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三月三遭遇清明节”19年重合一次

“三月三遭遇清明节”19年重合一次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4月06日 16:54 来源:辽沈晚报

  三月三牵手清明,19年的巧遇

  今年三月三遭遇清明节,只是19年一次的重合。三月三有诸多传说和故事,但“买红布、吃桃罐头辟邪”的说法则有“伪造民俗”之嫌。

  三月三,又到了这样一个农历节日,当人们流于形式的去放风筝、沐浴更衣、踏青之时,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样一个节日的最初风貌,这些风俗又是如何而来?

  上巳到三月三的华丽转身

  农历三月三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不是一个简单的日子,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

  但是,这些与三月三有关的传说与后来人们所过的上巳节并没有联系。在初国卿所撰写的散文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文字:“三月三原称上巳节,因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也称元巳。由于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却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后,为了方便好记,魏晋以后统一将上巳节定在三月初三,《晋书·礼制》载:‘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晋中朝公卿以下不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 ’”

  从初国卿所写的文字当中人们可以看出,三月三完全是因为“出镜率”较高,而被固定为上巳节的“代言人”。中国流传下来的风俗当中,人们在这一天要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荠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但是,这些习俗并非是古时人们度过上巳节的方式,而上巳节也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

  三月三才是“中国情人节”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描写的就是在每年的三月三春暖花开之日,男男女女相约去河畔嬉戏玩耍的场景。

  提及情人节,人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必定是每年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这个节日自传入中国以后便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或许是觉得西方情人节过得有些崇洋媚外,中国人便将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定为中国情人节,似乎这样的情人节才能更体现中国特色,更有中国味道。

  出现今天人们如此追捧中国情人节的局面,恐怕是牛郎织女万万没有想到的。但实际上,中国人大可不必为创造出中国的情人节而感到苦恼,中国的情人节其实早就存在,这个正宗的中国情人节就是三月三。

  自由恋爱早在远古的时候就存在了,并非人们认知当中的现代产物,这一点在《诗经》当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在《诗经·国风·郑风》当中曾有过这样的描写:“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部分文字描写的就是在每年的三月三春暖花开之日,男男女女相约去河畔嬉戏玩耍的场景。《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因此人们可以推断出中国人过“三月三”的习俗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

  那么将三月三定为情人节又是从何而来?民间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古老神话传说:在上古时期,世界上发生了一次大灾难,天塌地陷,洪水泛滥,人类和动物无一幸免,只有伏羲、女娲(或者是盘古、玉人)兄妹(一说是姐弟)受到神兽的保护而得以存活下来。为了人类的延续,在蛇(一说是石狮)的撮合下,兄妹俩滚石磨测天意,然后结为夫妻,生儿育女,并捏土造人,后来人烟就又逐渐稠密起来。因为兄妹俩滚磨成亲那天是三月三,为了纪念他们繁衍人类的伟大功绩,以后每年的三月三这一天,人们都要祭祀人祖爷和人祖奶奶,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说爱定情的好日子。

  不过,也有人认为将三月三定为情人节并非源自于“滚磨成亲”这个传说,而是古时人们对于蛇的崇拜。古人用天地干支计时,巳为十二地支中的第六位,对应十二属相中的蛇。巳即蛇,巳日就是蛇日。蛇在每年农历九月进入冬眠,次年春二月复苏,三月开始出来活动,并寻偶交配。中国民间有“三月三,蛇出洞”或“三月三,蛇出山”的俗谚。因此,人们将三月三定为情人节很有可能是出于对蛇的崇拜而刻意模仿的。

  无论三月三情人节是从“滚磨成亲”而来,还是从对蛇的崇拜而来,都要比七夕节更适合作为正宗中国情人节而引起人们关注。

  三月三文化盛于唐,衰于明清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类的婚姻形态也在进步和变化,但这种春天令会男女的规俗却一直延续下来,三皇五帝以至禹汤,都承续古制。周朝时虽然已在仪礼中严格规定了婚嫁六礼,但为了人口的繁育,仍规定了三月上巳会男女的仪礼内容,以此顺应天时节令,使适龄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周朝以后,秦汉隋唐宋各朝代都视三月三为重大节日,朝野官民上上下下皆有大型祭祀仪式和游乐活动。

  后来人们渐渐地增加了一整套礼仪,把这种活动演变为“修禊”。修,通涤,如涤濯之涤;禊,古代为除灾去邪而举行的仪式。上巳与修禊,两者比较,前者洗涤消灾的味浓一些;后者作为一种封建迷信的仪式,封建礼仪的程式多一些。

  关于修禊最有名的一件事,当是王羲之邀请文人学士孙绰、谢安等人在兰亭修禊雅聚,“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大家端坐在曲折的溪水两旁,任那盛满黄酒的羽觞从弯曲的上流漂来。觞时流时停,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作诗,作不了诗就罚酒三杯。王羲之将诗汇集成册,并趁着酒兴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

  在唐代长安城,上巳堪称暮春时节的一个大节气。人们有到水边除垢祈福的习俗。从魏晋继承下来的一些游乐风气还一直流传着,甚至连皇家戒备森严的宫廷也敞开了大门,让嫔妃宫女到郊外欢度一日。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曾有记载:“上巳,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

  杜甫在诗中也曾记载了皇家浩浩荡荡春游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唐代皇帝也常利用这个日子,在渭水之滨或曲江池畔大摆华筵,宴请百官。“宝马香车渭水滨,红桃碧柳禊堂春。皇情尚忆垂竿佐,天祚先呈捧剑人。 ”写的就是唐中宗景龙四年在渭水之滨举行的上巳宴会。

  元代以后,尤其是明清两代,对妇女特别是未婚女性和婚姻的禁锢日益严重,一般禁止女性与陌生男子接触说话,像外出聚会找情郎这样的事自然变成了绝对不被允许的事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为青年男女提供自由相会场所和时机的三月三节日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环境,三月三传统文化的主要功能渐渐消失。

  当三月三遭遇清明

  每19年,清明和三月三就会重合一次,也就是说2030年的三月三与清明也是同一天。

  上文已经介绍了关于三月三人们流传下来的一些民俗,但是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当中,三月三的过法却不相同。

  据民俗专家齐守成介绍,过三月三这个风俗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壮族在三月三这一天会举行一个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这一天也是侗族的花炮节,侗族同胞在这一天进行斗牛、斗马、对歌等活动。畲(shē)族则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据了解,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除此之外,布依族、黎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各自过三月三的方式。

  齐守成告诉记者,三月三这个节日在东北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所以也没有什么特殊的风俗可言。但齐守成同时指出,今年的三月三与清明节重合,这样两个特殊的日子重合在一起之后给了一些人大做文章的机会:近段时候有传言称这样的巧合“不吉利”,爹妈要给子女买红布、吃桃罐头辟邪。“现在社会上有种说法,说三月三要吃桃。为什么要吃桃?因为桃与逃谐音,人们希望吃过桃之后能够逃灾逃难。这是一种陋俗,不应该倡导。 ”在齐守成看来,今年社会上流传的关于三月三的种种说法完全是一些人故意炒作而为之,很有可能是一些商家为了兜售桃罐头而故意制造的一种“新民俗”,跟传统文化没有任何关系。

  对于今年三月三和清明节为何会在同一天这个现象,齐守成告诉记者,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与三月三相重合这完全是一种巧合。随后记者也查询了万年历,发现每十九年清明和三月三就会重合一次,也就是说2030年的三月三与清明也是同一天。

  齐守成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民俗,这些民俗当中有一些值得人们提倡,比如在清明的时候祭祖,但是有一些民俗则完全是一种陋俗,包含了很多封建迷信思想在其中,这应该为人们所抵制,就像过去人们祭祖时候经常会烧纸,现在就应该换成献花。 ”齐守成认为,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有意识地区别对待,应该了解各种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而不是流于形式,如果现代人还信奉各种封建迷信的说法,实在是显得太过愚昧无知。

  首席记者 王铁

TOP