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一点儿建议

我觉得活动除了通过论坛,网络的途径来举办之外,还可以到生活中去。我个人认为,一部分的民间艺人,民俗爱好者等可能存在年龄便大的问题,而这一部分人对于网络是生疏的。而很多年轻人对于民俗不了解,觉得俗气落伍而不愿接触。如果通过生活中的活动,能让效果更明显。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一家之言

我个人觉得,如果想要更多的人知道民俗学论坛,并且能够真正的加入进来,除了论坛的宣传力度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个人。
    喜欢民俗的人自然会进到论坛(当然,这里面需要一定的宣传),倘若没有兴趣,就算进入了论坛,也只是一个临时的看客而已。这时,提升人们对民俗的兴趣成为关键。
   
    谢谢车前子老师,对我之前提到了将活动形式多样化,走进生活的提议的支持。您提出的论坛会员组织活动的建议很吸引人。
    但是如何组织、如何将这样的活动继续,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例如时间,拿我自己来说,平时都需要上课,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赶去一个地方参加活动。虽然现在很多传统节日被列为法定假期,时间上可能允许,但是地域又是一个关键问题。比如今年的端午文化节在嘉兴举行,对于在金华的我来说,可能很方便,但是对于其他的地方的人来说,就很不方便。还有关键的一点,活动期间的安全问题是不得不考虑的一点。安全当然是最好的,但是万一出了什么事情,这将会是一个十分麻烦和令人伤心的事情。
    还有一点是如何将活动的性质一直保持下去。因为是会员自己组织的,变动性和随意性较大。而参加这类活动的可能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很难保证活动的性质不发生改变(例如变成郊游之类的娱乐活动)。
   
    这仅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虽然否定了自己之前提出的意见,但是“否定之否定”。
想到最近的世界杯德国队,他们总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克服困难。我相信,民俗学论坛,能够越来越好。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回复 21# 的帖子


至少今天我们在这里——因为喜爱民俗

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车前子老师,您好。关于您提到的几个问题,我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我就是一个非专业者。论坛里的老师们、学姐们学长们,不但欢迎我,还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和关心。因此,我觉得这里不存在欢迎不欢迎的问题,只要是喜爱民俗的人,对民俗有兴趣的,哪怕只是来看看的,论坛都会欢迎。
    第二,您讲到的主动欢迎和被动接受的问题。我当初进入论坛,就是笛威辛亢老师的推荐。他告诉我们,喜欢民俗对民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论坛来与大家交流,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很多与民俗相关的资料。进入论坛后,我不但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还从论坛里的老师和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因此,我决定在论坛长期的住下去。在这里面并不是单向的欢迎和接受,而是双向的。论坛和会员之间的相互接受与融合。因此,我个人觉得,主动欢迎和被动接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区别,也没必要去区别。有些时候,结果比过程重要。
    第三,您说到的非专业者的言论问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薄弱的地方。我看到的民俗学论坛,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论坛。拿我自己来说,当初我在论坛里发了“关于指路经中不明白的问题”的帖子,很快就有老师和学姐学长们热情并认真的帮我解答。不知车前子老师提到的“没水准”是否指的是专业方面的知识?至于您讲到的“爱啰嗦”,我觉得论坛反而需要大家来“啰嗦啰嗦民俗”,在“啰嗦”中讨论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还能增进大家的感情,活跃论坛的气氛,何乐而不为。
    不知老师讲到的“负面”言论是指哪方面的?我看到的民俗学论坛是一个用语文明合理的论坛。倘若真的存在某些影响不好的言论,我相信论坛里的管理员们和志愿者们会用合理的方式告诉他。
    这仅是我自己的看法,希望车前子老师莫怪。祝老师,身体健康。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