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长江大学非遗社团: 2010年会报到和话题讨论平台

上次暑假做了调查之后,有同学挺有兴趣的,寒假尽可能再组一个小组,做一星期左右的调查。

TOP

回复 58# 的帖子

你觉得寒暑假的安排上是一个极大地问题对吧,可是平时呢?
走进另一个新的世界,开始一个新的征程。

TOP

回复 太阳鸟 的帖子

文化遗产纳入教材是必然趋势,否则我华夏之优秀文化将坠入万劫不复之地。
今天上课,有一个同学说对民俗学、民间文学感兴趣,想考研。但是他所参与的社会实践根本没有,没有理论知识的武装啊。不过,我们的同学慢慢的从别的学科领域走过来是一个好的现象,亦希望其能坚持到底!
走进另一个新的世界,开始一个新的征程。

TOP

新年快乐

祝福长大,祝福非遗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走进另一个新的世界,开始一个新的征程。

TOP

艳妮:
我们怎样继续
要年会了,今年的例会也结束了,进非遗也大半学期了,有感情了,不仅是对非遗里的人,更是对非遗。每周一我们都带着兴奋介绍我们的家乡。说实话还真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如果没有这个交流例会,我都不知道我家乡是那么美丽,那么有内涵。但这样的感觉只存在与我们主要干部之中,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不了解非遗,我曾经费了老半天劲给我同学解释非遗,完了人家说这太高深,不管他啥事。我除了无语以外还在想:我们到底该怎么走?是让非遗大众化呢,还是走小众路线,重点培养少数?是我们传播非遗力度不够,还是方法途径不对?哎!一大堆的问号。虽然我们自己挺乐呵的,对非遗。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啊!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黄梅部长对艳妮的回复:
其实这种感觉最初我也有的,只有进来了,才知道一些不为人知的美好,相信,道路是美好的,能走多远,都尽量用心去走,到最后才不至于因为种种原因而遗憾.看着你们,也想到了我最初进来的时候,什么也不知道,就跟着学姐学长们跑,这样他们也很照顾我,在里面有了一些特别的收获,那也是别人不能了解的.同样,我希望,在这里,你也认识非遗!!!!!!
其实,非遗不难,这只是我们国家为了跟上世界潮流才改的名.所有的非遗名录,都是曾经生活中的一部分,只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它们渐渐被人忘了而已.但是,站在外国人面前,你最骄傲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些有口味,有内涵的东西,所有,坚持下去吧!!!!!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我想知道你们走了我们怎么把非遗做下去?很多东西我们还是不懂,很多东西到我们这里就断了,我们现在只是在跟着你们老一届的在做,至于学到了什么值得怀疑。那些普通的社员就更不好说了。非遗如果只是存在于我们这些人之中我觉得挺可悲的。

TOP

转冰兰3的《感受》:
关于介绍家乡的感受没啥特别重要的,最大的就是对家乡的认同感强了,我自己现在就特别喜欢郧县,觉得郧县挺好的。至于别人的家乡不方便发表评论。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回复 67# 的帖子

冰兰的意见很重要,如果只是老会员、老干部在做,在前行,如果只是一个极小的圈子在行动,这个社团的未来何堪其忧矣,这个社团的意义何堪其小呀!

这里,我想就此作一个回答,可能难以令冰兰们满意,但却是非常有诚意的一种交流:
1   新老干部的合作与牵手之前行:
   一个社团,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组建起来,很重要的问题都可能面对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最核心的,就是社团灵魂----干部们的合作与牵手之力的状态,因为,正是因为社团组织者推动并规划着自己的现实与未来,尤其是社团新老干部的转换与交接时期,这种力量与影响更为关键。
    因此,过渡与培养,是老干部的责任,参与和承担,是新干部的使命。
    一个目标的认同,一份意识的培育,一种制度的坚守,需要我们新老干部同时融汇其中,共同铸就社团的灵魂!

2   社团的规模发展与影响
   目前,大学生社团应该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规模不大,影响较小。
   可以这样看待:大学生社团众多,每个社团的影响都获得了一定的群体,加起来,形成了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建构了大学校园文化的丰富与进取;另一方面,相对单一的社团而言,其影响与规模都较小,都在一个较为固定的圈子里延续和发展。
    当然,不是说,这种小圈子是一种常态,或者说,这种很有限的规模与影响就是我们社团人的目标或追求。可能的情况倒在反面,每一个社团,都希望扩大影响,增加规模,提高社团的价值。
   
3  上述问题的可能性出路
    其实,将两个问题综合起来,发现它们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那就是社团发展的核心与影响。
    就新老干部的交接问题:定期的例会;定量的工作分配;定时的培养;
    就规模与影响问题:加强会员日常参与性的组织工作;加强社团日常活动及其宣传;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11-20 18:19 编辑 ]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提示:请所有参加过家乡大调查或社区非遗调查的会员,充分地发表调查细节、经验,并上传简要的调查经验报告,为新会员们提供真正有益的能产生直接影响的素材与个案!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的呀,,,,

TOP

回复 70# 的帖子

一天不上来就有这么多的帖子啊!
我惭愧啊!
暑假调查的报告早就写好了,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下。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走进另一个新的世界,开始一个新的征程。

TOP

转发长鸿哥的QQ日志 请大家细读

我的民俗情缘   大二上开始接触孙正国老师的《中国文化概论》,大二下接触《民间文学》,大三接触《神话学》,还跟着文学院的研究生一起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在孙老师近两年的课上,我学到了许多,特别是那种深刻的文化学思想,至今受用无穷。

    09年3月29日,前往华中师大参加台湾民间文学泰斗金荣华先生的学术讲座,同时认识了师大三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刘守华先生,陈建宪先生,黄永林先生),从此,坚定信仰,决定投靠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专业。

     师从孙老师以后,我们积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并实实在在的做一些传承活动。

     09年6月12日,我们有幸与田兆元老师,蒋明智老师,黄景春老师,柳倩月老师在荆州见面。13号晚上,我们和几位老师一行参观了荆州古城,并在13教外的巷子里和老师们同桌对饮,我记得咱总共喝了8瓶劲酒。

     2009年6月的非遗会议对荆州市的文化事业来说,一定是一个重要的起点,它意味着学术研究与政府实践的结合,这种结合的促成要归功长江大学文学院与荆州市文化局的共谋。多年来,荆州的文化保护与开发一直困扰着地方领导,怎样让荆州的文化事业拨云见日,专家支招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但是一次学术会议的作用又实在太小,它还不足以进入“某些政要”的视线,即便文化局意识到一些好的措施与方案,但也未必能引起“决策者”的重视;所以我们希望地方高校能与文化单位更加有力的联合起来,多举办这样的学术会议。一个地方的文化产业一定是在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撑上发展起来的,如果忽视学术界的话语,就算它想赚再多的钱,也一定不会长远。

       2009年6月的非遗论坛对于长江大学的一批学生来说,一定也是一个重要的符号,这不仅仅是一个起点,更是一次飞跃,我们看到,在无数学者专家的指引下,一批学子用自己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民间文化与高校的联系。我想,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这次会议影响了他们,从情感和信念上打动了青年学子。

       回想那樱花烂漫的3月,在充满人文魅力的桂子山上,几位童鞋见识了民间文学泰斗们的风采;于是在匆匆庸庸的4月,几位年轻人一合计,一个名叫“非遗协会”的社团诞生了——虽然当时的“非遗”二字曾遭到某些师生的“非议”;不过,在激情四射的6月,一次直接的心灵碰撞诞生了一批坚定的民间文化青年爱好者。

       也许,民间文化与青年的关系就是在这样一次一次“直接的心灵碰撞”中才产生出生命智慧的火花的吧。

       荆州会议后,我更加坚定了专业方向!

       作为我个人来说,能在大二就开始接触学界前辈,确实是一种幸运,而这种幸运来自于孙老师的信任与厚爱。我们每一次出去的车费住宿费都是老师掏钱(我想这点很关键,如果不是那一次华师之行,就可能没有后面这么多的故事)。记得去年每次非遗概论的课完以后,孙老师都会请我们吃饭。我不知道老师为什么会对学生这么好,也许,真的是一种缘分,转化成了一种亲情,甚至比亲情更重要的东西。

       除了老师,专业信仰的形成最大的还是依赖于论坛。不得不感谢海上风,是她拉近了我与老师们的距离,也正是因为海上风的一切,才有我们荆州相逢的缘分。

       民俗学论坛可以说是我的另一个起点,在这里,我又认识了更多的朋友。来自北京,山东,浙江,广西,武汉等等许多地方的老师学长,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鼓励,我已经深深的爱上了他们,爱上了这里的一切,我盼望着,与大家相逢的那一刻。

folklore househttp://383512199.qzone.qq.com他的QQ空间


[ 本帖最后由 王一然 于 2010-11-21 00:39 编辑 ]
走进另一个新的世界,开始一个新的征程。

TOP

年会邀请函

看一下,改改,不太好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走进另一个新的世界,开始一个新的征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