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诗词国度的文化遗产·2011教学版块

关于五粮液

宜宾,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聚居此地的各族人民依托世代承传的习俗和经验,曾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酿制出了各具特色的历史美酒。目前有史可考的,诸如先秦时期僚人酿制的清酒、秦汉时期僰人酿制的蒟酱酒、三国时期鬏鬏苗人用野生小红果酿制的果酒等,都是当时宜宾地区少数民族的杰作,无不闪烁着古代中国人对酿酒技术的独到见解和聪明才智。人持一根竹管直接从罐内吸饮,一边喝一边加水,直到没有酒味为止。
      在唐代,戎州官坊用四种粮食酿制了一种“春酒”。 唐代大诗人杜甫大约在公元743年到了宜宾,当时的戎州刺史杨使君在东楼设宴为他洗尘。杜甫尝到了春酒和宜宾的特产荔枝,即兴咏出“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的佳句。春酒后来便改名为“重碧酒”了。
      在五粮液的酿制工艺成形过程中,最为重要、最具影响的当数“姚子雪曲”。它是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宜宾绅士姚氏家族私坊酿制,采用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荞子五种粮食。 “姚子雪曲”是五粮液最成熟的雏形。
       到了公元1368年的明朝初年,宜宾人陈氏继承了姚氏产业,总结出陈氏秘方,五粮液用的就是“陈氏秘方”。此酒两名,文人雅士称之为“姚子雪曲”,下层人民都叫“杂粮酒”,这就是而今五粮液的直接前身。保留至今的明朝老窖,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仍在使用。
      1909年,陈氏秘方传人邓子均将酒带到一个家宴上。晚清举人杨惠泉品尝了以后说:“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凡俗,而姚子雪曲虽雅,但不能体现此酒的韵味。此酒是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更名为‘五粮液’是一个雅俗共赏的名字,而且顾名可思其义。”自此五粮液美名问世,悠悠盛名,已将达一个世纪。
      美酒,是一种艺术佳作,以其水的外形,火的性格的独特魅力,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类文化的每一个方面。
       酒,和我们人类社会朝夕相伴、密不可分了。酒与人类、酒与经济、酒与政治、酒与战争、酒与友谊、酒与诗画、酒与爱情、酒与宗教具有密切的联系和作用。
       中国的酒文化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光彩夺目的瑰宝,也荡漾着国家的兴衰与时代的嬗变。国兴则酒产畅茂,酒味香醇;国衰则酒产凋敝,酒味苦涩。
       饮酒文化也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百姓的过程,在春秋时期,饮酒乐事就从宫廷到了寻常百姓家。
       万里长江第一城――酒都宜宾,是中国酒文化的缩影。这里雨热同季、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土壤最适宜酿酒所需微生物的生长,有道是“川酒甲天下、精华在宜宾”。宜宾的酒文化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五粮液就是中国酒文化的提炼和结晶。
      宜宾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历代各民族分别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历史名酒,先秦的清酒,秦汉的蒟酱,南北朝的咂酒,唐代“春酒”、“重碧酒”;宋代的“荔枝绿”、“姚子雪曲”,明代的杂粮酒……
      五粮液从远古走来,从涓涓细流汇聚成滔滔巨浪,随着长江的浪涛一泻千里,融入浩瀚的海洋,奔向世界。
      五粮液香醇绝伦,多少年来,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逸士,倾倒了多少学者风流、名人名将。名酒激豪情,美酒助诗兴,放歌挥毫,李白斗酒诗百篇,古今名士皆好酒,赞美之词如河似泉,构成了一部诗情与酒情交相辉映的“五粮液颂”。
      五粮液尊贵高雅,吸引着四海贵客佳宾。饮五粮液,为胜利讴歌,为友谊架桥,为战士壮行;饮五粮液,为亲人祝福,为朋友贺喜,为爱情誓盟。
      作为国宴酒,五粮液已成为国家交往的使者和桥梁;作为神酒,班禅大师用五粮液祭奠。五粮液被誉为:“酒林奇葩”,“国之瑰宝”,“香飘四海、誉满五州”。
      五粮液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

TOP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遗产内涵(二)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遗产内涵之遗产内容
      武当山,坐落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的西南部,又名太和山,古时称“玄岳”、“太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赞叹此山“玄岳出于五岳之上”。面积312平方公里,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四周有72峰耸立,24水环流,危岩奇洞深藏,白云绿树交映,蔚蔚壮观。
武当山是唐代以来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有规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在宋朝也有所建设,元代进一步扩大修建规模,在明朝达到修建的鼎盛时期。明朝永乐皇帝亲自主持修建,动用数十万民工,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历时12年,建成了9宫,9观,36庵堂,72岩庙的大规模道教建筑群,成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加强思想统治的史证。武当山古建筑群是由明代皇帝亲自策划、派人修建、派人管理的。
  现存建筑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中国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属罕见。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有序。选择建筑位置,注重周围环境,讲究山形水脉,聚气藏风,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现存的有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和玉虚宫、玉龙宫遗址以及大量庵堂、祠堂、岩庙等,共有古建筑200余栋,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其中紫霄宫高18米,宽30米,进深12米,面积为350多平方米。众多的建筑中,用才广泛,有木构、铜铸、石雕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技艺水平。
    金殿是一座明代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顶端一个面积约160平方米的石筑平台正中,其余全部构件在北京用铜铸成后,于明朝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经运河转长江、汉水运至天柱峰组装而成。高5.5米,面阔4.4米,进深3.15米,遍体镏金,经历了数百年风雨侵蚀仍辉煌如新。此外,武当山还保存着大量铜、铁、木、石造像1486件,多为明代以前作品,碑刻400多通,以及一批图书、经文,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道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本土宗教,当时中国有多座道教名山,而武当山的宫观为何举世无双?其中缘由与明成祖朱棣密切相关。
武当宫观始建于唐代,宋元时又陆续有建置,到了明代,藩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为了使这种违背封建伦理纲常的行为名正言顺,天下归心,他的理论依据之一便是皇权神授,得到了武当真武大帝的阴佑。他在功成即位后大兴土木,北修故宫,南修武当,后者便是为了酬谢神灵,巩固统治。朱棣还把真武钦定为皇室的主要保护神,这些举动为武当道教的鼎盛拉开了序幕。以后明朝诸帝一直把武当作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朝廷家庙,扶持武当道教,加封武当,扩建宫观,使其成了“天下第一山”,中国的道教活动中心,在明朝,其政治地位,如日中天,众名山不可同日而语。几百年来,武当信徒不仅广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而且远及台湾、香港和东南亚。
使武当独领风骚的,当论它的建筑。武当有着中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据记载,当年朱棣修武当前后共动用了三十万工匠,历时十二年,修成宫观大约有八千余间,武当山各宫观中神像、供器、法器及宝幡、神帐等设施多为皇室钦降,富丽无比。当时盛传武当山道场是“富甲天下”的“黄金白银”世界。后来,由于不断的扩建,武当的道教建筑达到了2万间之多。
  武当山建筑是根据真武帝修仙神话来安排布点的,并且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体现皇权和道教所需要的“庄严”、“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围。从山脚下到山巅天柱峰金殿,用一色青石铺盛成一条70公里长的“神道”,沿神道两旁修建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梁、十二亭台等庞大的建筑群。在十二年里,朱棣始终关切殷殷,前后共发60多道上谕,其内容大到调谴人力,小至设计图纸审批,建筑余料处理,事无巨细。朱棣再三叮咛顺从自然,对山体不要有分毫修动,这也是武当道教建筑群的又一个特点,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
  武当建筑充分利用了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洞的奇峭幽遂,将每个宫观都建造在峰峦岩洞间的合适位置,使它们与周围林木、岩石、溪流和谐一体,相互辉映,宛如一幅天然图画。
  作为一座道教名山,武当山今日香火依然,那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虔诚的香客,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
现在虽然许多宫观已成瓦砾, 然而现存的建筑仍透着宏伟和精美,而且有许多绝妙之处令人称奇。如复真观一座五层高楼中,有一柱支撑十二根梁枋的结构奇特的杰作;九曲黄河墙可传递声音,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异曲同工;转身殿里的大钟在撞击时殿内几无声息,而殿外却分明听到钟声袅袅;山巅那座铜铸鎏金的金殿是一件工艺珍品,围绕着它有几大奇观,其中之一为“雷火炼殿”:古时金殿未有避雷设施,雷雨天时,金殿四周往往电光闪烁,火球翻滚,景象绚丽万千,而每次雷击过后金殿不仅分毫未损,而且灿然如新……凡此种种使人不由得为古人的智慧发出由衷赞叹。
  从唐代贞观年间开始,武当山上道教逐渐繁盛,建了不少道观,但到元朝末年,武当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已毁于兵乱。目前山上的宫殿多为明代所建。明永乐年间用了将近十年时间,建成了玉虚宫、紫霄宫、遇真宫、太和宫等33处大建筑群,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布局巧妙,各具特点又互相呼应。
  以官方投资的方式在武当山兴建道观,始于唐代贞观年间,此后各朝代不断延续。但如今,以8宫9观36庵堂72岩庙为代表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多为明王朝(公元1368-1644年)所建。
  武当山建筑从净乐宫到天柱峰,皇家共建有33组大建筑群,这些建筑群根据其赋予的等级,严格按典章制度安排,天柱峰主殿金殿相传是真武坐镇指挥天下的地方,因此采用了建筑等级中最高等级——重檐庑殿、九踩斗拱、黄色等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规格。
  大型道宫也采取皇家特有的建筑规格,主殿为单檐歇山或重檐歇山,上檐七踩斗拱,下檐五踩斗拱,彩绘梁栋、天花藻井;遇真宫大殿和太和大殿皆为单檐歇山。在建筑组合上强调主轴线,特别是开阔的台地和平地上的大型宫殿,“皇权中轴”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如玉虚宫几乎完全按皇家宫殿建筑“三朝五门”的模式,建有外罗城、紫禁城、内罗城三道城墙,如同故宫的三朝,并按天子礼仪建有五道门。
建筑目标
  武当山建筑最初的目标可能只是建造一个模拟真武修仙的神国空间,影射天子“天地与我并在,神仙与我为一”。可是几百里的山野,在哪里寻找天人为一的天机?老子留给我们今天的法宝就是奇妙的“道”和“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古均州到天柱峰全长120华里。规划均州至玄岳门60华里为“人间”、玄岳门至南岩40华里为“仙山”、南岩至天柱峰20华里为“天国”。形成了人间、仙山、天国这种各占三、二、一分的比例。我们不得不承认,武当山古建筑群这种以“道”、“数”为指导的规划,不但巧妙利用数字关系解决建筑中比例、适度、秩序与和谐,而且其中蕴含的神话意味着一种把握生活方式的超现实主义性质,是一种对人的永恒理想的积极肯定。[1]
设计特点
  武当山古建筑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宫观都建筑在峰、峦、坡、岩、涧之间,整个建筑群体疏密相宜,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现存的主要建筑有金殿、紫霄宫、遇真宫、复真宫等。

TOP

回复 13# 的帖子

古筑城曲
陆游 (宋)
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
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


古意
陆游(宋)
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
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


至广州第七十七
文天祥(宋)
南方瘴疠地,白马东北来。
长城扫遗堞,泪落强徘徊。


弹琴峡
陈孚(元)
月作金徽风作弦,清声岂待指中弹。
伯牙别有高山调,写在松风乱石间。


阅八达岭
倪祖(明)
八达雄垣起戍楼,风烟朔漠塞边秋。
槛前平陇依然古,山外长河犹自流。
汉将青云收汗马,龙沙白骨啸寒丘。
不堪脂血均输尽,谁系单于纳款头。


八达岭
徐渭(明)
八达高坡百尺强,迳连大漠去荒荒。
舆幢尽日山油碧,戍堡终年雾僎(口字旁)黄。

过八达岭有感
熊伟(明)
过尽重关更上山,上山又过一重关。
从来漫说金城险,到此休说蜀道难。
烽火恰传边警至,鼓笳空奏凯歌还。
谁知点点鱼台血,洒向秋闺作泪斑。


过八达岭
刘迎(金)
山险路已出,弥望尽荒坡。
风土日已殊,气象微沙柁。
我老倦行役,驱车此经过。
时节春已夏,土寒地无禾。
行路不肯留,奈此居人何。
作诗无佳语,已待劳者歌。


登八达岭
沈用济(清)
策马出居庸,盘回上碧峰。
坐窥京邑尽,行绕塞垣重。
夕照沉千帐,寒声折万松。
回瞻陵寝地,云气总成龙。


登八达岭
陈春啸
倚天舒啸气如虹,极目长城第一峰。
万里垣墉连朔漠,千秋堡堠傲苍穹。
烽烟早净王戈泪,伟业方兴鼎革工。
莫对关山嗟往事,且看寰宇仰神龙。


度岭见长城
丁澎(清)
岭坂风回树郁盘,长城如带雾中看。
随阳雁断天疑尽,背日风高夏若寒。
沧海不沉秦女石,浮云欲动楚臣冠。
伊州一曲先挥泪,况是亲经行路难。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
                纳兰性德(清)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是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
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独山夜月
               胡焘(清)
独山风景望无边,凉夜徘徊月正圆。
万里风沙清极寒,一轮明月挂中天。
峰高只影摇琼岛,水静双丸浴碧泉。
如此长空真皎洁,何曾障蔽有云烟。


弹琴峡
               爱新觉罗.玄烨
琮铮流水意,仿佛似鸣琴。
曲度泉归壑,声兼峡泛吟。
空山传逸响,终古奏清音。
不御金徽久,泠泠会素心。


诗三首
               魏源(清)

连峰不断清,断处一关峡。
无复战场悲,但寻响琴峡。

登高忽地缩,百里见秋毫。
忽亿前朝路,松林渡夜橐。

一登八达岭,回视如窥井。
何意塞门关,更成云外境。


登万里长城
               康有为(清)
秦时楼堞汉家营,匹马高秋抚旧城。
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
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
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


汉时关塞重卢龙,立马长城第一峰。
日暮长河盘大漠,天晴外部数疆封。
清时堡堠传烽静,出塞山川作势雄。
百万空弦嗟往事,一鞭冷月踏居庸。

沁园春.八达岭抒怀
             陈继春
山鼓宏波,风涨狂澜,雾绕怒涛。
看巨龙昂首,东冲西突,扬腾达,直上重霄。
岁月沧桑,风云变幻,未减英姿半分毫。
吞吐气,染松苍柏翠,青史高标!
兴亡千古凭吊,血与火浇绿漫天苗。
五千年华夏,精魂凝铸,关可破,民志未摇!
寇虏频侵,野心多少,化作南柯梦尽消。
龙远 ,赖人民亿万,涌动春潮!


永遇乐.登八达岭
                王永义
雄踞群山,高盘长岭,风景无限。
碧眼欧儿,时装美女,万里寻墙看。
云关难越一夫莫敌,多少游人兴叹。
古黔黎,捐躯千万,乃赢得月宫见。
微湖老叟,崂山骚客,今日爱登城苑。
魏赵刀枪,秦汉弓箭,宛似墙头现。
至今凭吊,古时豪杰,誓卫九州河汉。
又何惧,狂风暴雨,闷雷闪电。


水龙吟.八达岭
               朱琪
巨龙腾舞东方,山呼海啸天维绝。
首吞沧海,尾掀大漠,区横中国。
跌宕关山,逶迤万里,风云今昔。
阅千秋封火,秦矛汉戟,徭夫泪,征人血。
南看京华形胜,几兴衰,干戈玉帛。
中兴故国,琼楼华厦,辉煌煜烨。
北望阪泉,子孙犹念,炎黄先迹。
愿华裔汉胄,恩愁一笑,永铭勋业。


临江仙.登八达岭长城
万立丰
不上长城非好汉,岂辞坡陡梯环?
山河表里灿斑斑。千秋遗胜迹,万国发惊叹。
大隧车穿南北贯,翩跹凤舞龙蟠,建成高速坦途宽。
秋高气爽,四野有奇观。


[ 本帖最后由 洪玉梅 于 2011-10-7 20:39 编辑 ]

TOP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背景
    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登上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   
上半阕一开始,诗人从眺望远景起笔,西部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北雁在阵阵南飞,仿佛带走了诗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争的回忆及眷恋,接着又起豪气,“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从爽朗、舒畅的秋心转入英迈的青春吟哦,二万五千里长征已在脚下,长城的关口已经到达,浩瀚的业绩就要进入一马平川的时期。   
下半阕,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接着吐出胸臆,化用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行:“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而这里的“苍龙”出自唐代颜师古的评注中引用汉代服虔的话:“仓龙,太岁也。”仓龙同“苍龙”,“太岁”是古人所说的凶神恶煞,这里引伸为蒋介石反动集团就是“苍龙”。虽然最后两句用的是设问句,但所起作用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天,红军战士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得最后的胜利。   
这首词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半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织,浑然一体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续)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遗产内涵(二)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遗产内涵之遗产内容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主要遗产有太和宫、南岩宫、紫云宫、复真观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l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

     金殿 :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 ,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我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紫禁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紫霄宫: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

     南岩宫位于武当山独阳岩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现保留有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龙虎殿等建筑共21栋。
  
     紫云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道教建筑,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明嘉清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主体建筑紫云殿是武当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殿内有金柱36根,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其建筑式样和装饰具有明显的明代特色。

    “治世玄岳”牌坊又名“玄岳门”,位于武当山镇东4公里处,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坊身全部以榫铆拼合,造型肃穆大方,装饰华丽,雕刻有多种人物、花卉的图案,堪称明代石雕艺术的佳作。

TOP

庐山的历史文化价值

根据老师对本门课程的要求,下面我就我们组的主题“庐山的历史文化价值”作出以下分工,希望大家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有异议,内部调和)
内部分3个小组:第1小组:马瑞敏、郑黎、甑虹华
任务:收集和整理庐山历史文化中与非遗有关的古典诗、词、文、事;
要求:材料系统、完整、准确;
体裁丰富、多样者,尽收;
结合诗词作家的史实.请于国庆收假前完成;
第二组:金子琳、唐艳艳、张景岚;任务:说明遗产内涵
要求:遗产类型;
遗产内容;
遗产地保护与传承措施;
遗产的相关网站与研究著述(著作、论文);请第七周之前拿出成绩


第三组:陈露,詹欢,周玉林;
任务:分析其价值与意义,启示后世传承的策略与可能性。
要求:分析遗产的历史价值;
遗产的思想价值;遗产的科学价值;
遗产的艺术价值;
遗产的社会价值。
请于第八周之前完成

[ 本帖最后由 WAN 于 2011-10-7 21:48 编辑 ]

TOP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遗产内涵(三)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遗产内涵之其保护与传承措施

    自1994年武当山风景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武当山特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无论是管理制度的完善、消防设施的建设,还是对文物的监测、排查,都使武当山文物  的保护、开发、建设工作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玉虚宫的修缮工作依然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巍峨大殿已经出现在了眼前,包括玄帝殿、山门、宫墙、碑亭、宫门在内的多项修缮工程已修缮完毕。3月10日,记者在工程施工现场看到,其首期修缮工程已经完工,武当古建群里最大宫殿的风范已隐隐显现出来。

    武当山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始自2003年在武当山特区召开的“6•17”现场办公会。从那时起,武当山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步入了一个新台阶。
   文物修缮    自2003年以来,武当山特区对文物的修缮工作从未间断。当前的最新消息是,遇真宫修复工程将于今年全面启动。濒临丹江口水库的遇真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九宫”之一,现存房屋33间,它是1412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张三丰而建。丹江口水库蓄水后,遇真宫将被全部淹没在江底。
    关于遇真宫的保护,方案有二:其一,围堰挡水;其二,就地抬高。
    2006年,文物和水利部门初步确定了围堰挡水的保护方案。虽然按照万年一遇洪水修筑围堰,但这依然被认为是“冒险”的做法。况且,再加上内涝问题无法解决,方案未能通过。
    文物部门也曾考虑过异地搬迁的方案,但这势必破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的整体布局,再加上周边找不到合适的搬迁位置,最终确定就地抬升方案。
    具体的做法是,将遇真宫山门和东、西两宫的大门抬升,其余相关建筑将予以拆卸,填高土方后,按原样复建,这项工程计划2012年底整体完工。修建工程完工后,遇真宫将整体“长”高12米。
    目前,几经反复评估论证的遇真宫整体抬高方案已送国家审批,遇真宫东宫、柳树沟等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近3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714件(套)。届时,这座世界闻名的古宫殿将以原来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遇真宫抢救性保护之前,武当山其他的文物修缮工作一直没有停歇过。与此同时,玉虚宫的二期修缮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2010年,武当山将玉虚宫玄帝殿、五龙宫大殿维修工程列入特区十大重点工程项目,由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院设计,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复,分别开工建设并进展顺利。
    2010年10月13日9时,市委书记陈天会亲手将覆盖在武当山玄天玉虚宫玄帝殿大梁之上的红绸揭开,一幅“良辰升起撑天柱祥云永结”、“吉时架成穹梁木紫光常现”、“宝殿天成”的彩联呈现。至此,武当山最大的木结构殿堂玉虚宫玄帝殿大梁落成。
    2010年11月20日,武当山古建筑群中建设最早、规模较大的五龙宫玄帝殿喜封金顶,下一步将进行屋面基层安装、瓦面、油漆、彩绘等,遵照“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修缮方针,为防止新换的椽、板受到雨水浸蚀,施工技术人员都将在苦背和望板之间增加新型防水材料。五龙圣地那“日浊月清两奇池,一水摇曳五井通”的奇观将不日再现。
    抢修文物作为文物保护的另一重大举措,对于文物的再现及文化的传承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统计数字显示,武当山古建筑群现有文物保护单位62处,全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古建筑53处,庙房830余间,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占地面积100多万平方米。现存各类珍贵文物6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919件。近五年来,武当山特区在中央省市文物部门的支持下,累计投资8045万元对玄岳门、南岩宫、紫霄宫、太和宫、玉虚宫、琼台中观、榔梅祠、冲虚庵、古神道等20余处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维修古建筑7900多平方米。将原来的二类保护区90平方公里划为一类保护区,使一类保护区达到170平方公里。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规划先行。通过科学的编制文物规划,可以有效的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为景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此,特区投入308万元,先后聘请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及苏州规划设计院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修编了《武当山景区总体规划》、《武当山城区修建性规划》、《武当山旅游发展规划》、《武当山特区文物抢救性保护规划》等科学规划。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文物调查,武当山特区制定《武当山古建筑群“十一五”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已将武当山古建筑维修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
    2003年1月19日,遇真宫主殿突发大火。由于缺乏必要的消防设施,致使火灾造成较大损失,而这也是当时武当山多处文物保护地点存在的普遍现象。
    正所谓祸福相依。此次火灾给武当山、十堰和湖北省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应该如何摆正武当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两者的关系。
    同年6月17日,“6•17”武当山现场办公会在武当山特区举行。时任湖北省省委书记俞正声、湖北省省长罗清泉亲赴武当山特区进行实地调研,研究武当山文物的保护措施。
    早在2001年,省委、省政府在召开“一江两山”现场办公会议时,就针对武当山的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两年期间,虽然武当山特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得到加强,旅游经济持续增长,但在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可以说,“6•17”现场办公会让武当山文物保护工作至此有了一个新转折,武当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此驶入快车道。
    特区决策者结合武当山发展实际,狠抓文物保护,切实维护好旅游经济发展的根基,武当山现有的文物是武当山旅游及道家文化的核心吸引力所在。
    正如特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发平指出的:“文物古建筑是武当山最具价值的旅游资源。武当山文物保护是天大的事,一刻也不能懈怠,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我们武当山每一件文物。”
    “6•17”现场办公会后,成立了武当山特区公安消防大队,以切实有效地加强文物消防管理。几年来,消防安防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武当山古建筑群安防工程顺利实施。南岩宫、太子坡、泰常观、榔梅祠、朝天宫、黄龙洞、磨针井等7处安防工程完成建设。
    2008年成立了武当山特区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组建了普查工作专班,历时6个月,全面展开野外文物调查和测绘工作。对元和观2处古民居进行了详细调查、测绘,完善了文物保护档案资料,对普查工作中收集的神像、建筑构件、碑刻等文物标本予以登记、抄录,进一步整理、完善相关资料。完成了171处(新发现105处、复查点66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等相关资料的填报工作。对新发现的文物实施保护,及时填报各类文物资料的搜集、整理、建档。
    2005年,武当山特区建立了武当山卫星监控接收站,对整个景区实行了24小时监控,并在太和宫、紫霄宫、索道、乌鸦岭停车场、门票处等地方安装了监控设备,全面对武当山文物进行安全监测工作。
    在经费方面,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700万元用于武当山古建筑维修,特区财政每年预算古建筑正常维修经费350万元,文物建筑安全、日常护理经费60万元,文物部门自身收入也全部用于文物保护和维修。
    多年来,武当山古建筑群因多遇战乱、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毁损严重,大量古建筑存在瓦件脱落、屋面漏雨、木构槽朽、墙体酥碱、开裂、倾斜等险情,其中相当一部分古建筑危房濒临倒塌。这些亟待保护的文物单位已被详细统计,但修缮和保护工作却一直有序稳步推进。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特区将进一步加大抢救性保护力度,最大限度的保持和保存其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今后还将突出重点的对武当山玉虚宫、五龙宫、遇真宫、南岩宫、太和宫、八仙观、冲虚庵、元和观等26处古建筑单元的86个单体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

TOP

回复 16# 的帖子

与泰山有关的人物  杜甫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68# 的帖子

“天下第一山“ 泰山简介

                                                 泰山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的人称“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同时泰山也是佛、道两教兴盛之地,是历代帝王朝拜之山。历代帝王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历代名人宗师对泰山亦仰慕备至,纷纷到此游览。历代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走进泰山,就是走进历史。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遍布山中。岱庙内,汉武帝植下的柏树翠影婆娑;红门宫前,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余音缭绕;回马山上,唐玄宗勒马而回的怯懦,神态尤现;云步桥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藏;十八盘道,李白、杜甫历代文人“笑拍红崖咏新作”,墨意未尽,豪风犹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禅仪式绰绰伊始。此外还有岱庙、普照寺、王母池、经石峪、碧霞祠、日观峰、南天门、玉 皇顶等主要名胜古迹。



泰山兼具古、丽、幽、妙,摩崖碑碣数不胜数,庙宇观堂满山遍布,山势壮丽,自然景观巍峨、雄奇、沉浑、峻秀。全山有古建筑群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多处,历代文人雅士吟咏题刻和碑记无数。泰山的自然风光更是泰山引人之处,泰山高峰峻拔,雄伟多姿,既是“天然山岳公园”,又是“东方历史文化缩影”。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全山分麓、幽、妙、奥、旷五区。麓区山水相映,古刹幽深,位于泰山南麓中路与西路之间的环山路线;幽区绿荫环绕,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于岱庙沿中路至南天门之间;妙区虽地势平坦,然别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位于过南天门经天街至绝顶之间;奥区林木苍郁,花草茂盛,位于泰山之阴为后石坞;旷区坦途绿荫,溪深谷幽,位于大众桥过黑龙潭沿西溪桥至中天门。

游泰山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3月到11月。 游泰山要看四个奇观:泰山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当黎明时分,游人站在岱顶举目远眺东方,一线晨曦由灰暗变成淡黄,又由淡黄变成橘红。而天空的云朵,红紫交辉, 瞬息万变,漫天彩霞与地平线上的茫茫云海融为一体,犹如巨幅油画从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轮掀开了云幕,撩开了霞帐,披着五彩霓裳,象一个飘荡的宫灯,冉冉升起在天际,须臾间,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好一派壮观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云海玉盘----泰山云雾可谓呼风唤雨,变换无穷:时而山风呼啸,云雾弥漫,如坠混沌世界;俄顷黑云压城,地底兴雷,让人魂魄震动,游人遇此,无须失望,因为你将要见到云海玉盘的奇景:有时白云滚滚,如浪似雪;有时乌云翻腾,形同翻江倒海;有时白云一片,宛如千里棉絮;有时云朵填谷壑,又象连绵无垠的汪洋大海,而那座座峰峦恰似海中仙岛。站在岱顶,俯瞰下界,可见片片白云与滚滚乌云而融为一体,汇成滔滔奔流的“大海”,妙趣横生,又令人心朝起伏。

晚霞夕照----当夕阳西下的时候,若漫步泰山极顶,又适逢阴雨刚过,天高气爽,仰望西天,朵朵残云如峰似峦,一道道金光穿云破雾,直泻人间。在夕阳在映照下,云峰之上均镶嵌着一层金灿烂的亮边,时而闪烁着奇珍异宝殿的光辉。那五颜六色的云朵,巧夺天工,奇异莫测,如果云海在此时出现,满天的霞光则全部映照在“大海”中,那壮丽的景色、大自然生动的情趣,就更加令人陶醉了。

黄河金带----新霁无尘、夕阳西下时,举目远眺,在泰山的西北边,层层峰峦的尽头,还可看到黄河似一条金色的飘带闪闪发光;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 、造成蜃景,均叫“黄河金带”。它波光鳞鳞,银光闪烁,黄白相间,如同金银铺就,从西南至东北,一直伸向天地交界处。清代诗人袁枚在《登泰山诗》中对黄河金带描写生动而传神:“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通银河”。

晚霞夕照与黄河金带的神奇景色,与季节和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能使登泰山者充分领略和享受这一奇观美景,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旅游时机。应该说 秋季最好,因为这时风和日丽,天高云淡;其次是大雨之后,残云萦绕,天晴气朗,尘埃绝少,山清水秀。你尽可放目四野,饱览“江山如此多娇”的秀容美貌。

登泰山的路线:上泰山的路有四条,东路是登山盘路从红门起步至玉皇顶石阶6566级,沿途多庙宇、多碑刻、多古树名木,历史传说,是泰山旅游的精华所在,也是最能体现泰山的雄伟与博大。走完全程需四个小时。西路是游览公路,从天外村乘车上山,一个小时到中天门,与车路汇合,从中天门即可乘坐游览索道,也可徒步攀登十八盘至岱顶。桃花屿是泰山西大门,从泰安城乘车西北去至界首进山至桃花源,从桃花源乘索道亦可到达岱顶。天烛峰步游路为泰山东大门,从泰安城乘车至艾洼,上达天烛胜境坊进山。徒步攀登至后石坞,乘后石坞索道达与岱顶,一般需5个小时。

到泰山游览,要尽量避免乘旅游车上下、乘索道往返,这样的行程安排索然无味。如果时间、体力允许,最好要爬一爬中天门至南天门一段,感受泰山的不同凡响。登山要注意的事项:1、山上昼夜温差大,若在山上住宿,尽管有大衣可租,但自己最好多备一件衣服。2、上山宜穿旅游鞋、平跟布鞋,不要穿高跟鞋。3、徒步登山要脚踏实地,速度不要太急,照相尤其注意脚下,所谓“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

泰山有名的土特产品有泰山灵芝、泰山何首乌、泰山板栗、泰山核桃、燕子石制品、泰山赤磷鱼、肥城桃你在游览的间隙,别忘了品尝一下这些特产呵,那样,会有一种别样的滋味永存心头.

TOP

有关长城的相关网站与研究著述(著作、论文)

一、有关长城的论文
中国期刊网数据库
[1] 杨长松. 攻守兼备的金山岭长城[J]. 上海集邮, 1999,(07)
[2] 刘和芳. 奇特险峻的金山岭长城[J]. 宁夏画报, 2005,(04)
[3] 张峻. 长城永不倒[J]. 长城, 2000,(01)
[4] 志钢. 古北口司马台长城纪行[J]. 旅游, 1999,(04)
[5] 吴德全. 金山岭长城[J]. 旅游纵览, 2008,(10)
[6] 杨翰海. 杏花春雨中的金山岭长城[J]. 新天地, 2009,(03)
[7] 于俊海. 望长城[J]. 当代人, 2010,(04)
[8] 胡千骊. 长城,你可曾听见?(散文)[J]. 写作, 1995,(03)
[9] 吴立国. 万里长城“金”精萃——金山岭[J]. 中国绿色画报, 2008,(03)
[10] 周新民. 中国超人——记“飞越长城第一人”、“电影特技王”柯受良[J]. 中华武术, 1996,(08)
[11] 刘魁立,刘铁梁,赵世瑜,叶涛,李万鹏,张从军,马知遥,郭凌燕,付伟安,李久安,朱振华,刘清春,杨永华,刘德龙,杨莹,丁志芳,廖彩吉. 孟姜女传说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J]. 民俗研究, 2009,(03) .
[12] 曲金良. 孟姜女传说在唐及五代的流传——基于敦煌写本的几点再探索[J]. 民俗研究, 2009,(04) .
[13] 崔敬,于占海. 万里长城第一关 独特的城防布局[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05) .
[14] 王玲玲. 孟姜女故事的起源与流传[J]. 春秋, 2007,(04) .
[15] 李冬宇,张伟,刘利新,赵宏利,常鹏. 长城重镇 军事与建筑的双料明珠[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05) .
[16] 周新民. 中国超人——记“飞越长城第一人”、“电影特技王”柯受良[J]. 中华武术, 1996,(08)
[18] 樊叙勇, 郝君. 好汉——在这里铸成——八达岭特区成立20周年纪事[J]. 工会博览, 2001,(11)
[19] 王持久 , 张智深. 又一年[J]. 北方音乐, 1991,(02)
[20] 冉庄. 山海心曲(三首)[J]. 民族文学, 1995,(02)
[21] 长城颂[J]. 神州学人, 1996,(01)
[22] 许建国. 叩问长城[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997,(06)
[23] 李建力. 通向险峰的登攀[J]. 新闻与成才, 1998,(06)
[24] 黄芸. 9对洋眼看中国[J]. 中国旅游, 2000,(Z1)
[25] 陈所巨. 走过长城[J]. 长城, 2000,(01)
        [26] 刘新华, 耕石. 论中国明清“南长城”[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1)
[27] 刘新华, 刘建华. 中国明清“南长城”[J]. 铜仁学院学报, 2008,(01)
[28] 周华胜. 南长城[J]. 小学生导刊(低年级), 2007,(09)
[29] 王绍欣. 明清僧尼社会形象的文化透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03)
[30] 孔祥丽, 李金秋. 明清两代《文心雕龙》评点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31] 沈树丰. 江南长城[J]. 中文自修, 2006,(01)
[32] 陈隆文. 明清中原运河: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J]. 天中学刊, 2010,(04)
[33] 王伯华, 赵汝泳. 明清两代山西进士知多少[J]. 教学与管理, 1987,(02)
[34] 程方平. 走向深层——《中国苗族巫术透视》评介[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6)
[35] 吴美亮. 会同苗族的民间禁忌[J]. 怀化师专学报, 1994,(02)

[36] 史党社.陕西渭南地区的秦魏长城及城址考察[A]. 秦文化论丛(第十辑)[C]. 2003
[37] 李鸿宾.关于长城保护与发展的几点看法[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38] 孙玲.北京市长城保护调查报告[A]. 万里长城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 2005
[39] 王雪农,刘丽.“楼军古臼”和明代长城屯戍[A]. 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 2005
[40] 罗庆庚.汉武帝长城复线刍议[A]. 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 2005
[41] 李怀顺.明长城甘肃镇防御体系研究[A]. 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手册[C]. 2005
[42] 胡平平,汤羽扬.长城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研究及保护策略[A]. 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43] 李如箭,李银生,李亚奇.关于长城及其旅游附属设施防雷状况的调查分析[A]. 第六届中国国际防雷论坛论文摘编[C]. 2007
[44] 冯恩学.金代长城的战争观[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45] 史念海.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46] 孔令铜.长城的历史作用及其辩证评说[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47] 闫乐耕,沈彦硕.董家口长城的魅力所在[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48] 窦贤.坍塌的长城[J]. 新西部. 2005年10期
[49] 孙杰.阜新地区燕北长城调查[J]. 辽海文物学刊. 1997年02期
[50] 华红安!陕西.水上长城鱼鳞石塘[J]. 水利天地. 1996年02期
[51] 刘朔全.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J]. 中国旅游. 1996年05期
[52] 玉琥.长城——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英文)[J]. Women of China. 2001年02期
[53] 阿坚.北京的野长城[J]. 旅游. 2002年05期
[54] 田锡如.甘肃境内的长城[J]. 档案. 2004年04期
[55] 史党社,田静.追寻秦昭王长城[J]. 文博. 2004年06期
[56] 陈旭.京冀之争不应让长城哭泣[J]. 人民公安. 2006年20期
[57] 金萍.雄伟的八达岭长城[J]. 学前教育. 1995年03期
[58] 刘海文,王宏英,李海燕. 战国魏长城研究的几个问题[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01期
[59] 郭平若,刘祥秀.清代陕北长城外农村聚落地理初步研究[J]. 宜宾学院学报. 2007年05期
[60] 张新斌.中原古长城若干问题的初步研究[J]. 中原文物. 2005年02期
[61] 孙敬明.齐长城在齐国军事防御战略中的地位[J]. 泰山学院学报. 2005年04期
[62] 陶玉坤.长城与中国文化地理[J]. 阴山学刊. 2005年05期
[63] 王子今.“实践”的长城学——读董耀会著《瓦合集:长城研究文论》[J]. 文博. 2005年05期
[64] 景爱.关于长城起源的误说[J]. 北方文物. 2005年01期
[65] 史念海.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上篇)[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4年02期
[66] 史念海.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篇)[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4年03期
[67] 曾祥铎.万里长城的历史作用与价值[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68] 冯恩学.金代长城的战争观[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69] 吉人.万里长城——古代人类防卫设施的杰出代表[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70] 曾祥铎.万里长城的历史作用与价值[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71] 安金明. 北京段长城保护与旅游发展模式研究[A]. 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 2005
[72] 孔令铜.长城的历史作用及其辩证评说[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73] 陈可畏.论战国时期秦、赵、燕北部长城[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74] 范中义.明代长城与边防战略[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75] 郑绍宗.河北省明长城部分段落的考察[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76] 韩光辉,李新峰.北京地区明长城沿线聚落的形成与发展[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77] 郑孝燮.长城沿线几个重镇城市论述——山海关、宣府、大同[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78] 瓯燕.我国长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79] 黎风,顾巍,曹灿霞.宁夏长城航空遥感调查研究[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80] 史念海.郑韩故城溯源[A]. 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五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8
[81] 史念海.隋唐时期黄河上中游的农牧业地区[A]. 唐史论丛(第二辑)[C]. 1987
[82] 姚有志.从古长城看中原王朝的防务特征[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83] 陈可畏.论战国时期秦、赵、燕北部长城[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84] 王子今.汉代河西长城与西北边地贸易[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85] 艾冲.北朝诸国长城新考[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86] 范中义.明代长城与边防战略[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87] 郑绍宗.河北省明长城部分段落的考察[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88] 赵化成.中国早期长城的考古调查与研究[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89] 瓯燕.我国长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90] 彭曦.十年来考察与研究长城的主要发现与思考[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91] 孔令铜.长城的历史作用及其辩证评说[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92] 瓯燕.我国长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93] 罗哲文.中华悠久历史的丰碑 世界古代工程的奇迹——论长城的历史地位、现实意义、国际影响和保护措施[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94] 孙玲.开发长城旅游资源应注重可持续发展[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95] 李凤山.高标准做好长城的保护与开发事业[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96] 吉人.长城保护纵横谈[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97] 李满.长期保护 永续利用——浅谈八达岭长城保护与利用[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98] 安金明.北京段长城保护与旅游发展模式研究[A]. 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 2005
[99] 张义丰,谭杰,陈美景,贾大猛,王晶,宋思雨. 中国长城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年02期
[100] 孔繁德.中国长城沿线生态破坏的特点及保护对策[J]. 水土保持研究. 2006年02期
[101] 李最雄,赵海英,韩文峰,王旭东,谌文武. 甘肃境内长城保护研究[J]. 敦煌研究. 2006年06期
[102] 赵海英.甘肃境内战国秦长城和汉长城保护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年01期
[103] 刘朴.关于长城保护的几点思考[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7年01期
[104] 赵海英,李最雄,韩文峰,孙满利,王旭东.甘肃境内长城遗址主要病害及保护研究[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7年01期
[105] 邬东璠,杨锐.长城保护与利用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 中国园林. 2008年05期
[106] 张广汉.万里长城-嘉峪关文物保护规划[J]. 城市规划通讯. 2008年10期
[107] 陈喆,傅岳峰.长城保护与周边村落更新[J]. 建筑学报. 2005年07期
[108] 李瑞萍. 《碧奴》与“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演绎[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02期
[109] 黄秉泽.从杞梁妻到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长城故事的起源和嬗变[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04期
[110] 曾祥铎. 万里长城的历史作用与价值[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111] 曹大为. 凝聚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评长城的历史作用[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112] 齐庆昌,任佳峰. 万里长城与中华民族传统意识[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113] 姚有志. 从古长城看中原王朝的防务特征[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114] 陈可畏. 论战国时期秦、赵、燕北部长城[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115] 张荣芳,王川. 西汉长城的修缮及其意义[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116] 孙玲.开发长城旅游资源应注重可持续发展[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117] 李鸿宾. 关于长城保护与发展的几点看法[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118] 李满.长期保护 永续利用——浅谈八达岭长城保护与利用[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119] 钟克亮.保护长城必须正视“三个可怕”[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120] 石建国.慕田峪长城旅游区有关长城保护工作的实践与体会[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121] 孙玲.北京市长城保护调查报告[A]. 万里长城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 2005
[122] 洪峰.对北京境内明长城保护的思考[A]. 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 2005
[123] 宋国战,王弼祥.复原古城“旧”容 彰显雄关风采 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项目总体规划和实践[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05期
[124] 王林湘,周华,潘跃,魏强.山海关的城市记忆[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05期
[125] 潘跃,魏强,李相龙.田中玉与山海关[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05期
[126] 郭爱民,曹玉宝.留住历史印迹 重塑文化徽章 山海关古城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寻求共赢[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05期
[127] 崔敬,于占海.万里长城第一关 独特的城防布局[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05期
[128] 赵宏利,朱波,刘丽.北朝长城东部遗迹 综合考察与分析课题研究[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05期
[129] 高立权,高长城,魏强,李相龙.孟姜女庙:千古传唱的长城故事[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05期
[130] 于占海.古城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几个专业技术环节[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05期
[131] 徐明莉,常鹏,魏强.山海关:天开海岳铸神奇[J].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05期
[132] 孔繁德.中国长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历史作用[A].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994
[133] 周晓陆.关于长城保护问题的若干思考[A]. 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134] 觉罗.不修长城的康熙皇帝[J]. 民族工作. 2000年01期
[135] 冉庄.山海心曲(三首)[J]. 民族文学. 1995年02期
[136] 许建国. 叩问长城[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997年06期
[137] 陈所巨. 走过长城[J]. 长城. 2000年01期
[138] 洪烛. 长城情结[J]. 北京规划建设. 2009年03期
[139] 李士非. 老红军(三首)[J].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04年03期
[140] 乔羽. 乔羽谈艺术:长城思绪[J]. 词刊. 2006年06期
[141] 岑逸飞. 不到长城非好汉[J]. 意林. 2006年15期
[142] 周西华. 长城三题[J]. 中州今古. 1996年03期
[143] 胡杨. 长城地带[J]. 中国作家. 1997年04期
[145] 孙玲. 北京市长城保护调查报告[A]. 万里长城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 2005
[146] 成大林. 长城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成大林在“保护利用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研讨会”上的发言[A]. 万里长城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 2005

TOP

根据老师的要求,本组选择“春节”作为研究对象,小组任务分工如下:
1、杨星、陈文君、路晓雪负责收集和整理有关“春节”的中国古典诗、词、文、事;
      要求:材料系统、完整、准确;
        体裁丰富多样,并结合诗词作家的史实;
2、蔡克淑、石雯雯、韩丹负责说明遗产的内涵(包括遗产类型、遗产内容、遗产地保护与传承措施、遗产的相关网站与研究著述);
3、乐乐、张芳负责分析“春节”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及“春节”的意义;
4、桂秋萍、粟兰清、李佳丽负责有关“春节”的传承的策略与可能性;

TOP

根据老师的要求,本组选择“春节”作为研究对象,小组任务分工如下:
1、 杨星、陈文君、路晓雪负责收集和整理有关“春节”的中国古典诗、词、文、事;
要求:材料系统、完整、准确;


体裁丰富多样,并结合诗词作家的史实;
2、 蔡克淑、石雯雯、韩丹负责说明遗产的内涵(包括遗产类型、遗产内容、遗产地保护与传承措施、遗产的相关网站与研究著述);
3、
黄乐乐、张芳负责分析“春节”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及“春节”的意义;
4、
桂秋萍、粟兰清、李佳丽负责有关“春节”的传承的策略与可能性;

TOP

回复 15# 的帖子

泰山的科学价值
    杜甫的《望岳》诗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有着独特的地质科学价值和极高的审美欣赏价值,特别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有机结合,使泰山成为五岳之首、中华名山!
独特的地质科学价值
  泰山的孕育与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太古代初期即距今28亿年前泰山岩群的孕育,到距今25亿年左右的泰山运动,再到距今3000万年前新生代中期今日之泰山基本轮廊形成,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造就了巍峨雄壮的泰山,成为地球演化的典型范例。
    我国地质学家程裕淇教授等研究发现,泰山岩群中发育有典型的科马提岩,证实科马提岩为超基性喷出岩,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由于科马提岩的形成具有异常的高热梯度,国外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科马提岩的成因与地幔柱的存在有关,而太古宙地幔柱的研究对太古宙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具重大的科学意义,这对于解释泰山地区前寒纪演化历史和特点很有帮助。
    泰山的新构造运动非常普遍,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泰山的侵蚀切割作用十分强烈,地热差异显著,地形起伏较大,地貌分界明且类型繁多,不仅造就了拔地通天的雄伟山姿,而且还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侵蚀地貌以及许多深沟峡谷、悬崖峭壁、奇峰异景和微貌景观。

TOP

回复 36# 的帖子

茶文化的启示与传承
一、继承茶文化需要了解茶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一)中国茶道:“儒”
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的精华而成,其中儒家思想是主体。
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这既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调,也是与佛教禅宗的重要区别。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饮,寓教于乐。在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的欢快精神表现特别明显。
(二)中国茶道:“禅”
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
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1)其一曰“苦”
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2)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3)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4)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 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
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
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二)中国茶道:“怡”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三)中国茶道:“道”
1、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
2、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3、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
4、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厨师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
5、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四)中国茶道:“真”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义。
1、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爱护生命,珍惜声明,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五)中国茶道:“静”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只有充分认识到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和继承茶文化,更好地让茶及茶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及精神中去。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1庐 山 诗
朱元璋
庐山竹影几千秋, 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 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 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 天缘有份再来游。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4《湖上望庐山》
——唐·孙鲂
辍棹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天应不许人全见,长把云藏一半来。

5《登庐山》
——唐•唐彦谦
五老峰巅望,天涯在目前。湘潭浮夜雨,巴蜀暝寒烟。泰华根同峙,嵩衡脉共联。凭虚有仙骨,日月看推迁。

6《庐山》
——唐•王贞白
岳立镇南楚,雄名天下闻。五峰高阂日,九叠翠连云。夏谷雪犹在,阴岩昼不分。唯应嵩与华,清峻得为群。

7《庐山》——唐•李中
控压浔阳景,崔嵬古及今。势雄超地表,翠盛接天心。湓浦春烟列,星湾晚景沈。图经宜细览,题咏卒难任。靖节门遥对,庾公楼俯临。参差含积雪,隐映见归禽。峭拔推双剑,清虚数二林。白莲池宛在,翠辇事难寻。天近星河冷,龙归洞穴深。谷春攒锦绣,石润叠琼琳。玄鹤传仙拜,青猿伴客吟。泉通九江远,云出几州阴。冬有灵汤溢,夏无炎暑侵。他年如遂隐,五老是知音。

8《和段校书冬夕寄题庐山》
——唐•刘得仁
名高身未到,此恨蓄多时。是夕吟因话,他年必去随。尝闻庐岳顶,半入楚江湄。几处悬崖上,千寻瀑布垂。炉峰松淅沥,湓浦柳参差。日色连湖白,钟声拂浪迟。烟梯缘薜荔,岳寺步欹危。地本饶灵草,林曾出祖师。石楼霞耀壁,猿树鹤分枝。细径萦岩末,高窗见海涯。嵌空寒更极,寂寞夜尤思。阴谷冰埋术,仙田雪覆芝。乱泉禅客濑,异迹逸人知。藓室新开灶,柽潭未了棋。如何遂闲放,长得在希夷。空务渔樵事,方无道路悲。谢公台尚在,陶令柳潜衰。尘外难相许,人间贵迹遗。虽怀丹桂影,不忘白云期。仁者终携手,今朝预赋诗。

9《庐山》
——唐•李咸用
非岳不言岳,此山通岳言。高人居乱世,几处满前轩。秀作神仙宅,灵为风雨根。馀阴铺楚甸,一柱表吴门。静得八公侣,雄临九子尊。对犹青熨眼,到必冷凝魂。势受重湖让,形难七泽吞。黑岩藏昼电,紫雾泛朝暾。莲堕宁唯华,玉焚堪小昆。倒松微发罅,飞瀑远成痕。叠见云容衬,棱收雪气昏。裁诗曾困谢,作赋偶无孙。流碍星光撇,惊冲雁阵翻。峰奇寒倚剑,泉曲旋如盆。草短分雏雉,林明露掷猿。秋枫红叶散,春石谷雷奔。月好虎溪路,烟深栗里源。醉吟长易醒,梦去亦销烦。有觉南方重,无疑厚地掀。轻扬闻旧俗,端用镇元元。

10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11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望 石 门

12
访世失隐沦, 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 升峤远栖趾。
高峰插半天, 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 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 巑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 韬树必千纪。
鸡鸣清涧中, 猿啸白云里。
瑶波逐 空开, 霞石触峰起。
回互非一形, 参差悉相似。
倾听风管宾, 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 如何秽城市。


13
山行非有期, 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 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 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 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14<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5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斤*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戚*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伫*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16 有一种传说,早在周初(大约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纪),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即公元前四世纪),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从中国传统的名与字的联义看,其名为裕,是较为合理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但现在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方便,这里依照人们熟悉的称呼。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这种传说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为氏,以氏为姓,倒还符合古代的惯例。至于他确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无从着手。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康山。  

17另一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但是老子与武王并不同时,这同样是神话故事。   

18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时间较晚,情节也有些不同。说是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王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王的儿子匡俗于邬阳(邬,xiao音肖,邬阳为今都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 本帖最后由 水的下巴 于 2011-10-7 23:10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