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的脸(12)(13)(14)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回复 147# 的帖子

我不太相信啊,他要做那事情肯定是不收费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1-15 18:37 发表

你说位啥呢?
哈哈,这反问的太精彩了,以后每个字都要拿着放大镜看过再发出。太可怕了,拼音这么可怕啊?!

TOP

我学了一招,打完拼音让字号发大点看看

TOP

天啊,真是防不胜防捏。。。。。。。。。。

TOP

18、柯杨先生

认识先生是在2007年11月下旬的苏州,那次是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在苏州颁奖。为了跟踪报道此次盛会,我随张士闪先生到了颁奖现场。一边帮着给张拍照,记录其获奖的经过,一边去采访了柯杨先生。虽然那时候我已经不当记者很多年,但到哪个地方职业习惯就出来了。那次的采访后来在《齐鲁晚报》也发了,但报纸和底稿却怎么也找不到。所以也就淡忘了当时采访先生的内容。只记得先生朴实自然,和蔼可亲,一听说是小老乡,更是很客气。
先生偏居西北兰州,在兰州大学任教,名声远播。尤其是他对西北地区花儿的研究更是闻名。也是他撰文指出:只有亲自进入花儿的演唱现场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花儿的艺术性,才能感受到花儿的即兴之美,才能感受到演唱者的激情和那些场合场面中人群的生命状态。(大意如此),也是他将甘肃的花儿研究传向了世界。
后来见先生是在2009年5月下旬的“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浙江论坛”,那年先生有74高龄了吧,和几年前一样,身体强健,精神焕发。一路上和他聊起来,他还能记得2年前的我。此次活动安排的旅游景点比较多,也没顾上和他多请教。回到济南不久,我将自己拍的嘉兴月河街、乌镇的照片挂到了网络上,但因为自己的马虎和大意,将月河街的图片和乌镇混为一谈了。柯杨先生立刻就在网络留言中提醒我:小马,照片弄错了,那是月河街不是乌镇。我仔细看看果然。尽管江南的景色非常相似,但毕竟还有不同。我佩服先生的严肃认真,也反省自己。
在中国民俗学网站上,柯杨和陶立藩、乌丙安等几位前辈学人,总是以他们平易而谨严的为人接纳和鼓励着后学,网络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同时也加强了彼此的交流。只是最近半年来已经少见网络上柯杨先生的身影,唯有祝福他老人家事事如意,平安!

TOP

回复 159# 的帖子

那么现在就写出来啊。。。。。。。。。。。。光说不练!!!

TOP

他估计最近比较忙。其实他身体一直很好

TOP

回复 164# 的帖子

哈哈,这一下子可能要惹起许多人回家不断地照照镜子/////

TOP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1-16 12:28 发表
岂是写写就能成的?柯老曾在博客中谈及对民间生活经验和智慧的调查,我自己也曾有过做这个课题的打算,还跟柯老探讨了一番,柯老甚是支持,并表示愿意提供支持和帮助。后来由于忙于毕业论文而耽搁至今,竟是一丝丝起 ...
这个点子太珍贵了!!!

TOP

回复 167# 的帖子

先申请个课题,就有干劲了,哈哈

TOP

鼓足勇气继续写

TOP

19、叶舒宪

这是我本科时代的外国文学和东方文学研究的老师。那时候风华正茂的叶老师,讲堂上口若悬河,对印度史诗研究让同学们听的如醉如痴。通常上他的课一定要去占座位。而且往往去得稍迟一点,前三排都被女生占了。他的公开课更是空前的火爆。因为报他的人太多,学校一般的教室盛不下,只好改在全校开大会放电影的大礼堂里。那是1988年的事情了。那时候的叶老师30出头,被陕西师范大学的同学们私下称为师大四大才子之首。当毕业后,我就听说叶老师到海南大学工作去了。在山东闯荡的那会儿,我还经常通信和叶老师交流,他有信必复。而且当我做了报纸副刊编辑后,他几乎成为我副刊上的人类学和民俗学方面的专栏作家。每每有各类田野文章以优美的随笔呈现。有一段时间时间,我看了大量的人类学书籍,并知道33岁的时候叶老师是因为到北京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时候,从图书馆里读到了《金枝》以此做契机,决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的,那年我想我也可以。因此经常请教老师,并大量地读了他的几乎所有出版的著作。
很多时候,命运并不能总是按你所愿地进行。我在辞职考博和攻读博士的时候,叶老师已经调到中国社科院工作了。我博士论文是关于对中国小说母题研究的,当时请教过叶老师,2006年的8月,当我毕业不久,中国国际神话学年会在郑州举行,叶老师邀请我去参加,那是我头一回参加现当代文学研究以外的学术会议。那次会议上,我见到国内外非常有名的神话学研究专家。那时候我发现近20年的叶老师竟然还是那么年轻。学术也许有驻颜术,它能让一个长期心无旁骛的人保持青春。
郑州会议后,我对民俗和神话开始了彻底的关注。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叛徒。那时候,张士闪老师正好也到我们所工作成为我的领导,正式将我引入民俗之途。
叶老师为人谦虚低调。他经常会将自己的一些刚完成的近作发给我,让我能最近距离地学习他最新的研究动向,同时我也知道,他知道我正独自上路,极需要学术转向时的引导和帮助。私下里我们的同学们还在讨论,这个老师,这个20多年前的老师,是什么原因让他在持续20多年的时间里还维持着这么强大的创造力和学术活力。所有的同学,包括现在已经成为博导的同学们也都在佩服这样的老师。有一句话是关于他的:叶舒宪出书的速度比我们看书还要快。此话不虚!

TOP

回复 171# 的帖子

哈哈,忘记了爱东兄和他是一个单位的了。世界如此之小。

TOP

人人都来写就好了。多亲切啊

TOP

原来老弟是烟中神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