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竹溪寻觅系列

竹溪寻觅之29
驯水治河拜河道
——观音堂畔名医行之四



在竹溪所有大户家族中,都有一个传说,那就是,他们的祖宗中,某一人曾经为黄河道台。这是为什么呢?

还是先让我们看看竹溪情况吧。
竹溪县位于湖北省西北边缘,地处大巴山脉东段北坡,山势由南向北,横穿全县。在3307平方公里中,中高山地区占总面积的98。5﹪,耕地占总面积11。33﹪,水面占4。15﹪。
这个数据是不是已经说明了问题?
在竹溪一些坪地,常常可见用水碑文,如“按田负工,按亩分水,烧香记时,先远后近,合理用水,轮流浇灌,遵守者奖,违犯者罚”等。并按堰长短分段长,专司水份,并收缴水费以酬其劳。而受益户分担堰身维修费用。私人若因建房等事造成堰身崩垮,危害灌溉,当即呈报县府,封禁用水。
县治史上,各期县令,都以督促修建堰渠为能事。从明化十二年建县到清同治六年,共修建引水渠17条,其中明修渠6条,清代修渠11条。当然,现在却有渠2300条了,总长达83。89米,引水1197。31万方,有效灌溉2。74万亩。
而关于因用水发生纠纷,在竹溪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作为一种植根于农业社会生活土壤的中国 ,由水与生命、与农作物生长的密切联系而产生的对水的种种神秘力量的崇拜,弥漫散布到了中国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所及,涉及多种领域。
表现在家族文化上,是不是产生黄河道台的原因呢?
据历史记载的统计,自公元前206-1949年的二千一百五十五年间,中国就曾发生大水灾达一千零九十二次。因此,治河防洪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黄河流域,治水历史源远流长。
黄河是难以驾驭的一条河,现在,有一名治理黄河的道台,是不是对自己家族人力的一种崇拜呢?
那么,在中国的农村家族中,产生黄河道台的梦想,就不仅仅是竹溪一地了?

青草坪西去有沟,名滴裕沟,却是李家大户所在地。这是一个在竹溪历史上,产生名人最多的家族之一。

在竹溪 历史上,与治水有关的人物,而且是道台的,真正是有一个,
李逢亨(1744——1822), 字培原,号平湖。清朝官员。幼承其父李莲村庭训,他天资聪颖,品德优良,精通诗文。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选贡。乾隆44年,进朝整理编纂《四库全书》。后任蓟州州判后,历官三角淀通判、南岸同知、河间知府、永定河道。
1806年,永定河水泛滥,南岸决堤数十丈,情势危急。他亲临灾区,指挥官兵抢险筑堤,控制水患,受到百姓的称赞。
1809年,他调任河间府知府,刻意勤政,为民伸冤,深受百姓爱戴。这一年,黄河水暴涨,决堤十余处。他奉旨抗洪,日夜坚守危难险段,组织加固堤防,终于堵住缺口。嘉庆帝闻讯特旨擢升他为永定河道东河总督。
1811年3月,嘉庆帝西巡,指名召见李逢亨,赏赐他三品顶戴花翎,封他为黄河总督、兵部尚书,署直隶总督,肯定了他的治水功绩。
1820年,李逢亨告老还乡,回到竹溪。他目睹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慷慨解囊,买得一院房屋,捐给“五峰书院”作校舍。
1822年病逝,享年78岁。他死后乡里老幼痛哭失声,清廷诰封他为荣禄大夫。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TOP

竹溪寻觅之30
累代世交姻亲谱
——观音堂畔名医行之五



前些年,在初中语文教材上,可以学到一篇课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里面提到“护官符”,却是四大世家相互纠缠交结的关系网。王家几代女子嫁给贾家,贾家与林家又有姻亲,史家与贾家薛家也是互为郎舅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那是一个门当户对的姻亲图。

想起这个问题,是因为奎星楼三大家,刘家,李家,敖家,是累代世交,更多是姻亲关系。而且,在代代姻亲网中,相互的辈份密切层累,紊丝不乱。也就是说,每代都有相互结亲的家人,而各自的辈份是相同的,都是同一字辈相结亲。
当然,这个问题在旧修的宗谱中,是无法发现的。因为,古时候不收出嫁的女儿入谱的。这一点,是我在收集上三代乃至上五代家族谙系时,无意中在各自的女方关系中,发现的。
顺便说一句,我在十多年前,收集马家菜园子谱系时,是收集了出嫁女儿及其一代子女的。当然,自家媳妇及其娘家辈字也在收集之列。
这是不是中国第一个我不知道,但,无疑在竹溪这是第一个了。
我想,不能够用“护官符”来解释这个姻亲网。在偏远的山乡小城,又有多少官可护?这只能是门当户对的结果了。

在元朝的王实甫名作《西厢记》中,第二本第一折:“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 “门当”与“户对”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
一说门当,就是大户人家门前精雕细刻的两面石鼓门枕,有的抱鼓石坐落于门础上;因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百姓信其能避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户对”,即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典型的有圆形短柱,短柱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由于它位于门户之上,且取双数,有的两个一对,有的四个两对,故名“户对”。
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这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因此,“门当”、“户对”常常同呼并称。
旧时大户人家财不外露,很难打听家庭情况,两家儿女定亲之前,一般都暗暗派人到对方家的门前看一看,通过“门当”上雕刻的纹饰来了解对方家庭所从事的行当,如果石鼓镌刻花卉图案,表明该宅第为经商世家;如果石鼓为素面无花卉图案,则为官宦府第。由此,“门当户对”被演化成男女婚配的客观条件并延袭至今。
另一说法,门与户都是指人家,有大小之别。门,多指小户人家,户,多指大家族,深宅大院,有气派的门楼,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长廊飞檐,气势如宏。
“门当户对”后成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

用现代的话来说,所谓“门当户对”,实质上指结合双方的文化背景,也就是社会阶层和由此而带来的所有惯性——生活、心理、习惯以及其他特征,各自所受的教育熏陶、学历学识、年龄相貌、情趣、爱好、观念、信仰、身份等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门当户对的双方,就是指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与情感历程,他们也就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与生活习惯的。
门当户对对以后的家庭稳定、和蔼有着重大影响,是婚姻稳定的前提。倘若双方有相近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以及相近的社会认识、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共同生活打下基础,减少婚姻中的不确定因素。
门不当,户不对的家庭,在夫妻的日常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反映出来的“异源文化”差异,成为夫妻关系中最难逾越的一道心理鸿沟,妨碍着双方最终的接纳、亲近、融洽。因为知识背景会决定很多,生活习惯、对事物的看法、做法都会产生分歧,这些分歧很有可能会成为将来矛盾的导火索。

如果,你把某地几家媳妇谱系一一列出,你一定会发现这是一个“累代世交姻亲谱”网络的,而条分缕析紊丝不乱的关系相交错,那是肯定无疑的。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TOP

竹溪寻觅之31

义学兴兮族昌盛

——观音堂畔名医行之六





  刘骥群记得,七十多年前自已读书时,无论是在奎星楼发蒙的一九三四年(奎星楼三姓子弟,敖氏,李氏,刘氏,高氏及众多杂姓孩子混杂一块学习),还是在中峰观读初级小学的一九三六年,亦或是在太平馆(现十字街西药材公司)读高级小学的一九三九年时,都是不缴费的。自己是只需要缴纳生活费即可。

当然,一九四零年到双郧中学读中学时,亦是一样,不缴钱。只不过,前者是家族里缴纲学杂费,后者是国民政府缴纳而已。

在奎星楼读书时,近三十名同学,只有他有去中峰观读初级小学学力,而在中峰观读书时,四十多名同学,又只有他一人到县高级小学读书的资格。后来,从县里到双郧中学读书,只有他与来自汇湾的杨少尘。后来,杨少尘亦搬到中峰镇居住了。现在,杨少尘的儿子女儿多在教育界。

顺便补充一句,后来在解放后,参加国家培训的针炙班学习,八十余名学员中,又是只有两人分配。其中有刘骥群一人。


宗族一般拥有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以及族学、义学等,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受宗族的资助,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

私塾和家馆都是通过私人聘请教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这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这是官学之外,政府倡导大办举办的,这些社学、乡学、义学、村学、族学、家塾等各类公办和民办学校,以求“兴行教化,人才蔚起”。

私人教育主要指遍布于城乡的私塾、家馆等。半官方的教育则包括地方民办的义学、族学和社学等各类学校。私学又分两种:1.教书先生自己开办的私塾。2.某家、某家族、某村请先生办的家塾、族学、村塾。

因为在族学只吸收本族子弟入学,往往也是本族知识分子授课,这种办学方式也是有其很大局限性的,并不利于邑中青少年总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但,族学的兴办,毕竟给许多家境贫寒的客家子弟创造发展的机会。由本姓富绅出资兴建,祠堂承担常年办学费用,免费教育本族学童,培养人才。

在科举考试前,大多数私塾中就读的学生,只是识字断句,并没机会求得功名,只有少数学业突出的,才有机会考入府、州、县儒学,成为生员(秀才)。在科举考试废除后,依然如此,只有少数极为聪慧者,才能进入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

故尔,清人有嘲村学诗:“一阵乌鸦噪晚风,诸徒各逞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千字文》完翻《鉴略》,《百家姓》毕理《神童》。就中有个超群者,一日三行读《大》《庸》。”道出了乡村私学教育的基本范围。农民所受的学校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鉴略》、《幼学琼林》、《增广贤文》之类的蒙童读物。只有极个别的财力和智力都有余的农家子弟,才会越出这个范围,“一日三行读《大》《庸》”。


那时候,在奎星楼读书时的同学,如敖传栋,解放后亦成为教师,官方的,不久前去世。但第一个有机会走出家乡而没有走的,是刘骥群。

三次机会:第一次是一九四六年当时行医的刘骥群遇上中原突围的部队,作为精通医术的中学生,当时在竹溪亦仅仅少数。受遨参军。后,一九四九年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竹溪独立营,二次受遨。三次为竹溪解放后,一九四九年七月攻打关垭子后。

刘骥群几位同学,初级小学,高级小学的同学,多于第三次机会参加,后多成为高干。

刘言说的理由是:学业未成,不能误人。

站在今天的立场上说,这是一个愚腐的理由,还是一个高尚的借口?今年八十一岁的刘老先生道,那时正是我从较高的文化角度来研究中医药的关键阶段啊。


而滴裕沟李氏先祖,多人参与县,乡学建设,不贵余力。

李氏家辈字:登春昌大仁,正志懋经常,主善维思,后现用者无,不赘述。

李昌平字东山,号东山。湖北竹溪人。嘉庆辛酉进士(1801年)。二十三年三月由内阁中书入直,官至户部主事,宗人府主事,入军机处行走。历任户部郎中,陕西,四川,广东司员外郎。陕西司郎中,方略馆纂修。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会试考官。道光七年(1827年),因母死,回家守孝。协助地方兴办学堂。并应知县李锦源之遨,编修《竹溪县志》(即道光版)。写有序言,载同治版《竹溪县志》。支世后,朝廷授朝议大夫。

李儒懋(1855-1936)  字聘三、席珍,竹溪县滴裕沟人。幼年就读私塾。年长,弃学从军。1877年,随左宗棠军入新疆,后又随福州将军穆图善到宁夏,任巡检。1885年,升为通判。1891年,任宽河金矿总办,使东北军用开支依靠金矿收入得以保证。八国联军之役,李奉满洲将军增祺命,赴旅顺与俄军提督阿克雪夫谈判,迫使俄军分期撤出东北。旋任奉天省交涉局总办兼警察局总办。1902年,清廷为接收落入XX的营榆铁路和关税盐税,特任李为奉锦山海兵备道与俄交涉。交涉中,李不畏XX兵力威胁,据理斗智,终于达成俄定期交还铁路和税务协议。此后,任按察使、黑龙江税课司总办、电灯局总办兼政令厅议员、黑龙江交涉局总办、奉天督军府咨议、黑龙江督军高等顾问等职。“九·一八'’事变,愤然携眷入关,滞留北京。1936年病逝,遗体运回竹溪安葬。

李儒懋子李树声(1890-1940)。出生于黑龙江。曾沈阳法政学堂学司法。1916年,在辽宁安东地方审判庭任实习员,1920年任推事,之后,曾任吉宁少长春地方审判修补推事;浙江嘉兴地方分庭推事,风城,海城,盖平分庭检察官。1933年后,任江苏江宁,南京地方法院检查官。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机关疏散,被派到陕西少安康地方法院任检察官,1924年,曾获司法部金质奖章及《司法奖章执照》。1940年,回竹溪探亲,因感染瘟疫而病故。时年50岁。

李树声子李燕,出生于哈尔宾,毕业于哈尔宾工业大学。一九四二年为竹溪县中学第一任教务主任,一九四六年任第三任校长,是年十月,竹溪县选举国大代表和立法委员,发生名振一时的“贿选案”,本应当选的李燕落选。后去北京不再回溪。


一九七五年,位于县城十字街的李氏老屋拆除,在墙壁内折出一石箱,内有石笔一,铜酒杯十。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TOP

竹溪寻觅之32

幼承庭训 “童子功”

——观音堂畔名医行之七





从刘骥群先生幼年求学生涯可知,他一直是众多同伴中的骄骄者,或者说,他是众多同学中的幸运者,因为在他所处的环境中,无论是村学,乡学,还是县学,他总是极少数升学者。

后学者多归因为他的努力与学校教师及校园环境的学术气氛。可是,为什么代代的竹溪“四大名医”总是有刘氏一席之地呢?

是众多的求者不够刻苦么?还是他们的环境没有刘氏的环境好?又或者说,他们没有遇上比刘氏一门求学时的老师好?

以我看来,那都不是原因。只是他们没有“童子功”而已!


我们乡下人有一句话,说的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哲人也说过 “一切都可以创造,唯有童年的经历不能创造。” 古人最初要将五、六岁的孩子送入学读书,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学文作诗,而主要是为了学习做人的礼仪,其主要是“洒、扫、应、对”。这是古人的教育启蒙之作,也是我们常说的日常行为教育的“童子功”,给孩子灌输一些有益的道理,就是给他埋下一个优良的种子,让他长大成为栋梁之材,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艾尔金德认为,要想让孩子有教养、守道德,父母首先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如果你是一个诚实、正直、正派、富有爱心的人,那么你的孩子也同样会具有这些品质。这是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得益于对大人的依赖(或者说是耳闻目染)。换句话说,受父母的影响,在他们的头脑和心灵里都能识别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对还是错。有时候即便父母付出许多有针对性的艰辛努力,孩子们也不情愿被迫去遵守道德,他们只是按照父母的引导方向发展。

孩子形成判断标准的过程往往从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这些判断标准又往往受成年人行为习惯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影响。所以提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最重要的不是去告诉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因为他们的实践太少,有些要求对他们来说难以理解。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用自己的言行对他们加以影响。

为什么书香门第人家的子女功成名就的居多?

家学渊源是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他们出人头地的摇篮,文化是能够承袭的。

比如说,博学鸿儒钱钟书一家三代,钱钟书享有“文化昆仑”之誉,是当代“第一博学鸿儒”。他的父亲呢?钱基博先生也是国学大师的,5岁即从长兄习经史,9岁读完《四书》、《五经》和《古文翼》,10岁由伯父仲眉课以《史记》和唐宋八大家文选,并教其学习写作策论。13岁起阅读《资治通鉴》7遍,又精读《读史方舆纪要》,打下了很好的国学“童子功”。于是,在“钱绳武堂”一脉,让我们看到了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这样的文化学术泰斗,也有钱钟韩、钱钟教、钱钟鲁、钱钟泰这样的科学院院士、学者教授,还有著名工商人士钱基厚、钱钟汉父子。


国外有人做过统计,大部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得主出自知识分子家庭,一般经过两代或三代家学的潜移默化的熏染。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认为,对孩子发展来说,人格和道德是第一位的,人格发展和道德完善的意义远远胜过智力的开发。对于社会来说,健全的社会首先需要的是稳定的基本秩序,人们遵循基本法规、把握基础文明、有着比较好的行为习惯,这是社会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通过培养社会成员(尤其从学生期开始)健全的人格与完善的道德,来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如果教育不能实现这一目标的话,那么培养的人即使再聪明、再能干、智力再发达,也只能成为社会的破坏者和社会发展的障碍。


良好的家学渊源与道德养成,使得刘骥群先生一门,代代成为“四大名医”。只是可惜,现代社会不再有只讲医术不求药铺的时代啦,不然,当复现当代的:“四大名医”一说的,那刘先生自然也会是其中一员了。

但,滴裕沟李家一门,却是名师迭现的。以我拙劣的眼光来看,竹溪一县4000余名教师中,可评十大明师,其中有三聪慧之师,三辛苦之师,三成就卓著之师,一苦心之师。跟母姓的郭国霞老师,在李家属于维字辈,当是聪慧师之一,而善子辈的李桂芝,可评为辛苦师之一,至于原因,可在去年我所写《郭国霞教育教学艺术系列》,《听课小札系列》中寻找,此不细述。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TOP

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高梨痕先生


纪念封??者:程十发。?像者:张恩。


明嘉靖三年,岁贡高英。清嘉庆年间,高善元为安陆府教谕,同知衔。清武职有高慎先,卫千总,高吉云,云骑尉世职。
提及上述名字,是因为在滴裕沟还出一位中国电影默片时代集编、导、演于一身的电影人——高梨痕。

高梨痕出生于1890年09月25日,逝世于1982年10月16日。他号以飞,又名汉飞,济川,犁痕是他的艺名。湖北竹溪人,我国早期的著名电影导演。
1890年9月出生在湖北省竹溪县村一个从事采矿业家庭,幼年在湖北汉阳府高等小学求学。八岁随父到上海求学。
1911年冬,毕业于汉口商业学堂。人沪军北伐先锋队学生军,调赴山东烟台、黄县等地参加战斗。
1912年—1913年到汉口《震旦报》当记者;
1913年高梨痕参加了启民新剧社。
1914年参加了由郑正秋等人组成了大中华新剧社。
1914—1923年一直从事跑码头流动演出活动。
1923年,参加由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的影片《爱国伞》的演出。
1924年进入中华电影学校,根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记载,20年代上海的各类影戏学校有17所之多,中华电影学校创办于1924年,虽然只开办1期(9个月)就宣告结束,但也培养出胡蝶、高梨痕等著名电影演员。
1925年,成为天一影片公司创始人之一。
1926年转入明星影片公司,担任导演和演员,在《冯大少爷》、《挂名的夫妻》中扮演重要角色。后在《小情人》、《二八佳人》、《血泪碑》、《国魂的复活》、《铁板红泪录》、《自由之花》等40余部电影影片中分别担任助理导演和副导演.。
1933年,导演影片《姊妹的悲剧》和《压迫》。此后,高梨痕先后在天一,南洋等影片公司编导影片《艰苦的奋斗》,《女战士》等,受进步电影工作者的影响,这些影片都反映了社会问题。1933年是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生产了不少优秀影片。表现工人斗争生活的《压迫》由著名戏剧家洪深编剧,高梨痕导演的。
1937年编导了《杨柳村》。来到香港“天一”公司的分公司——南洋影片公司。1937年抗战爆发,香港电影界、粤剧界全体参加拍摄三部短片,总名《最后关头》,筹集了三万元港币支援抗战,高梨痕是该片导演团的主要成员。抗战时期,高梨痕在香港参加了义演拍片爱国活动。
在1937这一年,香港电影界一共出现了25部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爱国电影",约占当年出产的85部电影中的三成,当年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抗日电影,无疑是由华南电影界总动员联合制作的账灾筹款影片《最后关头》,除集合了港沪数百红星一同演出外,还邀得汪精卫及香港绅士何甘棠现身银幕。本片的拍摄资金由香港的电影公司和一些电影工作者捐出,而义务拍摄的演员甚至为筹拍片时的车费而节衣缩食。编导工作由陈皮、李芝清、南海十三郎、苏怡、赵树?、高梨痕等六人各执导一段,压轴的第七段则集体导演。本片剧情由七个故事组成,主要讲述一群大学生在一名爱国同学的教导下觉醒,分头努力到工商界、妇女界、农村、军人中展开抗日救亡活动和宣传,最后各界人士团结起来走上战场,向日寇冲杀。本片在1938年完成于香港公映时,观众反应十分热烈,当剧中人大呼"一定要把侵略者驱逐出去"时,全场掌声如雷。吴楚帆亦曾在其自传中表示:"观众如潮水从四方八面奔赴戏院,放映时间内四座掌声雷动,影片振奋人心,显已获得良好效果。"而本片拍卖上映版权所得的23,900元中,除为前方将士购置3,000元雨具外,其余尽购了救国公债。台湾的电影史学家杜云之曾将本片选为"中国百大名片之一"。
1938年改编导演了《夜光杯》,后又执导《女战士》。
1952年回国,返沪定居,入华东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结业后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民革上海第五届代表,
1956年,加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80年出席“民革”上海市第五届代表大会。
1981年9月,参加全国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大会。
1982年很想回故乡看看,可惜,从五月起健康状况不佳,终未能如愿。
1982年10月16日逝世。高犁痕终因年迈体弱不幸去世,骨灰安放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留有《上海话剧的诞生及其发展》、《上海新剧和电影创造人之一—斗D振铎》、《我知道的天一影片公司》、《上海电影界旧语》、《回忆沪军北伐先锋队学生军》等回忆录。
  


作为演员,曾经拍摄过的电影:

新西游记-第2集 (1930) .... 建设分会主席
碎琴楼 (1930)
血泪黄花 (1929)
爱人的血 (1929) .... 医生乙
爸爸爱妈妈 (1929) .... 谢父
黑衣女侠 (1928) .... 柳老贵
火烧红莲寺-第2集 (1928)
火烧红莲寺-第3集 (1928)
美人关 (1928) .... 章飞万
少奶奶的扇子 (1928) .... 老管事
侠女救夫人 (1928) .... 卜尚达
一脚踢出去 (1928) .... 地质学教授
北京杨贵妃 (1927) .... 张老老
二八佳人 (1927) .... 包立人
挂名的夫妻 (1927) .... 姚宗孟
湖边春梦 (1927) .... 捧角家乙
梅花落 (1927)
血泪碑 (1927) .... 石友仁
一个小工人 (1926) .... 宋一鹏
冯大少爷 (1925) .... 冯慎安
立地成佛 (1925)
女侠李飞飞 (1925) .... 陈叔安
爱国伞 (1923)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最后关头 (1938) .... 导演
女战士 (1938) .... 导演
杨柳村 (1937) .... 导演
杨柳村 (1937) .... 编剧
花花草草 (1936) .... 导演
立地成佛 (1925) .... 编剧
女侠李飞飞 (1925) .... 编剧
坚苦的奋斗 (1935) .... 导演
重归 (1935) .... 导演
红楼春深 (1934) .... 导演
纫珠 (1934) .... 导演
似水流年 (1934) .... 导演
道德宝鉴 (1933) .... 导演
压迫 (1933) .... 导演
忠孝节义 (1926) .... 编剧
姊姊的悲剧 (1933) .... 导演
恨海 (1931) .... 导演
杀人的小姐 (1931) .... 导演
三个父亲 (1930) .... 导演
立地成佛 (1925) .... 剧务
夫妻之秘密 (1926) .... 置景
小情人 (1926) .... 副导演
北京杨贵妃 (1927) .... 副导演
二八佳人 (1927) .... 副导演
血泪碑 (1927) .... 副导演
弦断曲终 (1943) .... 导演
再生缘 (1948) .... 导演
青衫红泪 (1948) .... 导演
大闹广昌隆 (1949) .... 导演
鸿运当头 (1937) .... 导演
少妇的疯狂 (1937) .... 导演
荒唐老爷 (1937) .... 导演
女性之光 (1937) .... 导演
续白金龙 (1937) .... 导演
契女的秘密 (1937) .... 导演
败家子 (1938) .... 导演
三娘汲水 (1938) .... 导演
拗碎灵芝 (1938) .... 导演
艰苦的奋斗 (1935) .... 导演
美人局 (1939) .... 导演
夜光杯 (1939) .... 导演
新生 (1943) .... 导演
口花花 (1939) .... 导演
口花花 (1939) .... 编剧
丹凤朝阳 (1943) .... 导演
十月芥菜 (1939) .... 导演
十月芥菜 (1939) .... 编剧
花公花婆 (1940) .... 导演
卿何薄命 (1941) .... 导演
国难财主 (1941) .... 导演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TOP

竹溪寻觅之34
辈字脚踩为哪般?

  
从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奎星楼刘家的辈份歌决为:光之荐凌远,贤哲开群蒙,西江祖本一,白荣知志同,育才乐立道,养子有维忠,石雍观德化,山海进纯风。
但,刘氏辈份采取踩辈方式。隔代踩辈了。如上所述,踩辈为:光荐远,哲群,西祖一,荣志,育乐道,子维,石观化,海纯。
行辈字派有的用在名字的头一个字,有的用在后一个字,以前一种居多。用在后一个字称呼为“踩辈“
为什么会踩辈呢?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份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份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辈份的顺序就是辈序,它属于昭穆的范畴.,昭穆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以世系表为依据,制定世系诗{辈序诗},达到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记住自己的辈份,也就知道自己是一世传下的第几世以及在宗亲之间的上下亲疏关系啦.
世系诗通常都记载在谱牒里和张贴在宗祠里,族人一般都能背诵,女子关注世系诗较少.按世俗,多数为男丁才按辈份命名,因为旧时男丁才有资格收入谱牒.新生男丁按字辈命名后,一般要报族长{或文书}备案,也有由族长提供若干个名字供选择的,开蒙时,由教书先生起的蒙童学名{书名}或其他原因起的名,可不按字辈.同姓同宗的宗亲见面,言明各自辈份,就知道长幼关系,如何称呼对方,这样便于叙宗盟,论族谊

所以,会出现所谓的“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
  名、字、号 古人幼年时取名,成年时取字。名字均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 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表礼貌和尊敬。号,又叫别号、表号,由自己取号,显示某 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 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 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 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李氏家辈字:登春昌大仁,正志懋经常,主善维思克,这是现在已经排出的且有人用的辈份。不表。这其中,昌字,懋字出现踩辈。
它不是为了“避讳”百存的。
为什么这么说?
从现存的碑李氏坟墓碑文可知,昌字辈为第三代,但,部分并没有踩辈。而懋字辈,在李人龙所修于乾隆五十八年的祖父碑文时,也没有出现踩辈了。
踩辈出现在其后。同时,从县志上记载可知,其后正是出现李氏家族大兴阶段,也就是说,这个时期,李氏家族在竹溪历史上,出现了人才辈出,或者说,家人极为兴盛的时期。简单的说,就是要用辈行的人多了,取名的人多了,同名现象机会多了解。
从上面可知,辈份是为了区分宗系及亲疏关系的。但在一个家族中,由于一代一代兴盛旺衰不同,当一辈人大量出生时,字辈排行多用表现美好吉祥的字,于是,出来好字都用在第三个字方位,于是,不可避免的,同名现象大量出现了。
如何避免出现同名现象?
即踩辈。

也就是说,奎星楼刘家,踩辈是辈字在排出时,就已经规定好的。而李氏家族,却是在家人大兴盛时期,一时采取的便利法则。
它只是为了家人不会出现同名现象而已。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TOP

竹溪寻觅之35


石人守沟看山笑





“从春到秋,女儿小芳从黑山走,已有半年多时间了,还没有音讯。时间好漫长,娘昼夜在等待。丈夫是个命短的人,撇下她和两个孩子,自己撒手西去了。女儿小芳才十六岁,外出自个去谋生;儿子小海,只有九岁,还在小学念书。家中有什么事,娘就将小海作为大人,有甚就说甚。”

   为寻到城里打工的女儿,娘带着儿千里奔波,一路上碰到了好人也碰到了坏人;碰到了好事也遇到骗事伤心事。最后,女儿没找到儿子又不知了去向。这是刘书平先生发表在《北京文学》2003年第10期 的《娘儿俩》小说开头一段。

  

刘书平,听说出了七本小说集了,听说而已,我只从朋友敖景余处,看到一卷〈不会潇洒〉,这是刘书平文集的中篇小说卷。据书扉页介绍,他曾出版过文集四卷本,长篇小说〈风雨情缘〉及中短篇小说集〈告别爱情〉的。有300多万字作品发表,多部作品获奖,比如说,在2004年,第二届湖北文学奖中,刘书平的小说集《老家百姓》获得提名奖。似乎在去年,刘书平先生不再是十堰市作协主席,成为湖北文联文学院院长了。不知确否?电话是027—68880791。

1955年11月,刘书平出生于滴裕沟村,他的老屋与李家花屋两两相对 。东头是李家花屋及李家祠堂,西头,即为刘书平的老屋了。

这儿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据说,在滴裕沟沟口,至今还有一个石老头守着,一个人在两相挟峙的山峰口,一坐千年,只是为了这一片好地方么?只是,在一九七五年时,开山造田,炸山毁林,此地遂坏。

所以,此后再也未出极为出色的要物了?你看,李家老屋的李常辉,学名叫做李燕的那位,竹溪一中的第一任教导主任,第三任校长,解放前第一任参议会会长是那一年出生的?他的儿子李主奇,据说现在在国务院政研室当着主任,那又是哪一年出生的?那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啦。刘书平,现在我们知道,那也是一九五五年啦。前面文章提到的李桂芝,郭国霞,也是一九七五年以前出生的。

顺便说一句,这滴裕沟口的山上,还有一刘姓老人独自居住在山峰上,竹楼茅屋,泥墙土灶。而他的家人,据说都是大大有钱的主儿,而且极为孝顺的。

为刘氏守住这一片山川地气么?

  

  刘书平一直关注着当前农民的精神状态,如发表在《翠苑》2007年第一期〈老家百姓〉刘书平与野莽不同点,后者以乌山作家乡的代称,以自己的笔连续不断地写着家乡的人与事,前者,不过以“黑山”这一特定的地域,作为叙述自己内心语言的背景,通过这里一个个农民的所言所行、一个个不同的情节构成,传达给读者。正如他在引子里所说——“不管走离黑山多远,不管山湾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回味,总会把那一帘幕布撩起,看记忆仓储里的画面了,那些活着或走了去的人,都在画面上。”

再如,在《水边情仇》,面对洪灾,黑山人的高尚情操、凸现的个性、人物的纠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结局、理性的认知均展现于读者面前。作者对大场景的摆布和细节的刻画,让我们感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勇敢善良、自私惧怕,这篇作品,是作者的一次惊心动魄的人论。2005年2月27日<常州《翠苑》杂志第三期目录>

  《黑山往事》里,这部发表在今年第1期《飞天》的文章,刘书平开阔说: 说一说二,不如看看脚印儿。

  在黑山,张姓是大户,但真正走出的人物,只有张光良一人。这点是村里人认可了的,没什么异议。然而,胡家顺的三闺女翠翠说:张光良算啥人物?他能写字吗?我爹年年春节给人写对联,他会吗?吴胜德是村里会计,写字打算盘,样样都行,算不算人物?

乡下人,什么事都得争个理,见翠翠的话过于狂,觉得这小女子不懂人事,不看风向,夸自家爹干啥呢?

黑山,是刘书平的写作“心灵家园”吧?也是他所有创作灵感的触煤?是家乡的生活泥土气息,山野风情,引发他创作的冲动?


  然而,刘书平最初不是写小说的,最初他学的是书法,他的字已经参加书法展了,突然他觉得写字没意思,又改学画画。他的画又参加画展了,突然他又觉得画画也没意思,又改学写小说。他学写小说拜的第一个老师姓丁,写了一年,他觉得丁老师写的小说还不如他,又拜第二个姓肖的老师,写了一年,他觉得肖老师写的小说也不比他强,这才拜到野莽的的门下。几乎每个星期,他都要骑着一辆凤凰牌的自行车,来去五十里路,给野莽送一篇小说稿子,野莽在家就当面给,笑眯眯的,不在家就吱溜一下从门缝里塞进来,塞的时候可能也是笑眯眯的,晚上野莽一开门就看见了。

  表面上笑眯眯的刘书平,骨子里其实很犟,跟牛一样;一个是刘书平不会写报告文学,写报告文学要会吹牛,会咋唬,会把一个萝卜大的事情往联合国扯,而他只会捕捉生活中有趣的故事,写他的乡土小说。

  野莽的好友邹海岗任鲁迅文学院教务主任的时候,要了一个指标给刘书平,让他马上来住鲁院,野莽说要当作家,读书和学习比什么都重要。刘书平连文联主席都不当了,很快就坐小飞机来到北京。

这也是他能够走出竹溪,走到十堰,现在走到省城的根源吧?


那个滴裕沟口的石人,风雨霜雪,依然守住沟口,一如刘书平,守住自己的家乡,守住自己的写作源泉地。

整天笑嘻嘻地。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TOP

竹溪寻觅之36

不朽功业乡间存



                        
滴裕沟李氏家族,竹前面我我已知,有众多的官方名宦存在,这也是自古以来,说价一地文化教育业迹的标准吧。然而,我却独服李汇川。
我们知道,任何人都追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叔孙豹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修养道德,建功立业,写文章以传后世,这三件事可以使人不朽。
建功立业,当从官道而求,修养道德,那是人言人殊,而立言,以文章立世,却是人人可见的。最为众人承认,而且又容易着手,自然是立言了。
所以,编辑自己的文集,是每一个文人的终极追求吧?

从前文已知,李氏家辈字:登春昌大仁,正志懋经常,主善维思克,这是现在已经排出的且有人用的辈份。其中懋字辈多人前往东北谋生,时间为汇光绪年间。李儒懋任职于东三省时,李氏家族多人早在此地谋生。现存记载最多者,即为李汇川。李汇川,名经熔,汇川为其字。辈字为经。是李氏家族到竹溪九代。
目前保存完好的李氏材料,滴裕沟李善华,李林(主字辈)处较多(日前所拍照片,因手机故障,无法上传,憾甚)。而李善帮处,保存多样处理家族内部事务的原件。这里李氏处理事务者,却尽为李汇川。
一手标准美观的蝇头小楷,贴在折页纸板中,在装裱规范的匣子里摆好,这是李汇川在生前都想好的吧?
这此东西可以分为四类:时间从光绪十四年到XX年间,经手人众多,但执笔者均为李汇川。或者说,只有李汇川保存了自己处理家族事务的材料?不是他处理的,都被时人抛弃了?弟兄分家,婚丧嫁娶,等等事务,均见李汇川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真有点现代化管理的味道了。
二类为李汇川文集,收录了他与众多文人唱和的文章,其中多杂与歌女交往事。三类则为与众多名妓流迹山川河海的留影。名妓最小者九岁。这些歌女照片多用相框装裱。照相何时传入中国?
银版照相之术自从1837年在法国问世之后,没过几年就从西洋传入中国。最早的照相机是由供职于中国海关的法国人儒勒·依蒂耶(Jules Itier,1843-1846在职)1846年带进中国的。
清人周寿昌的《思益堂日札》记载:道光丙午年,他旅居广州,见到取影器的记述。因此有人推断:道光丙午年是公元1846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第四年。那时候,外国人到中国游历的人日渐增多。“周寿昌看到的这架照相机就是进入广州的西方人带进来的。”所以,至迟1846年照相机已经传入中国。
而不多久,照片就流传到山乡偏远之县一个小山沟里了。
第四类,是一本《同音字类》,也是蝇头小楷手写的字典。可惜未成出版。如果出版了,会不是是中国第一本现代的《同音字典》呢?

清末民初张世珍的潮汕方言的研究成果,《潮声十五音》同音字典面世以来。
杜松寿(1905~1991),中国文字改革活动家。1952年11月调至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先后任《中国语文》《文字改革》杂志副主编,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处处长、研究员,《文字改革》杂志副总编,并被聘为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顾问。
杜松寿一贯重视语文知识的普及工作,付出很多精力编写易学易用的普及性读物。1945年他编撰的《中文同音字典》,是一本按韵排列,以声母为序的字典。
徐世荣(1912~1997)语言学家。北京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曾历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纂员,黎锦熙中国语言文字学家 。字劭西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商务印书馆,1956年.推出《同音字典》。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3年10月成立,出版教育书籍。《常用同音字典》获1985年度联合国“耐西姆·哈比夫”纪念奖

从家族公事及私事,多为李汇川处理,且众多心服其行,可见德,而文集及《同音字类》,可见其言,三不朽只不见功业之一端。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TOP

竹溪寻觅之37

岩屋沟边望岱顶


  
                        
奎星楼为长条形街,位置在青草坪正中处。下街头有一桥,过桥即为敖家大院,这里有个名字,双河口。
在竹溪有几十个地方叫做双河口,那是两条河相汇处的意思。然而,最大的双河口,无疑,是这个双河口了。此处距离县城八公里,是县治河与竹溪河相交处,两河相汇,河水大涨,这才是能够产生县城西长旺坝,县城南烧田坝,县城北三堰坝,县城东,则是一列山峰了。
县治河由土关垭而下,这竹溪河,却自县西北之鸡笼山下而来的。

竹溪县北与陕西洵阳县交界,一山名青华山,又名鹤顶山,土名铁桶寨,距离县城近百里。是全县北部之山的起源,海拔1791米。一支东走至竹山,一支南走至平利,均为分界山。平利县内有一峰,名叫西岱顶,与竹溪另一峰两两相望,竹溪这一峰则叫东岱顶了。东岱顶海拔1560米,多生黄莲,此地故又名财神垭。是黄莲生财么?这东岱顶,即鸡笼山了。因山形如鸡笼,故名之。


岩屋沟边望岱顶,山峰遥遥不可见。

鸡笼山下一溪,潺潺而流,流边有路,是平利洵阳至竹溪的古道,也是两县旧盐道之一。这河是竹溪县命名的来源了。
明成化十二年,也就是1476年,9月,都御史原杰上折请置县,安抚进入襄阳府之十万大山流民,竹山县之尹店社分而成县,而与平利洵阳交界之竹溪河,遂成为命名县的由头了。
自此有县名竹溪。
是年,湖北广参议杨君为总理,襄阳府同知王照,竹山县知县杨景春为协赞,在城东门内兴建县署,常盈库,监狱。并于县署东侧兴建儒学。
这是以竹溪为县名的官方学校的起头了。
次年,首任知县曾熙到任。

竹溪不仅仅以竹溪河而得名,更因山势复杂,多生竹,多山溪而得名。
据统计,全世界竹类植物共有70多属,约1200多种,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无论是竹子的种类、面积、蓄积量及竹材、竹笋的产量都雄居世界首位,竹子种类已知有39属500余种,竹林资源集中分布于湖北等省。约分布竹类10属29种10个变种和变型。
竹笋,在我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 中医认为竹笋味甘、微寒,无毒。在药用上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竹笋还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纤维的特点,食用竹笋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去积食,防便秘,并有预防大肠癌的功效。竹笋含脂肪、淀粉很少,属天然低脂、低热量食品,是肥胖者减肥的佳品。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寿,且极少患高血压,这与经常吃竹笋有一定关系。
这是不是自东岱顶一种成为平利洵阳的古道之一因呢?

沿溪东行,见一岩,岩下一大洞。名岩屋洞。




这就是竹溪县最北处,龙坝乡最边远的学校,岩屋沟学校所在地了。又名竹溪县龙坝乡平安小学。网上搜索,见四所学校建在岩下石洞中,另有:陕西省旬阳县桂花乡岩屋沟小学,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六朗乡岩屋沟学校,郧西县河夹镇岩屋沟小学。
还是湖北边远山区穷啊!

当然,现在岩屋沟学校不再在石洞中了,那儿成为一个养猪场,而学校,在不远处大路边,自然是砖木预制结构的。
不提。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TOP

竹溪寻觅之38

朱家河边鲁班桥



                        
自岩屋沟东行,不足百米即为一分路口,西南行可到老阴山。老阴山,青华山,东岱顶比邻而居如兄弟,一字排开。最南头即老阴山。与平利接界,海拔1332米。从蒋家堰镇的黑龙洞上,经龙堰河也可至老阴山。是龙坝乡与蒋家堰镇的分界山。
这河虽发自鸡笼山,但流经岩屋洞时,人称岩屋子河。沿河东行为朱姓人群居处,故名朱家河。至芦沟时,名芦沟河。这芦沟却与蒋家堰镇下街头芦沟是一条沟,可直达。河却转而向北拐一个弯,继续东行。
路边有一学校,名字叫做朱家河学校。朱家河东行几里地时,与瓦房河相交,汇成一条河了。这相汇处,也叫做双河口。此地有一桥,在竹溪是极为有名,叫做鲁班桥。

此为自下往上拍照片,上行为朱家河,右侧来处为瓦房河。这是北行的必经之桥了。

这是竹溪县继1947年发现稀世珍藏《鲁班经》后,又一次发现了鲁班的杰作。
该桥长10米、宽1.2米、厚0.3米,为人工凿成的巨形整块长方体独石桥,青钢石。桥位于两河相聚的其中一条河口的出口处,它独立地架在河宽9米、高5米的空中。石桥的基石是砌在河床边沿光滑的岩石上,且基石有部分悬空。此桥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打,至今完好无损。
相传桥修成时,鲁班叫喊了一声,有人应声,死后葬于此桥下。据说,这桥历年来大河水发,漫过两岸,但从未死人的。即使有人从桥上掉下河却,也能够好好活着。而桥修理工成之时,更是惊天动地。
从上文可知,此石极重,可能达十余吨。山民怎么把它运到桥墩上的?
说是准备上王家院子修一滑道,把此石自滑道上溜下,而河岸则架子搭实,听说光木料就花了几面坡的山林。但,石头不动。
鲁班一声吼,时发大水,竟然把石条冲上桥墩了。于是桥遂成。
  在桥头有一庙,名观音堂,据蔡远华老师介绍,庙前一碑,介绍有此桥情况,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时,被“小将们”破坏了。

  自于《鲁班经》,即是另一回事了。
      竹溪县文物管理所馆藏《鲁班经》,经省级文物专家组论证为真“经”,属稀世珍藏,暂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注:省级只能鉴定国家二级以下级别的文物),将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为一级文物。文末有朱批“乙未年忠良齐甫月代点鲁班总诀”字样。
据介绍,《鲁班经》是竹溪文化部门1974年征集收购民间流散文物时,在农村祠堂里被发现的。全书分为五个部分,配有木刻插图104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这本线装《鲁班经》为繁体字木刻印刷。全书由“灵驱解法洞明真言秘书”、“工完禳解”、“建工架式”、“仙师源流”、“曲尺用度”五部分组成,篇幅近万字,并配有木刻插图1 0 4 幅。其中,“建工架式”和“仙师源流”两部分最为详备,约占全书3 /5 的篇幅。
建筑的框架格式是此书的重点,介绍了“正三架式”和“正七架式”两种基本框架模式。主要有秋千式、天台式、桥亭式、宫殿式、镜架式、钟鼓楼式等10种建筑样式。《鲁班经》文字长达近万字,属稀有传世之作。
据专家组称,这部《鲁班经》对于研究古代建筑风格,继承古代优秀建筑文化瑰宝,了解我国古代建筑工匠尊为师祖的鲁班身世,均具有重要价值。
迄今为止,国内尚无其他处发现同类的系统完整记述鲁班建筑工艺及生平事迹的著述。

鲁班桥距离县城北50里处。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TOP

竹溪寻觅之39

树生夫妻龙坝多



                        
双河口下,又叫油坊街,那是因为两河交汇,地气凝聚么?从而使得人文荟萃?北来的瓦坊河边群房依山势而建,一字排开如半爿街,故名叫瓦坊街,西来的朱家河自朱家坡而下,到了油坊街,自然河名又成为油
坊河了。这条街古时多油坊,为竹溪县北区榨油的集中地。
两河交汇于此,略下处即油坊街。前文已述,自陕西省平利县,洵阳县盐道,多从此经过的。于是,一家旅社自然挂牌于此,那是家百年老店,现在的主人叫陈忠顺,在山坡上群放着羊,有四五十只吧?
过了油坊街,徐家人多居此,名叫徐家老屋,河对面肖姓人多,叫肖家边。得朱家坡小学徐光银老师介绍,多识此地古树,却是几株“夫妻树”

两树相依,情深义重

情绕意牵 百年缠绵

树犹如此 人何以堪

那是两棵名字叫做“黄豆芽”的树,可惜不知它的学名。远远的,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他们的树根,相互缠绕着,紧紧地,紧紧地,分不清那是谁的根……
大的那枝高大挺拔,英俊洒脱,像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男子,小的那枝则像一个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美少女。两树偎偎依依,紧贴紧靠,恰如一双恩爱伉丽,因此人称“夫妻树”。据当地居民介绍,这对连体果树并非人工种植,已有100多岁,至今仍生机蓬勃。
树“丈夫”英俊潇洒,“妻子”能屈能伸,两树缠绵恩爱。因此很多新婚夫妇还经常到两棵树前合影,寄托幸福长久的美好愿望。
据说,两棵树之间,早年还有一棵榨树的,挤在夫妻树之间,一如第三者。好事人砍去了那株榨树。


继续东行,在鸡毛垭又是一棵“屋中树”,那也是“夫妻树”。柏树。两棵都是柏树。
         
树自屋中出 高约四十米

枝杆破屋顶 粗径两人抱

只余怀抱无妻啊

屋主朱世乐,今年五十余岁了,据他介绍,那还是他爷爷盖屋时,就存在的两棵树。只是,在盖屋时,嫌树占了好地穴,砍却一株略小的,准备次日再砍大树时,晚下心惊肉跳,做了一个梦,一壮汉说是杀了他的妻子,要找朱世乐的爷爷麻烦,跟他好好的算帐;如果保护好他的身子,还可以给朱家带来好运气的。
后来,朱世乐的爷爷改名朱万金了。

到赵家河处,又是一夫妻树,只是,被人强得折开,挤入一桥。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成一桥,水泥桥桥。

根茎如此苍老,依然处处泛青,回望妻子时心态是怎么呢?
有怨气么?本是安静生长在河边,两相偎依无人问,如此日日托着桥,是不是很劳累呢?

据说,砍伐夫妻树作屋梁,是畲族民间建筑风俗。流行于浙江南部山区。建屋前,人们采伐屋梁木材须寻同根树,砍后由夫妻两人抬回,表示夫妻恩爱。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TOP

竹溪寻觅之40

                    竹溪河水第一库

           湖北十堰竹溪县中峰镇中心学校 442312 马佾
  
  

  


  教师王跃华在坝基上玩耍。


  
  



  水库坝边亭子间,游玩教师周建军,王跃华。
    
  自赵家河而下,汇北来砖裕河水,过红庙子到吴家坝。吴家坝是龙坝乡政府所在地。而砖裕河,却出了一个名人,名叫胡世奎。早此年是县第二中学教学副校长,现在为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事迹祥见.《送你一颗感恩的心

》。但,现名砖裕河却是错误的,应叫颛顼河的,古有颛顼庙一坐,沟名颛顼沟,河名颛顼河的。这是竹溪河龙坝乡内第一大支源河流。
  颛顼是什么人?
  我们知道“五帝”指少昊、颛顼、喾、尧、舜五人。颛顼是轩辕黄帝之孙,少昊之侄儿,其父是“降居弱水”的昌意。是五帝中的第二帝,号称玄帝,即黑颜色的君主。颛顼是位沉静、博识、有谋略的人。他能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聚集财物,又以观天象,按日月运行而定四时(当时已有历法,称“颛顼历”),并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教化人民,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他命重为南正,专管天地鬼神之事,命黎为火正,专管人间之事。

  为什么叫龙坝?
  前面介绍过,龙坝乡之青华山这竹溪诸山之首,亦为县内诸山之源,一如卧龙在峰,欲奔西北,而昂首扭头回顾,雄视东南之竹溪县内各处。这龙卧之地,却是一坝,故名龙坝了。
县内是河溪纵横,竹林密布,山川交错,坡沟杂乱,其间多河,均属堵河水系,共191条,全县建水库76座,大型水库有六,库存水量2420万方。
  排名第一修建第一者,却是龙坝的竹溪河水库。它是一座以灌溉、防洪、城镇供水为主,兼顾发电、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是该县城区唯一供水水源。

  


  水库边玩耍的孩子.

  那是1958年的12月,在仙人寨,也就是竹溪河的上游,拦河成坝,以粘土心墙为坝,坝高48。8米,顶宽6米,长187。5米。至1960年底停建,仅仅完成部分工程,1969年11月续建,1970年4月峻工。此库正常水深28。5米,最大水深32米,水面2700亩,灌溉面积13327亩。
  因位于竹溪县城河上游,又年久未大修,当地人有“头顶大水缸,涨洪心发慌”之忧。2003年10月底,经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批准,对该水库动工改造。湖北省竹溪县竹溪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由湖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鄂计投资[2002]170号文批准兴建。坝墙加高了3.24米,库容由2476万方扩大到3100多万方,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下游安全有了可靠保证。

  
  


               竹溪河水库上游之骞坝



  


  库边的山坡竹篱笆小道,游人如织.


  当然,现在又有了观光游览的作用了。

  龙坝除竹溪河水库外,还有一老王沟水库,那是1971建成。
  另竹溪四大水库分别1965年始建1970年建成的城关镇牛头山水库
  1968年始建1971年建成的中峰鹰咀石水库。
  1971年8建成的蒋家堰黑龙水库
  1971年10月建成的汇湾梅子垭的岱王沟水库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TOP

竹溪寻觅之41


制陶世家毛家窑





龙坝一地,为竹溪群峰之起源处,人杰地灵,所谓十步之内,包有芳草,百步之畔,当出良才。前言,以笔者拙见,竹溪有十大明师,三聪慧之师,三劳苦之师,三卓越之师,一奔波之师。中峰居其二,一聪慧之郭国霞,这劳苦之李桂芝,县均为滴裕沟李家之后。而龙坝也是二明师的。一为出生于龙坝之胡世奎,这为卓越之师,以其德行感动溪邑学子,教化学园后生,不可谓不朽之行?

另一明师为蹇坝之卫春丽。事迹见〈卫春丽教育教学探索系列〉,此不赘述。



卫春丽老师。


龙坝竹奇,溪多,树异,桥名,人杰,还有则是毛家窑了。

据传,清乾隆年间,湖南宝庆府地皮冲,制陶世家毛朝富,毛朝贵兄弟二人,为探寻陶土陶场,在竹溪县内各地徒步苦寻年余,最终择定县西北之龙家坝地带,这儿是鄂西北地区最好的陶土资源地之一,适于建陶场。

两兄弟首先在大扒沟兴开第一座小型坡式龙窑,不久又擒带家小迁居龙家坝枣阳沟(今龙坝龙家坝村6组)。因世代制陶,居家于此,地名遂成毛家窑。换一句话说,该窑制陶工艺匠均姓毛,“毛家窑”便由此而得名。也是竹溪县陶业的发源地。

到了XX初年,本县第二家民窑——龙家窑出世,那是位于龙坝瓦楼沟村龙氏黄岗窑。

经过近200年的发展,毛家窑制陶保存独特的传统工艺,形成了一系列种类的产品。 毛家窑陶器,主要采用无砂砾猪肝土制作,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选土、和泥、制胚、上铀、窑烧五大工序。成品陶器外表呈板栗色,光滑美观,无沙眼,不漏水,用其盛酒、油、水三类东西具有保鲜、不变味的效果。主要产品有水缸、酒缸、腌菜坛、泥碗、饭盒、酒具、灯具、农用陶具等,年产量在20万件以上。因而多年来产品畅销周边省市。


陶器  一种质地较粗,具有吸水性,且不透明的粘土制品。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种新物质。根据考古发掘材料及其研究,我国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已有近万年的历史。

据说,古人为了使枝条编制的器皿耐火和密致无缝而涂上黏土,经过火烧之后,黏土部分很坚硬,进而发现成型的黏土不要内部容器也可以烧制成器,这可能是最原始的陶器。也有人认为,古人是偶然发现用手捏成的器物经火烧之后变得结实了,而且不怕水,因此而发现了陶器。

华夏文明的起源,从时代上看起源于陶器时代。陶器不仅是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重要创造,同时也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陶器的发明在整个人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陶器的起源也就成为判断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陶器不是中国独特的发明,考古发现证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明了制陶术,但是,中国在制陶术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最早发明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的多,这是由它的化学成分和烧制温度等要求相对较高决定的。


从上述可知,陶器出现时间极早,是不是在竹溪县,清乾隆前,就没有陶瓷呢?

1958年,在县城东三里处,船形寨处,发现古文化遗址,陶器类有细绳纹夹沙红褐陶小鬲足等,经省文物普查鉴定组鉴定,认定为新时期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并延续至周代、汉代。 1986年1月1日,被竹溪县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在县城东南56公里处的新洲新华村王家套,发现有陶器为绳纹类沙红陶鬲足,经湖北省文物普查标本鉴定组鉴定,定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并延续至西周及汉代。

1970年、1974年、1979年、1980年、1983年,先后在县城东南约65公里的新洲乡樊亭村(汇湾河南岸),距新洲老街约1000米,采集到细绳纹夹沙红陶鬲足、绳纹灰陶板瓦,经湖北省文物普查标本鉴定组鉴定,定为西周春秋时期遗址,并延续至战国、秦、汉、唐代。  1986年1月1日,被竹溪县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县城东南65公里,新洲乡樊亭白岩村汪家河坪,与樊亭遗址隔河相对,采集泥制灰陶盆底等陶器,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并延续至唐代。

1983年,县城东约3公里,在水坪镇三堰船形寨村西北樱桃园,发现有泥质夹灰外红陶片,细绳纹泥质夹沙红陶片等绳纹陶片,根据采集标本、实地考察和志书记载等情况综合分析,该遗址属汉代武陵县(竹溪设置县治之始)。古城遗址。其时代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其中汉代文化层最厚、最丰富。

1983年,发现县河铺遗址。县城东约30公里,竹溪县与竹山县分界处,依据采集标本,经湖北省文物普查鉴定组鉴定为西周遗址,并延续至秦、汉。

  

当然,竹溪还有汉代陶制和尚棺这一类珍贵文物的。
原始社会对孩子的瓮棺葬到汉代的陶棺葬,显示出先民对孩子比较重视,有着特殊的感情和热爱,也意味着对早逝的小生命的一种惋惜。从仰韶文化开始古人就大量使用瓶、罐等器物来安放夭折的孩子,这种葬俗延伸到商周时期以后,到了秦汉时期逐渐出现了放置孩子尸体的陶棺葬。考古实践中发现汉代陶棺葬较多。

在今人的观念中,几千年来国人死后总是栖于木棺,石棺多为王公大臣或番国族裔,陶棺则很少见。6000余年前的半坡时代,出现了瓮棺,到了秦汉时期,逐渐出现了陶棺专门放置孩子尸体。自此以后,用陶棺作葬具的现象基本消失了。


从这一点来说,毛家窑,并不是竹溪第一窑啦!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TOP

竹溪寻觅之42

火链沟里贡米多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某年春节时分,有一家,在团年饭时,桌子上摆了包装精致制作华丽美观小巧的筷子,那是从北京出差回家时,购回的。过一个心理上的贵族年,行不行?别的东西太贵了,只有这个又便宜又实在啊。只是,在撕开包装时,看见了一行字:竹溪烙花筷。
那是1972年,经省外贸局鉴定合格的出口工艺品。据说到1980年,就生产出口了30万把了。
不是说山里人没见识,也不是穷年富月什么的,只是想说,在竹溪县,有太多的东西,是足以让外地人惊奇的。
比如说,1958年,夏,竹溪桃源乡党支部书记黄开明,出席全国群英会,国务院授予“黄莲之乡”称号于竹溪县。
1978年,竹溪藤制品出口日本,澳大利亚等外国。
1981年,6月,竹溪泉溪陈家河绿板石,鄂坪鲜花黑板石,水坪大桥头灰板石出口。
1982年,3月30日到4月2日,日本中国薇菜加工技术交流会在竹溪召开。
 1982年,7月,竹溪黄牛经国务院农业部鉴定,命名为“郧巴黄牛”的称号。
 1999年,竹溪获“中国魔芋之乡” 称号。
2004年10月底被评定为“中国有机绿茶之乡”,2005年3月上旬获“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中国茶叶之乡”殊荣。
  
其实,竹溪还有一个称号,叫做“贡米之乡”。
竹溪县地处鄂西北山区,位于渝、陕、鄂三省交界的大巴山东麓,雨量充沛、光照适中、气候温和、土壤适宜,极有利于优质水稻的生产。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部有秦岭为屏障,西北——东南走向有大巴山,从而使我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5℃,水稻主要生长阶段5—9月份平均24℃左右,年降雨量平均963.6毫米,日照率40%。80%以上的水田分布在400——800米海拔地区,60%左右的水稻属潴育型土壤,70%左右的PH为5.6—7.5之间,有机质丰富,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有利于优质稻的生产,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我县优质稻生产提供了天赋的自然环境条件。
早在400多年前的中峰镇火链沟,有一块方丈余地,出一枝双穗、颗粒亮灿、香甜可口的大米,“贡米之乡”名称却来源于此地。
从龙坝水库与中峰奎星楼相交接处,名为双河口,是龙坝竹溪河与中峰县治河汇合处。
  两河正交接处,南行有一沟,沟长十余里,宽五六里,正是一个大大地盆地。因其地如盆,旧称盆裕沟,后多彭姓人居此地,又名彭裕沟了。盆地西北方,一山红火如烧,名火链沟。这儿群山环绕,沟壑幽深,独特的温差和泉水灌溉,使稻谷生长成期较其它地方更长。所产大米口感清香、香若幽竹,加上特殊加工抛光工艺,色若润玉、晶营剔透,遂为贡米。

  明朝万历年间,王璋任竹溪知县,王璋见此米非同寻常,乃米中之珍品,便传进帝都皇宫,明神宗诏谕知县王璋速送此米到金陵。神宗皇帝吃了此米,下诏定为“贡米”,从此竹溪农民千里迢迢挑米上京进贡。时任兵部给事中的徐成楚,是个大瘿疱,在京城有“行行且止,且避瘿子”的直言敢柬的官员。见家乡百姓千里迢迢肩挑背驮将贡米运抵京都,不少挑夫累死病死他乡。指点溪人,以长大量长瘿疱的溪人进京贡米,为皇上所见,此米遂止。
  因徐成楚救乡亲于倒悬。百姓感恩戴德,送“万民伞”表谢忱。
  “万民伞”后演变为竹溪过年的一种娱乐表演形式,在民间极为流行。伞用竹篾作骨架,比普通雨伞大三四倍。伞面由红黄色纱绸扎制,色彩搭配绚丽多彩,鲜艳夺目。伞盖按四方八卦缀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四季如意”、“五谷丰登”的图案,寓意太平盛世,万民喜乐,故称“万民伞”。
  至今,“万民伞”成为了民间大型歌舞娱乐形式,已经传承几百年了。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TOP

竹溪寻觅之43

昂首何作偏头举?




正月初八日,携妻带子敬真武

盆裕沟一河两分,此河名盆裕沟河,河水源出偏头山,由花桥寺入竹溪河。河宽五米,长十余里,东片以河东名东辉,西片以早晨迎太阳名朝阳坡,贡米之极品产出地火链沟即在朝阳坡最西处。
东辉村最高处有一庙,名老君庙,1937年时改建为学校,称为老君观小学,1984年折旧换新,改名为东辉小学,是中峰镇最大的小学之一。学校出门为大坡,路险坡陡,弯急泥松,昨日,现任校长欧阳坤下午放学时,出校门跌于路边坎下,头骨破损,晚11时做开颅手术,现在仍未清醒。唉。

自缘河流而上,过一坡,多弯,正所谓看山跑死马之地。看着在眼前,走却得好半天功夫的。坡长,起伏不定,名唤青龙背,由东至西龙身渐进渐高,昴首处回顾四方,山名昂首山了。是中峰镇与鄂坪乡分界山,高峰高海拔1581米,面积15平方公里。

山路遥遥,古迹犹存。

黑山石寨,壁垒如旧。

山上一庵,祖师庵,一庙,真武庙,一洞,隐真洞。祖师庵供奉的道教创始人李聃,也就是老子,据传,老子骑青牛西走后,留下《道德经》一卷,并不是一去不回头,却是到了竹溪的昂首山,发大愿要济世救民,后修道成仙,见昂首山气势太盛,居然高出他早年修道时所居地峨眉山,武当山三尺三寸三。于是,在成仙欲走时,一脚踩偏了昂首山。此山遂名偏头山。

上山要过平安道

千步梯,名千步,实为951级。
   
路遇石中树,亦一喜事。

真武庙供奉的净乐国王子,也就是后来的真武大帝。竹溪故旧相传,真武大帝修道时,有天天不离峨眉山,月月不离武当山,年年不离昂首山之说。这真武庙却是他请鲁班来修建的,一修四年不回家,鲁班师傅的母亲来寻儿子,告诉他在再寻找途中,父亲死于虎口,母亲也衣不遮体了。天寒地冻,真武庙未成,工棚简陋,鲁班只好抱一些刨花为母亲御寒,直到真武庙修成,娘俩才回山东老家。后来,鲁班的徒子徒孙就留下了禁忌抱刨花,轻易不准人把作坊里的刨花抱走,那是要留给木匠祖师爷母亲御寒的物什。刨花御寒就成了竹溪的一个孝敬父老的传说故事了。真武大帝修成仙道后,兴起挥剑,竟然在岩石上留下划痕,是为竹溪八景之一,北天剑迹。

真武庙外木栅栏

大帝神像立庙中

隐真洞,却是唐时道人吕纯阳有关。是竹溪古八景之一。
旧诗云:古洞幽深绝点尘,曾传吕祖此修真。一心欲作神仙侣,是处堪栖自在身。松竹荫来看有影,姓名埋去识无人。蒲团坠破飞昂稳,跨鹤遨游了俗因。

洞外有铁链,

链上结同心

龙头一香伸岩外

终点山颠一碑立
北天剑迹诗句,言云:
北帝飞升后,谁将短剑磨?
空山余岁月,古殿老烟萝。
径仄蛇盘石,林深鸟作窠。
樵歌声不断,都负夕阳过。
依此诗句中意,剑迹为真武大帝所留,然民间另有一说,言剑迹为吕纯阳所留。

另,正月初八,为妻子生日,满三十三岁矣,是为庆贺之举。
1.千年长城土关垭
2. 秋沟塘口话塘驿
3.龙山凹里柴火酒
4.黄河道台敖家祠
5.岳王庙后英雄冢
6.云雾迷漫活罗汉
7.龙堰莲花出黑龙
8.瘿疱贡米相牵连
9.漂石崖下露水集
10. 旅游长廊游何处?
11.野莽——竹溪一怪
12.烟尘迷雾中峰观
13.观庙寺祠路何在?
14.甘氏宗祠今日花
15.梦里花开天台山
16.小人物的大事业
17.白玉干子臭豆棍
18.披沙拣金卵石滩
19.你的目光凝视哪儿?
20.天生一个仙人洞
21.满溢书香大南沟
22.名扬于外有大平
23.铜柱铜秤同庆沟
24.巫七马赞黄莲山
25.观音堂畔名医行
26.名医辈出刘氏门
27.求学路上证长寿
28.蜂子朝王兴刘氏
29.驯水治河拜河道
30.累代世交姻亲谱
31.义学兴兮族昌盛
32.幼承庭训“童子功”
33.小山沟里电影大师
34.辈字脚踩为哪般?
35.石人守沟看山笑
36.不朽功业乡间存
37.岩屋沟边望岱顶
38.朱家河边鲁班桥
39.树生夫妻龙坝多
40.竹溪河水第一库
42.火链沟里贡米多
43.昂首何作偏头举?
44.长廊断处谁可续?
45.梅深沟里无探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