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学校长为何标榜“就业率”

大学校长为何标榜“就业率”

罗传银
大学生“就业率”粉墨登场。
湖北某高校校长直言不讳:“如果毕业生到处都就不了业,谁来读呢”?该校就业率与名利挂钩,因此出现了被“就业率”达95%。

大学的概念已被理性的观察所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于是“就业率”成为大学的检验标准,出现各种方法“打造”就业率:
一是不就业就扣证,大学生为了获得自己的学历证书,只能牵强附会随便找家单位签约;二是催生就业合同造假,盖章也造假;三是学校公布的就业率不透明;四是将研究生、出国留学生算就业[1]。

由此缔造出大学生“被就业”的标准。它是由个体行为和群体统计性质派生出来的,而这两者本质上又是高度综合性的,形成了社会多米诺效应:
一是大学生频繁跳槽,企业留不住人,大学生损失人力资本;
二是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失去信心而长期失业;
三是形成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错误判断;
四是就业政策失去了调控效果;
五是大学生就业矛盾转换为社会矛盾,诸如“蚁族”、“蜗居”不足为奇;
六是全社会损失人力资源;
……
这种现象不仅是现实的外在关系,而且是内在的本质。

为此,第一棵树的砍伐,最后导致了森林的消失;一日的荒废,可能是一生荒废的开始;个体行为模式的一个进化小变化,可以通过社会生活中的多米诺效应放大而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
不能否认,多米诺效应产生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每个环节出现问题的时候,具有的效能都比前一块牌大,因此它们的影响速度一个比一个快,也就是说,它们依次推倒的能量一个比一个大。
这位大学校长的个体行为受到社会经验特殊性的强烈影响时,多米诺效应将会更加速现象后果的发生,这个过程称之为全社会人力资源扭曲。

其实,必然性在发展历程中是隐藏着的,只在终点才显现出来;正是这个终点,表明必然性也曾经是起点,这位大学校长应该为大学生的“起点”做好工作:
一是大学的专业设置应该根据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来设定,主动征求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把学校对用人单位输送毕业生的招聘关系,升级为人才培养合作伙伴关系,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开拓渠道。

二是大学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提供困难学生就业项目、就业区域优化项目、基层就业项目、学术机构就业项目、创业支持项目、本科毕业生就业项目,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进行成才辅导与教育。
三是大学应该结合学生群体的特性需求,更加合理地匹配资源、提供服务;与相关部门配合,以大型招聘会为“龙头”,以专场招聘会为重点,千方百计为毕业生开拓就业市场。

无论是大学生的就业率,还是通过社会化以及其他的学习形式所强化的多米诺效应,都会使大学生这种表现型部分对环境的长期变化作出反应,并按相应的轨迹进行变化。
因此,解决“被就业”的办法,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维护社会公信力。
http://blog.ifeng.com/article/7405299.html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