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与民俗学学科的命运

实际上,我们都希望对一个学科、对一个现象、对一个群体习惯性地明确划分领域和区分界限,去占有领地,希望自己不被其他外部的学术潮流所淹没。然而,事实上,一个概念或者一个学科的成熟与否,其实与他者的研究挑战做比较不是最大的问题,私以为最重要的是处于学科内部的这批人在数十年的努力中,是否真正构建出一种合宜的学科规范,是否已经将所有学科内部的问题都有效地“解决”和消化,如是,那么即便外来者攻城略地,民俗学者们自可以临危不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目前咱们出现这种焦虑,是否也暗示了即便是学科内部人士也存在着“反叛”的倾向,是否我们有足够的学术概念来内化这些问题呢?换一种角度想想,如果民俗学已经非常成熟(我认为是成熟的学科),那么太执着于静态的划分界限,是否会很容易忽略掉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与交流呢?(这可以借鉴的是民俗之“民”概念的探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