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10课堂苏莉菲第九小组

看看

看看故事吧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226# 的帖子

好诡异的故事啊。。

TOP

九头鸟

这个是坏的鸟,它把王后叼走了,王石救了王后,砍死九头鸟


只拍了一面,不太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网上有很多儿童故事,明天再说

TOP

回复 228# 的帖子

这个故事感觉很熟悉的样子

TOP

http://bbs.tianya.cn/post-free-626219-1.shtml
这个人写的很新颖的感觉

TOP

“九头鸟”的词义演变

“九头鸟”一词,很多大型辞书都收录了。1936年版《辞海》“九头鸟”条云:“①九头鸟亦名苍鸆。②今喻狡猾之人为九头鸟。”1979年修订本《辞源》(第一册)“九头鸟”条云:“传说中的妖鸟。后也以九头鸟比喻奸诈狡猾的人。”1986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九头鸟”条云:“①传说中的不祥怪鸟。常用以比喻奸猾的人。②鬼车鸟的别名。”台湾三民书局民国七十四年出版的《大辞典》“九头鸟”条云:“1.不祥的鸟。有九头。一名苍鸆。2.比喻狡猾的人。”从以上几部大型辞书的释义来看,“九头鸟”是一种传说中的不祥怪鸟,后来用以比喻奸诈狡猾的人。显然,当用“九头鸟”来比喻人时,是含贬义的。

TOP

“九头鸟”的词义演变

其实,最初以“九头鸟”来比喻人时,是含褒义的。《太平广记》二九六载有张君房《脞说》:
隋董慎为冥府追为右曹从事,仍辟常州秀才张审通管记。慎令为判,申天府。有黄衫人持天符云,所申不当。慎大怒,呼左右,取方寸肉塞其一耳。审通遂再判之。后有天符来云,甚允当。慎喜,命左右割去耳肉,令一小儿擘为耳,安于额上,曰:“塞君一耳,与君三耳,可乎?”审通复活。后数日,觉额痒,湧出一耳,尤聪。时人笑曰:“天有九头鸟,地有三耳秀才。”亦呼为“鸡冠秀才”。
由此可见,人们最初是以“九头鸟”来比喻“三耳秀才”这类聪俊的人,是含褒义的,所以民国二十八年出版的《辞源》(正续编合订本)“九头鸟”条解释说:“盖时人以九头能预知一切,故以之比聪俊者。后更转以讥狡猾之人矣。”

TOP

“九头鸟”的词义演变

明代以后,“九头鸟”用来比喻湖北人,所包含的感情色彩也由褒义转为贬义。明代的湖北江陵人张居正,为了整顿朝政,就以雷厉风行的手段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如推行“一条鞭法”。《孟子·离娄上》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改革必然会得罪保守派,触犯一些豪强巨室、贪官污吏。那些既得利益受到损害的权贵憎恨张居正,于是咒骂“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台湾学者余远媒写的《九头鸟歌》说:“只有鄂人张居正,忧君忧国心如捣。隆庆年间初入阁,有心尽把污尘扫… …为此与人结怨多,被人诅咒九头鸟。”自张居正之后,人们常把湖北人与不祥之鸟“九头鸟”联系在一起。

TOP

“九头鸟”的词义演变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提起九头鸟,人们由过去的揶揄与嘲讽变成了某种褒意。”[1]159从此,“九头鸟”被赋予新的含义。有的企业和产品以“九头鸟”冠名,有的报刊以“九头鸟”作为专栏,有的网络以“九头鸟”命名,甚至有的人以“九头鸟”为号。人们不再把“九头鸟”看作妖鸟、不祥之鸟,而是把“九头鸟”看作吉祥之鸟、智慧之鸟。以“九头鸟”喻人也不再含有贬义,而是含有褒义。1999年版《辞海》“九头鸟”条云:“亦名`苍鸆'、`鬼车',古代传说中的不祥怪鸟。后演化为迷信故事。”已没有原来的“今喻狡猾之人为九头鸟”这一义项。总之,“九头鸟”一词的理性义和比喻义是处于不断演变中的,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褒义到贬义再到褒义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是漫长而又曲折的。

TOP

“九头鸟”并非生来就是妖鸟、不祥之鸟。关于“九头鸟”的记载,最早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这里描述的“九头鸟”只是一种外形奇特的鸟,并没有妖气、邪气。“九头鸟”的前身很可能就是“九凤”。《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据历史考证,楚人有崇拜凤凰的社会文化心理和习俗,并且喜欢数字“九”。“楚人崇凤又崇九,他们很自然会将凤凰想象成一个九头神鸟,这大约就是九头鸟的`祖先'——— `九凤'的来历。”[2]作为楚人崇拜的图腾,“九凤”是一种吉祥的鸟。所以,人们最初以“九头鸟”来比喻聪俊的人也就不奇怪了。

TOP

九头鸟形象异化的原因

首先,社会政治因素导致了“九头鸟”形象的异化。楚国曾经“问鼎中原”,与周王室抗争。《左传·僖公四年》记载“尔贡包茅不入”,是说楚国不向周王室纳贡。“昭王南征而不复”,是指周昭王征楚,结果死在汉水。随着楚国的灭亡,“九凤”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祥之鸟“九头鸟”,也叫“鬼车”、“鬼鸟”、“鬼车鸟”等。也就是说,楚人的图腾就被践踏和歪曲了。

TOP

九头鸟形象变异的原因

其次,在流传的过程中,“九头鸟”的形象受到其他恶鸟的同化。宋代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鬼车,俗称九头鸟,陆长源《辨疑志》又名渠逸鸟。世传此鸟昔有十头,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能为灾咎,故闻之者必叱犬灭灯,以速其过… …淳间,李寿翁守长沙日暮募人捕得之。身圆如箕,十脰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鬼车鸟》:“鬼车状如鸺鹠,而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瞭,见火光辄堕。”由此可见,“鬼车鸟”原本为“十头”、“身圆如箕”、“状如鸺鹠,而大者翼广丈许”,由于“为犬噬其一”而与真正的“九头鸟”混同。

TOP

九头鸟形象变异的原因

再次,还有语音方面的原因。依据《汉字古今音表》(修订本),“九”的上古音为幽部见纽,拟音为[kǐu];中古音为有韵见纽,拟音为[kǐ u][3]415。“鬼”的上古音为微部见纽,拟音为[kǐw i];中古音为尾韵见纽,拟音为[kǐw i][3]67。可见,在上古和中古,“九”和“鬼”的读音是很相近的。正因为如此,古代“九”和“鬼”可通用。《史记·殷本纪》:“(纣)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一作'鬼侯'。邺县有九侯城。”在现代粤方言中,“九”与“狗”的读音
相同,声母仍保留着古音[k],与“鬼”同声母。“九”和“鬼”的读音相近便容易产生讹变,使得“九凤”或“九头鸟”讹变
为“鬼鸟”。

TOP

回复 208# 的帖子

诚如有的学者所言:“从根本上讲,人们对事物的褒贬态度,决定着指称该事物的语言符号的评价意义和褒贬色彩。”与湖北人相联系的“九头鸟”不应该是恶鸟、妖鸟的形象。“九”原本是一个美好的数字。《说文·九部》:“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广雅·释诂四》:“九,究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九”是“三”的倍数,是最大的阳数,常用来表示多数、极数。鸟有九头,反倒可视为智慧的象征。的确,“唯楚有才”,地处昔日楚国腹地的湖北,从古到今,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如同群星闪耀在历史的夜空。那种认为湖北人只是狡猾之人的观点,显然有失偏颇,是谁也不愿接受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九头鸟”作为智慧之鸟的形象将会日趋定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