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讨论】《中国民俗学会章程》及其修订

引用:
原帖由 陶立璠 于 2010-10-21 16:17 发表
和修改章程的报告核实一下,发现如上章程(1999年5月15日通过)实际是2002年学会代表大会通过的章程。下一届(2006年大会)的章程在何处?
对照了主站发布的《章程》和修改报告,接收批评,这就去修改网上章程的通过时间。

2006年代表大会对2002年的章程作出过修改吗?

原谅我的“失忆”。

TOP

回复 5# 的帖子

车前子老师:

您提到学会档案问题确实是一个问题。

学会网站建设始于2003年前后,改版为“中国民俗学网”是2008-09年初逐步完成的。
2003年之前和2003年至2008之间的学会档案,网站这边也没有也就不能提供给大家,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尽力搜集资料,其间就出现了陶老师所批评的《章程》时间错误,这是我们的工作中的失误造成的,我有责任,应该检讨。

1998年以来的学会秘书处确实每届都在变动中,应该讲每届秘书处的各位都是“义工”。交接工作、档案管理等具体事宜与学会长期没有一个固定的办公地点也有关系。
后来学会“落脚”北京民俗博物馆,档案等基础资料才重新有了整理的可能。但事情远非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

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已经不复存在,原来存放在那里的学会档案我本人也见到过,但后来的去向就不清楚了。
即使我们现在从北师大的两个研究所能找出所有的学会档案材料,上网之前也需要有人来进行整理和甄别。

我个人知道的情况是,本届学会秘书处一直在做会员信息的清理和建档工作,比如会籍复核(←点击查看,同时以纸质函件发送给了在册的每一位会员)。但许多会员包括部分理事一直都联系不上。。。

跟您一样,我也希望有朝一日能见到完整的学会档案,但问题是。。。

我个人认为学会完整的建档工作非常重要,但目前确实有难度,希望今后能够得到学会和各位会员的重视。

巴莫

TOP

回复 10# 的帖子

此外,叶涛保存有学会所有的《通讯》,非常完整。或许这是学会重新建档的一个基础?
从网站建设上讲,一则希望尽快将这些《通讯》电子化以便上网;二则希望《通讯》复刊,比如以“电子通讯”的方式进行发布。

当然,人手也是一个问题,毕竟这是一个民间团体,在人力和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大家更多的付出和实际的支持。
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志愿者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个人也希望我们的团队成员有人愿意加入学会建档工作,因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是我们的正式会员。
【离题话】如果有研究生要做学位论文,搜罗中国民俗学会从1983年正式建会以来的点点滴滴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学术史选题吧。。。

批评也是一种的支持。我们应当欢迎批评,甚至是尖锐的批评。
“置身事外”不应当成为“会员”的姿态,如果真正关心学会的存在和发展,如果真正把会员的会籍当作一种学术共同体的认同,那就像陶老师和车前子老师一样做点什么,不要当旁观者。

所以大家不妨借这个楼给出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10-21 16:29 发表

住所?
呵呵。
是钟老的住所吧?
先生要是知道你这么说,一定要用他的“棒子”敲你一下滴。。。

当年的“住所”应该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

可惜已经“不复存在”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车前子 于 2010-10-22 17:44 发表
问题是,实际中执行就很不讲究了,大大小小社团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是不会再去看章程里那些具体条款的。
当然这么说不等于章程一点没用,关键时候还得翻出它来说话才顶用。总之,说它有用真没用,说它没用还真有用 ...
顶则个。说的是真话,也是实情。。。

章程细则方面,我个人认为应该加上“学生会员”的具体条款。
要培养职业的民俗学者,要造就有专业精神的民俗学者,要保障中国民俗学的“代际传承”,就应该也必须认真吸纳高校学生。。。

很多年前曾经读过美国民俗学会的一个报告,专门讨论世纪之交的学位教育与发展学生会员的问题。
此外,美国民俗学会在会籍注册费用(会费?)、每年的年会会务费等实际问题上,都对学生会员有特殊政策,这也是国际上许多学会的一种制度。
这两年在学生会员的入会问题上,在学生缴纳会费的问题上,在志愿者团队成员以文参会(年会)的资助问题上,学会做过一定实践,但还是希望这次的章程修改将“学生会员”和“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制度化。。。

TOP

此外,学会还当制定本会的“学术伦理”。。。

这个准则问题事关学会的专业程度。
最近秘书处讨论过,准备纳入议事日程。
这里也希望大家给出具体的建议,比如学风建设、比如田野伦理。。。

TOP

引用:
原帖由 叶涛 于 2010-10-22 09:50 发表
“学会”是个什么东西?  
    大概与在学会所处的位置有关,对于别人谈到“学会如何如何”便有些敏感,忽然想到:“学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中国民俗学会”又是个什么东西?  ...
这个回帖的标题还真是吓了我一跳。。。
完全的标题党干活。

TOP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10-10-22 22:24 发表
学档案整理工作似乎成了整理国故,好在大头仍在。尤其是民心仍在,这是民俗学面向未来的最大资本。 ...
关于纸质通讯大可不必延续,窃以为双霞提出的电子期刊可代替。
...
叶涛已经安排双霞在年会之前或期间提出具体方案来。

电子化应该成为方向。。。

除去人工、印刷和邮寄等成本不说,沟通和传播的便利、速度和多维(甚至可以插入音视频文件链接到咱们的网站),是纸质不能比的。。。

但人手呢,软件呢,信息源呢,编辑团队呢?
还要考虑操作的可能、坚持的可能和制度化运作的可能。

最近得到《中国人类学评论》全套17辑,又看到“古典学”书系的全部书目,只能说深受刺激。。。
我们每每抱怨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地位怎样怎样,可我们为什么没能坚持做出一个民俗学书系来,哪怕是“以书代刊”?

电子通讯也是同理,要办就要坚持。
坚持是第一要义。
一不做二不休,否则白搭。。。

TOP

秘书处正在抓紧完成《章程》修改草案。。。

根据2002年版,还有陶老师和大家在这里的讨论、意见和建议。。。
请各位继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