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家来说说春节,说说年俗,说说你准备怎么过年~~~

大家来说说春节,说说年俗,说说你准备怎么过年~~~

【萧放带头说】年礼是个润滑剂




  年礼,在岁末年初的民俗活动中地位突出,它是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润滑剂。

  年礼有两种,一种是岁末的“辞年”礼,如成家立业的子女在年前要给父母送年礼,名为“辞年”。比如尚未抱得美人归的女婿,春节是一年中对未来岳父母表示孝心的大好时机,礼品丰盛喜庆,旧时主要是猪肉、糕点,红包,希冀新年得到岳父母恩准,顺利娶到他们的宝贝女儿。如果是已经结婚的女婿,这时上门“辞年”,就是礼仪性的行为,礼物轻重完全看个人心情与经济实力。

  旧时医生与病人之间也有良好关系,每到岁末,郎中给老主顾家送屠苏袋,或者用五色线结成四金鱼的同心结,或者一些驱邪的中药汤剂。寺观住持也会在年节时给施主送上预祝平安的帖子或符箓,表示其对施主一年施予的感谢。如果是佃户,他送给地主的年礼,那就是地方出产的生活物品。

  当然上面也给下属送礼,不过大都是象征性的表示,如皇家给众臣颁赐一些年历通书之类,给外国使臣赐点节日生活物品。

  还有一种是年初的拜年礼。正月初二,至亲好友串门拜年,一般都要带上拜年礼,浙江丽水的拜年礼用厚纸包上白糖、冰糖、桂圆、荔枝等,俗称“礼包”。如果是新女婿到岳父母家及亲戚家拜年,就要带一对礼包,以示恭敬。初二,嫁出的姑娘要给娘家行拜年礼,礼品多为面糕、点心等。过了正月初二,娘家人要给外甥送灯笼。朝廷也在元旦时对上朝祝贺的群臣有所表示,晚清宫廷元旦时,给宫内行走的王公大臣及御前侍卫,赏一个八宝荷包,人们将荷包挂于胸前,以示恩宠。

  传统年节礼物,均为食物与生活用品,礼物不重,但负载着浓浓的人情。我觉得辞年、拜年的礼物,重在亲情的联系与心情的表达,不在于礼品价值的轻重。就多数情况而言,人们看重礼品的吉祥的象征意义。当然如果有的亲友生活不大宽裕,我们也可借辞年、拜年的机会,给他们一些实际的经济援助,这也是中国人互相体恤的传统美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01月19日 第 06版)

TOP

【张勃接着说】情:拜年中不变的DNA

《 光明日报》(2011年01月26日  09版)

   新春将至,办公桌上的贺年卡与日俱增。不要以为这是洋玩意儿,其实,它才是地地道道的“土特产”呢。

    北宋时期,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的名片“谒”、“刺”开始用于拜年,化身为贺年帖。现存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一张贺年片,是北宋大文学家秦观送给子允学士的,且是由他亲手书写,内容是:“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宋以后,贺年卡越来越普遍地使用在社交礼节性的拜年中。元代的“飞帖”、明代的“代僮”等都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从最初的“磕头交相揖”式的面对面拜年,到逐渐走向更便捷、针对面更广泛的“贺年帖”,再到如今风靡的网络拜年等,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拜年这样的民俗中均有相应的投射。

    “团拜”源自汉代,是拜年习俗之始

    张勃(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教授):汉朝中期以后,每到岁首,朝廷要举行大朝会,群臣聚集起来,有时外国客人也加入进来,给皇帝、皇后等叩首,进献礼物,庆贺新年添寿,皇帝则宴请群臣,并经常加以赏赐,这个场合经常有乐舞表演,显示出一种其乐融融的和谐场面。这种仪式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和政治含义,通过这样的仪式,确立了君臣之间的既有上下之别又有共同利益的复杂关系,也确立了中央和地方、帝国与他国之间的关系,对内显示繁荣,对外彰显国威。或许这可以算作是最早的“团拜”吧。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正旦朝会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清朝,始终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在朝廷的推崇下,民间拜年也日成习俗。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作为乡里家庭聚会的良辰。

    拜年方式折射人际范围逐渐扩大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唐宋时期,由于人际往来密切,此时的人们也开始关注贺年卡的交际功能。有时由于应酬太多,分身乏术,东家常常会指使自家的孩子或下人挨家挨户地送帖。送帖人如果时间紧,就会直接将贺卡扔到人家门口了事。所以,历史上贺卡又叫“门状”或“飞帖”。

    正是由于当时社会有了这样一种需求,所以,在宋代,一个新行当——邮递业应运而生。宋代张世南所撰《游宦纪闻》以记录土俗掌故、逸闻轶事、风土人情、文物鉴赏而著名,书中记载了每逢冬至、元旦等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其长吏”的习俗。从这里也可看出,宋代已经有了专门邮寄贺年卡的业务了。而贺年卡真正被称为“贺年帖”被加以使用,还是明清以后才出现的。

    萧放:明朝中期北京有所谓“望门投帖”之俗,就是一种礼仪形式的拜年。那时,东西长安街住户大多是朝廷官员。拜年的人不问张家李家,只管从东街到西街,一路“望门投帖”。拜年帖上写“某某拜贺”,所拜的主人名字都没有。被拜的人也是应付,要么设个门童,要不干脆在门口准备一个红纸袋,称为“代僮”,专门接拜年帖子,或者准备一个门簿,来客登记留名。

    张勃: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结点,因为不同的缘故而与其他人结成或远或近、或亲或疏的关系。传统社会中,这些关系基本是建立在血缘、姻缘、地缘之上,因而拜年尤其注重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的调整。可以说,旧时拜年的过程,就是家庭关系强化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除了血缘、姻缘,业缘和志缘的关系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于是现在基于业缘关系和志缘关系的拜年也变得越发重要了。

    科技进步引发拜年方式的巨变

    李汉秋(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传统节日放假的首倡者):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拜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走家串户地登门拜年,一天下来最多走四五家,道远的就只能寄张贺卡了;后来,随着家庭电话日渐普及,人们可以通过电话相互问候,就算天南海北,距离也就是电话线那么长了;及至目前,手机成为日常生活用品,短信拜年变得司空见惯。平日里疏于问候的亲朋好友,发个短信送上祝福,手指动动,就与更多人进行了情感交流。

    网络拜年更是这一两年的时尚。去年春节前,我的电子邮箱收到了不少亲朋好友发来的电子贺卡,制作相当精美。今年我刚学会用电脑视频,昨天就有学生问我有没有3G手机,想春节的时候用手机视频给我拜年。

    正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不断注入崭新的时代气息,拜年,这一传统的年俗才能够与时俱进、充满活力与生机。

    苑利:尽管拜年的形式在变,但人们通过拜年传递关爱之情这一点,却始终没有变。而这不变的情,也许正是来自于中国文化的DNA吧。(本报记者 李 韵)

TOP

【萧放打岔说】拜年:温暖的文化仪式

《 光明日报 》( 2011年01月25日   09 版)

兔年春节将至,有一句话开始越来越多地从心里冒出来:“给您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对祖先的祭拜,是炎黄子孙慎终追远情结的反映;对长辈的祝福,是中华民族孝心文化的演绎;对亲朋好友的感谢,是知恩图报的道德文化的衍伸;对邻人街坊的问候,是华夏文明中礼仪文化的延续;对自己新年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祈祷,是理想和信仰文化的表达……

    拜年,是人们在辞旧迎新时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仪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来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如果说一年的365天就是365里路,那么春节新年就是重要的驿站。人们一路的辛劳,一路的喜悦,都汇聚在这一时间驿站中。在这个驿站里,人们用拜年等仪式传达着亲情和友情,团聚着家人邻里,这是何等温馨与幸福。

    张勃(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教授):拜年是一种关心,是一种问候,是一种祝福,是密切彼此关系、让人感受人间温暖的重要方式。

    拜年,又叫贺年、贺岁、叩节、庆节等。从这些名称上可以看出拜年有庆贺的含义,庆贺新一年的来临,祝福接受庆贺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平安健康,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拜年要拜,有要身体的动作,通常是叩首。直到今天一些地方还依然保存着叩拜的做法。

    城市社区居民平时没有多少往来,不像农村中乡里乡亲,比较熟识,春节拜年比较自然。其实大家可以借着过年的机会微笑着送上一句“过年好”,从而将陌生的关系变成相识。相信在那一句问候里(也是一种拜年的方式)也能感受到一些暖意。

    萧放:“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时人们更看重的是“情”。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寻求文化的归属与心灵的安顿。奉祀家族祖先,亲人聚会欢乐,人们的精神在亲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以升华。今天是网络化时代,同时也是陌生化的时代,我们民族需要有一个亲情汇聚的节日,春节作为极具精神价值的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映射出异样的光芒,对于我们来说,它是光明而温暖的。

    李汉秋(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传统节日放假的首倡者):辞旧迎新始终是过年也是拜年的主题、核心。拜年说的话、送的礼,甚至吃的东西,无不体现出对新一年的期盼和祝福。此时人们心中充满对未来的希望,对过往的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摩擦、龃龉、不悦等,多会采取一种宽容、化解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拜年的现实意义集中地体现在调适人际关系方面。

    中国文化推崇含蓄,有些平日不便表达或不好意思表达的情感,均可借拜年之机抒发一下。人们抱一抱拳、拱一拱手、道一句“给您拜年”,一切都很简单,事实上却是一种仪式。在这种简单的仪式中,平日里的误会、不满化作祝福、赞美,舒缓过往的矛盾,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尤其是晚辈给长辈拜年还包含着“感恩”意识的培养。长辈对晚辈的爱通常是自然而然地传递,而晚辈缺乏回报长辈的人性自觉。于是人类先哲自觉自发地设计了“敬老”规则,以风俗习惯补偿“爱幼”成本和精神损耗,促进人情良性循环,所以,拜年不但是提升亲情密切度的民间礼规,也是民间社会精神操练、人文教化、道德修养的自治活动。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年的文化属性,除了辞旧迎新外,就是通过各种仪式重构人际关系。

    祭祖仪式所强调的是对同一血亲的认同,这当然会起到凝聚族人的效果,而拜年正是从此开始;给家人拜年,对于重构家族或家庭成员内部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给亲朋好友、同事领导等拜年,显然是在重新梳理亲朋好友间的人际关系,增强亲密程度;还有些地区在正月初八之后要耍社火,人们都会扭着秧歌,踩着鼓点,到附近的村寨拜年,而这些活动的真正意图,就是通过走乡串寨重建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可以说,中国人凭借着新年中的各种拜年仪式,建立了友谊,增强了互信,完成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李汉秋:拜年氛围中的人际和谐关系体现为:尊老爱幼,彬彬有礼,互致祝贺,团结和睦,洋溢着亲情、友情、温馨,一扫粗野、嫌恶、仇怨。而这些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本报记者 李 韵)

TOP

大家接着给力吧~~

俺的“年”去年11月就过了(彝历),所以过春节的童鞋们踊跃参与吧。。。

TOP

俺本来不准备过了,结果老妈的7个字让俺乖乖订了机票。。。

俺要回家,俺也要过年。。。
过两天就走,论坛谁看着点涅?!
能够上网的童鞋们举一下手吧~~~

TOP

想家回家,回家过年。。。

TOP

吉杰《想家》MV特别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