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4节气的来源和命名

台湾:民俗與節氣

 民俗節慶是中國文化中非常獨特的一環,他累積先民的生活智慧,成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份。台灣歲時節慶,早期主要以閩粵漳泉等地習俗為主,此因早年移民來自閩粵的緣故。爾後因應本地自然、人文等條件,又結合廿四節氣和各地神祇信仰,演變成既保有傳統歲時習俗及融合台灣傳統信仰文化的特質。
 傳統節慶的制定,主要由古代聖賢、天文曆算學家等,觀測天象、四季變化、萬物遞嬗,並配合農漁牧等產業生計而來。百姓不但依此作息,連婚喪喜慶都要參考官方曆法,或地理師專用通書,或民間農民曆。這些歲時節慶成為繁忙工作之餘的精神調劑,因為宗族團聚、慶典祭祀是一種最佳的休閒活動。
 在談歲時節慶前,我們要先了解古早農民耕作曆─二十四節氣。這些節氣都註明自然現象及作物種植和收成情況,所描述現象原以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為主。台灣沿用這份來自中國北方的「黃曆」,並從這些節氣所包含內容,抽離掉不適合的部分,發展出屬於台灣的模式。現在,我們就來認識這些節氣:


4-1 台灣二十四節氣



 立春-國曆二月四日,是春季的開始,草木開始萌芽,農民開始耕種。
 雨水-雨水在二月十九日。這個時節春雨綿綿,滋潤大地,作物滋長,是最適合種植的季節。龍王雨水神是這個節氣的神明。
 驚蟄-三月初六。時序進入仲春,花開滿地,萬物崢嶸,春雷乍響,把冬眠的昆蟲都驚醒了,傳說中長鳥嘴雷公就是這個時節的神祇。
 春分-三月二十一日,春已過半,農事正忙。
 清明-四月初五日,自古就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人們趁這個時節到野外踏青野宴。由於是鬼節,民間以緝惡逐鬼的七爺為清明神。
 穀雨-四月二十日,春天最後一個節氣,田中已經插滿秧苗,水稻開始抽穗開花,最需雨水滋潤。桑樹開始長出新葉,養蠶人家也開始忙碌。春茶開始採收上市。
 立夏-五月初六日,夏季的開始,萬物都繼續地增長增高。
 小滿-五月二十一日,這時稻麥皆已結穗盈滿,此時正逢梅雨季,在此前後近一個月時間,台灣都會是陰雨綿綿的氣候。
 芒種-六月初六日。這時進入典型夏季,天氣相當炎熱,冰品開始大受歡迎。過了芒種,農作物存活率比較小。台灣一期稻穗進入成熟期。
 夏至-六月二十一日。這天太陽直射赤道,白晝最長,黑夜最短。台灣一期稻已經黃熟,二期稻開始播種。
 小暑-七月初七日。台灣地區正式進入颱風季節,螢火蟲也開始活躍,一期稻收割了,二期稻開始插秧。
 大暑-七月二十三日。一年中最酷熱的節氣,民間認為大暑神是捧火爐來的火神。這時澎湖的天人菊盛開,游泳是最佳的避暑方式。
 立秋-八月初八日。這個時節應該是蕭瑟的秋天,但台灣天氣仍相當炎熱,因為空氣中對流旺盛,午後常會有西北雨產生。
 處暑-八月二十三日。處暑是指暑氣結束的意思,但台灣的太陽好比秋老虎,酷熱難當,秋颱更常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
 白露-九月初八左右。過了這個節氣,台灣氣候開始變得天高氣爽,文旦、螃蟹、蓮藕等紛紛上市,菊花盛開。中秋節賞月,吃文旦、月餅、蟹黃,其樂無窮。
 秋分-九月二十三日。此時秋已過半,二期稻穗成熟。農民相傳秋分有好天氣,二期稻作才能盈滿豐收,此時好吃的柿餅也上市了。
 寒露-十月初八日。二十四節氣中首次出現「寒」字的節氣,這時節明顯出現秋意,東北季風漸漸增強了。俗諺中出現的「九月九降風」就是這種風,候鳥開始在台灣過境落腳。
 霜降-十月二十三日。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天氣已經日漸寒冷,在台灣霜降機會雖然不多,但東北季風猛烈,亦不好受。此時柑橘進入了產期。
 立冬-十一月初七日。這是冬天第一個節氣。過去因物資缺乏,平常飲食粗糙,人們會選在此日進補,一則驅寒,一則儲備來年力氣。現在雖豐衣足食,但是仍然維持進補慣例,因此火鍋店和香肉店生意都相當興隆。
 小雪-十一月二十三日。此節氣與寶島氣候不符,處處冬陽普照。農地種些長年菜、蘿蔔等,好在過年前採收醃製。
 大雪-十二月初七日。台灣只有幾處山頭偶爾飄些小雪,滿山楓紅和菅芒花,為蕭索冬天憑添景緻。大片油菜花田,為寒冬帶來暖暖春意。
 冬至-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這天夜最長、白天最短。台灣有句俗諺說:「冬至大如年」,表示這個日子和過年一樣重要。因為「不吃金丸、銀丸,不長一歲」,所以冬至搓湯圓和吃湯圓,備受重視。
 小寒-一月初五日。此時通常都有寒流來襲,天地之間一片蕭索景象。
 大寒-一月二十日。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因已近過年,所以人們開始除舊佈新,呈現大地春回的景緻。

来源:http://cuy.ylc.edu.tw/~cuy14/eBook/ch4-1.htm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