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杨阳]李济:照片上的往事

[杨阳]李济:照片上的往事

李济:照片上的往事
   
  □ 杨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8年11月6日
   
  --------------------------------------------------------------------------------

  


   

      在李光谟的书房里,摆着一张大大的黑白照片,格外显眼,照片中的三个人,左边李济、右边鲁迅、中间是杨杏佛。这张看似普通的照片,在李光谟心中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照片于1933年2月在上海亚尔培路“中研院”总办事处的院内拍摄,这是仨人唯一的一张合影,4个月之后,杨杏佛不幸遇刺,这张照片就显得尤为珍贵。
    现年已过80的李光谟回忆道:“这张照片本来已经没有了,失而复得,是要感谢许广平的。小的时候,我就见过这张照片,它一直挂在父亲的书房里。1948年,全家搬到台湾,照片也不知所踪了。”
     “1956年,新华社曾经在报纸上登过这张照片。但是,后来再见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因为某种原因,照片中就没有我父亲,只剩下鲁迅和杨杏佛了,因为当时是在冬天,杨杏佛的大衣袖子被我父亲的棉袄挡了一点,还特地给他做了半只假袖子。”
     “我当时想找回这张老照片,就找到我父亲的老朋友,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图书馆馆长的陶孟和先生,请他帮我想想办法。陶孟和让我给许广平写封信,问问她那里还有没有这张照片,或者能不能让她帮我设法弄到一张。我马上就给许广平写了封信,详细说明了情况。很快,许广平就给新华社新闻部亲笔写了一封信,让新华社的同志给我印了一张,我重新扫描、翻拍,就这样这张照片总算是保留了下来。但此后不久,这张三人照在公众面前就不见了,仿佛从来就没有过似的。”
     众所周知,引人注目的《鲁迅》影集于197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收入鲁迅照片114张。其实,这部影集1975年就编出来了,准备将其作为“纪念鲁迅逝世四十周年”的献礼。鉴于某些合影者已经由于历史原因“变了质”,影集在出版前决定将其剪去或涂掉,尽管周海婴等人建议保留,但是这本《鲁迅》中仍然有八张合影被剪去或是涂掉了某些合影者,这张被涂去李济的照片就在其中。
     李济与鲁迅相识于两人共同在西北大学讲学期间。1924年,陕西省省长刘镇华命令西北大学校长傅铜与陕西教育厅联合筹办一个“暑期学校”,邀请北京、天津等地的一些知名学者到陕西讲学。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李济和在北京大学授课的鲁迅,亦在应邀之列。
     这次西安之行虽然短暂,但两人却惺惺相惜。鲁迅长李济15岁,这次两人同行、同宿、同游、同讲学,彼此增进了不少的了解。从《鲁迅日记》中可以看出,在此行期间和以后的岁月中,两人曾多次通信。李济在西安时,还接受过鲁迅赠送给他的一个瓷猴头,后来在举家南迁时不慎遗失了。
     李济与杨杏佛的交往缘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2年底,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主席为宋庆龄,副主席为蔡元培,总干事为杨杏佛。此时,李济因为“中研院”史语所拟迁上海而由北平赴沪洽办有关事宜。在这段时间,他跟杨杏佛常有接触,逐渐了解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宗旨和活动内容,颇受感染。随后,他接受了同盟执委会的委托,去北平参加筹建同盟的北平分会。
     1933年初胡适也从北平赴沪,在沪期间,有人介绍他参加同盟。胡适在1月中旬返回北平后,就与李济、蒋梦麟等一道着手进行北平分会的筹建工作。1月24日,杨杏佛抵达北平,在他的领导下,北平分会于1月30日正式成立。
     北平分会一成立,就发展了张奚若、陈衡哲等40余名会员,选出胡适、蒋梦麟、李济等9人为执行委员。2月1日的执委会上,又选举了胡适为分会主席,李济为副主席。随后,胡、李二人又被选为出席同盟全国委员会的代表。北平分会于同年3月即被解散。李济一生极少参与政治团体活动,这次短暂的经历是非常特殊的。
     1933年2月,李济随史语所迁往上海,适逢此时,与鲁迅、杨杏佛同时聚首上海,遂留下了这张永恒的照片。
     如今斯人已去,照片中的影像依然栩栩如生,睹物思人,只留给我们无限感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