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寻访非遗传承人”(8):金华道情的“背影”

“寻访非遗传承人”(8):金华道情的“背影”

(陈青芩) 在孝顺的老街上,一支身扛摄像机和三脚架,一路上不时停下来拍摄和采访的队伍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格外关注,“他们是不是大学生?”“他们是电视台的?”。近日,浙师大文传学院的学生辗转在澧浦镇和孝顺镇间,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探寻并记录国家级非遗项目金华道情的传承人——朱顺根。



        “夹子里的音哎筒子音,手捧圆筒唱道情”


       每周二、四、六,朱顺根都会风雨无阻地来到金华孝顺镇的“和风书社”表演道情,自从书社成立起那天起,除了生病之外,一次都没有错过。“他唱了几年,我们就听了几年,就是因为他我才知道了道情。”

      7月17日晚上七点,朱老和往常一样来到书社表演,还是那些忠实的老观众,书社前的老街也同样围满了人,和往日不一样的是,朱老的四个徒弟在这天齐聚一堂,和师傅一起轮番上阵演出。四个徒弟虽出师同门,但表演的风格略有不同,刘珠明算是大家之中的老大哥,“师傅精通金华八地方言,对各种方言的掌握十分娴熟”,他对师傅的道情说唱技艺很是称赞,15岁就开始学道情的他20岁时便转头下海经商,直到几年前又重新拾起了道情。刚学了道情两个月的施师傅的父亲曾是当地有名的道情艺人,“我父亲唱得那么好,我也应该有所继承”,年过半百的他这才投身道情之中,然而对于拜师朱老的事他却很矛盾:“因为我父亲唱得太好了,太有名了”,施师傅说道。

       当晚朱老献上的《粉妆楼》,惟妙惟肖的声音模仿、声情并茂的故事描述,听众中喝彩声不断。几位浙师大的学生虽然都不是金华本地人,不能完全听懂用金华方言演唱的道情,但都被朱师父师徒们精彩表演所吸引。一名来自云南的同学情不自禁的拿起板凳坐到了一群老人之中,“朱老师的气势和情绪的表露就足以引起我的共鸣了”,他目不转睛的一坐就是一个小时。

         幼年染疾眼有残,苦学道情谋生道
       当问起自己除了道情之外还有什么爱好时,朱老摇头、然后微笑,每次如此,朱顺根专攻道情,几乎没有其他职业和喜好,甚至连下棋、打扑克和搓麻将都不会。自幼父母都做生意,由于家里孩子多,朱顺根从小就无人照管, 5岁时便因病而不幸失明,虽然家徒四壁,但父母仍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各处医生开的药方达三斤之重”,朱老的老伴告诉大家。后因医治无果,使得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庭因此越发的难以支撑下去。于是,朱老想到了“学得快,出得快”的道情,由于当时没有电视电影,听道情戏便成了流行的休闲娱乐方式,一个道情艺人在茶馆表演一个晚上能赚到几毛钱,这在当时已属不易。

        朱顺根15岁时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道情这门手艺,拜入金华道情名艺人夏云登门下。由于眼睛不好加之文化水平低,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因为记性好,自己又逐渐对道情产生了兴趣,因此整个学艺过程还算顺利,半年之后,朱顺根便能自己上台演出了。“道情学起来容易,学好不容易”,“再困难也要坚持下去,靠这个生活,不能放弃”,朱老说起了当时的情况。

       在师傅所教传统内容的基础上,朱顺根进行了创新,在道情中加入了口技并发扬光大。依靠平时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慢慢练习,他掌握了精湛的口技技术。鸡啼狗吠马嘶虎啸、电闪雷鸣、男声女声……已能达到乱真的地步。

      “金华这一代听道情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朱顺根的”,“最红的时候,我去哪里哪就生意好,其他茶馆生意就没了”,朱老想起当年道情正盛时的情景感慨道。道情为家里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但家庭条件仍是不容乐观,于是朱顺根便决定去金华各地演出,增加演出场次以赚取更多的钱养家。也因此,他很快就学会了金华8个县不同的方言,并开始用方言在各地辗转唱道情。“由于场次需要,几天才回一次家,全靠妻子在家照顾孩子,可以说,没有妻子,就没有这个家。”说起过去的苦生活,朱顺根老先生对妻子既愧疚,又是感激。

         申遗带来此刻光彩,犹怜道情渐行渐远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顺根现在每年会得到政府的补贴,孩子也都成家立业,日子不再像过去那么苦。道情对于他来说更多承载的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或者说是爱好而已了。“现在不用靠道情吃饭了,学的人也少了。我的那些徒弟也都转行了。”再问起道情的现状时,朱顺根如是说。

       在采访之中同学们了解到文革时期,新戏兴起,道情作为一种老戏曾一度受到排挤,道情艺人处境艰难。“走街串巷,宁可自己挨饿,明明几天不吃饭自己还说吃了”,回忆起当时丈夫唱道情的情景,老伴记忆犹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开始涌进老百姓的视野,道情渐渐失去原本存在的社会意义,听道情的人少了,道情的身份摇身变为文娱项目。现在学道情的人基本都是身体健全的,已经很少有残疾人学习道情。

       在谈起道情的现状时,刚学道情不久的施师傅认为它作为一种乡土文娱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民风,对于新农村建设也很有意义。金东区前文联主席张根芳说:“虽然近年随着‘申遗’热的蔓延,金华道情又开始以另一种姿态重新展现在大家面前。但还是阻挡不住金华道情濒临失传的趋势。金华道情的背影正一步一步向我们远去,但这不是悲剧,是喜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