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南诏古城遗址村太和村的保护与开发

南诏古城遗址村太和村的保护与开发

南诏古城遗址村太和村的保护与开发

 
                                                    筱筱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  650091)
 
摘要:大理市的太和村,是一个具有千余年历史的白族古村。南诏太和城遗址、南诏德化碑、草编工艺以及古朴的民风民俗,是该村民族文化保护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
关键词:南诏古城;草编工艺;保护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一、概况
        太和村位于下关与大理古城之间,南距下关6公里,北隔大理7公里,西枕苍山,东临洱海,214国道、大丽公路分别从村前、村中横贯而过。
        太和村公所隶属于大理市七里桥乡,下辖太和一村、太和二村、太和三村、太和四村、崇邑村5个自然村,22个农业合作社。据1999年统计,全村共有1450户,总人口为5739人,其中男性2798人,女性2941人,全半劳动力3253人。村民中白族人口为5610人,占总人中的97.8%,另有汉族等129人。太和一村、太和二村、太和三村、太和四村的民居主要集中在214国道与大丽公路之间,呈南北状长条形分布,每个自然村之间以街道为分界线。而崇邑村的民居则主要分布在214国道以东和大丽公路以东,呈东西状长条形分布。太和村地势西高东低,从苍山马耳峰、佛顶峰山麓依次延伸到洱海边。海拔为2100米,年平均气温15.1℃,无霜期为260天,年均降雨量为1070毫米。全村共有耕地3291亩,其中水田3211亩,位于214国道以东直到洱海岸边,旱地80亩,位于214国道以西坡地一带,人均占有耕地0.57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包谷、蚕豆、洋芋等。经济作物有:油菜、大蒜、蔬菜、竹荪、茶叶、果树。
        太和村位于大理坝子之间,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水利充沛,素来以农业经济为主,建筑业和草编是经济的重要补充,近代有泥瓦建筑村之誉称。近10年以来,在大抓粮食生产的同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利用崇邑村滨临海边,土质松软的条件,实行半农半渔,发展蔬菜生产。并开发山坡地种植茶叶和果树,走立体农业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建筑、草帽加工、建材生产、交通运输、经商等行业也日渐兴旺,全村有20多个建筑队,各行业的个体企业达180多个。199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7446万元,其中建筑业和工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4%以上,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14%,纯收入为2331.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3820元。粮食总产为3172吨,人均553公斤。
        太和村西有国宝南诏古城遗址和《南诏德化碑》,村北有大理著名的佛教古寺“观音塘”,并流传有“观音负石阻兵”的动人传说,是大理重要的文物景区之一。还有被誉为“苍洱驰名第一山”的感通寺,寺内殿宇轩昂,环境清幽,是大理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佛顶峰上建有白王殿,殿内供有白王塑像,终日香火缭绕。大丽路西侧有镇邪除灾、保境平安的魁星阁。每个自然村都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本主庙,供奉着各个村的本主神,每一位本主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故事。在太和四村的本主庙内供祭着白族民间传说故事中为民除害的斩蟒英雄段赤诚。太和三村的本主庙大门对面有一座古戏台,太和一村、太和四村的本主庙中各有一座门楼式的古戏台。白族宗教活动和民族节庆时,都要在古戏台上和古戏台前演奏洞经古乐、唱大本曲、打霸王鞭、耍龙、耍狮等传统民间歌舞,娱人、娱神,人神同乐。村内的诸多地名、景物、传说等,无不透析出南诏故都文化的痕迹,如南诏阅兵台、练武场、御马桩、美女石(其传说与南诏王室有关)等。村中大照壁上书有“南诏故都”四个大字。连重建的洞经古乐会也特别打出“南诏故都太和洞经古乐会”的横标,以此为荣耀。
二、文化特色
(一)南诏太和城遗址
        南诏太和城位于太和村西,是唐朝时期南诏第四代王皮逻阁统一六诏后建立的都城,直到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是南诏前期(公元739年-779年)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据樊绰的《蛮书》记载:“大和城……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1](P186)太和城中还有一座金刚城,于公元749年修筑。随时代的变迁,规模宏大的太和城已经荒废,至今尚存南北两道夯土城墙,南城墙西端从马耳峰五指山麓起,向东延伸到洱滨村,全长3350米,北城墙西端从佛顶峰起,向东沿至洱海岸边,全长3225米。城墙多是依山势夯筑而成,保存较好的一段北城墙约高出地面3米左右。1961年3月4日太和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南诏德化碑》
        《南诏德化碑》立于太和城遗址内,是云南境内现存最大的一块唐碑,1961年3月4日与太和城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德化碑》高3.98米,宽2.46米,厚0.6米。原来正文有41行,约3800字,背面11行,详列南诏职官姓名,约1200字,共计5000多字。质地为砂石,经千余年风雨以及人为刮削,目前残存可辩认的碑文仅700多字。
        《南诏德化碑》系南诏王阁逻凤所立,碑文的内容主要记载了南诏的政治、军事、农业、物产等情况以及南诏与唐朝、南诏与吐蕃的关系。是研究南诏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该碑于清朝乾隆53年(公元1788年)由云南布政使王昶发现,当时埋于土中。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迤西道观察使李亨特就地建石亭加以保护。[2](P21)1984年国家拨款兴修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碑亭。碑亭旁边的照壁上镶有李亨特的《重修南诏德化碑亭记》及《南诏德化碑释文》。
(三)草帽编织
        草编是太和村传统的手工艺,历史上该村妇女以麦杆为原料,手工编成帽辫,再用细麻线缝制成各式草帽。她们编织的草帽式样美观,工艺精巧,畅销于大理各地,并远销至西南边疆地区。在村中曾有一条著名的草帽街,6天一街,盛况空前。村西即现在《南诏德化碑》碑亭一带便是当年草帽街的旧址。《大理县志稿》中专门记载了草帽街的情况。[3]
        草帽编织的主要工序有:(1)抽麦杆,将粗细麦杆分开,一般分为粗、中、细三种类型。(2)编麦草辫,每把麦草辨长度为16米,收购价约为0,6元左右。(3)漂白,将一把把已编好的麦草辫浸泡在放有蒸白药剂的水池中,用锅炉烧蒸气通入水池中,温度一般要达90度以上,时间大约需4个小时。(4)清水漂洗、晒干。(5)用机器缝制草帽(过去是手工缝制)。(6)用压床将草帽平整成型。(7)打孔(便于拴带子)。若要在草帽中配上彩色花边或是编织各色草帽,则是先将麦草辫染成各种颜色再进行加工。
        如今太和村的妇女仍沿袭历史上擅长草编的传统,有空就编,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妇女编草辫的情景。一般是家家户户的妇女利用闲暇从事草编,待麦草辫积多后出售给专门加工草帽的家庭作坊。原来有村办企业太和草帽厂,现已经倒闭。现在全村有10多个专门从事草帽加工的家庭作坊,规模大的雇有6、7名小工,规模小的则是夫妻店。主要的机械设备有:缝制草帽的缝扎机;漂白工序的锅炉、水池;压制草帽的压床;打孔机等。目前草帽的产品较为单一,主要是生产农用草帽,大部分在大理乡村集市上销售,既可挡雨又能遮阳,较为适用。效益较好的远销到边境一带,甚至出口到缅甸、泰国、越南等国。目前草帽加工利润微薄,一顶农用草帽,除去成本等,利润仅为0.1-0.2元左右,生产者主要靠薄利多销和转手销售麦草辫维持经营。
        三、传统文化与生态
        太和村远看青山碧绿,近看绿树成荫,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既是村民多年努力的结果,也是白族传统文化底蕴中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体现。
        太和村树多,到处都有绿色,这是其生态环境的一个显著特征,丰富的山林资源约有1500多亩,植被良好。海岸边形成一条长长的绿化带,柳林约有150多亩。村内除3棵百余年的古树外,各家房前屋后树木茂盛,品种繁多,有果树、棕树、桉树、柳树、榕树等,不少古老的民居掩映在一片片绿色的树荫之下。即十分注重辖区大环境的整体绿化,呈现出不同的绿色层面,马耳峰、佛顶峰山顶松林葱郁,半山腰间茶园、果木碧绿,村中林木茂密,海边垂柳青青。近年来在村旁、面坡和海滩共植树5万株,还投资8000多元用于两所小学的校园绿化。
        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既有村规民约的约束,又有专门的护林措施,村内有专职护林员2 人,每年春节、清明节前后,村干部也轮流上山巡视,以防山火。村民清明上坟也能自觉遵守山林禁火的规定。
        葶溟溪是村中重要的自然水资源,溪水源头有一座龙王庙。过去溪流中段还有水碓、水磨,用于加工粮食。农田灌溉也主要依靠溪水。为保证全村农田的旱涝保收,村民多次治理河道,现在河道中间已砌成水泥沟面,两旁植有树木加固河堤。前后共修建了8座排灌站,引洱海水灌溉农田。现全村农田的灌溉率达100%。葶溟溪还是村中饮用水的主要来源,现在太和一村、太和二村、太和三村、太和四村饮用自来水,水源来自葶溟溪水,水质清纯无污,水源丰富,源源不断。原来自来水蓄水池的容量仅为50立方米,现在村公所投资修建了容量为250立方米的大蓄水池,以保障人畜用水。为防止水源的第二次污染,还修建了一个过滤消毒池。村内地下水也极为丰富,崇邑村至今仍沿用深井水,共有深井250口。几乎所有的井都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包括自来水的水池),分为几个池子,池底垫有鹅卵石,第一个水池是饮用水,第二个水池用于洗菜,第三个水池洗衣物,第四个水池洗农具等。有的水井在饮用水池的上方盖有一个方形的小屋顶,以防止水污染。各个水池的用途,是民间沿袭多年约定俗成的规矩,从未有人犯禁。村委会每月派专人清洗公用水井和各个水池。
        近年村中的村容村貌、环境卫生也得到较大改进,村公所、社员先后投资投劳,改造了村中的主要街道和自然村的道路,共修筑了8条水泥村道。主要街区的环境卫生则有专人定期分段打扫,小街菜场每天都有专人清扫,逢年过节还组织全村的大清扫。并消除了路旁的“半身照”厕所,全村建有3所公厕。每个自然村建有一个大垃圾坑,每周彻底清理一次。
        三、             保护与开发建议
(一)发展草编存在的问题
        太和村草编的发展,目前存在着产品单一、市场狭小、制品粗糙、利润微薄等问题,要改变现状,既要使白族传统草编工艺得以传承、发展,又要使之成为致富的重要产业,使村民从中得到实惠。其关键问题在于推陈出新,开创新产品,如草帽的多种款式,各式草编手提包、挎包,各种花形的草垫子,果盘,草编工艺小壁画等。并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向精品化发展。村内也有农户在这方面尽了努力、作了尝试,但由于受资金、技术、销售诸因素的制约,起色不大。下一步具体可由村公所出面,选择草编加工基础较好的农户,重点在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加以扶持,待有一定基础后再向全村推广,使草编制品发展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用品。
(二)充分利用国宝的优势发展旅游业
        南诏太和城遗址和《南诏德化碑》是太和村发展旅游业的依托。太和村有着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优势是交通便利、区位、文化资源诸方面的综合优势。特别是村西的国宝太和城遗址及《南诏德化碑》,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国家级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文物景区,还是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的重要人文景观。鉴于此,目前该村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和具体行动等,应紧紧依托南诏太和城遗址、《南诏德化碑》的开发和建设,只有这样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村公所的干部也有这样的共识,并着手调整产业结构,以旅游业为主,依托南诏古城遗址的开发,下一步进行餐饮服务、草编工艺、娱乐、民俗等方面的建设项目。现在大理市文化局已制定了《太和城遗址(南诏德化碑)保护建设规划大纲》,大理州政府已将南诏太和城遗址的修复列为滇西北地区保护和发展行动计划大理片区优先建设项目之一(时间为2000年-2005年,属于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如今第一期工程征地工作已经启动。这些举措对于太和村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契机,村公所也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征地方面的协调工作,并配合州政府有关民居保护的规划,对太和村近年新建的一些新式民居进行了整改,一律加盖青瓦顶,白墙上饰以水墨彩画,突出了民族特色,收效较好。
(三)开发利用村中的旅游业资源
        加强对村中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游客直接进入村庄旅游。太和村是历史悠久的千年白族古村,保持着丰富多采的白族传统文化,村中的本主庙、古戏台,民族传统草编工艺,古朴凝重的洞经古乐,传统节庆及民俗活动等,这些都可开发为民俗风情旅游的内容。此外,村中的涓涓溪流,一口口古井,茂密的一片片小树林,海岸边的排排垂柳,构成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这也是开展村落生态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目前应加大宣传的力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待南诏古城遗址开发、建设项目实施后,便可推出南诏故都太和村一日游。[①]
 
参考资料:
[1] (唐)樊绰.赵吕甫校释.云南志校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 张楠.大理之旅[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3] 民国•大理县志稿(卷3)[M].
         
引自: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04年第1 期(总第3期)
季刊·2003年3月创刊                               2004年10月15日出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