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山西布虎世家历经百余年传承技艺

山西布虎世家历经百余年传承技艺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7月13日 09:53 来源:山西新闻网 

  民间“虎”艺的传承与腾跃

  “世德堂”,晋南制作布虎的世家。历经百余年,如今仍在一步步地坚守、创新和适应着。

  “瞧!这儿竟有布老虎,很可爱喔!”望着市场上鲜见的纯手工缝制的民间艺术品,年轻人们发出新奇的感叹。布老虎在琳琅满目、眼花缭乱的现代玩具中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布老虎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奥特曼、变形金刚、遥控汽车等现代化玩具。但对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布虎不仅是一种玩具、一件手工艺品,更重要的是传递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位于侯马市的“世德堂”,在晋南一带享有盛誉,是制作布虎的世家。而“世德堂”布虎也成为同类手工艺品的代表。

  老字号布虎经久不衰——大受欢迎

  世德堂的第四代传人王承志告诉记者:“在中国人心中,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山西晋南民间自古就有‘家有狮虎、平安幸福’的民俗,因而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尤其是刚过去的虎年,布虎更是畅销,各地订单也纷至沓来。”

  自古以来,布虎就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民间家户不论在门墩房角,还是在门扇照壁中,不论在炕裙窗帘、被褥枕头,还是在孩童全身衣着装束上,必有雄狮兽虎作为依托。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表达了劳动人民对自然生活的美好愿望,而百年老字号“世德堂”布虎更是晋南百姓特定的区域文化和精神寄托的见证。

  这一字号自诞生起,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布虎工艺经几代老艺人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日臻完善,尤其是第四代传人王承志,让布虎在传承和发扬中闪耀灵性。王承志,自幼受到家族尤其是母亲崔玉仙的影响,对布虎工艺制作情有独钟。在他手中,布虎好像具有生命一样,憨厚却不失可爱,夸张却又形象生动。

  “世德堂”的布虎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枕头虎、狮虎等,或粗犷豪放,或小巧玲珑。虎的创作设计在王承志这一代发扬光大,袖珍虎、晋阳虎、飞虎、麒麟、如意虎符等70多种都是他的心血。

  将现代装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世德堂”布虎经久不衰的“秘诀”,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王承志创作出“龙腾虎跃”、“回头望月”、“吉祥如意”等系列虎饰品,并在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万件民间艺术珍品”中获银奖,“世德堂”布虎工艺室还被“山西工程学院艺术系”列为教学实践基地。他本人也在2007年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山西省民间艺术杰出传承人”,世德堂的布虎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精细制作成发展 “瓶颈”——惟有坚持

  晋南“世德堂”布虎工作室成立于1993年,是王承志为了抢救和保护晋南民间布艺艺术、重树祖传家名“世德堂”牌子而成立的。他专门从事民间传统布虎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创作、宣传等工作,精心打造“世德堂”布虎品牌,挑起了发扬“世德堂”布虎和民俗工艺的重担。

  “‘世德堂’布老虎以绸缎为料,每个虎身装饰均采用‘盘金、绕金、扣金’的传统表现手法,配以多种丝线、珍珠、金线、朱砂、香料,并结合刺绣装饰,手工工艺繁多。”“世德堂”的艺人向记者介绍说,一件布艺虎从设计到完成,要经过剪裁、缝制、填充、挖补、刺绣、镶边、点缀、整形等多道工序,制作时相当讲究,要经过上浆、熨烫、打样、滚边、纳线等。

  他们的布虎讲究纯布料制作,连眼、眉、鼻、耳、口、须等细小的部分,都要用布来制作,仅一双眼睛的制作就多达十几道工序,哪怕是一只1厘米的袖珍虎的眼眉口鼻耳,“世德堂”艺人们也要一针一线细细缝制,以确保虎的每个部位都充满立体感。刺绣时则运用散针、盘锁针、旋套针、乱针等针法,变化多端。

  然而,纯手工缝制和精细制作让布虎更加珍贵,同时也成为制约“世德堂”布虎发展的瓶颈。“就拿飞虎来说吧,全身都是纯手工制成,工序17道,时间就需要15天,制作周期长,耗费人力、精力。这种针线活的东西机器又不能完成,市场供求的矛盾也制约着发展,情形很不乐观。”一说到这里,王承志就犯起愁了。

  “世德堂”布虎制作周期长,产量低下,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再者,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所以家庭小作坊的生产模式一时还难以转变,布老虎也逐渐走向濒危。

  面对如此困境,王承志并不灰心,他说,大凡民间流传的东西,均具有灵性让人喜爱,尤其是布老虎,它之所以成为布制玩具的代表,是因为它与我国民间民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世德堂”布虎工艺是其祖上传下来的,以后不管出现何种状况,他都会继续下去,传承发扬中国的民俗文化。

  首席记者 李尚鸿 实习生 康娜

TOP

扫除垃圾。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