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郃阳提线木偶戏窘迫现状:能上台的只有13人
中新网 2012年07月27日 11: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一所不大的院子里,剧场正在装修,老师们正在手把手、不厌其烦地给学生们演示提线木偶的表演技巧,这是记者走进陕西合阳提线木偶剧团时看到的一幕。随后,便见一些演出人员将一箱箱道具装上车,准备奔赴外地演出。“节假日我们得多出去跑跑,不能闲着。”合阳提线木偶剧团团长王红民对记者说。
曾经辉煌,今日窘迫
郃阳提线木偶戏,是陕西省合阳县境内特有的一种木偶戏,当地人称之为“线猴”,也叫线胡、线戏、小戏。据悉,其历史十分久远,现在一般认为“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早在明末,郃阳提线木偶戏就走出了关中,进入江苏苏州、扬州等地。清乾隆之后,达到鼎盛时期。至光绪年间,合阳县就有线戏班社70余个。2006年,该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做过一项调查,全国的线戏剧团当时尚有十几家,而据记者所知现在已所剩寥寥,比较知名的有福建泉州木偶剧团,再就是合阳提线木偶剧团了。
说起合阳提线木偶剧团的过去,合阳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史耀增如数家珍。“1952年,线戏艺人魏天才、王忠绪等将全县优秀的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合阳晨光线剧社,也就是现在合阳提线木偶剧团的前身。1955年晨光线剧社赴北京参加我国第一届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极高评价。特别是在80年代,由于咱们对线戏宣传到位并拥有一大批不计报酬的老艺人,那几年可谓是郃阳提线木偶戏的黄金时期。2004年,剧团又应邀赴伊朗参加第十届国际木偶艺术节,这是我们有史以来首次组团出国演出,很让人自豪。”说起那段历史,史耀增至今仍觉得十分荣耀。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后来郃阳提线木偶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些年来,我们的演出始终没什么变化,又跟不上时代潮流,自然会被观众淘汰。与我们的同行泉州木偶剧团相比,我们的差距也很大,人家的线戏无论是从编剧、导演还是到木偶制作、舞台灯光都十分精致,这些咱们都不能比。”史耀增感慨地说。
缺乏专业人才,只能老戏老演
据王红民介绍,合阳提线木偶剧团目前在编人员19人,能上台演出的仅有13人,从事偶人制作的有两人。虽然近几年有政府专项资金的扶持,但是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剧团很久没有排新戏了,只能老戏老演。
“以前还有两个人和我一起学戏,但是后来都走了。”15岁的刘佳是团里最年轻的演员,也是2008年合阳县向社会大规模招生后留下来的唯一演员。当记者问她是否能独立操作线偶时,刘佳无奈地摇摇头,表示自己年龄尚小,一些最基本的唱腔和动作要领尚在学习中。据悉,培养一个提线木偶戏演员并不是简单的事,至少也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
现在剧团的骨干演员只有王红民夫妇两人。“虽然西安大唐芙蓉园、合阳洽川景区都与团里签订了常年演出合同,演出业务繁忙多了,收入也在逐年增加,演员的报酬也有了保障。为了方便演出,团里还购置了演出专用车,但是后学难继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总不能看着线戏到我这里就断了根吧?”王红民略显激动地说。
其实,不仅演员缺,偶人制作、音乐创作等相关人才也十分缺乏。仅从线戏的偶头制作来看,据史耀增介绍,1961年陕西省剧目工作室曾到合阳调查,当时能做偶头的也仅有两个人,一个是路井镇南庄的韩先生,另一个是知堡乡项村的狄运昌,当时他已年逾七旬。而现在仅有鲁兆兴一人能做精美的偶头,他是合阳县黑池镇朴鲁村人,曾于1973年加入合阳提线木偶剧团,专学偶头制作,1980年回到农村后,至今也没招过徒弟。
“由于偶人制作难度大、要求高,愿意学习这种工艺的人自然就很少。”合阳县文化局局长张新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06年起,县文化局就已确定十年保护目标,即从年轻人中选拔热爱木偶艺术且有一定基础的进行重点培养,至少要在10年内培养出5名接班人,同时为鲁兆兴建木偶博物馆的设想也已纳入计划,正在逐步实施,木偶艺术表演场地的建设也正在规划中。与十年保护目标相配套的还有五年保护工作计划,即合阳县政府已明确在政策上要对线戏给予扶持倾斜,在资金上列入财政预算,保护管理列入各级领导的责任,希望用5年时间建立起一个合理高效的保护管理机制,不但实现木偶制作、展览、销售一条龙,也让线戏在合阳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
“咱们合阳线戏和泉州线戏不能同日而语。”王红民说,由于双方所处地域经济实力不同,决定了合阳线戏的发展不能完全照搬泉州的经验,“好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但肯定不能亦步亦趋地模仿。”
史耀增十分赞同王红民的说法,在吸收同行经验的同时,线戏的发展必须要两条腿走路,既不能放弃传统,同时还要进行创新。据悉,合阳提线木偶剧团曾尝试将小学生课本里的内容改编成木偶剧,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这就是创新的成果,我们要把这种创新的精神发扬下去,从领导到演员都要转变观念,只有如此才能让线戏发扬光大。”
面对当前的困境,从60年代就开始研究线戏的原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黄笙闻说,郃阳提线木偶戏是最能代表关中文化的宝贵遗产,保存下来的提线技巧、唱腔、剧本、音乐等是众多艺人心血的凝聚,如今走到这步田地,实在让人痛心。他说,在发展中合阳线戏一定要体现自身的特色,制造有陕西风格的木偶形象。其次,要抓紧培育线戏的市场,特别是年轻人的市场。
在合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吃踅面不看线,不算来过合阳县。”踅面是当地的一种传统小吃,而其中的“线”指的就是线戏,希望线戏也能如当地的传统小吃一样,越千年而不衰,在今天仍有许多拥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