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古代怎么防涝?城中内河很重要

古代怎么防涝?城中内河很重要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7月26日 15:21 来源:光明日报

  今年夏季,又有城市为内涝所苦。但洪峰中的江西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随即,有地方媒体揭开了“谜底”——原来是该城900多年前的古代排水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


  说到底,防涝是个科学技术活。既然古人有这么好的设计,我们不妨了解下古人的排涝之法,看看哪些能够为今人借鉴。

  赣州排水系统的设计建造者是北宋的刘彝。《宋史》上介绍他:“福州人。幼介特,居乡以行义称。从胡瑗学,瑗称其善治水,凡所立纲纪规式,彝力居多。”北宋熙宁年间,刘彝担任虔州(即现在的赣州)知州时,组织人员精心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里的街道,根据街道的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了分区排水的规制,建成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字,故名“福寿沟”。

  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排水系统的设计思想是“因势利导”,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低落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原理,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其精巧的坡度和断面设计,还能保证排水沟内形成的水流有足够的自冲力,冲走泥沙,不易堵塞。同时,为防江水倒灌入城,刘彝还根据水力学原理,在“福寿沟”出水口处,“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顿息”。可谓思考周详、尽得巧妙!如今,这仍是赣州城里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不能不让人叹服!

  《宋史》中还记载了刘彝的另一个功绩:“久雨汴涨,议开长城口,彝请但启杨桥斗门,水即退”——也就是说,他在任虔州知州之前曾经解决了让京师头痛的水患。由此可知,刘彝是个工作中肯动脑筋、能做事的官吏,史上对他评价也颇高:(刘彝)治簿书,恤孤寡,作陂池,教种艺,平赋役,抑奸猾,凡所以惠民者无不至。邑人纪其事,目曰“治范”。

  其实,古代城市防涝排水的成功例子不惟赣州的“福寿沟”。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南京挖掘出南朝建康宫城遗址,发现当时“建康宫城内有密集的排水沟”。史载南朝梁代建康“城中28万余户”,加上皇室一应人员与警卫军队在内,总人口数当在150万到200万之间,这在当时来说,是规模很大的城市了。城市的排污当然也是一个重点工作,加之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建康地区多雨水,市政排污的建设与维护压力应该说是相当大的,然而检翻史料,却没有发现当时建康宫城发生过大内涝的记载。其数量众多、设计合理的排水沟应该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古代,城里的所有排水系统,一是依靠排水沟,二是倚赖城中内河。就内河而言,河道的日常疏通维护至关重要。南唐刘崇远在《金华子杂编》中有明确记载:“咸通中,金陵秦淮河中有小民棹扁舟业以淘河者。”这应该是挖掘污泥、清理残秽的专门保养河道的人,他们以此项工作向衙门换取“薪水”。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三《诸色杂卖》中也有记载:“每遇春时,官差人夫监淘在城渠。”可知,宋代市政管理者在夏季雨水来临之前,就必须按照规定做好疏通河道、以防内涝的准备。另一可以验证此项工作的证据是,北宋“画竹名家”文与可在《积雨》一诗中这样写:“京师值积雨,浮淖皆满城。况当淘决时,左右罗深坑。”李晓巧

TOP

赣州上榜了,呵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