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黄剑波 魏德东】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八大课题

【黄剑波 魏德东】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八大课题

  

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八大课题

  □ 黄剑波 魏德东



  5月29日,世界著名宗教学家、社会学家皮特·伯格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八大时代课题,体现了伯格教授对当代宗教社会科学发展走向的看法。

  第一,伊斯兰教的复兴。这是一个普及世界的现象,但绝不等同于圣战主义者的暴力活动。世界上绝大部分穆斯林并不狂热盲信,也不极端。今后研究的关键方向是:在面对现代性的挑战时,穆斯林是如何做出应对的。

  第二,基督教某些教派在全球的爆发。直到今天,一些教派主要还是在贫穷与边缘群体中传播,但它所教导的道德伦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贫穷,实现社会流动。

  第三,世界基督教重心向南方国家的转移。如今大部分基督徒已经不住在欧洲或北美洲,而是栖居在南半球国家,他们在信仰上更强调领袖的卡里斯玛魅力,对超自然力持更加开放的态度,在道德问题上也更加保守,甚至出现了美国的保守宗派听从非洲主教管辖这种有趣的现象。研究的关键方向是:这些不同类型的基督教相互作用与交流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第四,原教旨主义或新传统主义运动在世界主要宗教中的出现。关键的研究方向是: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第五,全球宗教化过程中的例外。一个是地理意义上的,即西欧和中欧;另一个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指跨国知识分子,我称之为“教授俱乐部文化”。他们在全球宗教性不断上升的同时,保持着世俗主义的倾向,为什么?

  第六,亚洲价值观与资本主义。马克斯·韦伯有关宗教与社会经济变革关系的论述,有一部分肯定是错误的,他认为儒家文化是反经济的,但假设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身处今天的北京,将做何感想!

  第七,自愿结社成为越来越流行的宗教存在形式。

  第八,宗教自愿主义最终改变了宗教的存在方式。包括宗教机构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宗教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神职人员与信众之间的关系,等等。

  伯格认为,上述8个问题,构成了当代宗教社会学最值得研究的走向。

  演讲之后,伯格教授坦率地回答了提问,重点澄清了他对世俗化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的看法。在当代宗教研究中,伯格教授被看作是世俗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最近20年来,这一理论不断受到挑战。以罗德尼·斯达克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创建了理性选择理论,被认为是宗教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新范式”,世俗化理论则被看作是“旧范式”。对中国宗教学界而言,1990年《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中文版的问世,奠定了伯格及其世俗化理论在中国的影响;而2004年斯达克教授《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中文版的出版,则直接推动了新范式在中国的传播。皮特·伯格教授如何看待新范式?他承认有这样的范式转换吗?这是全世界学者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也是许多学者从外地来京聆听伯格讲座的重要原因。

  皮特·伯格教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理性选择理论是经济学理论在宗教领域的应用。因为存在一个宗教市场,所以这一框架是有价值的。他个人非常尊重罗德尼·斯达克及其同事所作的研究,但这一理论也存在很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用理性选择来解释的,比如对于伊斯兰教极端分子的自杀性爆炸,就很难说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这一理论关于成本的分析,在宗教领域也难以令人满意。宗教行为不能完全用成本和收益来解释。马克斯·韦伯曾经做过一个重要的区分,这就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性选择理论所说的理性主要是工具性的功利理性,是对成本收益的理性评估,而价值理性是非常不一样的。比如说:一个人想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上帝的心意,对这个问题,用理性选择理论解释就有难度。

  关于研究范式的问题,伯格提出,任何经验研究的范式都是需要不断验证的,其价值在于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理性选择理论在讨论宏观宗教问题时是非常有用的,但在解释宗教现象的微观层面上存在困难。

  关于世俗化理论,伯格说,如果假设它是指现代性与宗教完全无法共融的话,这个理论是站不住脚的,需要完全放弃。但另一方面,世俗化是一种现象,是在世界各地可以看到的事实。倘若将世俗化理论看作是如何解释世俗化现象如何产生和发展,那么这一理论可能也还有意义。不过必需承认的是,现代性的发展并不代表宗教的消亡。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TOP

TOP

回复 2# 的帖子

谢谢老代的支持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