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杨盛龙]玉树重建:要注重保护传承三江源民族文化

[杨盛龙]玉树重建:要注重保护传承三江源民族文化

                               玉树重建:要注重保护传承三江源民族文化

                                                                      杨盛龙


  玉树“4·14”地震受灾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10%。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自然景观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最原始的地区之一。三江源地区素有“江河之源、中华水塔、史诗之乡、唐蕃古道、歌舞之海、艺术之都”的美誉,有着雄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玉树地震灾区就有结古镇的结古寺、文成公主庙、新寨嘛呢石堆等古迹,具有独特的魅力。玉树具有发展高原特色旅游的独特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民生是根本,文化是灵魂。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三江源地区的民族文化。

  玉树地震使得三江源地区山河破碎,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重创。山岩垮塌,沙石堆满条条山川,草场、耕地和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随着夏季雪山冰雪融化,随着雨季来临,洪水暴涨,会将数亿万立方沙石推向江河中下游,抬高河床,遗害无穷。要想办法治理,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的生态文化。在灾后重建中,应一边抓紧基本生活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抢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边下大气力迅速种草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好“中华水塔”,建设三江源水文化。建议在震区下游修筑一座到几座拦沙水库大坝,防止地震沙石对江河下游造成危害。

  为保护和恢复三江源区的生态功能,2005年启动了经国务院批准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有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譬如实施迁居牧民、退牧还草、禁牧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应妥善安置好近几年从牧区迁居到结古镇的牧民,使他们的生活稳定、思想安定。再迁居一些牧民到结古镇定居,并引导牧民转变观念和转产。将地震灾后重建与牧民定居和退牧还草结合起来。建设别具特色的高原生态旅游文化城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有机结合,加快三江源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建设要注重建筑的民族特色,将结古镇的结古寺、文成公主庙、新寨嘛呢石堆按照原样修复,做到坚固牢实抗震。新建地震博物馆,进行生态文化教育,传播科学知识。建设美好家园,做好街道、民房建设规划,既使其保持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

  结古镇是唐蕃古道上的重镇。玉树藏族自治州及其附近藏族地区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宗教氛围浓郁,山高谷深,交通不便。顺着唐蕃古道,建设一条新型的经济文化通道,建设好连接藏汉民族的“黄金桥”,对于加强青藏高原偏僻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对于促进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地震灾后重建应该充分考虑其民族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和古道重镇文化特色。建立唐蕃古道文化博物馆,传扬藏汉世代情谊,增进民族团结。

  三江源地区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跨越千年的《格萨尔王传》说唱源于三江源地区,玉树州有独具特色的果卓、果谐、康谐舞,赛马会,赛牦牛会,还有丰富的宗教文化等等。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要尊重民族文化,将恢复重建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将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要重视保护和传承三江源地区藏民族传统文化,注重民族文化品位,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灾后重建要把物质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心灵重建,建设精神家园,使灾区人民树立面向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结合高原生态旅游建设,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建设民族文化广场,建设若干个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民族体育场和体育馆,以便更好地开展综合性的歌舞、藏戏、格萨尔史诗唱诵大汇演以及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活跃群众文化,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使三江源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