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何彬]民俗地图小论

[何彬]民俗地图小论

[何彬]民俗地图小论


  作者:何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1 | 点击数:2059


  


在今日的民俗研究论文或田野作业报告里,常常可以见到运用各种表格、照片、示意图等对文字表述进行辅助性提示。运用这些辅助方法可以使民俗记述视觉化、条理化。这些表格与照片、示意图类可统称之为“民俗图表”,地图、分布图、变迁图等则一般被划入“民俗地图”类。这些都是民俗论文经常使用的辅助性论述方法,然而它不仅仅是帮助读者清晰地理解作者理论论述或民俗记述的工具,更重要的,民俗图表里的民俗地图首先是辅助研究者整理、分析民俗资料,构建民俗理论的重要工具、方法。在欧洲以及日本学界,几十年的学术实践证实民俗地图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确卓有成效。
近二十年来,我们的民俗学科无论在田野调查方面还是在个案分析、理论论述方面都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完善具体研究方法及普及运用方面尚有不完备之处。如民俗调查方法里的询问法与观察法、民俗记录方法的音声记录、图像记录、形状记录、生活实态记录方法以及民俗资料整理方法、民俗物品收集保存和研究方法等等。在构建二十一世纪民俗学科整体理论体系的同时,也需要完备各种具体的民俗学方法。本文拟参照日本民俗学运用民俗地图的成败事例,从方法论定位、分类以及具体运用等角度概述民俗地图的理论定义及具体运用方法。

1.地理学与民俗地图
将地理学方法导入其它学科,从而开辟该学科新的研究领域及形成该学科新的研究方法的学术实践,在语言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里早已实行并被证实确有成效。人文地理学和方言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就是各个学科分别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成功地运用自然地理学方法的结果。然而自然地理学方法导入民俗学领域,没有拓展为类似的地理民俗学之类的新领域,而是形成民俗地图法这一辅助性民俗研究手法。
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的W.曼哈尔特(W.Mannhardt)将15万份印有围绕农耕民俗的三十三项设问的民俗问卷发往数个欧洲国家,计划把收回的问卷数据整理后标示于地图,以图把握农耕民俗分布变迁的规律。这个实践开拓了民俗学科的视野,自然地理学科的地图标示方法被民俗学界接受,于是产生了“民俗地图”法。

2.民俗地图的性质与定义
民俗地图,指从民俗学记录及研究的角度出发,运用各种符号标示民俗事项的类型、数量、形态以及某种民俗的特性、变迁规律等信息数据及研究内容的地图。
民俗地图是自然地理学与民俗学方法论链接的结果,是地理学方法在民俗学科的延伸。具有较强历史连贯性的民俗事项被标示在地图上,可以向人们展示某个空间范围内民俗事项的地域相关性即民俗事项的横向关联。利用地图的平面可视性和广范围显示性等特性,通过民俗地图的标示,观察、分析民俗传承的地理性分布,认识民俗现象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表象,达到把握民俗的地域特性进而分析认识民俗本质的目的。同时,依据精密的记录数据标示的民俗地图,可以在相对较长时期内保持其精确有效性,从而为民俗研究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研究资料。借助于民俗地图进行某个社区或某项民俗研究时,有助于我们既避免陷入狭隘地单纯关注某个“点”的民俗的弊端,又不停留于泛泛地观看“面”上的民俗。
在日本民俗学界,民俗地图标示法属于民俗资料整理方法,被定位于民俗学研究辅助方法之一。它首先是客观显示民俗分布、表示民俗存在、变迁、移动的记录性手段。当民俗研究者用它标示某种民俗研究结果、揭示某种民俗规律、阐述民俗理论时,民俗地图则成为研究性手段。前者操作简便,制作率和使用率较高,后者的学术性高、影响力大,但制作要求较高、制作难度大。在日本民俗学界,运用研究型民俗地图阐述理论的论著有之,但是完全成功者并不多。
  
3.日本“民俗地图史”简述
“民俗地图”作为一种用于各种民俗记述与分析研究的方法,是日本民俗学常见的辅助方法之一。柳田国男1927年绘制的标示民俗方言词汇分布规律的地图,在日本民俗学学术史上一直被奉为是日本第一张用于民俗研究论文里的民俗地图。1950年出版发行的《民俗学词典》附录了三张民俗地图,是民俗词典收录民俗地图的首创,同时是民俗地图法在日本民俗学科正式立足的明证。
1927年柳田国男在《人类学杂志》上发表的民俗方言论著《蜗牛考》里,录了柳田本人为阐明他发现的方言传播、分布的规律绘制的方言分布地图。柳田国男将日本全国各地对蜗牛的不同方言称呼标在全国地图上,根据图上标志所显示的特征指出对同一种生物的不同称呼可归纳为数类,这数类称呼在地图上呈有规律地两端对称相似形分布形态。通过对地图标示的分析,柳田国男得出的结论是方言分布与变迁规律的“远方一致性”,即这种规律性分布恰恰与该方言从边缘地区到文化中心地区的从古老形式到最新形式的变迁顺序相吻合,由此得出空间性差异反映时间性差异的结论,即民俗地图标示的空间性差异所反映的是该方言历史变迁过程中的各个不同阶段。柳田从分析方言称呼变迁引导出方言周圈论理论的诞生,这种方言周圈论日后又发展成文化周圈论。这篇著名论文里的民俗地图被称作是最成功的民俗地图,即研究型民俗地图法。
日本民俗地图方法的运用,开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学界开始出现民俗记录和民俗研究论著里散在式地运用民俗地图的做法,但并未形成民俗学科对这种方法的整体认识。1950年出版的由柳田国男监修、民俗学研究所编制的《民俗学辞典》第一次收入了三张民俗地图:“海女分布图”、“头顶搬运分布图”、“两墓制分布图”。这是词典类收入民俗地图的第一次尝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传统生活环境急剧变化,纪录尚存的民俗文化成为文化当局的当务之急。政府文化厅于是策划绘制、发行全国分类民俗地图。第一阶段首先在全国选定了30个调查点,用三年时间在30个调查地点就20个调查项目做同样定点式“民俗资料紧急调查”,记录下大量民俗资料。而后,处理调查数据,分类、标记并编写民俗地图的讲解资料。从1969年出版第一卷之后,至2004年才终于完成了第十卷的编写。费时近四十年,终于完成了一套由30个基本调查地点代表的、其数据覆盖日本全国各个地区的10大卷的分类、系列民俗地图集——《日本民俗地图》。具体卷别分类如下:
第1卷  年节习俗1
第2卷年节习俗2
第3卷信仰与社会生活
第4卷交易与搬运
第5卷生育与育儿
第6卷婚姻
第7卷葬制与墓制
第8卷衣着生活
第9卷饮食生活
第10卷居住生活
每卷围绕一个大分类题目,用十几幅民俗地图标示全国30个调查地点的民俗数据或民俗事项分类等,并各附有一册厚达数百页的民俗地图讲解资料。
此外在30个定点调查之外,相当于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43个都道府县在各自的行政管辖范围内选定150个点,在国家财政支援下展开民俗调查,依据调查数据和调查资料绘制当地民俗地图集的工程。这个全国范围的、分头行动式的民俗调查的结果,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基本完成、出版的日本各地民俗地图。
大规模的、以绘制民俗地图为目的民俗调查以及随后陆续出版的民俗地图集,提高了日本人文科学界以及民俗界本身对民俗地图的认知度,行政的参与和行政的资助促进了民俗地图法在民俗学科的普及,并及时记录下处于时代转折民俗文化巨变时期的民俗生活方方面面的珍贵数据。尔后的年代里基本是各级行政制作民俗地图与民俗学者个人制作与运用地图并行的状态。社会科学多种学科的学者们在认识、分析日本文化时,也会根据各自的需要借助民俗地图表述自己的思维。甚至中小学生们会在完成认识家乡的课题时,查阅民俗地图、论述本乡本土文化与他乡民俗文化的

4.民俗地图的类型
将某种民俗事项用作者设定的符号标在一定范围的地图上则构成一幅民俗地图。民俗学者用民俗地图向人们展示某项或者某类民俗现象的分布、变迁,或者运用民俗地图阐释自己对民俗研究、分析的结果。在同一幅地图上,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同时标示出不同种类的民俗事项或同一事项的不同类型或变异型。这种方法可以广泛用于民俗田野作业的各种资料的整理、归类,也便于研究者不仅单纯依靠文字记述,还可以借助地图把握习俗的分布范围、传播方向、类同的存在与否、变异的特征等等。由于地图在民俗界可以多样化灵活运用,其分类则难免繁琐。下面简要介绍民俗地图的类型。
a.从其作用分类,有记述民俗现象的资料型民俗地图和记述民俗研究结果的理论型民俗地图;
b. 按标示的目的,可分为民俗现象分布图-民俗现状记述图-民俗变迁记述图-民俗行为时期、时间图-民俗事项分类图-民俗事项数量图-民俗传播路线图等;
        c. 从标示内容的一元化或多元化分类,则有单项民俗地图、复项民俗地图、单项多元民俗地图、复项多元民俗地图;
d.从地图的数量分类,有常见的单幅民俗地图(即用一张地图达成某一目的)、多幅民俗地图(即运用具有连续性的数张民俗地图达到说明或记述、阐述目的);
e.从所制地图的范围分类,有单一村落范围的民俗地图、小社区(联合村或镇、住宅小区)范围的民俗地图、行政地区(区、市、县)范围的民俗地图、全国范围的民俗地图;
f. 与“e”相关连,从地图制作主体分类,可分为个人制作、社区为主制作和国家行政制作的民俗地图;
  在日本民俗学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历程里,属于上述a类分类里后一类型的、被公认为成功地记述了民俗研究成果的民俗地图为数极少。柳田国男的方言周圈分布图几乎是唯一最成功的例子。其他大量存在于民俗调查报告书或个人论著里的民俗地图,基本都可以归属于上述“b”至“f”类型。然而,这并不妨碍民俗学者继续在各自的民俗学田野和民俗学研究的案头工作时继续灵活运用这个方法。同时我们也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在后钟敬文时代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的沃土上早日出现民俗地图类型从大量的资料型向大量的研究型转换,同时期待着对这个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和论述以及建立在研究型民俗地图基础上的民俗研究理论的出现。这正是我们借助外来研究方法的根本目的所在。

附图1 柳田国男的方言周圈分布图(柳田国男的周圈理论与民俗地图)
附图2 柳田国男的方言周圈分布图的解说图
附图3 周圈论模式图(福田)
附图4 单层式与多重式地图
附图5 小野重朗与反周圈论的成立(依据民俗“圈”地图论证)
附图6 海女分布图
附图7 头顶搬运分布图
附图8 两墓制分布图
附图9 何:墓式图
附图10何:墓式分布图5.民俗地图的编制与运用
篇幅所限,有关民俗地图的具体制作与运用问题将另择篇幅论述。在此仅提示几点制作民俗地图时应当予以关注的具体操作事项。
a.民俗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目标设定、田野作业、数据分类、数据分析(文章提要)
b.标记符号设定(符号选择、符号定义、符号标示)
c.地图的选择( 地图比例、地图处理、地图命名(标示目的)、地图篇数 )
d.民俗地图的运用——注意与记述或论述内容衔接

6.一些问题
民俗地图根据民俗调查的数据做成。基本数据不足,则无法制作出具有立体表现力和说服力的图表。民俗学研究要求其田野作业要做得细致,民俗地图的制作则要求田野作业更加精密。日本民俗学界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民俗地图数据不够精确,从而使民俗地图显示的意义大大减弱了。
有些地图出于各自民俗记录或记述某个单项民俗的目的,只单纯标示出某项民俗事项在地图上某个“点”上的存在,但没有显示出该社区范围内该民俗事项的存在与否以及存在形态的异同与否。还有些地图只满足于单纯的用得到的数据填空式的作业,缺乏对民俗资料作细致分析后,用带有作者本人分析结果的数据标示的民俗地图。由于思维是平面型的,做成的图表自然也是平面式的。这使得该论文或田野记录里的民俗地图的说服力显得单薄,当然民俗地图应当具有的可在相对长期时间内保持有效性、可供他人反复使用的性能也减低了,不可能达到民俗学科导入地理学方法、制作和运用民俗地图的目的。这是我们引入民俗地图方法时应当注意避免的。
民俗分布图不能停留于单纯在地图上标示某种民俗现象,还应当关注该项民俗事项的地域环境因素。民俗是与每个社区的地域生活紧密相关生息、衍变的,单独抽取民俗事项的标示图容易诱使人们忽视各个区域文化的人文生态因素,在这种状况下做出的比较民俗研究结论显然不能全面反映社区民俗文化的特性和本质。

结语
民俗研究应立足于系统化的基本理论、细致的田野作业的基础之上。在对民俗资料作精密分析时,民俗图表有大显身手的机会。民俗地图或民俗图表,是辅助论证民俗事项、比较研究民俗文化的一种方法,是将活生生的民俗事项立体化再现于纸端的有效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出民俗事项的相同/相异点,明示出特定范围内某一事项的存在特征、继承特征或分布特征、变迁特征等等。但是,它不能替代基本的民俗分析、研究,亦不是万能之计。在民俗学科迫切需要确立本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时,更应当客观、冷静地分析民俗图表的功能与运用民俗图表的利弊,不应夸大或缩小其在民俗学科的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