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汪青梅]追寻贵州屯堡庙会的江南血脉

[汪青梅]追寻贵州屯堡庙会的江南血脉

                                       600年前他们从江南迁徙至此,但春节的习俗一直没有改变
                                                      追寻贵州屯堡庙会的江南血脉
                                        发布时间:2010-02-23 11:42 来源: www.ccdy.cn 作者:汪青梅


  距今600多年前,明朝为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建设,从江南调拨大批军士迁入西南腹地。这些垦疆戍边军士的后代在西南黔中落地生根,与贵州世居的17个少数民族成为近邻。他们集中居住的区域在今天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境内,独特的历史渊源,使他们形成了与兄弟民族迥异的建筑风格、服装式样、饮食习惯、民风民俗。如今,他们被学者称为屯堡人。一年一度的迎春庙会,是屯堡区内最盛大的传统民俗活动。目前,这一民俗活动依旧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年年上演着。

  缘于对祖先的纪念

  这项民俗活动缘起于对隋末唐初的先祖汪华的纪念。汪姓原是安徽徽州望族,此地历史上曾有“十姓九汪”一说。汪华(589—648),原名世华,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汪华,汪华为徽州绩溪人,是汪姓第44世显祖。汪华生前业绩与死后声名不仅见于唐宋以降史书方志中,还在今人口耳相传中延续。据宋代胡伸撰写的《越国公行状》记载,汪华青年时代因武功超群闻名乡里,随后应招进入地方官麾下平定寇乱。南宋人罗愿为徽州修有府志《新安志》,书中对汪华有较全面的记载。隋朝末年,时局混乱,四方割据称王,汪华位列群雄号称吴王。在他统领地方十余年间,为政清明颇受军民拥戴。621年,汪华归顺唐,唐高祖敕封其为越国公。汪华因勇武过人,造福地方,成为爱民爱国的典范。去世后,被当地民众不断追怀,逐渐由民心所系、众望所归的清官忠臣演变成神。随后,由于人口流动等原因,汪公信仰逐渐播散于江南一带。

  屯堡人入黔先祖中的主体来自江南地区,其中就有徽州汪姓一支,汪公信仰于是被携带至黔中流传开来。屯堡人先祖亦是为国效力平定边疆的有功之臣,历史的相似暗合了人们的心理期待。也许是对先祖业绩的历史记忆和忠君爱国的传统精神使然,汪公信仰活动才得以跨越时空在黔中代代相传。

  巡游是庙会上的重头戏

  据黔中当地老人讲,历史上很多村子都举行迎春庙会,但至今只有3个人口众多的大村还在延续这一传统。狗场屯会期在农历正月十六、鲍屯正月十七、吉昌屯正月十八,据说会期确定与汪华生于农历正月十七夜半有关。3个村子原先是联合举行,将汪公塑像迎至三屯交界处,三屯及附近人等均齐集膜拜游乐,有一年不知何故发生争执抢夺,鲍屯抢到塑像、吉昌屯抢到轿子、狗场屯抢到仪仗旗伞扇等。各村又重新配备齐全,平日将木雕刻的汪华像供奉在汪公殿,庙会当日则置于小轿内,与纸扎等一道在村内游行。每过各家门口,皆稍作停留为这户人家祝福,各家各户虔诚地将香烛、果碟摆设于门口以表恭敬感谢之意,待长长的炮仗燃放之后,轿子方起身继续前行。北魏时佛教已有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行像”活动,唐宋也沿袭迎神、出巡活动,传统保留至今。

  迎春庙会上,簇拥汪公塑像巡游是仪式的主体活动,其余便是巡游之前在村内戏台上有男女对唱屯堡山歌等。当晚或有屯堡花灯演出、或放露天电影。近年来,村里年轻人热衷组织卡拉ok比赛,往往将总决赛安排在庙会当晚,十分热闹。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纷纷兴建新房,村内街道上空电线和电话线交织,巡游便不再绕村,改为从汪公殿前出发,至村口不远处空地上稍事停顿。人们在此拉开场地,本村人和邀请而至的邻村人在此歌舞表演,尽兴之后原路返回。庙会当天,本村和附近村子以及远道而至的宾朋欢聚一堂,人数往往过万。

  庙会上最亮丽的风景还属巡游队伍中各彩车上的彩绘纸扎和人物造型。早在腊月里,村里人就开始做筹备工作,主要是做纸扎、组建庙会时游行的队伍。这是村里的能工巧匠们一显身手的时候。他们设计和制作的纸扎彩绘作品,除了以传统民间故事、历史人物为主题外,还格外地透露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如每年都会有一个本年生肖像,还常以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国家的重大时事为题材。鲍屯村2008年的迎春庙会纸扎里,就有“神州六号”模型和“嫦娥奔月”的场景。庙会上游行的队伍里,除了村民们自己设计和制作的纸扎彩绘作品,还有村民们热情参加的以真人作戏曲角色装扮,在农用拖拉机上的造型表演。村里的孩子,常常成为这项任务的踊跃承担者。

  处江湖之远仍胸怀祖国

  迎春庙会在屯堡区如此热闹持久,引起许多学界人士的瞩目探究。中国社科院专事明史研究的万明研究员等人曾到贵州考察,并撰文指出,民间信仰和庙会活动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以其巨大力量整合了屯堡区移民社会,还实现了国家和地方社会之间的密切关联。屯堡人遵奉汪华,正是体现了他们意识深处的国家正统观念。也许那种昔日为国征战的光荣记忆,任时光流转也难以从他们的头脑中抹去。而山中岁月是如此寂寞,他们凭借什么来维系这种念想?历史已经表明,这是一群固执却又极具生存智慧的人,除了从故里江南带来先进的农耕技术,除了农闲里的说书唱古跳地戏,除了比当地原住民似乎更善于经商外,他们还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撑,才能继续生活,他们要祈福,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样的坚守和信仰从过去一直传承到今天,并且还将随着历史一直前行……

TOP

汗!当时因为是拿到《中国文化报》的非遗专栏上,所以很多措辞和提法其实都未免有点那个了,,,,需要检讨!

TOP

越是远离原来的文化环境,人们越是极力保护传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以取得某种身份认定。比如客家人,比如屯堡人。
竹林青青,微风徐来

TOP

LS的观点觉得很地道!

TOP

回复 2# 的帖子

青梅老师,可否告知联系方式,邮箱 当然电话最好,有事讨论

TOP

引用:
原帖由 mh751 于 2012-11-19 17:50 发表
青梅老师,可否告知联系方式,邮箱 当然电话最好,有事讨论
Email:[email= wqm1126@126.com]wqm1126@126.com[/email]
干嘛要签名,又不是真名。。。。。

TOP

回复 6# 的帖子

谢谢沙野!

TOP

其实屯堡人和滇中汉族渊源很深,应该研究下滇中汉族,他们和白族、彝族接触,也很有特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