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纳西族东巴经历史档案研究

纳西族东巴经历史档案研究

 
万永林
(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650091)
 
摘  要:纳西族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制了独特的象形文字,产生形成了卷帙浩繁的东巴经历史档案。本文旨在展示纳西族东巴经历史档案珍贵的研究利用价值,更好地发掘、保护与开发利用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纳西族; 东巴经; 历史档案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3)01-01-07
 
 
一、纳西族东巴经历史档案的产生、构成和保存现状
        纳西族早在汉晋时期就生息在雅砻江流域。隋末唐初,纳西族先民创造出古老的民族象形文字。此后纳西族原有巫教在藏族本教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发展成自己的民族宗教——东巴教,在11世纪中叶(宋仁宗时),东巴教中的杰出人物,广泛采集纳西族民间的各种古老神话、传说、诗歌谣谚等,利用纳西族象形文字写经传教。经过历代东巴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东巴经历史档案。
        东巴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东巴教的经师称“东巴”,其所用于写经的纳西族象形文字就被称为东巴文,这是一种类似图画的象形文字,称为“森究鲁究”(意即“木迹石迹”),俗称“东巴特额”(意为东巴文字),约有1300多个。用东巴文写下的典籍,主要用于东巴教做道场时朗诵之用,故称为东巴经。东巴经书一般用本地一种木本植物皮所制厚棉纸书写订册而成,长约8-9寸,宽约2寸,经文从左至右横写,每页一般3行,每行约有两三个直线分段,用锅底烟灰拌胆汁制成的墨及自己削修的竹笔书写。关于东巴经的定位问题学术界有多种观点,一般认为是古籍文献。从档案学角度划分、东巴经是一种珍贵的手稿档案,有显著原始性和权威性。东巴经书种类很多,按经书内容和实际用途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   祭祀经书
        这是东巴在举行各种祭祀仪式时形成和使用的经卷,也是东巴经书中的大类。因为东巴教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各种祭祀仪式很多,因而产生的祭祀经书体系庞大,数量十分丰富。按其祭祀的对象和内容不同,又可分为:
        1、祭风经。又有:小祭风经、大祭风经、情死祭风经、恶亡祭风经和绝后祭风经等。
        2、祭天经。有祭天经(正月)和小祭天经(七月)。
        3、祭祖经。有祭祖经(冬月)和小祭祖经(六月)。
        4、祭神经。包括祭山神龙王经(小祭龙王经、大祭龙王经)、祭家神经(结婚时念)、祭城隍经、祭谷神经、祭畜神经、祭猎神经、祭星神经、祭战神经、祭牛神经和祭村寨部落神经等,种类繁多。
        (二)   丧葬经书(或叫超荐经书)
        这是东巴为死者举办丧事、进行超度时所使用的一种经书。丧葬经书的使用按死者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主要有:开丧经(开路)、什罗超荐经(限于东巴死后用之)、老姆超荐经(限于东巴之妻死后用之)、男长寿者超荐经、女长寿者超荐经、官员超荐经、官娘超荐经、武官超荐经、铁匠超荐经、夫妻(同年亡)超荐经、麻疯病人超荐经、偿还毒鬼欠债经等。
        (三)   禳解经书
        纳西族常举行宗教仪式,来抵御和禳解妨碍人畜生存和发展、影响农作物和其它植物正常生长的病害和灾难,在各种禳解活动中使用的经书有:除秽经(小除秽经和大除秽经)、消灾经(小消灾经和大消灾经)、抵天灾经、退口舌是非经、祭瘟神经、赶恶鬼经、赶火鬼经、赶不育鬼经、打秽鬼经、送倒霉鬼经、截死门经等。
        (四)   占卜经书
        这是纳西族先民在预卜吉凶祸福活动中使用的经书。这类经书种类繁多,约有四五十种,主要有巴格卜课(用于推算阴阳五行、四方四隅、八卦、干支等)、算六十甲子书、看左拉卜书、占灸胛卜书、占贝卜书、占人卜书等几种类型。
        (五)舞蹈、画册及音乐类文献
        1、东巴舞谱。东巴教的舞蹈是一种宗教舞蹈,也是纳西族的传统古典舞。东巴舞蹈反映了纳西族人民的生活剪影,保留了民间舞蹈的精华,且造型鲜明,气氛庄重,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东巴在《舞蹈教程》、《舞谱的来历》等经书中,用图、文兼有的东巴文记下了纳西古乐舞蹈的类别及跳法。舞谱自成体系,以图画象形文字与符号标记,对舞蹈的姿势、动律、场位、路线、特殊造型(动作)、技巧和乐舞器用法等都作了细致的描述,是国内少数民族中极其罕见的舞蹈专著,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此外,在其他一些东巴经书中,如《神路图》等也经常插画有各种场合下的舞蹈情景,对研究纳西族东巴古舞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东巴画册。东巴画是纳西族古绘画中一种最原始最有代表性的宗教绘画艺术,东巴画种类繁多,每一幅画就是一个或几个动人故事的演绎,按其形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竹笔画。主要用于东巴经书的封面装帧、题图、插图以及一些祭祀和巫术中的纸牌画,并形成了各种绘画符号和画稿。其画法是以竹片做笔尖,蘸松烟墨汁画在树皮制成的硬纸之上,所以叫做功“竹笔画”。竹笔画有白描,也有彩色,彩色用松树花尖或用表笔平涂,色调明丽而谐和。
        木牌画,纳西语叫“课牌”。这是东巴为配合巫术活动所使用的一种特殊绘画形式。东巴在砍平的木板上用毛笔线描造型,然后再敷以色彩。木牌画造型奇特,形貌古怪,但神态生动、色彩鲜艳,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卷轴画。它是纳西族绘画艺术与汉、藏绘画艺术结合的产物。卷轴画有长卷、多幅和独幅多种,早期的用麻布,后期的用土白布,还有少数是用纸画的。卷轴画在造型上比竹笔画和木牌画更加准确,敷色更加多彩,有的勾以金线和银线,画面更加富丽。
        纸牌画。纸牌画有一部分是属于竹笔画,也有不少是用毛笔彩画的。另外还有少量在纸旗上作的画,在东巴死后开丧时使用。
        此外,在东巴经书中,还有大量被称之为“文字画”的画,没有固定的读音,只是一些图象的组合或用连环画形式来记录、表达某一事件,可以说既是图画,又是文字,但总的来看还没有脱离图画的范畴。
        3、东巴乐谱。东巴音乐是东巴艺术的有声部分,其中保存着民间古老质朴的大量乐品,有的是长期流传于东巴口头,也有的零星记载于东巴经典和绘画中,权称为东巴乐谱,比较分散。
        (六)东巴经中的文学作品。历代东巴在撰写东巴经书的过程中,也把一些纳西族民间传说、神话等记载在经书之中,其中也有大量的东巴教神话传说以及历代东巴们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有许多被整理成册,广为流传,主要有:
        1、创世神话。如《崇搬图》(译作《创世纪》、《人类迁徙记》、《丛蕊刘偶和天上的主》),《马的来历》,《虎的来历》等。最出名的是《创世纪》,这是纳西族的重要史诗,是纳西族文学宝库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
        2、战争神话。主要有《东岩术岩》(通译作《黑白之战》)和《哈斯争战》两部。其中《黑白之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堪与《创世纪》媲美。
        3、降龙伏妖神话。有《人与龙》(或译《大鹏之歌》)、《找药》、《多莎敖吐》、《丁巴什罗》、《都支格孔》、《古生土称和亨命素舍玛》、《俄英都努杀猛妖》、《魔穴救姑》、《宝碗》等。
        4、爱情神话。以上许多神话如《创世纪》、《黑白之歌》、《生土称和亨命素舍玛》等都有爱情故事贯穿其中,但最典型的是《鲁般鲁饶》,其语言生动优美,是纳西族文学中的又一颗明珠。
        5、反映古代生产活动的神话。主要有描写狩猎的《高勒趣》和反映游牧生活的《摆几于几》等。
        (七)其他典籍。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类型外,还有如轶闻杂记类、东巴念经道场规程及书目等。
        (八)达巴口诵经。由于历史、地理的各种原因,纳西族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分化为差别较大的东部方言区和西部方言区,原来统一的纳西族原始巫教也分化为大同小异的东巴教和达巴教,“达巴”是纳西族西部方言地区的达巴教的巫师。东巴有象形文字的东巴经,而达巴没有文字,只有口诵经,其主要类别有:退口舌是非经、祭龙王经、祭风经、超荐经、祭祖经、祭女神经、妇女超荐经、祭锅灶经、祭煞神经和祭争鬼经等,约有30多回(本),其内容多与东巴经相同。
        现存东巴经历史档案数量相当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图书馆收藏的和散存于民间的东巴古籍有20000多卷。其中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图书馆珍藏有7000册;北京图书馆有4000多册;中央民族学院有1000多册;云南省图书馆有600多册。此外,台湾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有1221册;美国国会图书馆有3038册;哈佛——燕京研究所有589册;洛克私人收藏有4225册;兰河畔马尔堡国立图书馆有225册;约翰、赖兰兹图书馆有135册;英联邦图书馆有108册;英国博物馆有91册;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有25册;林登民俗博物馆藏有15册;曼彻斯特大学博物馆藏有1册。此外在纳西族民间尤其是各地纳西族东巴家中也收藏有一部分。
二、纳西族东巴经历史档案的研究价值
        东巴经历史档案古朴博大,内容涉及到古代纳西族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天文、历法、医学、冶炼、教育、文艺、哲学、伦理、宗教、语言文字和风俗民情等诸多方面,其研究利用价值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哲学研究价值
        东巴经中蕴藏着丰富的纳西族关于开天辟地,宇宙形成,人类及万物起源的原始神话传说,反映了纳西族先民对宇宙天地的构成、运动变化方式以及人类起源,生命存在形式认识的朴素唯物世界观和自然辩证观。如对于天地万物的起源,形成和演变发展,东巴经的观点是光、气、音、白露等物经过“摇晃而又震荡”形成万物,产生人类。《崇搬图》开头叙述到:很古很古的时候,混沌未分的天地,摇晃又震荡,先有隐隐约约的天地,日月、星宿、山川、树木、岩石、水渠的象征,随着天地的变化,然后产生了人类。这些记录对研究纳西族先民早期的哲学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   历史研究价值
        东巴经中许多经书都讲述了纳西族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如东巴古籍《猛厄绪》中,讲述女性是血亲婚配的罪魁,而男子则以深明伦理的形象凌驾于女子之上,反映了母权制到父权制所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意识形态上的深刻变化;在《创世纪》中,从九弟兄七姐妹互相配婚的血缘家庭的群婚制到忍利恩找到衬红褒白的对偶婚制的发展变化过程,完全可以看作是纳西族先民从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婚姻过度的真实写照,是研究纳西社会状态变化和婚姻形式变化的重要历史记录。在《鲁般鲁饶》这部描写爱情悲剧的叙事长诗中,也记述了纳西的迁徙历史和社会形态的变化,从其记载中可窥见处于奴隶社会阶段的纳西族先民公元三世纪后从居住在定笮(四川盐源)迁往金沙江上游地带的社会生活,印证了汉文史志关于纳西族迁徙发展的记载。从作品后半部分看,它所反映的婚姻父母做主观念,门阀观念,贞操观念,合用的金银饰物,生产工具以及集体逃婚后,男女成双成对地建家立寨的情况看,已经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产物。这对研究纳西族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三)   文学研究价值
        东巴经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充实、修订、提炼而形成的,其中有许多文学艺术方面的论著,种类有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史诗、歌谣、谚语、格言、祝寿词等。东巴文艺经书内容十分丰富,如叙事诗中有反映人类战胜洪水的《鹏鸟斗龙王》,反映人和妖魔鬼怪作斗争的《迎请丁巴什罗》,反映人与疾病作斗争的《崇仁潘迪找药》,反映狩猎生活的《高勒趣招魂》,以及歌颂劳动生产的《饮食的来历》等。其中著名长诗《鲁般鲁绕》以神话和现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着力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真挚的爱情和反抗精神,作品具有强烈的悲壮色彩,情节完整动人,语言抒情优美,在纳西族文学史上形成了一座高峰。此外还有充满浪漫幻奇和神话色彩的史诗《创世纪》,同时也不乏现实主义的佳作,《收种庄稼》、《富偷穷家牛》、《买卖年龄》等等。这些经书都是研究纳西族文学的珍贵文献材料。
        (四)   科技研究价值
        纳西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天文、历法、植物、动物、医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矿产等方面的知识,并记载于东巴经典之中。如在天文历法方面,东巴经中关于二十八宿和上星术的记载颇详,东巴用它记日,预报月亮的方位。月亮(沿自己的轨道)从某个星座开始,绕行一周所需的时间被称为恒星月,东巴在推算时,逢单月减去一天,恒星月为27.5月。有学者研究认为,“纳西古代出现过‘二十八宿历’或‘月亮历’是可以肯定的。”在医学方面,《创世纪》中记载了用针灸和按摩治病的方法。《崇仁潘迪找药》中记述了崇仁潘迪受到野猪和白鹿的启示,分清了药水和毒水,药花和毒花。在农牧业方面,《东巴经》多次讲到“做牛药马药”,表明了纳西族有丰富的兽医药知识。并且还有关于白谷有白穗病,红麦有黑穗病,大麻有虚壳病、蔓菁种有腐烂病的记载,说明了纳西族对农业作物病虫害亦早有研究。这些珍贵记录反映了纳西族先民在历史上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五)   文字学研究价值
        东巴经是纳西族用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字符号记载下来的,人们称这种文字为“东巴文”,它是当今世界上罕见的仍流行于民间的活象形文。就甲骨文与东巴文的比较情况来看,甲骨文是在传统的汉文化,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社会制约下产生的,是以“人”为规范来进行创造的。由于人是直立的,所以甲骨文在描绘其它事物的形象时,都具有直立的特征。而东巴文则具有象形的特征。东巴文与甲骨文的形态不同表现了文字创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东巴文在创制初期,它的宗教文化尚处于原始形成时期,以自然崇拜为主,对天地万物的认识仅处于幼稚的阶段。那么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是否也有着更为原始的形态呢?通过对东巴文与甲骨文的对比研究,可为我们研究汉字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提供可靠的旁证材料,在汉字的研究方面找到新的突破点。
三、纳西族东巴经历史档案的发掘利用
        东巴经历史档案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共同遗产,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泛重视,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东巴经历史档案存在着分布广泛、保管单位众多、管理封闭、经书流失与损毁严重等诸多问题,如何做好东巴经历史档案的发掘、抢救与利用工作,笔者作如下思考:
        (一)   加强东巴经历史档案抢救与整理工作
        东巴经历史档案是用古老的东巴文写成的,这种文字在纳西族民间只有东巴教经师东巴掌握,由于东巴教的日趋没落,东巴数量也日渐减少,据统计,建国前东巴活动最盛时,人数约有1000人左右,1949年以后,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东巴基本上停止了活动,80年代以后,民间传统习俗得以恢复,东巴们也开始举行一些祭祀活动。但目前健在的东巴也只有200多人,仅为过去的1/5。大量的东巴典籍,如果没有东巴们的译注,其他人将无法释读。这些东巴大多古稀,他们的谢世将是东巴文化的巨大损失。再者,有一部分东巴经书由于年代久远,保管条件恶劣,已经出现虫蛀、粘连、结转等损毁现象,如不进行及时抢救,随时都有毁坏丧失的危险。因此,加强东巴经历史档案的发掘整理与保护抢救是当前做好东巴文化保护工作所必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1、收集散存民间的东巴经历史档案。目前除了各种文化研究机构收藏有东巴经历史档案外,在纳西族民间还散存有部分东巴经档案文献,这些档案文献保管条件恶劣,如果不及时收集整理,随时都面临损毁的危险;此外,还有许多健在的东巴知识渊博,谙熟东巴教经文教义和纳西族社会历史发展知识。这有待于各级研究机构和民族文化研究人员协助东巴们及时回忆、撰写、并整理成册,以补充现存东巴经书的缺憾和不足。
        2、译注、出版重要的东巴经历史档案。译注工作是开发利用东巴经的一项重要环节,因此,各级文化研究机构要广泛地与目前健在的东巴进行合作,共同译注东巴经文献,把其形、音、义记录和译注出来,并公开出版发行,以保持原著的历史原貌,扩大东巴文化的传播范围,为社会各界研究利用东巴古籍提供便利条件。
        3、加强东巴经历史档案的技术保护工作。一些东巴经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残缺和损毁,应采取消毒、修裱、加固、去酸、字迹恢复等现代化保护技术和手段加以修复,使受损文献得以补救和复原。对珍贵及利用频繁的东巴经历史档案可进行缩微复制,有条件的可将其刻录光盘,以缩微复制品和光盘的形式代替原件提供利用,以便于东巴经历史档案和保存与传播交流。
        (二)开展东巴经历史档案的交流活动,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目前收藏有东巴经历史档案的文化机构众多,许多单位的民族学者只是依据所收藏的东巴经历史档案进行研究,各文化机构保存的东巴经历史档案缺乏交流,这种状况对于东巴经历史档案的开发利用极为不利。为此,在‘99’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上,国际东巴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国内外东巴学者、专家们对东巴古籍的共享与交流问题极为关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参考有关专家学者的建议并结合东巴经历史档案的利用现状笔者提出以下东巴经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流的具体措施:
        1、汇编国内外现存东巴经文献目录。将分散在国内外各级研究、收藏文化机构保存的东巴经目录进行汇总,编制国内外统一的东巴经文献目录,公开向社会出版发行。汇编国内外现存东巴经文献目录可向国内外从事东巴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东巴经历史档案的保存线索,实现档案文献的资源共享,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东巴经历史档案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举行各种方式的宣传报道与展览活动。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报道以及举办东巴经历史档案展览和学术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扩大东巴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吸引更多人来关注、研究东巴文化。
        3、举办国际东巴经历史档案交流活动。各保存东巴经历史档案的国内外文化机构可加强合作,并成立国际东巴学术研究与交流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出版交流刊物,使任何对纳西族东巴经感兴趣的人都可以看到和使用纳西族东巴经历史档案。同时还可在不同国家轮流举行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使不同国家的研究者可以有机会进行学术交流,互相启发,促进东巴文化研究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4、网络共享与交流。东巴经历史档案的使用,还可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实现远距离的信息资源共享与文化交流。为此,保存东巴经历史档案的各类文化机构要通过文字输入、原版扫描等方式将东巴经输入计算机中储存和处理,再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络传播,使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使用东巴经书,并可在网络上直接进行学术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三)、为民族经济发展服务
东巴经历史档案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纳西族社会历史、经济建设、历法医药、文学艺术、哲学伦理、宗教信仰和风俗民情等诸多方面,开发东巴文历史档案信息资源,不仅可以展现古老的东巴文化,还可利用经书中所记录的各种知识为农业、医药、建筑、服装、旅游等行业服务,促进纳西族民族经济建设的发展。此外东巴象形文字、音乐、舞蹈艺术、民族服饰等,可从艺术化的角度通过书法绘画进行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用品和纪念品的生产开发,以展现纳西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与风俗民情,促进当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纳西族地区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大烈、杨世光.东巴文化论集 [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 陆阳、颜艳萍.论东巴古籍的研究价值 [J].云南图书馆,1997,⑴.
[3] 华林.论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开发利用 [J].民族研究,1997,⑴.
[4] 郑荃.论纳西族东巴文古籍的价值及开发利用 [J].思想战线2000,⑷.
[5] 木仕华.99丽江国际东巴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⑴.
          作者简介:万永林(1959-),男(彝族),云南楚雄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史和民族档案学的研究。
引自:《西南民族研究》第一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