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一点儿建议

一点儿建议


        民俗学论坛现在很火了,但兄弟我发现会员基本上是院校师生啊,社会各界,尤其是基层民俗学工作者、民间文化爱好者甚少,此现象说明这个论坛的社会影响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到底该如何做?大家不妨都想想,首先说这算不算个事儿吧。

TOP

     社会各界人士中,专业或业余从事民俗民艺、民间文化搜集、整理、研究者,众矣。但据兄弟我了解,对“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闻所未闻者,亦众矣。因此咱这个论坛要想走向社会,推广肯定是必须的。
    然而究竟如何推广,如何寻找一些事倍功半的好办法?恐怕一下子谁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是否可以找一些这方面的专家讨教讨教?支支招?
    至于灌水的多,潜水的多,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无话可说?或不屑于张口参与讨论?或没有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事实是,如果没有社会各界民俗民艺研究者、爱好者所感兴趣的话题和活动的话,这些人也可能不大会愿意来,或来了也待不住。


[ 本帖最后由 车前子 于 2010-6-12 17:46 编辑 ]

TOP

谢谢叶涛先生,谢谢管理员!
    民俗民族类博物馆确实应该是中国民俗学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现在那个民博委具体情况如何,呵呵,我也不知道了,往事不堪回首,惭愧。但在民间,在基层,到确实有大批对民俗文化相当痴迷的人们,一直在默默地做着很多具体的,看似微不足道实际极有意义的工作,中华大地犄角旮旯很多实实在在鸡零狗碎的俗现象、俗实物、俗情俗事儿俗理俗文化,在经他们之手进行总结、传播、融合、变异、升华,从这个角度讲,他们既是中华大地万千旧俗象的整理者、研究者、甄别者(也是批判者、埋葬者——当然不能全批判、全埋葬),也是中华大地万千新俗象的创造者、推行者、传播者、实践者(也是迷惘者)。
    如果,想想,啊,如果这帮人有一天,能到咱们这个论坛来,那该会有多热闹?


[ 本帖最后由 车前子 于 2010-6-14 11:3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洛洛 于 2010-6-14 11:32 发表
我觉得活动除了通过论坛,网络的途径来举办之外,还可以到生活中去。我个人认为,一部分的民间艺人,民俗爱好者等可能存在年龄便大的问题,而这一部分人对于网络是生疏的。而很多年轻人对于民俗不了解,觉得俗气落伍 ...
您说得太对了!为什么不可以以论坛(甚至某个版块)的名义,组织一些适当规模的社会活动啊?譬如,在某个民间节日,组织会员去某个与此节日有特定渊源的地方采风,去接触民间,并就此举行整正自由平等式的“论坛”(尽可能别去那些宾馆酒店),进行都市与乡村、学院与民间的平等对话;或就某一民俗“事象”,或哪里有什么庙会,组织一些对此感兴趣的会员去待几天,体会体会,深入调查了解,回来后,文字图片甚至实物都有了;还有……大家都想去吧,多了。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活动,必须要与中国民俗学会组织的活动、论坛有所区别。我想最重要的区别应是,学会组织的活动(包括论坛),可能很学术、很规范、很严肃、很正经;而论坛会员的活动则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点,因此要很轻松、很活跃、很民间、很“不正经”,即时间地点安排灵活自由,内容形式入乡随俗,丰富多彩。费用AA制,吃各人,花自己(在小地方,在乡下,花不了几个钱),寓民俗采风、学术探讨于联谊游玩之间。一句话,这种活动应该是,民间人很自在,年轻人很喜欢,参加了第一次还想着第二次、第三次。时间久了,可能会形成一套不成文的规则和惯例,与当今社会更适应,跟民风乡俗更接轨,而大家的纽带与平台就是咱们中国民俗学网。折腾这么若干次后,何愁本网在社会上没知音没朋友啊?挡都挡不住。

总之,这个论坛要想走向社会,似乎不可太学术(想起了曲高和寡这个词),最起码要为民间人辟出一席之地,便于他们表达与交流。当然,该学术的还得学术。

还有前面这位先生提到的“部分的民间艺人,民俗爱好者等可能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而这一部分人对于网络是生疏的”的问题,这个是个问题,但不是太大。为什么?因为一,现在农村尤其是县城、乡镇和一些不很偏僻相对富裕的村庄,电脑普及率还是比较高的。这二呢,60岁上下的民间文化人(在农村,搞民俗民间文化的起码都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现在很多都开始接触电脑,可以进行基本操作的也不少,尤其是那些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另外还有不少乡村城镇较为年长的文化爱好者,是在通过儿孙晚辈之手,在网络上与外界交流,这中间自然也包括民间民俗研究者、爱好者。不瞒各位,兄弟我现在就蛰居于小县城,兄弟周围这样的人很多。这个年龄段的人还有个优势是,有精力,更有时间。

TOP

欢迎车前子兄.
这个名字让我想起诗人和散文家车前子...............

你的建议可能很理想.开展起来的确需要中国民俗学会的号召.

因为光中国民俗学会下属的各省民俗学会就很多.而各民俗学会的会员大多是你说的这些基层民俗工作者.但就我们了解的各地的民俗学会会员数很大,但真正能够经常上网交流的很少.如果能够动员各地省市民俗学会通过对会员进行民俗学网的宣传,那么光学会会员就够庞大了.但谁给他们上网的条件呢.那些乡村的民俗工作者真的还没有达到能经常上网的条件.

而大学之所以是民俗重地,是因为他们恰恰正在经常性地深入田野地头和乡民们进行着面对面的交流,他们通过自己的田野作业通过各种平台对民俗知识进行着更大规模的传播.他们一开始就接触到的网络技术给他们的学术活动创造了另一方天地.

其实民俗学网一直在欢迎各种各样的民俗学者的加入,网络本来就没有门槛.实际上通过上网的方式交流民俗,对许多基层工作者也许除了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有一个主观意愿:他们是否适应这样网络的虚拟性,习惯成了一个问题!

                                                                                                ——马知遥


呵呵,我觉得我们说拧巴了。
兄弟我说的是以论坛名义,通过组织各种社会活动,让本论坛在全社会继续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各界喜欢研究民俗文化的朋友光顾本论坛;而您讲的是院校师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田野作业通过各种平台对民俗知识进行着更大规模的传播.他们一开始就接触到的网络技术给他们的学术活动创造了另一方天地.”

另外,我还想就马先生所提到的几点,做一些解释。

第一,全国各省民俗学会,没有一个是中国民俗学会的“下属”学会。

第二,“各地的民俗学会会员数很大,但真正能够经常上网交流的很少”的判断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这批同仁(省一级民俗学会会员)平时上网交流的人数至少不会少于百分之六十。至于说“那些乡村的民俗工作者真的还没有达到能经常上网的条件”,也有点以偏概全。现在的乡村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不可同日而语了,乡村不是落后、闭塞、不懂网络为何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代名词。

第三,大学是民俗重地,这个没错。但院校师生“经常性地深入田野地头和乡民们进行着面对面的交流”,开展田野作业,与论坛组织网友下去交流、宣传、采风、联谊根本是两码事。前者是教学与研究需求,后者是论坛向全社会推广,使其扩大影响使然,任务目的都大相庭径。

第四,基层文化工作者目前还可能不是人人有条件参与网络交流,但决不会有不愿“适应网络虚拟性”的主观意愿和保守习惯。


[ 本帖最后由 车前子 于 2010-6-15 10:57 编辑 ]

TOP

呵呵,可能所处角色、角度都不同,认识和想法就无法交接。有些问题已争论多年,求同存异吧。谢谢各位老师。

TOP

呵呵,很不好意思,兄弟我这个人是有话就想说,憋不住。
有几个问题,闷着脑袋想了几天,还是想不大明白,愿再次求教各位老师:
1、我们是专业学术论坛,是吧?那么非专业者,仅仅是爱好者,能来吗?咱们欢迎吗?我想肯定不能说我们不欢迎。可是,这里是不是还有个主动欢迎(宣传推广)还是被动接受(自己找来了)的区别?还有,由于他们不专业,来了后又不安分,爱啰嗦,说了一些没水准、甚至负面的话,怎么办?
2、我们知道,想做好什么都需要自觉意识,也就是说你自个儿得情愿,不用人逼着。但这个自觉意识,可不可以培养?即以外在的力量加以积极的影响,使其由不自觉变为自觉?
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谁喜欢什么他就会主动寻找过来,世间一般都这样,拉郎配费力不一定讨好,还都不开心。如此这般,论坛确实无需宣传啦、推广啦……,这种无为管理法是否最理想?
4、我们不需要临时看客?多点临时看客有什么不好?他也许就是带着一颗谦卑的心,悄悄地来,默默地看,无声无息的又走了,不好吗?另外,比如农村看大戏(俗了点是吧?仅举例说明一下道理),你不好要求人人从头看到尾吧?中途退场了,而且退场之前还没拍过一次巴掌,更没叫一声好,你说他是看不懂呢?还是戏没吸引住他啊?(千万拜托,只是举例说明一下道理,可别想歪了!)
5、关于马知遥老师说的,“论坛向全社会推广,扩大影响的目的是什么?即使扩大了影响,论坛能做些什么”的问题,我还在继续思考(请上帝们千万不要发笑 )。很奢侈地希望有更多网友参与思考和讨论这个问题。
6、我不是说以论坛名义创办和组织一些活动,就是论坛最好的、惟一的宣传推广方式。我只是觉得,这个论坛是否应该走出院校这个圈子,吸引社会各界更多同仁的关注和参与。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该死的,又啰嗦了这么多!

[ 本帖最后由 车前子 于 2010-6-18 11:0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6-18 22:12 发表
讨论很热烈,谢谢车前子老师为论坛贡献了这么好的话题。
论坛的定位固然是以学术性为主,但是,学术不仅仅存在于院校当中,尤其是我们的民俗学学科,如果把自己框在学院中,势必把自己的路堵死。
在千万次庆典的活 ...
嘻嘻,这话俺爱听。俺就担心俺自个儿成了“只有负面影响的人”。

TOP

引用:
原帖由 洛洛 于 2010-6-18 15:12 发表
车前子老师,您好。关于您提到的几个问题,我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我就是一个非专业者。论坛里的老师们、学姐们学长们,不但欢迎我,还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和关心。因此,我觉得这里不存在欢迎不欢迎的问题,只要 ...
谢谢你,你说的很好。

TOP

谢谢楼上!
兄弟俺不会说好听的,不喜欢甜言蜜语,就喜欢“抬杠”。啥时候讨人嫌了,自己会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