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追寻东巴文化研究者的脚步

追寻东巴文化研究者的脚步

  

追寻东巴文化研究者的脚步

  网易 2009-12-11 06:28:00 来源: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成都)

  本报记者 王向华 钟晓晴




  近日,在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颁奖典礼上,宜宾电视台选送的参评作品《寻吟“东巴”》成为当选的6部获奖作品之一。这也是我省第一次获得这一奖项。12月9日,记者在宜宾采访了《寻吟“东巴”》摄制组的主创人员,听他们讲述“山花奖”背后的故事。


  从300多部作品中脱颖而出

  抗战期间,中央博物院的助理设计员李霖灿,在宜宾李庄完成了他的两部传世之作——《麽些象形文字字典》和《麽些标音文字字典》。这两部作品成为研究纳西东巴文化的奠基之作。

  2006年,宜宾电视台开始拍摄120分钟的文献纪录片《中国李庄》。后来又拍了140分钟的纪录片《抗战时期的中央博物院》,而《寻吟“东巴”》的内容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今年年初,宜宾电视台收到“山花奖”评选组的评奖邀请函后,特意将《抗战时期的中央博物院》中关于东巴的内容重新制作。将原本37分钟的时长缩短为25分钟,还将叙述方式也做了较大调整。

  最后,全国选送的作品有300多个,初选入围了60个,最终选定6个获奖作品。宜宾电视台《寻吟“东巴”》名列前茅。


  先后采访到三位纳西族东巴

  “我们走过了李霖灿先生走过的地方;我们到了全川纳西族民风保存最好的村落;我们与三位东巴面对面进行了采访……”

  说起《寻吟“东巴”》的拍摄之路,摄制组编导闫冰用“非比寻常”来形容。“李霖灿先生有一本400多页的文集,里面详细记载了他对纳西族东巴文化进行田野调查时的很多细节,我们摄制组的每个人都将这本书读了不下十遍。”

  对纳西族的民俗研究,李霖灿沿着“纳西族送魂”这一重要宗教仪式中的路线,从丽江出发,往北走,经木里前往贡嘎山进行田野调查。历时八个月的实地调查后,李霖灿绘出了纳西族的民族迁徙图。

  《东巴经》记载,纳西先民到了木里后分为两支,一支继续南下到了云南的丽江,另一支则往四川的西昌一带迁徙。一路下来,《寻吟“东巴”》摄制组先后采访到了三位纳西族东巴,要知道,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一辈子也可能见不到一位东巴。


  明暗两条叙事线索内涵丰富

  前后两年多的拍摄制作过程中,摄制组还去了北京、南京、昆明、成都等十几个城市。为了将这个历史久远、学术色彩浓厚的故事讲得动听,闫冰和同事们反复研究每一个细节。

  在25分钟的纪录片中,摄制组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进行叙述,以李霖灿在抗战背景下对纳西族民风的研究为明线,以讲述纳西民族独特的东巴文化为暗线,使得故事极有国家民族兴衰的宏大背景,同时又表现出专家学者那种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感,还展现了神秘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

  宜宾电视台这个地方性电视台敢于拍摄《寻吟“东巴”》这种又费钱又费时的纪录片,获得国内同行的好评。著名摄影师王海兵说:“宜宾电视台拍得如此成功,是值得我们同行尊敬的。”

  (本文来源:四川日报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