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搞好《田野与文本》版块的粗浅想法

搞好《田野与文本》版块的粗浅想法

近来,我对《田野与文本》版块中的所有帖粗略地浏览了一遍,收获颇丰,大开眼界,也产生了一些想法。有些帖始终具有经典文本的意义,有些帖大可以进一步做大、做精、做深、做透,有些帖总是有浮光掠影的感觉,有些帖短小又精致,这本来很好,但往往就事论事、就事叙事,内容单一、单薄,信息量少,很少能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受。如何才能改变后三种类型帖的不足?
一、对于“大可以进一步做大、做精、做深、做透”这种类型的帖,我们举郭淑云老师为例来说吧。郭老师对萨满文化研究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从纵的方面来说,她深入一地进行调查,《追寻萨满的足迹》一书就是成果;从横的方面来说,她已主编了《萨满文化研究》一(?)书,可以说对萨满文化有了比较全面地认识。但是,萨满文化遍布可以说中国传统的各个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活动中。如果我们全国各地的学者或者说文化工作者,能够有意识地给郭老师提供她还没有掌握了解到的其它类型的萨满信仰活动的文本或资料,让她把这一问题做大、做精、做深、做透,那该多好!如果提供的文本或者资料特别重要、关键,郭老师可以署其为第二或第三作者。这里的郭老师仅是举例而已,我们可以以郭老师开题,请她坐堂,如果郭老师还忙,其他那位老师有空也愿意坐堂,都可以。甚至请多位老师同时开题坐堂,那样更好。
类似这样的主题,如果都能这样操作,我想,我们的民俗研究肯定会有突飞猛进地发展的。不知对否?欢迎讨论。
二、对于“有些帖总是有浮光掠影的感觉”这种类型的帖,主要表现在对民俗事项的机械的表象的简单的罗列上,丝毫看不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我们也知道有些高明的学者是把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隐藏在对材料的处理中,这倒是一种高境界,也是我们欣赏的。我在此提出来,希望引起各位发帖的老师重视,尽量提高文本的学术含量。
三、对于“有些帖短小又精致,这本来很好,但往往就事论事、就事叙事,内容单一、单薄,信息量少,很少能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受” 这种类型的帖,我想说得俗浅一点。上一世纪四十年代张亚雄先生的《花儿集》中,记录各地的花儿场景非常生动,尤其是对岷县二郎山花儿会的记录,文字不多,信息量却很丰富,对唱花儿的人的神态、着装非常细致,为后来的学者研究当时唱花儿的民族种群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受此启发,我想,我们的学者在做田野文本的时候,那怕文章很短,对所记录的对象,应做全方位的描述,是人物,要对其着装的风格、语言发音及方言的特点有起码的记录;是场合,应记录其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建筑,应记录其构建材质的不同和设计特色。等等,如此这般,我们的田野文本的信息含量就会丰富起来。我认为,我们的民俗学者的田野文本,其最大的价值一是学术价值,二是史料价值。甚至我认为史料价值比学术价值更重要。因为学术价值往往是当时的,而史料价值往往是恒久的。当你的田野文本信息含量越丰富,其史料价值就会越高,自然你的田野文本价值就会更高,更有生命力。
我没有受过高等的系统的学业教育,对民俗学界一抹黑,是一个草根莽汉,在近一两月内胡乱跟帖、发帖,经不住英古等老师的再三鼓励,就诚惶诚恐的答应了版主之任务。如上是我对办好《田野与文本》的粗浅想法,希望得到各位老师、朋友的理解支持,并恳请批评指正。谢谢!

TOP

回复 5# 的帖子

谢谢施老师的支持!更期待更多老师的支持!我仅仅有个想法,具体怎么做,我心中也没底。希望大家建言献策。

TOP

回复 6# 的帖子

谢谢叶老师的指导、支持!近日当地拜年来客多,喜欢喝酒,过几日我会考虑叶老师的指导意见。能为论坛服务、能加入民俗学这个暖融融的团队,我深感欣慰。对于如何看好摊子、当好搬运工,我还不知具体究竟该怎么去做,还需各位老师明确指点、帮助。

TOP

感谢耿羽老师的支持!大学开学了,我想更多地听听各位老师的意见或建议,再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可是继耿羽老师3月2日的帖之后再无跟帖,让我好灰心奧。

TOP

祝福耿羽老师马到成功、心想事成!谢谢!

TOP

谢谢洛洛的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