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艾朗诺教授讲座心得

艾朗诺教授讲座心得

艾朗诺教授学术报告会(文学院学术讲座之七)

主  题:李清照恋情词别解

主讲人:Prof. Ronald Egan(艾朗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

东亚语言与文化研究系主任、教授)

时  间:2010年9月17日晚7:30

地  点:11教学术报告厅


           艾朗诺(1948年-),华盛顿大学文学学士,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副教授、哈佛燕京学报编辑,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东亚语言与文化研究系主任、教授。著有《美的问题:北宋的美学思想与追求》 (The Problem of Beauty: Aesthetic Thought and Pursuits in Northern Song China)、《苏轼的一生:言论、思想和行为》(Word,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等专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前往自习室的途中,听闻今晚有个加州大学教授的讲座,随口问了一下讲什么的?“李清照!”啊~~居然还有外国人在咱学校讲李清照,头一回啊,于是我掉头到了江汉石油学院学术报告厅,感觉还真不错,学弟学妹激情很高涨,比我那一届好多了。

        七点半,艾教授终于出现了,后面跟着咱院长,还有一个高高大大的老师没见过,后来听院长介绍,“武汉大学 王兆鹏教授!”,听闻大名,今天见到真人了!短暂的介绍之后,艾教授就开始讲座了。

        R首先从李清照的几首词开始讲起,算了我用一个别人的吧,反正讲得都是一个题目(见苏州大学文学院网站):“李清照是我国最著名的女词人,她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艾朗诺教授在讲座中主要为我们介绍了她的调情词,如《点绛唇》 、《丑奴儿》等,但对于这些词的真实作者是否为李清照,自宋以后一直存在争议;直到明末,在很多学者的著述中才明确指出作者是李清照。明末的学者一改从前对李清照的非议,大力褒扬李清照,为她平反。明末大学者王士祯还写了《和〈漱玉词〉十八首》。产生这样一个变化的原因是在明末,士人对于“情”这一话题比以往更加持肯定态度,不少学者更是写出了以“情”为主题的经典著作,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冯梦龙的《情史》,才子佳人的故事也大量在民间流传,这就造成了李清照的形象在文人学者心目中的变化。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也不尽相同。”
   
        讲座结束后,童鞋们积极提问,今天晚上提的问题,水平异常的高!我真的不得不为这些学弟学妹致敬。比如:提到文学作品的译介问题。“争渡与怎渡”的版本问题。外国汉学家的研究角度问题。徐院长主持,活动环节极为活跃,大家跟艾教授自由交流,毫无阻碍(最关键还是这老头汉语水平好,那么快的语速提问,居然都能明白)。大家也感触颇多,童鞋们不仅仅是敬佩汉学家的精神,更是对这种跨文化的学术研究充满了自己的理想思考。长江大学的学生水平原来是很高的,特别是文学院的学生!


       最后轮到王兆鹏教授点评了,武大的教授就是不同,上来就说艾教授是“哥今天讲的不是寂寞,是感情”。因为艾先生对李清照研究了近六年,对版本相当精通,我们除了佩服还是佩服。王教授没有过多的说李清照,而是推销了他的几篇论文,他用极为幽默的话语表达了研究的一个现状.说他90年读博士,花一天时间写了90000字的论文,洋洋得意,可最后一梳理相关成果,基本上自己写的每一句话别人都说过。这和当初孙老师告诫我们的一样“一定坚信,你想到的别人一定做出了成果”。王教授说现在自己不敢写李清照,国内研究已经汗牛充栋了,但是艾先生确实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当然我最喜欢王教授的《宋代的“互联网”——从题壁诗词看宋代题壁传播的特点》一文了,这启发了我的一点想法,艾先生不是谈到'宋末以后的士人的文化心理的转型么,正是对才子佳人,艺妓文学的亲睐,才使得李清照的这几首词“横空出世”。当然艾教授提出质疑,很有可能是后人写了附会给李清照的,幻想她和他的“男朋友”风花雪月的事罢了。但是就如王兆鹏老师在互联网一文中反映出来的题壁诗这种特殊传播方式,通过“发帖,回帖,拍砖”来达到批评某一类词的目的,而题壁正是一种“民间传播”行为,通过非正式的书面表达,士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在正式场合无法表达出来的感情,那李清照的几首“调情诗”是不是正是因为没有在士人阶层流传,而一直流传在民间,后来文化环境开放了,又被选入词选的呢?这正和民间文化视角是对路的,研究古代文学的人往往没有这样的视角,文献上隔了几百年,无法考证了,大家可能怀疑说会是后人写的,但其实他们忽视了“民间传承与传播”这一重要视角!


       文人的创作是随性的,能写出那么好的词,绝不是死守程朱理学的创作范式,我相信李清照一定写过“调情词”,为什么在三四百年间没有传世,原因确实是理学的禁锢,但是没有正式的文献传世,并不能代表没有“民间文献”作为考证,传统的文学史只注重一些重要版本,而大大忽视了民间这个强大文献传播渠道,兆鹏教授所指出的“互联网”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民间文献数据库”,如果艾郎诺先生能有“民间文化”、folkculture 这样的视野,他一定也会向兆鹏教授一样,去搜集搜集民间文献作为参考的。讲座完了,我跑上台向老头提出了这个观点,老头表示那也有可能,但是无法确定。


      很遗憾:对于“民间文化视野”,做史学的人说你们搞的“野史”,非信史,旁门左道,不可考,不可靠。文学研究的人只关注几个重要文献,版本,选集,校注,遇到类似李清照这种“调情”问题的时候,他们也就仅仅只是猜猜罢了,外国人搞有新意,让咱感动,但是如果外国人能从“民间文献学”,民间文化视野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正统的文学史,那真会让我们眼前一亮。虽然所谓的民间文献学现在还是那么薄弱。当我们对“口头传统”都那么执着的时候,其实又有一些隐藏在口头之外的东西,也许那就是“民间文献学”广阔的一片天地吧!


      最后说一个插曲:文学院挂出来的是:“李清照恋情词别解”,但晚上听的是“李清照调情词考探”,一开始我还真纳闷,后来兆鹏教授道出了天机,原来是他自己处理了一下的,他觉得老头直接用“调情”不符合咱中国文化的表达,遂改成了“恋情”。其实从这里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外国学者做汉学研究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他们再怎么想进入中国文化的语境,但是他们根深蒂固的还是那种“他者”视角,在我们看来,李清照的恋情诗闺怨诗表现的都是那么委婉绵长,情意绵绵~~但是外国佬看第一眼,“这不就是在调情嘛!,费那么多话干嘛?”所以,无论哪一门学科,国外的汉学家和中国国内的学术视角,都会有所不同,而这样的外国人的讲座就很能启发我们。上次文学院日本的学者来讲史记,前面看到的中村贵博士关于“强死”的系列文章,都是一看标题,都很振奋我们那种感觉,研究了几百年上千年,中国人都没研究过的话题,今天被一个外国人小试牛刀的干掉了。

      所以最后艾教授说不希望大家把他当外国佬,他希望学术没有国界。这个愿望也许是全球化的今天,人类追求多元统一的“和谐世界”的一个方面吧。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老头的照片

很感动,很受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跨语际交流与跨文化研究,其实有着不大一样的效果:
做跨文化研究,可以是书斋式的,资料调和,方法自编,大可以做得有板有眼;
但是现场的跨语际交流就不一样了,要看真本领,而且要有良好的语际沟通,这可能是本次讲座成功的第一因素了!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