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现代生活的传统表达——当代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

现代生活的传统表达——当代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

  现代生活的传统表达——当代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
  作者:颜新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我国艺术界以王树村为代表的一批专家通过图书出版、学院讲座以及媒体宣传等手段,介绍了很多有关民间美术、民俗艺术的经典资料。当时,由于有重大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学者大部分来自北方,收集和推介的资料也偏重北方的民间民俗文化。这些资料对年轻艺术家的创作起了很大作用。之后,一些艺术作品中大量融入了关乎民间艺术情感、图形、符号、技法、造型等方面的元素。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家杨先让、靳之林等人在艺术高校首创民间美术系卓有成效,该校教授曹力、吕胜中就是以本土民间艺术精髓体现当代艺术情怀的典范。当时在国际上取得成功的不少中国艺术家意识到了民间艺术的重要,率先运用了民俗元素构建作品的文化内核,如张艺谋当年的电影就很讲究民俗符号的运用,谭盾的音乐也加入了民间元素……他们接触了很多原生态场景,访问过很多民间艺人,因而在进行创作时也受到很大影响。
  保留将艺术贯穿始终的
  东方式传统生活
  民间艺术之痛在于人跟自然和谐相处、彼此依属的艺术化生活方式已经失去。应当重新呼唤贯穿生命始终的、人人都有权利和机会享受艺术的东方式生活方式。
  中国属于东方文化体系,但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中,日本和韩国比我们更重视对文化多元化基因的保护。目前国家虽有一些行政上的措施,但没有对国民进行切实的审美教育、没有体系化的保障性投入,对民间艺人的身份、地位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认识也较肤浅。有些旅游区的原住民被从古宅中迁走,古宅像博物馆里的文物被小心保护起来,这样做虽有积极的一面,但却说明原生态、艺术化的生活方式——那种融生活功能与艺术体验于一体的意义和依属感,已经失去了。
  现代人不停地求新,“新”似乎就等于进步。但一味求新却导致对传统的漠视,将原生态的生活空间变成供人观赏的文物。
  东方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原本是将艺术贯穿于生命始终的。人人都有权利和机会享受艺术:村里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一种手工艺术,生产耕作讲究彼此的合作,一生一世、一年一季,老百姓生活中总有各种亲身参与的节日、庆典、仪礼,例如春节的社火。现在大众所谓的艺术的快乐却是选择他人创造的成果,民间艺术由共同创造变为消费他人的商品,这与全民参与制造的艺术过程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现代人的快乐主要通过科技的发达来实现,借助都市化的环境建设与现代工具快捷地得到他者的信息资料,“现代化”的代价却是地球多少亿年的资源积累和古人对地球几千年无比谦卑的呵护。
  古人(尤其是东方的)的宗教信仰中已经认识到了地球和人类的限度,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不杀生,生命平等,这就是东方人种拟人化的抽象思维方式。可以说,东方文化提倡人与自然物平等,人对自然的索取是应当有节制的。
  保护承载文化基因的民间艺术品
  国家应该主动承担起收藏民间艺术品的责任,要保护留给子孙的文化基因。如果我们的子孙没有机会体会到这些东西,很容易出现文化血脉的衰变或异变。
  据法国朋友说,2010年法国要举办一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面具展览,而这些面具大多来自中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民间艺术都是以商品的形式从民间直接流向国外的。比如我国许多极其精美的建筑木雕(尤其是窗格)主要流到美国、韩国和日本。不要天真地以为我们“地大物博”还“历史悠久”,就一定能在未来自己国家的博物馆里见到祖宗的这些遗产。依我之所见所闻,一些有特别文化意义与价值的民间艺术品门类,其代表作已经快整体迁居国外了。
  在中国,面具常常被用来怀念祖先与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开天辟地的男神、女神,如东王公、西王母。它承载的是一个传统的理念,是一种抽象的艺术通感,若追溯它的原始用心,其中的精神是很高尚的。从这些文化中,我们能看到生与死的交汇、天地人互相通透的灵动。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些都是迷信,那样的话,很多当代艺术甚至敦煌壁画也都是迷信了。如果我们的子孙没有机会体会到这些东西,就像自然界的食物链断了其中的一些环节,很容易出现文化血脉的衰变或异变。
  我接触过很多内心非常矛盾的收藏家,他们既有眼光也有情感,经常会傻傻地看着辛苦积累起来的民间艺术品专项成果而得意。当他们没有能力继续收藏时,很希望能够由政府或专业机构保管,现在的情况却很难做到这点。古物的合理流动是自然的、必要的,但国家应该有一定数量的民间艺术文物储存,因为这是未来文化艺术个性化、民族化再发展的基因,国家有责任给子孙们深切感知的机会。也许年轻一代会有重新发现与认知这些宝物欲求的一天。
  发扬民族艺术、文化传统
  中国美术造型体系不是单一的,是诗、书、画和多方面修养的结合,需要有像《山海经》那样的通天达地的理解,一种博大的胸怀。
  中国当前的美术教育基本上是西化的,还不是依托西方当代艺术,而是来自西方古典美术。当工业化时代摄影、摄像技术部分消解古典美术的写实价值之后,现当代美术开始向世界的原始艺术、民间艺术(尤其是东方民间艺术)汲取营养,使美术能承载更多的观念和自由信息,尤其是表达当代的观念。同期,蔡元培等人却把西方渐趋没落的古典写实艺术带入中国,拿西方传统写实美术的科学表现技法来革中国美术传统的命,首先遭到冲击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人绘画。
  其实,美术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坚守自己的传统,然后部分地引入西方体系。中国的美术造型体系不是单一的,是诗、书、画的结合,需要多方面的修养,需要像《山海经》那样的通天达地的理解,是一种对综合素质讲究的艺术形式。《山海经》图画是一个典范,它是人对自然万物的理解转化在造型上的一种表现。这些作品可以拿来作为平衡现代科技过多物质性、客观性、功利性的武器。
  在艺术界,有很多前辈做了很多弥合传统的努力,比如徐悲鸿、林风眠等,他们都理解文人水墨和民间艺术的魅力,都是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意识到中国古典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扛起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有资料显示,美国政府相关部门早在200多年前就开始从美国利益出发去树立审美价值观的全球策略。他们中的某些人或者机构有选择地通过市场的形式把许多中国的艺人培养成为艺术精英,其背后的动机很难讲不含西方文化的价值灌输。当然,现在很多当代艺术精英已经有了依附本土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在其创作成熟期已经能够做到不以他人包括外国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这样的当代艺术家并不多。
  整体来看,我认为传统文化的视觉基因正在向国外流失,国内也缺少专家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长期的关注和研究。比失去古代宫廷文物更危险的情况是,产生文人文化和宫廷文化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母本的快速消失,因为它正是我们文化血脉的母体。
  传统本身也在发展,一味地保持旧形态会导致民族意识的僵化,传统文化必须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机会,艺术可以、而且应该反映当代生活。民间艺术的阵营里就有很多大师级人物,其中有叫库淑兰的陕西剪纸艺人,叫洪通的台湾民间画手,他们把自己的现代生活用传统且个人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这和文人的艺术创作态势也很合拍,这就是民间自然人用个人的艺术感知与经验来延展集体意识的传统艺术,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是尤其值得推广与尊重的民间艺术当代原生形态个体。
  (访谈/整理:甄巍 季海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