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节日文化

中国节日文化

中国节日文化
一、        春节
欢天喜地转新年——春节
春节,古来
二、        五月初五
牺牲备酒迎财神——五月初五
三、        人胜节
人日上人胜于人——人胜节
四、        元宵节
上元灯节闹元宵——元宵节
五、        春龙节
二月二来龙抬头——春龙节
六、        曲水流觞忆上巳节
七、        四海佳辰同寒食——寒食节
八、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
九、        艾蒿蒲酒话端午——端午节
十、        鹊架成桥人相会——七夕
十一、静心祭祖兰盆——中元节
十二、西楼月满中秋夜——中秋节
十三、登高采菊忆重阳——重阳节
十四、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节
十五、僧豆僧迷献佛粥——腊八节
十六、蔬食果糖送灶君——送灶节
十七、爆竹声声除旧岁——除夕
十八、泼水节
十九、火把节
二十、藏历新年

TOP

春节
春节,古来有之,古人称它为“元旦”,“元旦”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春节”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正月初一,历史上曾有元日、元旦、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三旦、正朔等三十多种名称。称正月初一为春节,是近代才出现的事情。辛亥革命后,议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把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年的决定,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位元旦,称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迟疑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各民族的庆祝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从正月初一零点开始,正式进入春节。民间庆贺活动的第一个就是接神。迎接诸神下界与民同乐,这已经成为迎新辞旧的主要象征了。旺火位于当院,年草置于门外,要由家长亲自点旺火、燃年草,然后率领全家,依次给各个神位点灯、敬香、摆供、奠酒,三跪九叩。接神之后,还有祭祖。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在祭祖时,要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逐项禀报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喜庆时间。神情庄重,态度严肃,充分反映了传统的尊祖孝先得风范。起床后不能贸然出门,必须先点一个爆竹,从门缝伸出室外爆响,称为开路炮。点旺火要称发旺火,取义发财、旺盛、红火。家长发旺火时,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妇女们则收拾家务,整理祭祀天地诸神、列祖列宗的供品。
拜年习俗:大体分为家拜、近拜、远拜。
家拜师自家人中小辈给长辈磕头。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再给本族姓的长辈拜年,称为近拜。最后是远拜,亲朋好友之间的互相拜年。
春节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好后,长辈要给拜年的孩子压岁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包。压岁钱的雏形在宋代是“压岁盘”。据说,那时候的除夕夜,各家的孩子们在盘子、盒子里,盛上水果点心之类,互相赠送,以示过年的祝福。装果品的盘子就被叫做“压岁盘”。
春节食俗:
年糕——据说年糕最早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时用的,后来才成为大家都可以享用的美食。
汤圆——汤圆在北方叫做元宵,是北方元宵节才吃的食品;而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不是吃饺子,而是吃汤团,或者是汤圆。
年饭——过年要吃的新年米饭必须在年节前准备好,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长面——也叫做长寿面,新年吃面,预祝寿长百年。
三道茶——第一道:甜茶;第二道:熏豆茶;第三道:一杯清茶。
少数民族新年习俗大观:
达斡尔族:年年高
蒙古族:酒肉不尽
壮族:迎英雄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哈尼族:荡秋千
傣族:掷糠包
高山族:“围炉”
满足:挂旗过年
白族:“放高升”
侗族:芦笙会
黎族:跳虎
撒尼族:食汤圆

TOP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是春节的尾声,也是年假之后新生活的开始。人们对于这个日子很重视,都要包饺子庆祝。但是,各个地方流传着的传说不尽相同,有“破五”之说、财神生日说、路头神诞辰,穷神生日等等,但是,节俗内容又非常相像,都是为了新一年开个好彩头,财源滚滚,诸事顺利。
“破五”意为“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生日,财神爷最为风光的时候。
蔡京——宋朝蔡京富有,人们都认为他是富神降生,他恰恰出生在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做财神来祭拜;
赵玄坛——根据道教传说,财神爷原名为赵公明,是日精之一;
“文财神”财帛星君——财帛星君在民间最受欢迎,又叫做“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
“武财神”观圣帝君——关公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关公作为全能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爷。
正月初五的食俗是吃饺子,但是这一天的饺子关键在于“包”,不在于“吃”。人们在初五包饺子称为“捏五”,还有防范小人谗言的意思,俗称“捏小人嘴”。

TOP

人胜节
有唐诗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诗中吟诵的“人日”就是农历的正月初七,传说这一天是人的生日,又称“人胜节”、人庆节、人七日、人生日、人节、人庆、七元等等。人们习惯在初七日吃七宝羹来祈福,盼望一年的好兆头,财源亨通。
人胜节的习俗:戴彩胜
              登高赋诗
              游花地
              嬉戏娱乐
              祈子占卜
              吃天饼、七宝羹

TOP

鬼节知道吗?在农村里仍然有

TOP

与自己家乡的节日对照一下,看哪个节日的乡土特色更典型,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与经验去讨论,这样就可以做更多的、更深入的关于家乡非遗的讨论啦!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引用:
原帖由 王一然 于 2010-5-10 13:39 发表
鬼节知道吗?在农村里仍然有
知道啊!那天家家户户都会早早地关门睡觉,因为、、、、、

TOP

引用:
原帖由 太阳鸟 于 2010-5-10 14:58 发表
与自己家乡的节日对照一下,看哪个节日的乡土特色更典型,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与经验去讨论,这样就可以做更多的、更深入的关于家乡非遗的讨论啦!
我先慢慢的发上来,大家看后就可以联系自己家乡去谈谈了,这样比较能引起共鸣

TOP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春节刚过,人们又迎来了中国的传统佳节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宵”,所以有元宵之称。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名“上元节”。随着正月十五闹元宵的开始,庆祝新年活动进入了高潮,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城市乡村,通宵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大放异彩;男女老幼,锦绣服饰,观赏花灯,游览胜景。有人说,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
一、        灯节探源
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大约起源于秦汉年间,只不过开始并非用于观赏,而是从“敬神送年”这一风俗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的说法。
二、        放焰火避大难
三、        美味元宵
元宵佳节,超市、糕点铺、马路两旁都设摊销售元宵,家家户户在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吃碗热气腾腾的元宵。
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到了唐朝,郑望之德《膳夫录》记载:“卞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类似于现在的经过油炸的元宵,人们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油化明珠”。
宋代元宵节,民间流行吃一种新奇的食品,它的外形和我们见到的元宵差不多,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这大概就是“元宵”的雏形,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到了明朝,人们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
清康熙年间,御膳厨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闻名朝野的美味。
四、        正月十五闹元宵
赏花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农历正与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是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所以正月十五上元节要燃灯。
耍龙灯——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舞狮子——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进入中国。
扭秧歌——元宵节里,质朴的北方人民喜欢扭秧歌来庆贺。
踩高跷——到了元宵节,许多地方盛行一种踩高跷的群众性技艺表演。踩高跷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五、        元宵灯谜趣联
元宵节里彩灯挂满街,猜灯谜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不少雅趣。猜灯谜又叫做打灯谜、灯虎,是元宵节派生出的一种文字游戏,最早出现在宋朝。
六、        中国的“情人节”
古时候,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赐予未婚男女以相识的机会。在传统社会里,礼制森严,年轻女孩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但是,过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借着赏花灯之便,为自己物色对象。所以,年轻男女绝不会错过这一天赐良机。
七、        古老的信仰
祭门、祭户;走百病;逐鼠;迎紫姑

TOP

回复 5# 的帖子

我知道我们3月3小鬼放假,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还有个七月半,那天晚上,要在某个固定的地方烧纸祭拜

TOP

回复 10# 的帖子

河南信阳的说法:三月三,鬼发颠
也过七月半,并且说七月半这天死不好。过七月半不是7月15,而是在这个日子前后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过去各行各业还有自己的神和行业节日呢,可惜好多而今失传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谢帅 于 2010-5-10 19:32 发表
我知道我们3月3小鬼放假,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还有个七月半,那天晚上,要在某个固定的地方烧纸祭拜
是滴是滴!

TOP

引用:
原帖由 木兰山人 于 2010-5-10 20:50 发表
河南信阳的说法:三月三,鬼发颠
也过七月半,并且说七月半这天死不好。过七月半不是7月15,而是在这个日子前后
基本是农历七月十五前的几天,而且只能是单数的日子

TOP

春龙节
在农家人眼里,农历二月二是很重要的传统节日。因为这个时节,年庆刚刚结束,雨水渐渐多了起来,田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因而人们称它为“春农节”、“农头节”,有谚语:“二月二,农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春龙节这天,人们要起早煮面条、炸油糕、爆苞米花,寓意挑龙头、吃龙胆,庆祝“金豆开花,龙王升天”,祈祷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龙头节传说在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就有了。伏羲氏非常重视农桑,奖励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帝御驾亲耕,皇后娘娘送饭。
农历二月二,传说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习俗:吃猪头  剃龙头  熏虫儿
二月二的祭祀活动:祭日神
祭土地神
祭龙
拜花神
祭神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