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双版纳古代对外交通考略(方铁)

西双版纳古代对外交通考略(方铁)

 
方  铁
(云南大学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摘  要: 本文在全面收集整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秦汉至清代云南西双版纳与外地间交通的情况作了细致考述,重点研究了上述地区交通线和驿站设置的情况。
关键词:西双版纳; 古代; 交通
中国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03)01-01-07
         
         
        西双版纳地区与外地之间的交通,是伴随着封建王朝对西双版纳的经营,以及西双版纳地区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本文拟以此为线索,对西双版纳古代交通演变的情形,作一简要的考述。
        两汉时期,云南地区正式划归中央王朝的版图;中央王朝以四川地区为基点,对云南地区展开经营并设治。
        元狩元年(前122年),张骞出使大夏(位今阿富汗北部)归来,说在大夏见到蜀布和邛竹杖,推测有道路自四川经西南夷、身毒(今印度)达大夏,并说走经蜀至身毒的道路近且安全。汉武帝遂派遣使者,自犍为(今四川宜宾)4路并出,以寻觅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途中被冉駹、昆明等部落所阻。以后,汉武帝听说在昆明以西千余里有称为“滇越”的乘象国,蜀贾私出贩运者或至其地。在找到通身毒道的正确方向后,汉使复至滇国,但仍为昆明人所阻。[1](卷116,123)另据《华阳国志》:“孝武时通博南山,度兰沧水、稽溪,置巂唐、不韦二县。”“行人歌之曰:‘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渡兰沧水以取哀牢地,哀牢转衰。” [2](卷4)博南山在今保山与永平间,由滇西赴缅甸的通道经过其地。“兰津”指保山与永平间澜沧江上的兰津渡口;巂唐县在今永平西北,不韦县在今保山。由此看来,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后,汉武帝又用兵滇西哀牢地区,终于打通通往身毒的道路,这条道路时称“博南山道”。
        元鼎五年(前112年),西汉再次经营西南夷,于其地设置了牂柯郡、越巂郡、沈犁郡、汶山郡和武都郡;元封二年又在滇国旧地设置益州郡。牂柯郡(治今贵州黄平西南)下辖17县,其中宛温县治今砚山北,西随县治今金平,都梦县治今文山以东,进桑县治今屏边,句町县治今广南。益州郡(治今晋宁以东)管辖24县,其中连然县治今安宁,俞元县治今澄江,贲古县治今蒙自南,毋掇县治今开远,胜休县治今江川以北,健伶县治今晋宁,来唯县治今越南莱州。从上述诸县多集中在今昆明经蒙自达越南河内一线的情况来看,由滇中至越南的道路,在西汉时应已初通。建武十九年(43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奉命镇压安南二征起义,遂全线开通了由云南至今越南河内称为“交州道”的水陆通道,[3](卷28,37)其路线是从滇池地区南下今蒙自,沿红河经屏边一带达今越南河内。
        自博南山道和交州道开通以后,在很长的时期内,这两条道路是封建王朝经营云南南部和中南半岛主要的通道,还由于西双版纳地区开发较晚,致使西双版纳通往外地的民间便道,长期被封建统治者所忽视。博南山道入今缅甸后有两种走法,一种是过今缅甸北部、印度阿萨姆邦西部继续往西,即大理国所说的“西至身毒国”道;另一种走法是入缅甸达杰沙(江头城),再沿伊洛瓦底江往南,经水路或陆路达伊洛瓦底江口,大理国称后一条路线为“南至海上”道。通过博南山道与交州道,位今中南半岛中部一带的掸国,在东汉时曾3次遣使至汉朝;据《后汉书·本纪》的记载,第一次在永元九年(97年),第二次在永宁元年(120年),第三次在永建六年(131年)。[4]
        蜀汉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地区)大姓的反叛后,分建宁、牂柯两郡辖地设置兴古郡,治宛温(在今砚山以北);在兴古郡和永昌郡还增设了一些新县,其中的西随(治今金平)、永寿(治今耿马)、南涪(治今景洪)3县在今临沧和西双版纳等地。此外,基诺族传说其祖先随诸葛亮南征来到西双版纳基诺山,诸葛亮教他们种茶,令基诺族照其帽子的式样建盖住房,事实上诸葛亮南征并没有到过西双版纳。这些都反映了蜀汉对云南南部地区的统治有所深入,影响也进一步扩大。蜀汉的积极经营,为以后西双版纳达外交通线的开发打下了基础。
        南诏崛起后,加强了对西双版纳等地的经营。唐德宗时,南诏王异牟寻进兵今临沧、西双版纳地区,征服茫蛮诸部落后设置了银生节度;以后又征服茫天连诸部,并遣兵2万出征女王国(在今老撾境内),虽遭失败未能建立统治,但将南诏的疆界推进到与女王国接壤的地区。唐文宗时,南诏再度出兵骠国(在今缅甸中部),并攻破弥诺国和弥臣国(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口);南诏又进攻昆仑国(在今缅甸萨尔温江口),但遭到顽强抵抗败回。南诏还攻击水真腊和陆真腊(在今柬埔寨及其以北地区),军至大海无法舟渡,于是“怅然收军却回。” [5](卷3,6,10)
        由于南诏积极经营南部边疆,“南至海上”道成为云南联系中南半岛地区的交通动脉,其走向是自今保山南下,经德宏地区入缅甸达杰沙,再走水或陆路沿伊洛瓦底江至孟加拉湾出海。在“南至海上”道的上段,还有一条称为“青木香山路”的支道,其道可由今临沧地区至伊洛瓦底江中游再顺江南下。贞元十年(794年),南诏王异牟寻攻占临沧和西双版纳地区时,这条道路正式开通,于是西双版纳通达外地的交通线始见于记载。《蛮书·云南城镇》说:“量水川西南至龙河,又南与青木香山路直。南至崑崙国矣。”另据《蛮书·云南管内物产》:“青木香,永昌所出,其山名青木香山,在永昌南三日程。”龙河即今临沧地区镇康之乌龙河,青木香山指今镇康附近的乌木龙山。南诏曾沿“青木香山路”进攻位今萨尓温江口的昆仑国。“青木香山路”后经历代修拓,至明代已是用兵的重要通道,万历《云南通志》将保山、临沧至凤庆一线列为云南三大要害地之一,并说:“三要得,而云南可安枕矣”。
        南诏还开拓了由今景东南下西双版纳至中南半岛中南部的道路。由云南腹地至景洪主要有两道,其一是从今大理或楚雄经景东、镇沅、普洱与思茅达景洪的道路,即明清所说的“贡象下路”;另一条是元代始通由今昆明经建水、元江至景洪的道路。“贡象下路”至迟在南诏时已开通。今景东和西双版纳及其以南的地区,南诏时属银生节度管辖,南诏遂开辟了从大理通往上述地区的道路。据《蛮书·云南城镇》:“开南城,在龙尾城南十一日程,管柳追和都督城。又威远城、奉逸城、利润城,内有盐井一百来所,茫乃道并黒齿等类十部落皆属焉。陆路去永昌十日程,水路下弥臣国三十日程。南至南海,去昆仑国三月程。”威远城在今景谷,茫乃道在今景洪,奉逸城和利润城在今景谷、镇沅和普洱一带。其书又说:银生城东南有通镫川,又直南通河普川,又正南通羌浪川,“却是边海无人之境也。”由此看来,由龙尾城(今下关)走水陆路至弥臣国的路线,经过了银生城(今景东)、通镫川(在今镇沅东北)、河普川(今墨江)和羌浪川(今江城),所言“边海无人之境”,可能是指位于澜沧江畔的茫乃道;沿此道南下可至中南半岛的南部。
        据明代对这条道路的记载,[6](卷16)沿“贡象下路”由景东至镇沅府后,行2日至普洱,又行4日至车里宣慰司(治今景洪),由车里往西南可至八百媳妇宣慰司(治今泰国北部清迈),以及老挝宣慰司(治今老挝北部琅勃拉邦),西行十五六日至西洋海岸,“乃摆古莽酋之地(在今缅甸南部勃固一带)”。见于以上记载道路的走向,与《蛮书》所述大体相同。至于《蛮书·云南城镇》所说开南城“水路下弥臣国三十日程,南至南海,去昆仑国三月程”,当是指沿伊洛瓦底江南下旅行的情形,唐代澜沧江是否已通航,未明待考。自今景洪或伊洛瓦底江下游再往东南,还可至文单城(今老撾万象)和水真腊(今柬埔寨)等地。
        大理国建立后,云南南部金齿百夷的首领叭真,以景兰(今景洪市曼景兰)为中心建立了景昽金殿国,兰那(在今泰国北部昌盛一带)、猛交(在今缅甸东北部)、猛老(在今老挝北部琅勃拉邦)等地的金齿部落亦被其统治;大理国王承认叭真“为一方之主”,并赐以“虎头金印”。景龙金殿国与大理国之间是宗藩从属的关系,但接受景龙金殿国统治的兰那、猛交和猛老等地,则在汉、唐等封建王朝版图的徼外。据近人研究,[7](P 23)叭真不仅是孟泐(今西双版纳)的首领,而且是12世纪壮侗语民族中的一位历史英雄,受到傣、泰、佬等民族共同的尊奉,被称为“最了不起的神将”;亦表明景龙金殿国统治的范围,包括了西双版纳和中南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景昽金殿国与大理、兰那、猛交和猛老等地的交通往来应较密切,但因阙于记载,详情不可得知。
        元朝十分重视对云南南部边疆地区的经营。云南行省在南部边疆设立的官署有如: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柔远、茫施、镇康、镇西、平缅和麓川诸路,俱隶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大德中又置车里总管府(治今景洪)。在今云南南部和缅甸东北部,元朝先后设立银沙罗甸等处宣慰司(治今澜沧以北)、临安广西元江宣慰司(驻今建水)、邦牙宣慰司(治今缅甸曼德勒西南)、八百等处宣慰司(治今泰国北部清迈)、蒙庆宣慰司(治今泰国北部昌盛)、老告总管府(治今老挝北部琅勃拉邦)。《元史·地理四》说云南行省共辖37路,但见于记载的路还不止此数,记载中设于南部边疆的路有:临安路(驻今通海)、斡泥路(驻今红河县思陀)、元江路(驻今元江)、彻里路(驻今景洪)、木连路(驻今孟连)、孟隆路(驻今缅甸景栋以东)、木朵路(亦驻景栋以东)。此外,还设有云远路、蒙怜路、蒙莱路、太公路、木连路、蒙光路、木邦路、孟定路、谋粘路、孟隆路、木朵路、蒙兀路和一些甸军民府。
        为了加强对西双版纳地区的统治,元朝新开了从中庆(今昆明)至车里(今景洪)的道路,并在车里至建水的路段设置了驿传。这条道路的走向,是经今建水、元江、普洱和小橄榄坝至景洪,沿这条道路向南可至今泰国和老挝的北部。据明代的记载,设置驿道的经过大致如下:元朝车里路总管寒赛遣侄刀温入贡,路途中被元江路判官宗显诬陷,云南行省遣都元帅速律杰晓以大义,“寒赛感慕,遂备珍贡,增差赋,置驿传,比于诸路。” [8](卷11)另据《元史·顺帝记》:至正元年(1341年),“云南车里寒赛、刀等反,诏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脱脱木儿讨平之。”以上记载说的是同一回事,仅细节稍有出入。看来在至正元年,车里路傣族总管寒赛遣侄刀温入贡,道经元江时与当地官吏发生争执,酿成动乱,元朝命云南行省平定;云南行省先慑以兵,继行安抚平息了事态,寒赛遂增租赋,置驿传。至于置驿的时间,据《元史》的记载应在至正元年以后,因速律杰在至正四年前已入滇任职,因此置驿的时间应在此之前。
        另据记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元朝将领步鲁合答率军出征罗必甸(在今元江),以后继续征讨八百媳妇国,途中经过车里。在思茅县小橄榄坝澜沧江整控渡口,近年发现了记载元军此次出征八百媳妇国的摩崖石刻,落款是至元十九年十二月,[9](卷132)看来出征的元军于十九年末二十年初至车里,于二十一年返回行省腹地。出征元军所走的道路,是经今建水、元江、普洱与小橄榄坝至景洪,这应是民间已经存在的便道;至正初年,车里路总管寒赛即沿此道设置了驿传,据考证,所置驿传的地段应在车里与建水之间。[10]此道置驿后,一直是西双版纳通往滇中地区重要的交通线,近代修建昆明至景洪的公路,基本上也是沿行元代开拓的道路。
        开通由云南腹地至车里的驿道后,元朝加强了对西双版纳地区的经营与管理,如《元史·仁宗三》有延祐五年(1318年),云南行省削减大、小车里等地同知及儒学、蒙古教授的记载。元代泰国北部有称为“兰那”的古国,中心在今泰国清迈,传说其王有800位媳妇各守一寨,元人称为“八百媳妇国”。大德中,元朝于车里置军民总管府,云南行省的辖地遂与八百媳妇国相连。至正初年,车里路总管寒赛在车里与建水之间的路段设置驿传,中庆经车里至八百媳妇国与老告地区,原交通不便的情形大为改善。以后,车里与八百媳妇国的联系也更为密切,有时还共同反抗元朝的统治。例如:至大二年(1309年)和四年,大小车里与八百媳妇国联合发动反抗,元廷遣云南王及右丞阿忽台领兵讨之,被大小车里与八百媳妇国打败,元朝乃改行招谕,八百媳妇和大小车里“乃降”。
        通过由车里南下的道路,元朝还遣使至八百媳妇国,并在其地设立了官府。皇庆二年(1313年),云南行省遣使者法忽剌丁出使八百媳妇国,法忽剌丁至其境木肯寨(在今缅甸东部景栋)后,八百媳妇国首领浑乞滥及其妻南贡弄,派遣部下乃要弄前来迎接。法忽剌丁返元时,浑乞滥“手书白夷字奏章”,遣使随法忽剌丁入贡并进献驯象。[11](卷19,23,41)以上所述之“浑乞滥”,可能是对“招南通”不同的译名。延祐二年(1315年)、泰定三年(1326年)和四年,八百媳妇国首领招南通又通过自车里北上的道路,遣使向元朝进献驯象和方物。泰定四年,招南通等接受了招降,元朝遂于其地置蒙庆宣慰司都元帅府(治今泰国昌盛),以及木安、孟杰二府(均在今泰国昌盛以南),以乌撒宣慰司官吏你出公、八百媳妇国首领招南通同为宣慰司都元帅;以招南通之子招三听为木安府知府,姪子混盆为孟杰府知府。以后八百媳妇蛮向元朝朝贡不绝。至顺二年(1331年),元朝又置八百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治今泰国清迈),以土官昭练为宣慰使都元帅;并置孟肙路军民总管府(在今泰国清迈以南)和者线蒙庆甸军民府(治今泰国昌盛)。至正二年(1342年),元朝罢去蒙庆宣慰司,将其地并入八百等处宣慰司。[12](卷25,30,32,35,40)
        13世纪中叶,在以今宋加洛为中心的泰国北部,另外还有一个古国“暹国”,亦称“素可泰国”;暹国与元朝也建立了良好关系。据记载: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必察不里城(暹国)国王敢木丁遣使贡方物,世祖遂颁诏招谕敢木丁来朝,若因故不能入朝,则令其子弟及陪臣“入质。”大德元年(1297年)、三年和四年,以及延祐元年(1314年)和至治三年(1323年),暹国均遣使以方物入贡。[13](卷17,19,20,25,28)元朝亦3次遣使访问暹国,但暹国与元朝交往所行经的道路,却未见于记载。宋加洛位于清迈东南不远,暹国与元朝交往的路线,有可能是经过了从清迈、车里北达中庆的道路。
        在今老挝北部琅勃拉邦一带,元代有一个古国“南掌国”,有的记载又称为“老挝”。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元朝镇南王脱欢率军经安南征讨占城(在今越南中部),令先期到达占城的元将唆都率兵北上与其会合。据有关记载,唆都率军由云南抵达占城的路线是:“由云南经老挝,直至占城”,表明云南南部至老挝之间存在一条通道,唆都率领众多兵马能顺利通过此道,可见这条道路应是存在已久的旧道,有可能就是由车里延伸到老挝的道路。后至元四年(1338年),因云南老告土官八那遣其侄至元朝贡象,元朝遂于其地设置老告军民总管府(治今老挝琅勃拉邦),[14](卷39)隶于云南行省。
        明朝继承了元朝重视云南南部边疆的传统。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设置云南布政司,下辖52府,其中的元江、和泥、柔远、云远、车里、孟杰、木桉、蒙怜、蒙莱、木朶、孟爱、通西、木来、木连、木邦、孟定、谋粘、蒙光、孟隆、孟绢、太公、蒙庆和木兰诸府,均设在云南南部地区。
        据明代记载,从赵州(治今大理凤仪)通往景东出境的道路,是当时通行的驿道,路线是从赵州出发,经沿途的开南驿、定边驿、新田驿和板桥驿遂达景东驿。从景东继续南行,即是明代记载所说“贡象道路”中的“下路”,走向所经的地点分别是:景东—者乐甸—镇沅府—普洱—车里—九龙江—八百媳妇—老挝—缅甸摆古。此外,从昆明经建水、元江和车里南下的道路,明代一直保持畅通。据《太宗永乐实录》:永乐四年(1406年),“初,朝廷出师伐八百,元江军民府遣人助给馈运,抵车里之境”。可为证。宣德八年(1433年),明朝于临安府(治今建水)河底置巡检司盘查行人,据记载“河底自洪武中官置渡船,以济往来,路通车里、八百诸长官司,近年军民有逃逸出境诡称使者,逼令乘载”。[15](卷106)也证明从云南腹地达八百媳妇等地,明代仍可走经过建水、元江和车里南下的道路,而且除了官府以外,利用这条道路的还有普通士兵及各族百姓。
        通过上述道路,明朝与中南半岛诸国继续保持密切的交往。
        明成祖即位后,老挝土官刀线歹入朝贡方物,明朝乃置老挝军民宣慰使司;永乐二年(1404年),明朝以刀线歹为宣慰使,驻芒能(今老挝琅勃拉邦)。老挝宣慰司以后频频向明朝入贡。据初步统计,从建文至万历年间,老挝遣使至明朝达34次,仅永乐年间即有12次;在永乐至成化年间,明朝也曾9次遣使至老挝。[16](卷315)老挝向明朝入贡的路线,是经车里宣慰司北上,并经过了前述的“贡道下路”。明朝经常命令车里、八百和孟艮等地的土司,在老挝贡使途经其地时进行护送,以保证其安全。
  暹罗(今泰国)在明初被3个政权分别统治,这3个政权是以南部阿瑜陀耶城为中心的暹罗国,以中部宋加洛为中心的素可泰国,以及以北部清迈为中心的八百媳妇国。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派使者吕宗俊等人,经过海路与暹罗建立了联系。[17](卷55,68)洪武十年暹罗征服了素可泰,继续与明朝进行交往。洪武中明军平定云南后,西平侯沐英遣使招抚八百媳妇国;二十一年八百媳妇国遣使入贡方物,明于其地设立八百宣慰司。永乐二年(1404年),明朝改设八百者乃、八百大甸两处宣慰司,“命五年一朝贡”。[18](卷315)不久,八百者乃宣慰司被废除,其地并入八百大甸宣慰司;其辖境包括今泰国北部南奔府以北的地区。
        清朝经营今西双版纳地区也十分积极。清代西双版纳对外的交通线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当地对道路的管理更为完善,二是在车里以南的路段增设了一些驿站。经过得到良好保护的通道,大量内地人口迁入西双版纳地区,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也为近代西双版纳地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卷116西南夷列传,卷123大宛列传.
[2]晋·常璩. 华阳国志[M].卷4南中志.
[3]汉·班固. 汉书[M ].卷28地理志第八上,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M]卷37叶榆水.
[4]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M ].
[5]唐·樊绰. 蛮书[M].卷3六诏,卷6云南城镇,卷10南蛮疆界接连诸番夷国名.
[6]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M ].卷16贡象下路.
[7]朱德普. 泐史研究[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23.
[8]明·刘文征. (天启)滇志[M].卷11官师志·元江府.
[9]明·宋濂. 元史[M].卷132步鲁合答传.另参见西双版纳州政协. 版纳文史资料选辑. [C]第二辑,1988.
[10]方铁. 云南地区至邻国交通史略[A]. 中国边疆研究通报[C]. 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11]元史[M].卷19成宗二,卷23武宗二, 元.苏天爵.元文类[M]卷41招捕·八百媳妇.
[12]元史[M].卷25仁宗二,卷30泰定帝二,卷32文宗纪,卷35文宗纪,卷40顺帝三.
[13]元史[M]卷17世祖十四,卷19成宗二,卷20成宗二,卷25仁宗二,卷28英宗二.
[14]元史[M]卷39顺帝二.
[15]明·宣宗宣德实录[M]卷106.
[16]清·张廷玉. 明史[M].卷315云南土司传三,明.明实录[M]永乐至成化间各实录.
[17]明·太祖洪武实录[M].卷55,卷68.
[18]明史[M].卷315云南土司传三.
 
引自: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03年第1 期(总第1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