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云南傣剧艰难中求生:好苗子难寻 演出后继乏人

云南傣剧艰难中求生:好苗子难寻 演出后继乏人

云南傣剧艰难中求生:好苗子难寻 演出后继乏人

2010年07月05日 11:37 来源:半月谈 记者 朱小燕


        云南傣剧在艰难中求生

“所有少数民族戏剧中,傣剧和藏戏一样,在体现民族个性、民族心理,表现自己民族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一开戏,听见象脚鼓、葫芦丝响起来,就知道这是傣剧。”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知名戏剧家、作家曲六乙这样评价傣剧。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傣剧说傣语、唱傣腔、讲述傣家人的故事,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今,代表傣剧艺术最高水准的全国唯一的专业傣剧团却面临后继乏人、生存困难的困窘局面,傣剧的传承与发展堪忧。

  好苗子难寻,演出后继乏人


  青青的凤尾竹、郁郁的大榕树下,傣家的男女青年穿着特有的民族服装,敲起象脚鼓,吹起葫芦丝,打起铓锣,跳起舞来……这一令人陶醉的景象,如今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似乎越来越少见了。

  傣剧与彝剧、壮剧、白剧并列为云南四大民族剧种,是云南德宏地区傣族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并被誉为东南亚的一颗艺术明珠。曲六乙介绍,傣剧100多年来发展迅速,起初表演时演员上前三步演唱或做动作,再退后三步听场边人提词,唱段之间以锣鼓等打击乐伴奏。后来表演动作中融入傣族民间舞蹈的步态,伴奏方面增加了葫芦丝、二胡及象脚鼓等乐器,民族风格更加浓郁。

  2007年,由全国唯一的专业傣剧团德宏州傣剧团改编的傣剧《南西拉》,在山西大同举行的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上公演时引起了轰动。编剧杨树忠介绍,该剧通过描写南西拉对召朗玛理想爱情的破灭,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位美丽善良、爱憎分明而又坚毅果敢的傣族女性形象,表现了古代傣族妇女南西拉对命运的斗争,表达了对傣族女性的人文关怀、对傣族女性悲剧命运的思考,对以往傣剧女性形象进行了超越。

  “虽然语言不通,但这部戏给我很大震撼,感觉就像置身于美丽的云南,真是一种享受。”公演之后,大同市民李培云激动地说。最终,该剧获得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金孔雀”综合大奖、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然而,不到3年,《南西拉》的男主角退休,女主角因病淡出舞台。剧团忽然发现,在年轻演员中竟然找不到能顶上去的主角了。大多数傣剧演员只是初中毕业,文化素质偏低,传帮带水平有限,年轻演员普遍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另外,剧团编剧人才缺乏,90%的剧目都是从傣族叙事长诗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来,剧目老化,风格题材单一,傣剧难以创新和发展。

  杨树忠说,编剧既要有较好的傣语和汉语功底,又要了解艺术,但目前剧团吸引不了这样的人才。“即使培养出好编剧,也不会在剧团久留,随便到电视台、电台谋个差事,都比这里的待遇好。”

  选不到“好苗子”是傣剧发展的又一难题。“以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很多年轻人宁愿选择外出打工。”德宏州文化局局长许贵荣说,20年前,几乎每个傣族寨子的人都会唱傣山歌,可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更喜欢流行歌曲,能唱山歌的人越来越少,而傣剧的基本唱腔就是傣山歌。德宏州傣剧团一直都是到傣族村寨选苗子,但最近几年,能讲傣话、长相好、形体好、嗓音好、有表演灵性的好苗子越来越难找了。

  路费成傣剧下乡“拦路虎”

  奘房(小乘佛教对寺庙的称呼)门前搭戏台,大青树下演傣剧。观众围着戏台,坐在地上、站在拖拉机上、爬到树上、踩着摩托车翘首观看。演出至凌晨,热情的群众仍不愿离去,欢呼声、掌声、歌声、锣鼓声此起彼伏,响彻夜空。

  “不到现场,你很难想象傣剧在村寨里受欢迎的程度。”德宏州傣剧团副团长保锐感叹道。许贵荣介绍,傣剧在德宏的演出,无处不受到傣族人民的欢迎。然而,一年不到40场的演出场次,远远无法满足群众对傣剧下乡的强烈渴望。

  剧团团长们从高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下乡一次,40多个演职人员,加上设备,需要一个大卡车和两辆中巴车,租车费加上燃油费,一个来回至少要5000元,一年40多场,需要约20万元。目前这些费用全部由村寨埋单,很多村寨请不起。而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德宏州傣剧团下乡演出不收演出费,剧团公共支出只有办公人头费。因此,路费就成了傣剧下乡的“拦路虎”。

  下乡难,导致剧团设备闲置和人才浪费,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演员排练的积极性。“演员不怕吃苦,怕就怕没戏演。”们从高说,每次演出,演员们与村民同吃同住,有时晚上睡地铺。冬天冷,夏天蚊子多,有的人演出一次病一次,但是看到观众们的热烈反应,演员们都没有怨言。

  们从高说,德宏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但如果剧团路费能够解决,每年演出150场都没问题。

  逆境求生,自助者天助

  针对傣剧面临的发展困境,云南大学国际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施惟达教授认为,作为全国唯一的专业傣剧团,德宏州傣剧团对傣剧的发展和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投入,保障像傣剧等有地方特色的剧团的演出经费。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中国民族史研究所教授李晓斌认为,从国家文化安全角度考虑,我国边疆地区文化需求和供给存在矛盾。尤其是在农村,本地文化供给明显不足,为外来文化渗透提供了机会。因此,适当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占领边疆农村文化空间非常有必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章建刚认为,傣剧深受南亚、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在云南省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机遇面前,傣剧可以作为先行者,积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民间文化交流。

  “自助者天助。”昆明学院旅游系教授窦志平指出,傣剧若想走出目前的困境,就必须树立营销意识,广开营销渠道,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可以作为一个方向,使傣剧成为游客消费的项目之一。

  同时,专家们还指出,傣剧的根基在傣族村寨,坚持送戏下乡,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剧团生存的根本所在。目前,德宏州傣剧团自身也在寻求改变和突破,他们正在抓紧创作编排反映云南反帝反侵略的革命志士刀安仁的历史剧作《刀安仁》。“希望通过优秀剧目的打造,促使傣剧水平全方位提高。”团长们从高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