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忻州:“中国八音艺术之乡”

忻州:“中国八音艺术之乡”

忻州:“中国八音艺术之乡”
  


|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班彦钦 刘黄煜

  八音艺术是礼与乐的完美结合,强调了传统文化中和谐的理念。在民间具有特别深厚的生命力,在仪式文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重大节庆,遭遇大喜大悲,往往通过大起大落的演奏,达到惊天地、泣鬼神地步。传达着普通百姓的情绪。
  2006年8月5日,忻府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艺术之乡评审委员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八音之乡”,并确立为“中国八音文化研究基地”。这不仅有赖于该区悠久厚重的艺术积淀和一代又一代世家与才俊的传承创新,更在于区委、区政府对建设和谐文化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打造。

             八音艺术    源远流长

  八音艺术作为忻州文化的重要艺术门类,集庙堂音乐的宁静恬淡、关塞精神的雄浑激越、游牧艺术的奔放高亢、中原农耕生活的和谐浑厚于一体,是忻州人民文明智慧、勤劳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八音会在忻州指器乐演奏形式,俗称鼓手或响工。一个八音会班一般有班主一人、响工十人左右,乐器有管子、唢呐、口琴、笙、海笛、小锣、钗、鼓、板、梆子等。
  清代中叶以前,忻府八音会主要是吹奏套牌音乐,最流行的有八大套,二十世纪初是发展盛期。上世纪三十年代由于日寇入侵受到严重摧残。五十年代初期经抢救,曲目得以保存,并由众多八音会演奏。旧时用于婚丧喜庆和庙会中,清末曾被五台山佛乐所吸收,在禅门佛事中演奏,但基本上保留着民间的演奏形式和内容。“八大套”指八个大型整套器乐合奏,以第一首曲牌或其中某一曲牌为名,如《扮状台套》由《扮状台》、《柳摇金》、《到春来》、《到夏来》、《万年华》、《到冬来》、《月儿高》、《西方藏》、《到秋来》九首曲牌组成。另外七套分别是《青天套》、《推辘轴套》、《十二层楼套》、《箴言套》、《大骂渔郎套》、《劝金环套》、《娥郎套》。八套共包括八种曲牌、小曲79首,去掉重复部分有61首,曲调源于民歌、民间器乐曲、戏曲曲牌、宗教音乐等。乐队编制人员不等,少则近10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器乐编制人数管子一至二人,海笛一人,笛子一人,笙二人,堂鼓二人,小钹二人,可根据演奏的场合及规模需加入板鼓、大钹、大锣、小锣、云锣、梆子等。八大套中仅《大骂渔郎套》以高低两只唢呐为主奏,其余皆由管子主奏。演奏风格古朴爽朗,快板段落活泼欢快,各曲调之间单奏锣鼓段过渡,气氛颇为热烈。此外,还有适应于过街巡演的套牌《大得胜》,适应于迎亲、祝寿等喜庆场合的曲牌《节节高》、《千万寿》、《黄隆官》、《点四将》、《春来》、《女坐帐》等,有时也吹奏佛曲。《大得胜》表现古代将士出征、凯旋、荣功庆功等宏大场景,其中《将军令》、《过街》、《耍娃子》、《踢场》等曲目,常为武术、旱船、花车等民间文艺和杂耍伴奏。忻府区八音艺人的演奏技巧功夫很深,能拟模人的语言、声调和哭声,并善于在合奏中以各种不同调门的吹管乐器相配合,各自发挥特长而八音克谐,形成各声都在音色、音区、节奏等方面的对比和结合,从而使七八个人的小型吹打乐队演奏得声势非凡,合奏音响圆满,色彩变化丰富。
  到清末民初,忻州北路梆子盛兴时期,八音会始仿学吹戏,乐器中增加了胡琴、马锣、三弦、钹等。同治年间(1862—1874年),东楼村张连科开始学吹戏,惟妙惟肖地仿学十六红、十八红、金兰红、十三红、两股风、十三旦等名角的唱腔,令听者如痴如醉。

           世家林立    才俊辈出

  在忻府区八音艺术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的演进历史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享誉一方的八音世家和驰名艺坛的杰出才俊,方使忻州八音艺术具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并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胡天泉,奇村胡氏世家杰出代表,著名笙演奏家,现任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艺术指导、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及中国笙专业委员会会长。自幼随父学艺,精通笙、唢呐、管子、口哨等民族管乐器的吹奏技艺。1953年被原公安军文工团吸收为演员,1958年调入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50年军旅艺术生涯中,对笙的传统结构和演奏技法进行了系列改革和创新,成功研制出了“巴乌笙”,1956年与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董洪德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笙独奏曲《凤凰展翅》,1957年在第六届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艺术比赛中,他的笙独奏和由他领奏的吹打乐均荣获金奖。共创造了30余种独具特色的演奏技法,创作了20多首曲目。
  王高林,忻府区南关王氏八音世家杰出代表。现为山西歌舞剧院民乐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唢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自幼随祖父学习唢呐,少年时被选入山西省歌舞剧院师从唢呐演奏家胡金泉学艺。他的演奏音乐纯美、技巧娴熟、雅俗共赏。1982年在全民民乐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多次赴日、法、美、韩、港台等国家和地区出访演出,深受海外观众欢迎。自创自演的主要作品有《你追我赶春耕忙》、《黄土情歌》、《欢乐的山寨》等近20首。
  卢补良,忻府区解原人,自幼随解原八音世家传人武润兰学习八音艺术。多次参加国家、省级民间比赛并获奖,2004年被山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2006年7月参加北京南戴河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首届吹歌展演,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全国吹歌大王”,为山西省争了光。他的演奏风格奔放圆润、粗犷细腻兼而有之,深受城乡人民喜爱,他为“中国八音之乡”的忻府区八音艺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还有北赵村的寇旺、匡村的田旺,功夫深厚,号为“忻州两旺”。匡村的田栽根、东楼的张连科、南沟的范和,都是享有美誉的唢呐吹奏家。北赵的寇应堂,东楼的张金海、张福海,解原的武柱、武润兰,北赵的赵顶柱,部落的韩三,温村的阎桂宇,奇村的胡明、胡宝龙、胡金泉,令归的赵满仓等相继活跃于八音艺术界,各具特色而知名于城乡。同期,忻府区还涌现了一批八音世家,计有东楼村张家、匡村田家、北赵寇家、部落的韩家杨家、奇村的胡家、双堡的郭家、官庄的高家、南沟的范家、南太平的郝家、西张的杨家、解原的武家、令归的赵家等。这些八音世家代代相传、竞相赶超,不仅让家族荣耀,也使本村成为八音之村,带动了戏剧曲艺人才的成长。

               倾力打造    铸就辉煌

  八音会是忻府区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晋西北黄土高原上原生态文化植被中的天籁之音。随着电视的普及,特别是网络现代传媒的巨大冲击,八音会爱好者呈老年化趋势。为了保护、开发、弘扬这一传统艺术,忻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有力措施。
  一是在全区实施“跤乡文化发展战略”,成立了“忻州八音乐团”,具体工作由区委宣传部组织开展。这一举措争取到了全国音协副主席、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全国吹打乐学会副会长王宝灿、山西省著名作曲家刘铁柱、山西戏剧学校青年指挥任新宁的关心支持,并以“忻州八音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予以激励。忻州八音乐团成立以来,先后在省内外参加100余次演出活动,好评如潮,荣誉接踵而至。其中,2004年“五一”山西劳模大会暨首届山西职工文化节开幕式专场文艺晚会,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切接见;同年九月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由中国文联举办的庆祝建国55周年全国职工文艺懂展演;十一月参加在全国政协举办的张十六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开幕式文艺晚会,受到有关领导和权威的高度评价;同年参加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演奏《大得胜》荣获金奖;2006年7月参加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首届吹歌展演,获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我区民间艺术大师卢补良被授予“全国吹歌大王”称号。12月1日,忻州八音乐团代表我省赴京在民族文化宫参加了中国民间经典音乐展演,引起中外观众的极大兴趣,赢得了民间音乐研究专家的一致好评。忻州八音乐团的成立及艺术实践,提升了八音民间艺术的品位,涌现出一大批中青年骨干,其中卢补良和卢清生是优秀代表。艺术水准的提升,进一步扩大了演出空间。曾应中央电视台“魅力12”和“星光大道‘星光耀忻府’特别节目”之邀演出,扩大了忻府区乃至忻州市的知名度。对八音艺术的成功开发,引起了中央、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2005年9月,忻府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宁云楼同志出席第二届“抢救、保护和开发民间文化遗产县市长论坛”,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授予“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二是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目前除忻州师院艺术系、忻州艺校培养后备人才外,忻府区还有解原梅苑学校、北赵郝家军艺校、义井爱乐艺校、董村艺苑艺校等10余所,各校都有比较雄厚的师资队伍和较规范的管理,受到家长、学生的欢迎,培养的学生有的已在艺坛小试身手。三是坚持群众文化创建活动,为八音会提供演练舞台,尤以每年元宵文艺盛会最为突出,届时秧歌、旱船、高跷、牛斗虎、龙灯、彩车及最新节目纷纷精彩献艺,各路八音高手为期伴奏,表演者不遗余力,使尽浑身解数;伴奏者尽情挥洒、一展才艺,以最高的艺术水准接受市、区数十万市民的检阅。而八音会从业人员、在校培训的学生无不把这一盛会视为成名的舞台,乐此不彼。四是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开展八音会大赛,通过大赛发现新人,推动八音艺人间的交流互动,起到凝聚队伍、促进创作的作用。五是成立了忻府区八音协会,协会下设八音会专题研究组,由文化艺术界的知名人士承担开发利用课题。目前,全区共有近百个八音会班,从业人员1050人,年可收益1500万元。

               忻州八音绕京城

  忻州八音艺术经过不断的发掘、挖潜、锤炼、打造,使其由一门土生土长的民间吹打乐逐步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舞台表演艺术,并且不断走向成熟,不断实现跨越,由家乡红白喜事的吹吹打打,到屡获大奖,最近忻州八音阔步走进首都北京的艺术殿堂。2006年12月1日,中国民间经典音乐展演《华夏清音》首场演出《中原心影》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举行,五十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三十余位民间艺术专家到场观看演出,忻州八音艺术团演奏的一曲《山水关豪情》以雄浑、激越的演奏风格和细腻、娴熟的演奏技巧,倾倒在场观众和演出同行,赢得了中外观众和专家学者的热烈掌声。
  这次民间音乐展演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演艺中心联合主办,由河北、山西、山东、内蒙、河南、陕西、甘肃等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忻州八音艺术团演奏的《山水关豪情》是被主办单位选中,应邀代表我省参演的唯一曲目--忻州八音已经成为享誉三晋、光耀京城的一枝民音艺术奇葩。


[ 本帖最后由 车前子 于 2010-12-31 19:32 编辑 ]

TOP

定襄金唢呐世博吹出满堂彩2010-11-03 10:13: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上海的夜晚,处处华灯璀璨、流光溢彩。10月31日晚,上海世博会闭幕式在世博文化中心隆重举行。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如壁为团长,定襄县委书记刘婷芳、县长贾玉文为副团长的定襄金唢呐艺术团当晚登台亮相。一曲节奏明快、粗犷有力、气势磅礴的《大得胜》曲目奏响世博文化中心,获得中外来宾的阵阵喝彩,倾倒了在场的数万观众。一位观看演出的上海朋友激动地说:“你们的演出太令人震撼了,没有想到唢呐表演有如此大的魅力!”定襄金唢呐艺术团首次登上国际大舞台演出,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少文化团体当晚就和定襄县文化中心张尚瑶主任联系,向定襄金唢呐艺术团发出邀请。这次成功演出仅仅是定襄文化走向世界的开始。

  今年9月初,定襄八音被上海世博会闭幕式导演组执行导演李建平相中,接到上海世博会的邀请函后,定襄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责成县文化中心负责,在全县1000余民间艺人中层层选拔,最后精选出40名精英,组成定襄县金唢呐艺术团。专门聘请有关专家对艺术团进行指导、排练,将40多分钟的《大得胜》曲目精炼成4分钟的吹奏表演。排练过程中,省、市、县领导多次视察、现场指导,县委书记刘婷芳要求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以世博演出为契机,将定襄千年文化推向世界。县长贾玉文在经费保障、服装审定、节目编排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团员们克服重重困难,昼夜苦练,使得《大得胜》曲目更加圆满、更有气势。


  定襄八音吹奏历史有近一千五百年,《大得胜》是山西省晋北唢呐套曲的代表曲目,乐曲表现的是古代将士们得胜还朝、喜庆凯旋的欢乐心情和皇帝亲迎的壮观场面,常在盛世庆典、举国欢腾的场合演奏。八音会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八音会为代表的群众文化活动得到大的发展。近年来,定襄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本县“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基础广泛”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文化建设。以节日文化为主体,每年元宵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在县城广场、乡村大舞台都要举办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舞戏剧节目,八音会、秧歌、社火等传统表演让百姓“过把瘾”,丰富了节日群众文化。以广场文化为载体,露天电影、戏曲大赛、秧歌演唱大赛、八音表演、歌咏大比赛等广场文化活动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欢乐广场”文化活动深得人心。定襄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民间艺人层出不穷,八音会、剪纸、木雕、石刻、刺绣等民间艺术远近闻名,并涌现出了一大批民间工艺大师和民间表演艺术家。文化研究会、戏剧协会、书法协会、二人台研究会等群众文化团体十分活跃,常年从事或参加活动的会员达3000余人。定襄文化的繁荣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赞誉。山西省城乡文艺交流协会授予定襄县“三晋文化第一县”称号,文化部命名定襄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忻州日报 张伟 刘小苗)

(本文来源:人民网 )  

TOP

定襄八音会的历史沿革(摘要)

1、宫廷音乐传入定襄。 在明朝万历年间八音会传入定襄。当时定襄北社东村(原属崞县)李楠,在朝任都察右副都御史。李楠之子被神宗皇帝朱翊钧相中,将其侄女钦赐李楠之子,李楠子遂成为当朝的郡马爷,神宗御赐郡马府一支鼓乐班,每日三次为郡马奏乐。后来郡马返里省亲祭祖,将这支鼓乐班带回故里,专为李家使用。这支御用鼓乐班后来留了下来,成为李氏固定乐班。李楠后裔称:“当时的班主姓史(即宏道镇史家鼓房的祖先)。李氏宗祠的祭祖全过程及仪式及吹奏乐曲只有史氏鼓房懂得。因此,李家祭祖一直延用史家鼓房。”现今北社东村村民见了史家班社的人,打招呼时亦称“你们回来了”,这些都是宫廷音乐流传定襄民间的佐证。且八音会吹打乐(大得胜)亦称《得胜鼓还朝》,由此可见定襄八音会是由宫廷御用音乐流传来的。

2,佛教传入中国,佛教音乐随之吸收了很大一部分民间音乐(民歌)。 定襄毗邻五台山,五台山的佛教音乐(庙堂音乐)亦吸取了一部分民间音乐,产生了五台山庙堂音乐。从我县八音会吹奏曲目来看,如《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粉红娘》、《傍窗台》等均系民歌。而笙管曲目中的一大部分是庙堂音乐乐曲。诸如《箴言》、《青天歌》、《西方藏》、《小十番子》、《普庵咒》等。这些乐曲均是劝人为善,皈依佛门、得道升天的。它们是僧人诵经、做道场、放焰口时所吹奏的曲目。也有说定襄八音会是庙堂音乐回流民间。

3、定襄八音会在雍正年间已盛行。 据《定襄县补志》卷二《风俗》篇载,清雍正四年(1727)十二月二十“定襄男不出赘……完婚可仿古制,至茏鼓吹,拜迎肆筵,非古礼不贺不举乐之。”可见定襄鼓励吹乐,在雍正年间已在民间的婚嫁庆典中得到普遍应用,相当盛行。综上所述,定襄民间八音会的历史,最晚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定襄,清朝时活动频繁,达到鼎盛。

八音会的分布与艺人

八音会在解放后发展迅速,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更象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它的分布,主要以滹沱河为界分为两大部分:河北面以宏道镇、受禄乡为主,河南面以芳兰、南关、神山、南主村为中心。现在,全县班社已发展至四十多个,从艺人员已达五百余人,可谓全盛时期。

定襄八音会的很多著名艺人已相继谢世,诸如宏道史家鼓房的小喜喜、史焕焕、张四珠、张全珠;芳兰村的尹肉三、尹肉四、薄小毛、闫富才、薄文文等;南王村的梁三;神山村的王能、安富;受禄乡的宗灯牛、唐二苟等;南关村的赵富年、赵润年、段二忙;东力村的李润富等。现在年近耄耋之年的在省市县享有盛誉的史风柱、史永全老艺人,在他们有生之年仍在为培养接班人不遗余力,其徒弟们风华正茂,艺术上渐趋成熟。定襄在全国有名的原天津歌舞团的笙演奏家闫海登(王进村人),海政文工团的管子演奏家张计贵(宏道镇人),天津歌舞团的唢呐演奏家尹二文(芳兰村人),山西武警干休所政委、唢呐演奏家李德宝(神山村人),他们多次出国访问演出,誉满海内外。目前尹二文、张计贵、闫海登都年逾古稀,他们退休后曾一度回乡献艺,赐教后辈,走乡串户演奏,赢得乡亲们的热爱与赞赏。此外,全国各地还有一些定襄籍的民间音乐演奏家,正在为两个文明建设努力工作着。

现在年轻的一些八音会艺人,正在为定襄父老乡亲辛勤服务,精彩献艺。诸如范二(秀文)多次为电视台录像播放,现场吹奏,亦参加过多次省市级调演,蜚声省内外。老艺人史风柱、史永全,更是多次参加省市级调演,电台录音,1980年他们吹奏的《箴言》在山西省第二次民间音乐会演中获一等奖。史永全吹奏的《莲花落》于1984年山西省歌颂伟大祖国文艺会演中获一等奖;1989年参加山西电视台擂台赛获特别奖。一些中青年和老艺人多次为山西省电台和中央广播电台录音播放,有的还被北岳文艺出版社录制盒式磁带出版发行。史风柱、史永全被忻州地区文联和群众艺术馆授予“民间文艺家”称号。范二、高六、史永全等1990年和1992年两次为海南音像出版社、香港音像公司录制了盒式磁带,音播海内外,闻名遐迩。

八音会吹奏乐器与曲目

定襄八音会吹奏使用的乐器,从老一辈遗传下来,与其他省区有所不同。主要分两部分:其一是民间管乐。主奏乐器是唢呐(俗称三号或大杆子)、管子(一般是竹制)、小海笛(小唢呐)、口琴(亦称琴子),伴奏乐器是笙,一般是分上下手两个。其二是打击乐器。主奏是鼓(常用的分堂鼓、战鼓、戏鼓三种),镲(即铙钹)、马锣、小锣(亦称手锣)、铰子(亦称小镲小铰子)、梆子(亦叫二棒)、磕板。以上这些乐器是现今常用乐器,过去曾经有大号(用于丧葬礼仪)和叮叮铛(即云锣),这两种乐器现今在我县很难找到。
以上乐器它们的相互关系及所起作用是,唢呐奏主旋律,笙伴奏起和声作用,打击乐以鼓为主奏并指挥管乐速度的快慢,吹奏的强弱,曲目的转换,鼓手还能烘托气氛,造成声势。无论和乐和打击乐,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一个班社要有一个功底深厚、造诣精深、技艺精湛的梁柱,即吹唢呐者,常是唢呐、管子、海笛、口琴四件乐器集于一身,要会打击乐更为锦上添花。一个鼓班,还必须有一个功夫到家能全面掌握诸般击乐的好鼓师,这样才能称为一个好班社,才能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买卖也就红火,身价也会更高。

我县管乐唢呐,均采用E调唢呐,这是与其他地区和专业文艺团体所用唢呐不同之处。它是采用纯四、五度相互转调。吹奏一般曲目多是使用本调即E调,第二个用调却是A调即E调的转调。这两个调是定襄八音会常用调,降B调次之。笙、管子走字不同。笙吹奏和声音阶,而管子是一个孔可吹两个音,用劲吹即可吹高一度,平吹可吹本孔音高。它们均是采用民间纯四、五度和声。打击乐除戏曲节目要有固定曲谱外,其它并没有太多的讲究,只要能起到扶持烘托作用即可。

八音会所吹奏的曲目,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一是热烈奔放、火爆热闹的曲目,为闹红火用的唢呐曲目,如《大得胜》序列曲目;二是传统笙管套(散)曲目,这类曲目怡静幽雅、悠扬动听,给人以舒适而甜美的享受,诸如《青天歌》、《推碌碡》等笙管乐曲;三是用于丧事哀乐曲目,给人以悲伤哀怨、如泣如诉的感觉,如《哭皇天》《哭啼啼》等曲目;四是戏曲演奏曲目,红黑生旦丑、活灵活现,犹如真人演唱,常学吹名艺人唱腔,细腻逼真,发人深思,给人以遐想,如《二进宫》、《北天门》、《下河东》等剧目;五是民间小调的吹奏,给人以欢乐愉悦、喜庆活泼之感,如《珍珠倒卷帘》、《回关南》等定襄民歌、《打金钱》、《拜年》等河曲二人台。现在随着时代发展,流行歌曲、影视插曲等也在吹奏之列。近几年来,不管红白事筵,求神祈雨等,除八音会吹奏外还要带两三名歌手,连吹带唱,煞是热闹红火。

从吹奏的风格上看,全县归纳为两个类别,由于地域的不同,吹法也有不同。宏道镇、芳兰村等地的艺人吹奏风格相近,而南关、南王艺人又是一种吹奏风格。只要仔细辨别,即可区分,当然每个艺人的吹奏风格亦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

定襄八音会的继承与发展

定襄八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吹奏形式到吹奏曲目到吹奏技巧,在继承老一辈艺术家宝贵财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过去老艺人所学曲目,全凭口背心记,而且只能记工尺谱。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年轻一代,通过文化馆几次举办音乐培训,给他们讲授简谱基本乐理,部分年轻艺人初步能掌握应用简谱记录曲目。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新一代八音艺人大胆革新,引进一些外来曲目和演奏技艺,更使定襄八音会演奏艺术跃上一个新台阶,跨进一个新时代。在吹奏形式上,加进了几样乐器,如手风琴、电子琴、大提琴、小提琴和架子鼓,甚至连萨克斯也用上了,形成民间音乐中西结合。从吹奏技巧上看,年轻一代艺人,大胆引进了河北省的“长吹”音乐,鲁西南的鼓吹乐,河南的豫剧音乐。把这些外来民间艺术变为己有,大大丰富了定襄八音会的演奏内容和演奏技巧。在引进曲目上,除戏剧唱腔外,流行音乐和影视曲目,成为八音吹奏者的热门货,青年人爱吹,青年人爱听,迫使一些老艺人也学吹。有些青年艺人学会“卡吹”,摘掉喉子吹,不用哨子吹,不用按着眼孔,凭口腔的气流控制音的高低,音量的大小,甚至把手指含在口内打口哨吹的技巧也应用上了。这些技巧用在吹奏当中,别具特色,别有风味,增强了吸引力。

在戏剧唱腔上,过去是学“十六红”、“十三旦”、“十八红”、“金兰红”、“刘宝山”等的中路、北路梆子唱腔。现在年青艺人,常学北路梆子李万林,中路梆子丁果仙、张鸣琴的唱腔。他们学得生动逼真,让人听了无不叫绝。

近年来,定襄八音会打响了省城太原,1989年国庆应邀参加了省城的游园庆祝活动,为太原人民吹奏献艺。1990年参加第一届五台山国际旅游月活动,同年还应邀进京为“亚运会”、“煤海之光”献艺添彩。在国际文化交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作者简介:陈秀章,原定襄县文化馆副馆长,定襄县宏道镇人。系山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定襄县政协六、七、八届委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