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诗词国度的文化遗产·2011教学版块

总结、泰山的科学价值

争奇斗艳绚丽多彩的岱顶气象奇观有“云海玉盘”、“黄河金带”等等。泰山云雨变化莫测,每当夏秋之交,有时白云滚滚,如浪似雪;有时乌云翻腾,似翻江倒海;有时云拥雾绕,唯见岱顶犹如仙岛,这便是“云海玉盘”。泰山东瞰大海,西枕黄河。夕阳西下之际,于岱顶北眺,黄河之水波光粼粼,黄白相间,犹如一条金色的带子延伸到天边,这就是“黄河金带”,清代诗人袁枚赞道:“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同银河”。
泰山的地质运动非常普遍,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泰山的侵蚀切割作用十分强烈,地形起伏较大,地貌分界明且类型繁多,不仅造就了拔地通天的雄伟山姿,而且还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侵蚀地貌以及许多深沟峡谷、悬崖峭壁、奇峰异景和微貌景观。“泰山巍巍群山雄,五岳尊长谁与同?!”(《岱览》

TOP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庐山
一 .遗产类型: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二 .遗产内容:
1.丰富的自然遗产:
(1)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
十亿年前,庐山地区是浅海。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庐山在两亿年前形成了一座独峙的“地垒式断块山”。它的地质构造复杂、古老,集中了地壳演化史的主要过程。
前震旦系双桥山群,主要分布在庐山东麓的海会至温泉一带。震旦系,主要分布在老峰、女儿城等地。庐山的前寒武系地层分布较广,出露比较齐全,在地质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四纪时期,中国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大陆东部包括庐山地区处于相对下降地区。但庐山本身又处于东部相对下降地区的局部隆升地区。在庐山地区,山体隆升的同时,古赣江却又渐渐下降,形成了鄱阳湖。
鄱阳湖面积3960平方公里。它与庐山形成的湖光山色,是一种绝妙、独特的壮丽浩大的景观。
庐山为研究地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地质记录,是地质、地理科学研究的理想基地,表现了“科学主题”的国家公园的突出价值。庐山地区有着河流、湖泊、平原、坡地、冰川、山峰、溶洞等类型齐全而奇特的地貌,不仅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构成了庐山自然美茨永恒的魅力。
(2)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1931年,中国近代科学先驱李四光教授,第一个发现了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他确认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典型地区,并发表了《冰期之庐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在他之后,中外学者对庐山冰川学说继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庐山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对地球物理学、人类生存的环境演变规律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所遗存的冰川地貌,如角峰、刃脊、悬谷、U形谷,也是庐山自然美的一部分。1996年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已将“庐山第四纪冰川和鄱阳湖第四纪地质”列为大会地质考察路线。
(3)丰富的植物、动物资源
庐山山地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提供了保存植物的古老类型和引种新的植物种类的有利的环境。因此,庐山有着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和濒临灭绝的物种。庐山有野生植物2155种。首次在庐山发现或以庐山(牯岭)命名的主要植物有40种。
庐山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和珍稀动物。至今尚知兽类有33种,鸟类171种。庐山之麓的鄱阳湖还有世界著名的候鸟保护区。珍稀动物金钱豹分布于山麓山顶。庐山昆虫有2000余种,其中多稀珍品种和新种。首次在庐山发现或以庐山(牯岭)命名的昆虫有33种。鄱阳湖鱼类有139种。
庐山丰富的植被,给庐山四季的自然美,披上了绚丽各异的色彩,也给庐山地表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庐山以丰富的植物、动物资源,成为了一个良好的生物研究基地。
(4)绝妙的山水景观
“无限风光在险峰”,是毛泽东对庐山由衷的赞叹。庐山山峦叠嶂、群峰竞秀:大汉阳峰入夜可观千里之外的汉阳灯火,含鄱岭有鲸吞鄱阳湖水之势,紫霄峰上接霄汉,铁壁峰崭然斧削,九奇峰角立争雄,双剑峰如芙蓉插天,姊妹峰亭亭玉立,冉冉凌云之中,香炉峰则终年云蒸雾绕;龙首崖为一巨大的奇石,凌空兀突,苍松虬立,宛如青龙翘首,仰天长啸。
庐山遍布峡谷岩洞。如锦绣谷四时红紫匝地,花团锦簇,谷间断崖危立,雾聚云落,极具风韵;龙宫洞是罕见的地下暗河型岩溶洞穴,全长1700米,岩溶景观千姿百态,奇异瑰丽。
玉树琼花为中国一绝。严冬初春,寒潮来临,雪凇、雾凇、雨凇、混合凇凝华在满山遍野的苍松翠竹之上,雪霁日出,银光四射,一片奇异的琉璃世界。
在鄱阳湖区越冬的候鸟多达百万,世界上最大的鹤群在水天之间翩翩起舞,展翅翱翔,形成了鹤飞千点的世界奇观。
(5)久负盛名的瀑布、温泉、云雾
庐山的水系发育,呈放射状由山顶向山麓的北、北西、东、东南方向伸展。由于山体的断裂发育和多次抬升,这些水系所流经之处,形成了二十余处、形态各有特色的瀑布。
“匡庐瀑布天下奇”。庐山瀑布之中,扬名最久的当为黄岩瀑布。它悬挂在庐山山体朝外的大陡壁上,如素练垂天,玉虹倒挂。大雨初晴,在鄱阳湖上便可眺望它狂奔怒泻。唐代李白、孟浩然等都为它留下了不朽的诗歌。
以瀑布形态之奇,落差之高,当首推三叠泉。它如百幅冰绡,倾注磐石而成三叠,落差155米。瀑水飘者如发,断者如雾,挂着如帘。风飘日映,瀑帘前常出现彩虹和彩球,飘浮滚动,如梦如幻。因而,人们有“不到三叠泉,不为庐山客”之说。   
庐山温泉晋代已是中国著名的温泉之一。
“庐山之奇莫若云”。牯岭雾日年平均190.6天。云雾景观有玉带云、云梯云、瀑布云、乱云、云海、朝霞、夕霭、霓虹等。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庐山丰富的文化遗产
庐山从古到今,几度成为辐射地域广大的文化中心,或历史的特定的象征,形成了独特的“庐山文化”。
(1)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
谢灵运是中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热情讴歌庐山的自然美是其诗歌的重要特色。他和陶渊明、慧远等对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开创性作用。
自晋代以来,约有一千五百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留下了四千余首歌颂庐山的自然美景的诗歌。其中许多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中的名作。
(2)繁荣的宗教文化
庐山最早的道教建筑真人坛,庐山最早的佛寺归宗寺均建于公元四世纪中叶。佛、道两教都把庐山作为他们开创宗教思想、弘扬教义的重要地区。
唐代庐山是禅宗的重要佛场,并有净士宗,律宗、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等六个佛教派别。
唐玄宗公元371年敕建道教“九天使者庙”。它在北宋改称为“庐山太平宫”。宋朝有八代皇帝均在庐山太平宫设“宫观使”、“提举”等官位。许多丞相都在太平宫任过职。先后任官达一百一十四人。
明王朝对庐山佛寺尊崇倍至,曾敕建了多处寺庙,佛教十分兴旺。
由于庐山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的重要地位,1924年,世界佛教大会在庐山召开。
近代以后,庐山又出现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众多教会、教堂。
(3)教育和“理学”的圣地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朱熹在这里提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光辉的一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由于朱熹的倡导,白鹿洞书院还是儒学主流——“理学”的圣地。“理学”影响了宋代以来七百年的中国历史。它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陆九渊、胡居仁、王守仁等历代著名的理学家,也在这里培养了大批的人材。例如,公元1498年,来白鹿洞书院深造的就有五百余人。
(4)杰出的科技文化
庐山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科技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庐山温泉,是中国最早的医疗温泉之一。
西林寺,是中国寺庙中较早的密檐砖塔。
太平宫的旋玑玉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观测仪器。
观音桥,以105块石条凹凸相楔,结构奇特,是中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鄱阳湖紫阳堤,是中国湖泊的最大、最早的港口石堤。
李四光的庐山第四纪冰川学说震动了世界地质学界。
1934年,胡先骕等科学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供科学研究的庐山植物园。现与世界上80个国家270个单位建立了种子交换等方面的关系。
(5)历代帝王的文化建树
秦至清代,有三十余位皇帝对庐山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建树。其中登临庐山的有:秦始皇、汉武帝、晋安帝、梁元帝、南唐中主李憬。   
历代皇帝视庐山为皇权象征。南唐朝廷建“庐山国学”,唐玄宗建“九天使者庙”,明太祖封庐山为“庐岳”,并为此建造了御碑亭,明神宗建造了赐经亭,康熙帝赐名秀峰寺。
这些帝王以各种方式弘扬了庐山的儒、佛、道文化。有些帝王还以自己的文学艺术作品歌颂庐山;明成祖还诏令禁山,保护庐山的自然环境。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三.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庐山是驰名中外的千古名山,1996年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跻身世界遗产之林。申报成功以后,庐山没有陶醉在欢庆喜悦之中,而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资源价值、管理水平和发展速度,不断推进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的力度。尤其是2002年以来,庐山管理局党委、管理局在省市委、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保护作为世界名山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的工程来抓,贯彻落实“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十六字方针,在加强资源保护、风景区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投入资金二亿多元,促进了旅游经济大发展。
   首先,以规划为龙头,实行分级分区保护管理,依法严格保护庐山的自然风貌,使风景区的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建设规模,所有新改扩建项目均由管理局上报省政府审批,建设中由相关部门严格批后管理。在风景区范围内的所有单位,包括驻山单位,严格服从管理局对风景名胜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加强生态保护、自然景观保护、文物景观保护。为进一步将庐山的保护、管理和建设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自2002年起坚持高品位、高标准的原则进行《庐山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力争使新一轮总体规划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始终坚持依法管理、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常抓不懈的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在认真贯彻执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结合庐山实际,实施《庐山风景名胜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庐山管理局建设项目管理暂行规定》、《旅游市场管理规定》、《暂住人口管理规定》、《交通管理规定》等地方性法规。在景区管理中,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标准》、《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标准》,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新组建了综合执法局,实行经常性的巡视检查和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庐山各项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制定了局领导周巡视制度、每周汇报制度,跟踪目标,强化督查,每一项工作都有人抓,有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为了整治环境,控制违章建筑,还美丽风景于自然, 2002年和2003年两年共拆除违章建筑达1.1万平方米,2004年进一步加大违章建筑的管理,将整治范围扩大到居民区和景区。2004年查处违法违章建设72处,拆除面积达2732平方米,给庐山居民创造了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给游客创造了更加靓丽迷人的旅游环境。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庐山历代诗词全集》,是庐山文化遗产挖掘工程中的一大手笔。从东晋至民国时期,有400多位文人墨客登临庐山,留下了1.1万首诗、词、歌、赋。目前,诗词的收集整理和点校注释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今年年底可出版发行。
  庐山还编辑了《历代名家画庐山》、《庐山往事》等书。举办白鹿洞书院讲坛,修建“江西进士榜”。今年年初,仅用两个月的时间,编辑出版了《庐山历史上的今天》大型台历,宣传在庐山发生的具有历史意义和重大影响的事件、活动、趣闻等。
相关网站则有:庐山风景区官方网站http://www.china-lushan.com/
                            中国世界遗产网http://www.cnwh.org/

TOP

回复 262# 的帖子

五粮液的酒窖和酒曲很有历史,酒窖是来自明朝,而酒曲也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在唐代,戎州官坊用四种粮食酿制了一种“春酒”。唐代大诗人杜甫大约在公元743年到了宜宾,当时的戎州刺史杨使君在东楼设宴为他洗尘。杜甫尝到了春酒和宜宾的特产荔枝,即兴咏出“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的佳句。春酒后来便改名为“重碧酒”了。
直到明朝,五粮液形成。现在的五粮液是一个品牌,是商业与传统相结合的结果。这个为五粮液的传承提供了条件。但是在传承的时候要注意他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TOP

北方春节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春节食俗
腊八粥——最初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中国年节食食俗》载: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寻找人生的真谛。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国时,由于又累又饿、昏倒在地,这时有一位牧女见此情景,急忙把自己带的午餐拿出来,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由各种食品混合组成的,里面有采来的各种野果。释迦牟尼吃了这顿香美的午餐,元气顿复。后来他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到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年到“腊七”这天,寺院的僧侣们都要取清新干果,放入洗净的器皿中终夜熬至天明。将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届时,寺院僧侣诵经演法,尔后喝粥以示纪念。这就是腊八粥的来源。佛教在我国流传很深远而沿袭了这一习俗。至于腊八粥用料,北宋以杏仁、桃仁、果脯、江米、黄豆、豆子等;南宋时以胡桃、松子、柿栗之类;元代粥色则是殷红的,亦称红糟粥、朱砂粥,可能用赤豆、莲子、花生、红枣之类致红的原料。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十二月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另据安徽人传说,朱元璋小时给地主放牛,常因断炊而饥饿。有一天,他在一间小屋内发现一个洞,他伸手下去一摸,却是个老鼠的“粮仓”!掏出来的有大米、黄豆、红枣、栗子等物,于是他把这些五谷杂粮一齐下锅,煮了一锅热粥,喝起来香极了,后朱元璋当上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腻了,想换口味。腊八这天,他忽然想起儿时从老鼠洞掏粮煮粥的事,当下传令御厨以各色谷果煮粥进食。吃后大悦,并将此粥赐名为“腊八粥”。

此后,元、明、清沿袭这一食俗,清代最为盛行。有诗云:“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穷。”

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

著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腊八粥现又称八宝粥,用料以桂圆、苡米、麦片、糯米、绿豆、红豆、芸豆、花生等八物(也可选自己喜爱的如芡实、栗子等)。

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远在公元五世纪,饺子已是北方汉族的普通食品。当时的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但当时饺子是连汤吃的,故当时称之为“馄饨”。至唐朝时,吃法已与今天一致。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发现有饺子,形制与现代七异。宋代称饺子为“角子”,此词也外见于时清小说中。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又有“扁食”一词。明、清时又有了“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新称谓。

明中期以后,饺子逐渐成为北方春节传统食品。因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

春节饺子讲究在除夕夜十二点钟包完,此刻正届子时,以取“更岁交子”之意。

TOP

关于春节的诗词

魏朝
  《元会诗》(魏)曹植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   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尊卑列叙,典而有章。   衣裳鲜洁,黼黻玄黄。   清酤盈爵,中坐腾光。   珍膳杂遝,充溢圆方。   笙磐既设,筝瑟俱张。   悲歌厉响,咀嚼清商。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   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   皇家荣贵,寿考无疆。
编辑本段唐朝
孟浩然
  《田家元日》(唐)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范成大
  《卖痴呆词》(唐)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来鹄
  《除夜》(唐)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白居易
  《除夜》(唐)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编辑本段宋朝
王安石
  《元日》(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毛滂
  《元日 玉楼春》(宋)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文天祥
  《除夜》(南宋)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陆游
  《除夜雪》(南宋)   北风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   灯前小草写桃符。
编辑本段明朝
文征明
  《拜年》(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叶颙
  《已酉新正》(明)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编辑本段清朝
黄景仁
  《癸已除夕偶成》(清)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查慎行
  《凤城新年辞》(清)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孔尚任
  《甲午元旦》(清)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董必武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林伯渠
  《春节看花市》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瞿佑
  《屠苏酒》   紫俯仙人授宝方, 新正先许少年尝。   八神奉命调金鼎, 一气回春满降囊。   金液夜六千尺井, 春风晓入九霞觞。   便将凤历从头数, 日日持杯访醉乡。
袁宏道
  《迎春歌》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TOP

我国古代有关元旦与春节的诗文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南朝梁萧子云《介雅》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宋吴自牧《梦梁录》
于是孟元春日,群后旁戾,言诸侯正月一日从四方而至。——汉张衡《东京赋》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唐杜审言《除夜有怀》
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
万戟凌霜布,森森瑞气间。垂衣当晓日,上寿对南山。济济延多士,跹跹舞百蛮。小臣无事谏,空愧伴鸣环。——唐卢纶《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
鸣珮随鹓鹭,登阶见冕。——唐卢纶《元日朝回中夜书情寄南宫二故人》
天颜入曙千官拜,元日迎春万物知。——唐杨巨源《元日观朝》
寿酒年年太液池。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竿下鼓千声。——唐杨巨源《元日含元殿下立仗丹凤楼门下宣赦相公称贺二首•其一》
千官共削奸臣计,万国初衔圣主恩。——唐许浑《正元》
正旦大朝会,……诸国使人入贺殿庭。列法驾仪仗,……各执方物入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唐白居易《除夜》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明朝四十九,应转吾前非。”——唐白居易《除夜》
沉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唐李商隐《隋宫守岁》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宋宗懔《荆楚岁时记》
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向晚,贵家妇女,纵赏观赌……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裳,把酒相酬尔。——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唐杜甫《元日示宗武》
正是人间佳节,开尽小梅春气透。花烛家家罗列,来往绮罗,喧阗箫鼓,达旦何曾歇。——宋秦观《念奴娇》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唐宋之问《新年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童日童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元日》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唐卢仝《除夜》
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宋苏辙《除日》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宋陆游《除夜雪》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清孔尚任《甲午元旦》

TOP

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TOP

十二生肖的由来

民间故事说:当年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老鼠给忘了,结果猫没有选上,从此与鼠结下冤家。大象也来参赛,被老鼠钻进鼻子,给赶跑了,其余的动物,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却窜到牛背上,猪也跟着起哄 ,于是老鼠排第一,猪排最后。虎和龙不服,被封为山中之王和海中之王,排在鼠和牛的后面。兔子又不服,和龙赛跑,结果排在了龙的前面。狗又不平,一气之下咬了兔子,为此被罚在了倒数第二。蛇、马、羊、猴、鸡也经过一番较量,一一排定了位置,最后形成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顺序。传说故事虽不是对问题的科学解释 ,但它却体现了人们希望对十二生肖的选择做出解释的愿望。

TOP

饺子的由来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口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以后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1400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饺子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代言词。

TOP

描写春节的春联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春花含笑意 爆竹增欢声 横批:喜气盈门

春联对歌民安国泰 喜字成双花好月圆 横批:国泰民安

岁通盛世家家富 人遇年华个个欢 横批:皆大欢喜

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汗马绝尘安外振中标青史 锦羊开泰富民清政展新篇 横批:春满人间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横批:莺歌燕舞

惠通邻里,门迎春夏秋冬福 诚待世贤,户纳东南西北财 横批:吉星高照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年年顺景则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喜滋滋迎新年 笑盈盈辞旧岁 横批:喜迎新春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楼 横批:四季长安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悠悠乾坤共老 昭昭日月争光 横批:欢度佳节

佳节迎春春生笑脸 丰收报喜喜上眉梢 横批:喜笑颜开

TOP

春节期间的祭灶活动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
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
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
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
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十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标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