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文化预警:为了老济南少留遗憾

文化预警:为了老济南少留遗憾

原载于济南日报文化周刊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文化预警”:为了老济南少留遗憾

□撰文/本报记者 李雪萌 摄影/本报记者 林 浩
图一:济南邮政局测绘图(北立面) 制图/姜波
图二:1996年10月,建筑典雅精致的万竹园西侧院被拆除时的情景
    目前济南需要不同程度加以保护的历史文化建筑究竟都有哪些?作为济南城市历史保护、开发、利用的一项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我们能不能对每一座历史文化建筑均进行全方位的测绘与调查,为其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数据库”?现在各行各业都有预警,文化保护也同样需要一个预警意识与机制,不要等到出现问题再手忙脚乱喊着解决问题———
    在各类电子媒体或者报端,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报道:某闹市区或居民区“惊现”某座曾见证过历史事件的建筑,或者某建筑工地拆了一半的老建筑是某位历史名人的故居,而此前公众并不熟知,开发商也完全不知晓。公众也只感觉这是历史建筑,似乎应该予以保留,但因没有保护依据,开发商依法拆迁也并不为过;而一旦拆掉,不仅建筑将永远消失,而且因没有留下比较翔实的资料,后人将永远失去真切了解这些建筑的机会。
    那么,我们能不能为济南的历史文化建筑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数据库”,把济南所拥有的每一所历史文化建筑都进行全方位的测绘与调查,用包括表格、图纸、三维视频等等各种方式,除了记录其建筑属性之外,还记录其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资料,为旧城改造和开发利用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与行为依据,也为城市居住民俗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形象资料?
    带着这一设想,记者连日来采访了几位业内专家和文物部门的负责人士。
    从一份经费请示说起,探寻济南历史文化保护的“根”,为济南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开发、利用建立一套“文化预警”机制
    去年编制《济南市各区三年棚改计划》后,为配合我市旧城棚户区改造步伐,根据有关会议精神,市考古研究所对38片棚户区内有保留价值的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等进行摸底调查。记者面前有一份去年6月市考古所《关于解决旧城区12个重点棚户区文物调查所需经费的请示》。
    这份申请是市考古所副所长李铭撰写的。请示中说:目前,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无任何经费的情况下,已对几个片区进行了调查,发现这几个片区内保存有不少价值较高的传统民居与历史建筑,估计其他30余个棚户区内也保存有一定数量的传统民居与历史建筑。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为尽量多地保存历史文化遗产,对于那些保存较好、具有保留价值的传统民居和历史建筑应尽可能原址保留,如果确实无法保留,也需搜集与其相关的历史资料,拍摄影像,绘制平、立、剖面图,形成一套完整的调查材料,建立档案,供以后研究使用。但棚户区有38片之多,开展调查摸底、勘察测绘工作所需费用极大。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我局计划先期对12个重点片区进行调查测绘。为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特申请解决补助经费180万元。
    这里所提出的对“有保留价值的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等进行摸底调查”,“确实无法保留,也需搜集与其相关的历史资料,拍摄影像,绘制平、立、剖面图,形成一套完整的调查材料,建立档案,供以后研究使用”的建议,实际上就是要为济南的历史建筑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数据库”。在很多人看来,这项基本工作是济南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根”。
    山东意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刘奎先生提出了一个“文化预警”的概念:“现在各行各业都有预警,文化也需要一个超前的预警意识,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要等到出现问题再手忙脚乱喊着解决问题”。
    刘奎介绍,与国内很多城市一样,济南的保护类建筑也分三个内容:一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建设厅公布的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三是历史文化名城固定的片区。“前两部分指向比较具体明确,但第三部分相对就宏观、模糊,原则上有保留价值的都要保护,但是具体哪些是有保留价值的?人们并不明确,往往是等到被拆了才发现这里其实是不该拆的。”
    而除了以上三方面,还有大量散落的完全有保留价值的不可复制的建筑,比如济南机车工厂、山东大学、洪家楼等地方一些建筑遗存,一些曾经的水利、军事设施,“文革”建筑遗产、工业文化遗产等等,这些建筑相对来说保护依据更不充分。“我们关于保护的理念也是处在动态发展中的,一些建筑是否值得保护与其历史是否久远关系并不太大,过去我们更多关注100年前的东西,现在看,只要有特点的、具备明确时代风格、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符号的建筑,即使只有几十年,也完全值得保护。”这多种层次、多种方面、需要不同程度保护的历史建筑济南究竟都有哪些?目前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完全有必要调查摸底并形成完备的资料,“这是济南城市历史保护、开发、利用的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2006年,刘奎主持策划的纬六路老洋行平移保护曾经获得社会各方面的赞誉,他说,实际上老洋行的保护问题不应该在纬六路扩建时才出现,应该至少在10年前就有预警,至少形成两三个方案,等需要动这座建筑时才不至于盲目操作,才可以及时迅速地提供给建筑规划部门一个准确的东西。刘奎同时认为,这项文化预警要与济南市总体规划合理对接。
    大大小小的普查每年都在做,但是真正全面、立体、翔实的数据库远未建立;设想由来已久,但实际操作困难重重
    文物普查是市文化部门尤其是考古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李铭介绍,这些年来大大小小的普查一直在做,去年济南又开始了为期5年的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但是这些调查都没形成科学系统的数据,“草草的调查是不够的,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大与速度的加快,很多东西随着调查就失去了。调查结果必须是照片、文字、测绘图纸等等全方位的,这样即使失去了,日后也可以恢复,可以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李铭说:“要从现在的‘初级研究’提高到一种‘高级研究’。”
    李铭说,至少现在来看,这种“高级研究”还只是一种理想,当时的申请报上去就没有了下文,准备调查的12个街区一个也没有落实,“现在想干也没了,全部都拆完了”。的确,对照《济南市各区三年棚改计划》,我们发现魏家庄片区、发祥巷片区、振兴街片区、经一路顺河三角地片区、馆驿街片区等都已不复存在。随着二期工程进度的加快,解放阁片区、大明湖东片区也已不是原来的样子,很多老建筑消失,“失去的东西就永远失去了,什么都没有留下”。
    刘奎也认为,济南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数量很多,但是相当大部分没有具体的资料和应对措施,大量的文化信息不被掌握或掌握不全面,带来的结果就是没法给建筑、规划部门一个准确的说法与保护依据,开发商依法拆迁,似乎没有责任。在刘奎看来,资料掌握不充分,这是济南市很多建筑没有保护好的根本原因。
    资料掌握,不仅仅是简单的登记造册,要有一个完整准确的科学评估,要动用一切可能的技术条件,尽可能全面具体地记录下建筑的方方面面。
    在市考古研究所,记者见到了一份《济南市县西巷历史建筑测绘及居住民俗调查报告》。厚厚一份报告,详细记录了县西巷的街巷位置、历史沿革、居住风貌、传统建筑,记录了每一栋建筑,包括门窗、砖瓦等细部结构的样式特点,包括建筑地址、年代、原建筑用途、现在的用途等,也记录了与这些历史建筑相互依存的民俗文化,有详细的测绘图纸。这是2002年县西巷改造时,市建委组织有关专家所做的测绘和报告。李铭说,想象中的测绘工作,至少应该做到这个样子,但还应该更丰富详尽、更多样化。
    对于为济南历史建筑建立“数据库”的“理想状态”,市文化局副局长、市文物局局长崔大庸也给予了高度认可,但同时他也指出,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缺资金、缺人手、缺机构、缺时间。“这方面我们的历史欠账非常多,目前我们只能面对现实,一步一步从基础做起”。崔大庸说:“为济南城市历史建立数据库,目前有没有条件做、能够做到哪一种程度,这需要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尽管困难重重,实际上我们已经在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比如明年准备配合‘三普’开展一些基础测绘工作。”
    专家建言:为济南历史文化建筑建立数据库很必要也很紧迫,关键要形成长期稳定的机制,需要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文化中心专家姜波先生多年来一直关注并积极参与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正是他主持了县西巷的历史建筑测绘及居住民俗调查。他介绍,济南历史街区的测绘,始于泉城路改造。当时为了配合泉城路改造,测绘了芙蓉街、高家当铺等20余幢历史建筑,“现在除高家当铺外,所测绘的历史建筑都已不复存在,测绘图纸成了这些历史建筑最真实的记录。看看当时的测绘图纸,不免有些感慨,如果20年前从司里街、所里街等街区开始,测绘工作一直留有测绘资料,对济南而言,该是一笔怎样的历史财富啊!”
    对于建立一个济南历史建筑的数据库,姜波说“很必要,也很紧迫”。“我们也一直在做着类似的工作,比如南大槐树、北大槐树、经八纬一片区等等,但是受经费制约,一直没有真正展开”。
    在姜波看来,要真正展开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机制,要有一个法规或者条例性的制度保障,“这会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必须要形成机制”。
    形成机制是专家们的共识。做成功这项工作,不能靠某一个人或几个人的热情与激情,它是长期的,要经常修改、补充,因此必须要进行制度化的运行。刘奎说:“要把偶然地保护一个宏济堂、一个金家大院、一个陈冕状元府,变成一个必然的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济南的城市保护问题”。
    作为文化和建筑跨行业的专家,刘奎表示,愿意和政府有关部门联手组成专家团队共同进行这项工作。据了解,社会力量参与文保在国外很普遍。
    一方面我们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形势仍相当严峻;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各方形成合力达成共识,为济南绘制一个“城市家谱”,是这座城市的幸运
    身为文保主管部门的领导,崔大庸介绍,近年来,不管是各级领导还是普通百姓,都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文化建筑的重要,有关方面对保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但另一方面,形式还相当严峻,文保单位还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他介绍,对于登记的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街道、街区、有价值的老房子等纳入历史名城保护的建筑的保护,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随着认识的深入,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会越来越多,要达到调查的理想状态,开发与利用并举,需要各方形成合力、达成共识。”
    姜波同样认为,我们呼吁的全面调查测绘工作,就像是为济南绘制一个城市家谱,家谱中每个人的身份都很明确,每进行比较大的改动或变动都可以找到依据,这样就不会犯错误。“现在我们已经太迟了,但是亡羊补牢,仍然可以挽回更多更大的遗憾与失误。”
    姜波介绍,任何一个处在经济发展上升时期的国家或地区、城市,都走过从破坏到保护的路子,日本历史建筑保护始于战后,韩国则更晚,我国台湾地区也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了详尽的历史建筑普查和测绘保护工作。现在他们每座城市的历史建筑都留下了完整的调查资料和测绘图纸。这些工作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这当然需要一些投入,但这些投入相对于整个城市建设的投入仍然是比较小的,而其价值却很大!我国内地完整进行街区测绘的城市不多,做得较好的一些城市如青岛、天津、上海等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在济南从事了30多年考古工作的李铭更是感慨良多,在他看来,这项工作并不是单纯留下建筑资料,而是对城市建筑的一种深刻解读,同时还是对历史的传承、人文的记录,“一个城市有文化、有积淀才能让人尊重和仰慕。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民俗民风,它的建筑最能体现。我们光说自己是历史文化名城,拿不出足够的真凭实据与资料,道理很难说得通”。他说:“社会虽然在进步,但是历史的东西能留还是多留一点,实在留不下的,就让她成为文字、照片、图纸等方式,变成另外一种历史来保存。”
    采访中我们感觉到,几乎所有人都非常认可关于建立济南城市历史文化建筑数据库的设想,也必须建立一个类似的资料系统,“只有这样,济南的城市保护才能走上正规、有序、有理、有据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如有关专家所言,能有这种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是济南城市历史的幸运。也许这些测绘相对当前繁重的城市建设工作并不重要,也许保护这些历史文化建筑工作的价值若干年后才能显现出来,但那时人们一定会感谢前辈高瞻远瞩的眼光与作为。

TOP

多少民俗文化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被吞噬淹没。这是反思改革开放的必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