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长江大学民间文学教学平台

宜昌丝竹(摘自中国非物质文化数字博物馆)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宜昌丝竹亦称“细乐”,是宜昌民间器乐艺术的代表体裁。它主要流行于夷陵区的鸦鹊岭、龙泉,并以鸦鹊岭为中心,辐射毗邻的枝江、枝城、当阳等县市。
    宜昌丝竹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传统,传承至今已近二百年,历经七代乐人。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对当地民风民俗作了“腊市鱼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的描述;著名文学家苏轼也留有“庙前行人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的诗句。据清《东湖县志》(今夷陵区)载,宜昌风俗一般在“元宵张灯……鼓乐笙箫,遍游街市”。
    宜昌丝竹现有六十余首乐曲,仅鸦鹊岭一镇就有六十多个乐班,七百余乐人。常见曲目有《水龙吟》、《戏球》、《小起堂》、《小开门》、《客丧》等。
    宜昌丝竹在民间长期演奏于婚丧嫁娶和民俗活动之中,主奏乐器为丝弦和竹管。该乐种的曲牌有明显的丝竹曲牌特点,有以“一曲生五曲、五曲生七调”的曲牌派生法,同时还以起调毕曲音构成主导乐句贯穿全曲。宜昌丝竹曲调优美,表现细腻,加上打击乐轻敲细打,往往给人以典雅、清新之感。其旋律则较为华丽,板式也较为规范,曲牌、小调与本地民歌交融形成特有的风格。
    宜昌丝竹因传承的断层和艺人的老龄化使之走到消亡的边缘,亟待抢救保护。总结、研究宜昌丝竹的联曲规律与乐曲派生技法,对拓展民族音乐创作、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TOP

民俗—端午节摘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化部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五、蒲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称初五为端五。夏历(农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称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称重午。端午节传遍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广大汉族地区,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如纪念屈原投江、始于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践训练水师、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这些说法经过历代加工,与端午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节日。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有:1.纪念历史人物;2.划龙舟;3.吃粽子;4.各种防五毒习术(贴端午符剪纸、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包等避邪物、兰汤沐浴);5.游戏,如玩斗草、击球、射柳等。与端午节相关的主要器具、制品有龙舟、粽子、五毒图、艾草菖蒲、钟馗画、张天师画、屈原像等。
    端午节起源于民间习俗,其中有不少活动都是健康向上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端午节渐渐发展成为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有较强的生命力。端午节对研究民间习俗的发展有重大价值,由于它是多民族共享的节日且包含跨国习俗,因此对研究民族文化往来、国际间文化交流、传统体育竞技、饮食文化等均有重要价值。
    端午节中的划龙舟、吃粽子很好地保留下来,并获得健康发展。有鉴于此,端午节的其他文化表现形式应加以科学的引导,使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活动更为丰富。

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五月五(农历),过端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续齐谐记》、《荆楚岁时记》载,魏晋南北朝后端午节便与纪念屈原结合起来。唐元和十五年,归州刺史王茂元在屈原故里秭归屈原沱建立屈原祠并写下祭文,众乡亲与各色龙舟汇集于此,作为起点,进行龙舟竞渡,形成了屈原故里端午民俗的鲜明特色。这种民俗在屈原故里延续至今,形成一种传统。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隆重而欢愉,一般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叶,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祭奠屈原贯穿节庆活动的始终,包括设坛祭拜、游江、龙舟竞渡、粽子寄情、乡里“闹晚”等程序,端午民俗过程因此而更见完整、紧凑和鲜活。自明代起,秭归农民自发组织“骚坛诗社”,于端午时吟颂楚辞或作赋,相互唱和,这在全国各地端午习俗中独具一格。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既传承了传统端午习俗驱疫避瘟的内容,更保留了故乡人民对屈原精神、品格的颂扬和纪念之意。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是中国上古楚文化和端午礼俗等的活态见证,具有人生观、价值观、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它宣扬和传播了中国文人杰出代表之一的屈原之精神品格和中国文化传统精神,把传统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人性化和娱乐化,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同时,这一节日民俗还传承了《楚辞》与其他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西塞神舟会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黄石市

    西塞神舟会是黄石市西塞山区道士袱村民庆贺端午节的传统盛会,主要活动有制作神舟、唱大戏、巡游、送神舟下水等仪式和活动。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之日举行龙舟的开工仪式,扎制神舟,到农历五月初五子时由道士主持仪式为神舟开光,直至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会正式会期,整个活动历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活动。
    神舟会期间,当地群众日日夜夜唱楚剧大戏,四乡八岭的民众赶来向神舟许愿求福。农历五月十六早晨8点神舟出会巡游,家家户户都要在门边悬挂菖蒲艾叶,门口设香案,燃香烛,摆上酒、茶、米、水果等供品。每到一家,村民们都要放鞭炮迎接,撒茶米,祭拜。农历五月十七晚,为神舟点燃48盏长明灯,通宵打醮守夜。农历五月十八日上午神舟出宫,道士和神舟会全体成员共同为神舟开路,由16名青壮小伙抬着神舟恭送入江,任由水流带着龙舟沿江而下,东流入海。此时江上众多渔船在船头摆香设案、鞭炮齐鸣、绕神舟三圈,以示送行。神舟入江处的大堤上,有成千上万的村民双手合十、跪拜神舟,祈求神舟带走疾病、带走瘟疫、带走灾难,祈盼一年吉祥、幸福、安康。
    民众自发组织神舟会,举办以消灾、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为主题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神舟会借助“送神舟”这一形式为一方百姓禳灾祈福,是端午节俗中最壮观的一种民间盛会,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该活动规模宏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至今传承不息,它集中、生动地表达了古代民间端午习俗的内容,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自纪念屈原的传说与端午节结合以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神舟会的活动也与祭吊屈原的传说联系在一起,使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活力。神舟会活动期间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精心扎制的楼台亭榭、雕梁画栋工艺精致,气势宏伟,富有特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汨罗市

    湖南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沿江的楚塘、渔街、凤凰山、河市、归义、红花、新市、浯口、长乐等一带的端午习俗除了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这些民俗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留下了如“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许多端午民谣。观龙舟、回娘家、辞端阳、插艾叶、喝黄酒等风俗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上述习俗和文化场景自汉以来就有零散的文字记载,公元424年颜延之的《祭屈原文》、公元6世纪初吴均的《续齐谐记》及稍后的《荆楚岁时记》、《隋书·地理志》中均作了相关描述。
    端午节让一代又一代劳作的人们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激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富民安的祈求、对屈原等先贤的深深怀念;更有青年男女把这个节日当成了相亲社交的绝佳时机。
    汨罗江畔端午节鲜明的个性特征可充分展现出汨罗江地方文化的特色。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汨罗江畔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日益衰减,需要抢救和保护。

TOP

梁祝传说(摘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苏省宜兴市
                山东省济宁市
                河南省汝南县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梁祝传说和以梁祝传说为内容的其他艺术形式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梁祝传说自1600年前的晋代形成以来,主要流传于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等地,并向中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在流传的过程中,各地人民又不断丰富发展传说的内容,甚至还兴建了众多以梁祝传说为主题的墓碑和庙宇等建筑。此外,梁祝传说还流传到朝鲜、越南、缅甸、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影响之大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实属罕见。
    据梁祝传说改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求学、婚恋的独特风尚,构成了庞大的梁祝文化系统。
    同其他口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近20年来,由于受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以口头传承为主的梁祝传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有的口头传承人相继去世,年轻一代不愿接续,传承面临着断代的危险,急需抢救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使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绵延。

TOP

回复 106# 的帖子

了解家乡,从国家非遗开始!
宜昌的国家级非遗在国内地市级中名列前茅,希望回家后多做调查,在校时多学非遗知识!
祝贺晚晴荣获第九周家乡非遗展示状元奖!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回复 107# 的帖子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标志!
学习节日,了解节日非遗,更易于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回复 108# 的帖子

建立文化传承的系统观念,是我们传承非遗的重要观念,也是我们面对传统的现代转型的理论依据之一!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中国民间曲艺种类之繁多,内容之丰富令人惊叹。了解各地区不同的民间曲艺文化,并将之传承下去,对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每个人都应为之努力。

TOP

回复 99# 的帖子

一起努力啊 ···呵呵
要开始确定讲课人员了,组员准备喽···呵呵··
               韩竞瑶

TOP

回复 90# 的帖子

谢谢您···很感谢您对我组研究的支持···非常感谢···韩竞瑶

TOP

结业论文是传到论坛上,不用交给老师吗?

TOP

民间故事 十堰市房县

黄香孝行故事


20世纪70年代,房县城东城门的门楼墙上,还镶嵌着明嘉靖十六年由朝廷命名授予的 “忠孝名邦”石刻匾额。据史书记载,这里的 “忠孝文化”中的“忠”指西周太师尹吉甫精忠报国的事迹, “孝”指汉代孝子贤臣黄香孝敬父母、爱民勤政的故事。


黄香出身贫寒,从小养成了孝亲爱人的习惯。黄香故事至今在房县仍家喻户晓:黄香9岁时,母亲不幸病故,他悲痛欲绝,日夜为母亲守墓。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孝敬。夏天,他将枕席扇凉,再请父亲安歇。冬天,他以自己的体温去温暖父亲床上的被褥,再请父亲入睡。黄香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通道术,能文章,他的孝德贤才得到当地官员的赏识和家乡父老的推崇,13岁时便被推荐到朝廷做郞中。黄香先后当过郞中、尚书郞左丞、尚书令、魏郡太守等要职。他刻苦、勤政、公正、赈灾、爱民,因积劳成疾而逝,享年54岁。


据 《房县志》、 《太平环宇记》和房县城内的黄香祠堂、黄香墓发现的碑文记载,黄香是房县人,任职于湖北云梦,死后衣葬于云梦,尸葬于家乡房县。

TOP

今天听了民间传说组的说课,特别是讲到家乡的民间传说故事,很吸引人啊。手工不错,歌曲也好听,继续加油吧!

TOP

我也来说说我家乡的民间小故事,说得不好,多多指教啊,大家一起消遣消遣。

TOP

海南三亚鹿回头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气势磅礴、风景秀丽、山峰直耸云霄的五指山下,住着一户黎族人家,家中只有两口人,母亲和儿子。母亲年老体弱,靠儿子打猎为生。儿子名叫阿榔。

 阿榔二十岁了,威武英俊,善良孝顺,是个好青年。母亲张罗着给他找妻子,他说不忙。五指山中的猛兽太多,危害乡亲们的生命及庄稼,他要多猎点兽,然后成亲。

 一天,母亲牙痛,阿榔焦急万分,四处采药为母亲治疗,可总是治不好。望着母亲痛苦的模样,阿榔手足无措,心如刀绞,天天伴随在母亲身边。

 为了照顾牙痛的母亲,阿榔已十多天没上山打猎了,家中的存食已不多了,阿榔含泪告别母亲,拿着弓箭上山了。

 这天天气格外晴朗,可阿榔在五指山转了一天,一只野兽也没有发现。他惦记着牙痛的母亲,正欲回家。突然,他发现半山腰有一只美丽的花鹿。平日,他从不打花鹿、山羊、野兔这些美丽的善良的动物。有一天,他在山中发现一只因受伤而倒在地上的小花鹿,他便用草药敷在花鹿的伤口处,然后帮助它回归山中。可今日,家中快断炊,母亲牙痛又需要他伺候,他想,破一次例吧。于是,他举起了弓箭。可是善良的他看着美丽的花鹿就是不忍心开弓,然而又非常想猎获这只花鹿,心情极端矛盾。他举弓追鹿,穷追不舍,追了九天九夜,翻过了九十九座山,追到三亚湾南边的珊瑚崖上,一直不忍心开弓。这时,花鹿被美丽的三亚湾湛蓝色的海水、洁白的沙滩、富绕的土地吸引住了,而阿榔又被美丽的花鹿吸引住了,花鹿望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发呆,阿榔望着美丽的花鹿发呆。突然,花鹿转回头向阿榔投去深情的一瞥,四目相对,迸发出千古绝唱的爱情火花:花鹿在瞬间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投入阿榔怀中,两人互吐爱慕之情。那撼山震海的爱情誓言,那如痴如醉的绵绵情意,感动了土地爷。顿时,这山岭的地形变成了酷似一个回头凝望高处的鹿,雄伟峻峭,栩栩如生,以永远纪念他们这美妙的时刻。

 鹿姑娘告诉阿榔:她叫阿槟,是他曾经救过的那只小鹿。说话间,她从口里吐出一粒种子,和阿榔双双种下。她说这是定情树,就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为槟榔树。

 阿榔从五指山下接来老母亲替他们完婚。这时,他们种下的槟榔树已长大结果。阿槟采下一颗放在老母亲口中,老母亲立即感到牙不痛了,肚子不饿了,浑身轻松舒服,身体也好起来了。

 从此,阿槟和阿榔伴随老母亲在这里定居,过着幸福美丽的生活。槟榔果也就成了美满姻缘的象征。打这以后,黎族男孩子若相中了姑娘,便挑选二三百个上好的槟榔送到姑娘家中,作为订婚礼物。

TOP

黎族“三月三”的来历

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亡,只剩下一对兄妹--天妃和南音,他们坐在一个葫芦里,飘到燕窝岭上被树枝卡住,才幸得生存,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便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3月3在回到燕窝岭下相会。以后每年三月三,鲜花烂漫红棉争艳的时候,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在这里迎接春天,为纪念他们,黎家就称石洞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  

  每年这一天,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幼都挟带着糯米酒、粽子、竹饭板,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聚集。白天,小伙子到溪里抓鱼,姑娘在仔边烤鱼并将烤鱼和粽子一起放在洞口祭拜;晚上,在熊熊的篝火旁,在热烈的萧、鼓等乐器奏鸣声中,未婚男女欢歌起舞,谈笑游乐,互唱山歌,倚歌择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播下了爱情的种子。黎家的故乡在五指山下,每年三月三,回到故乡,深深体会到“甜不过黎家糯米酒、美不过黎家三月三”。  

  在篝火旁,小伙子载歌载舞,姑娘则不动声色看着听着,如果不中意就以山歌做答;如果喜欢上那个小伙子,便从夜幕中悄悄走出来,到溪边深情地吹鼻萧,小伙子闻到悠悠萧声 ,情切切,意浓浓,来到姑娘身边,同他一起吹鼻萧唱情歌,直到黎明。正如他们所唱的情歌那样,“五指山上藤咬藤,藤咬藤来根连根,哥爱妹来藤咬藤,妹爱哥来根连根。”  

  改革开放后,古老的民俗注入了崭新内容,民族文化更显得丰富多彩了。三月三已经成了海南民族风情的组成部分,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此观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