住佛寺大殿,傣语称“帕哄”,一部分则住进事先在佛寺周围搭好的小窝铺内,傣语称“帕厅”。两部分僧侣分别选出负责人,每日早上集体上佛寺大殿诵经礼佛,中午集体进布萨堂自咨,其余时间各自在住处坐禅,这些活动均伴随着饮茶。举行“赕小窝铺”活动期间,信徒一般不出劳动,每天做最好的茶饭供僧侣食用,僧侣衣食住行及宗教活动完全模仿古代僧伽的生活方式,时间为15天,通过这种“赕”的形式给僧侣静养修身,洗心革面的机会,祈求平安无事,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茶也随着有其用场。
云南滇西北迪庆藏族地区及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喇嘛教)寺庙的用茶,大都是思普区运走的普洱茶。藏传佛教不仅用茶自饮、待客、供奉佛祖,而且举行茶会。据载,西藏咯温巴穆大喇嘛庙,四方云游僧巡礼,和尚常常到此聚会,同时举行盛大的茶会。巡礼和尚笃诚信佛,用茶款待全体喇嘛,全庙有四千名喇嘛,每人饮两杯,便需8千杯,当时费银50两。据查理•鲍乐《西藏人民》载,二三月间,西藏喇嘛举行三星期盛大的祈祷会,在此期间还有大型的茶会,数千名喇嘛披着庄严的法衣排列成行,静坐在殿内的蒲团上。年青的喇嘛,端出热气腾腾的茶釜,施主拜伏在地,将茶汤分给众僧。与此同时,施主大唱《赞美歌》,富裕的巡礼和尚,将点心或牛酪等物加进茶中。据《西藏旧传》载:苏纽某国王曾连续八日举行大飨宴,这种大飨宴喝点心牛酪的茶汤。会后,信士们游山,穷人们携带茶锅、茶碗,在山腰上烧水喝茶,享乐一天,藏传佛教与普洱茶的关系时十分密切的。
综上所述,思普区的普洱茶之所以能与当地这里的佛教结合得很紧,其原因在于普洱茶有利于清神、益脑和修身养生,茶又能解毒、去烦、解闷,并能疏通经络,特别有益于佛家禅定,这使佛教对茶地态度十分重视,使普洱茶融入了宗教文化之中,从而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流派、不同礼仪的佛教茶文化,通过茶最终表达出了佛家“明心见性”的道德观。因此在宗教界和社会各界大力倡导弘扬茶文化,是符合两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

参考文献:
⑴清光绪《普洱府志》,清光绪二十六年刊本。
⑵《思茅地区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⑶《思茅少数民族》,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⑷《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江西省社科院主办。
⑸黄桂枢《普洱茶文化》,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2003年版。•

TOP

武当山古建筑群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建筑艺术的纯熟及其建筑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道教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思想。木结构的建筑,依山而建,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在其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下面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其建筑艺术的论文。(注意:此文件未PDF格式,下载前请先安装PDF阅读器。)

TOP

有关春节的民俗艺术价值

传统节日具有艺术的性质,它把歇息、松弛和欢乐插入持续不断的生活流,使箭一般流逝的时间契合着自然与人生的节奏。节日里,人们摆脱劳作状态,沉浸于没有时间感的激越审美状态,寄托理想,抒发胸臆,宣泄郁积,以艺术的形式激发和唤醒社会心理,使社会意识和文化认同感不随岁月流逝而淡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也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中国人不仅赋予这个节日时间以神圣的意义,同时也赋予这个节日空间以非凡的形式。春节里,有许多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艺术,譬如春联、年画、剪纸、烟花、灯彩、抬阁等等。这些体现我们民族的深厚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在大江南北营造出一个红火喜庆、充满色彩感的共时审美空间。在这个缤纷艳丽、流光溢彩的恢弘审美空间中,人们不仅可以获得鲜明、强烈的静观视觉感受,还可以通过放灯、抬阁、走幡、舞龙等一系列声色并重的“闹春”活动,介入动态审美过程,领略心潮澎湃、激情洋溢的高峰审美体验。
  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过年“回家”的社会行为和着感性的节俗艺术,一道构成鲜活的文化记忆和生动的社会教化形式,将深厚的民族思想和情感作跨越时空的持续传递。在春节这个“全民欢乐总动员”的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透过国人对过春节依然怀有的神圣感、期待感、归属感和兴奋感,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一切。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值得高度重视。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作为社会情感和集体意识的审美倾诉,民间艺术充满明媚的阳光感,欣赏起来让人振奋,让人领略生活的美好和希望。这些美学特点在节俗艺术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的确是这样。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可谁又能阻止生活的流变,让年节艺术一成不变地恪守老套路呢?
  其实,随生活潮流而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和改变,本来就是民间艺术的精神和发展状态。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我们与其在怀旧中抱怨现实,不如在“俗而礼,礼而俗”的互动中建设与时俱进、魅力依旧的当代年节艺术,以至让大家真的想过年、过好年。如今国家层面已出台许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措,“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也已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这会积极地促进当代年节艺术的发展。
  因为交通受阻,时下网上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倡导。这当然是想为政府排忧解难,也是为了避免同时出行所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面对民族文化历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面对民族文化记忆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感召,这种倡导显然是无力的,也不契合国情。这些年来,大量的农民为谋生而背井离乡,巨大的民工潮对社会稳定和乡村社会建设都有影响,包括影响到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
  其实,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今天,要想有力地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充分地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切实地解决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只有安民于本土,使得乡村的老百姓都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延续,其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春节才会越过越红火,春节的民俗艺术才会越来越繁荣。

TOP

关于“春节”传承的设想

 继承和弘扬节日文化,既要保护传统,也要创新内容和形式。
     一要恢复历史记忆,再造春节文化传统。必须加强对各地、各民族春节文化的研究,通过历史文献和地方志资料等,对春节文化的传说、祭祀、庆祝程序、娱乐活动和各种禁忌等民风民俗,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整理,恢复民族的历史记忆,复原春节文化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还其“本真面目”。科学分析春节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二要加强学校教育传承,丰富青少年的春节文化知识。三要兼容并包,创新春节文化内容。春节文化的各种民俗活动是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形成的,与现代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不协调。为使我们的春节文化代代相传,必须取西方洋节之精华,以补春节文化之不足。四要设立春节典型标志物。春节文化缺乏现代符号,难以适应人们现代的生活,应该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研究,为春节创设标志物。五要由政府主导,积极组织春节活动,丰富人民的节日生活。各级党政领导应在思想上重视春节文化,把丰富春节文化活动作为本职工作之一。六要组织有关企业和科研人员,运用高科技对烟花爆竹进行改良和创新,发明一批适合现代社会的“无公害”烟花爆竹,即研制不会伤人致残、不会引起火灾、污染较小的烟花爆竹。七要组织举行盛大的祈福活动。各地区、各城市应该妥善组织和安排人们的祈福活动,开辟较大规模的道教、佛教祈福场所。八要举办春节焰火晚会,各大城市应选择不同的日期,举行形式多样的焰火晚会,以增强年味。

TOP

回复 71# 的帖子

因为春节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历史意义,传统精神,做为现代的我们有义务有责任继承和弘扬。做为大学生的我们,应时刻与社会接轨与文化接轨与时代接轨,在继承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包饺子,吃汤圆,拜年,发红包,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在过年中做的一些事情,我们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勇敢地创新,用于超越,让春节以一个崭新的更好的面貌去面对这个世界。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可以把我们中华的优秀传统贯彻其中,借以更好地发挥出我中华民族的素养。

TOP

回复 16# 的帖子 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定义:
文化遗产保护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泰山做为双重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泰山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a、就政府而言,在这方面的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b、就遗产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据记忆而存在的,那么就笔者而言,让更多的人知道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肯定比较好,有更多的人有记忆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传承,中国既然是一个人口大国,那么就应该好好的利用这个资源,让更多的中国人参与到遗产的保护。
      c、就法律保护的角度而言,中国已经在2011年6月1日起开始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更是重要,不要让我们自己的遗产在我们的疏忽下白白的成为了别人的遗产名录。文化遗产普查的重要意义在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是国家在21世纪初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国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普查所得的资料和数据,作为全面分析国情的重要资料之一,是国家或地区主管机构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国策的重要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基础。因此,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对全国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进行的普查,无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国情的调查,都具有重要意义。
        d、而泰山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自身就有很多的故事,也有很多的文化内涵,所以人为的传承是很重要的。
        就这方面而言,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那么民族的东西也是全国的,在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范围内加强对泰山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泰山的文化内涵,从而加强对泰山文化的保护。

TOP

回复 16# 的帖子

其中的立法内容为了符合泰山风景名胜区按其景观价值和保护需要,以各游览景区为核心,实行四级保护,其内容现摘录如下:  1. (一)一级保护区包括登天景区内从泰安门、通天街、遥参亭、岱庙、岱宗坊直至岱顶玉皇庙封禅祭祀活动的序列空间环境以及蒿里山、佛爷寺和规划开辟的中华文化游览线;   (二)二级保护区包括一级保护区以外的登天景区、天烛峰景区、桃花峪景区、樱桃园景区、玉泉寺景区、灵岩寺景区;   (三)三级保护区包括一、二级保护区以外,外围保护地带以内的其他区域;   (四)四级保护区为外围保护地带。 2.对泰山风景名胜资源应当采取下列保护措施:   (一)对古建筑、碑碣石刻、登山盘道以及其他历史遗址、遗迹等文物古迹,建立档案、划定保护范围、设立标志,实行专人保护,并落实避雷、防火、防洪、防震、防蛀、防腐、防盗等措施;   (二)保护植被,加强绿化,维护生态平衡,落实环境保护、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必要时可对重要景区、景点实施定期封闭轮休;   (三)对古树名木登记造册,落实保护复壮措施;   (四)划定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生长环境;   (五)加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管理,防止水体污染。3. 未经批准,在泰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一)刻字立碑;   (二)捶拓碑碣石刻;   (三)以营利为目的摄制电影、电视片;   (四)采伐树木、挖掘树桩(根)、放牧、采集药材和动植物标本;   (五)占用林地、土地或者改变地形地貌;   (六)筑路、围堰筑坝、截流取水。   前款第一项,由省人民政府审批;第二项至第六项,由泰安市、济南市人民政府审批。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3. 严禁在泰山风景名胜区从事下列活动:   (一)在岱顶零点六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工程项目;   (二)开山、采石、挖土、取沙、殡葬;   (三)攀爬、踩踏、刻划、涂抹文物古迹;   (四)砍伐或者损毁古树名木;   (五)捕猎野生动物和采集珍贵野生植物;   (六)在主要景点设置商业广告;   (七)在非指定地点倾倒垃圾、污物;   (八)在禁火区内吸烟、生火、烧香点烛、燃放烟花爆竹。   4.泰山风景名胜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和泰安市、济南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多渠道筹集泰山风景名胜区保护资金。   国家专项拨款、地方财政拨款、国内外捐助以及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收益,必须专项用于泰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